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国晚秋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出生时,上无片瓦,身无裹体之布,却最终声动天下,家国系于一身,死时更是举国缟素,备极哀荣,比如,朱元璋;当然,还有的人,出生之时,金枝玉叶,天下为之贺,待他日,魂归九泉之时,求一抔黄土而不得,烂草席卷身弃之乱坟岗,比如,婉容。
  都说人生百年事,稍纵即逝。可,就是这数十年的人生,竟有着难以想象的天翻地覆、九曲回环。《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有句经典的台词,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如果人生能预知结局,那又会有几人愿意来这人世间走一遭呢?如若再身逢乱世,那般颠沛流离、崎岖坎坷,九死一生、心酸哀痛,又该让多少人望而却步。然而,人生没有选择。该来的,总会来。

1)
  曾有好事者做过调查,如若可以穿越回古代,最向往的是哪个朝代?多数人的选择既非雄汉、也非盛唐,而是两宋。
  今人为何如此中意两宋呢?
  在中国的王朝中,两宋是非常特殊的。
  时间上来看,两宋319年,仅次于两汉406年,是一个国祚绵长的王朝;从疆土来看,两宋几乎是中原王朝中疆域最小的,尤其是南宋,仅有不足三百万平方公里,仅为今日中国的1/3。
  从华夏文明整体来看,两宋正是分割点,是古代封建文明迈向近代文明的前夜。无论从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科技水平,都处在走向近代生活的门槛。繁荣的经济,宽松的社会氛围,市井化的社会生活,精致的文化修养,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巅峰。
  根据后世专家的研究,在12世纪初,北宋的GDP占当时全球80%以上,更是后来大明王朝的十倍之多。北宋境内,出现了很多具有现代意义特征的城市,展现出高度的物质繁华和闲适的都市生活。尤其是那《清明上河图》所绘的北宋东京开封府,更是令很多人神往不已。
  东京汴梁府常住人口百万以上,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城市,也是文化最开放、最发达、经济最繁荣的城市。如果横向来比较,当时的英国伦敦不过1.5万人,粗陋的程度或许都比不过大宋的边关村寨。
  很显然,从财富积累和经济繁荣的角度来说,当时的北宋是全球的超级帝国。而东京汴梁府俨然就是今日的纽约,甚至远胜于纽约,或许只有极盛时期的唐朝长安城和罗马城可以媲美。

(2)
  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来,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百余年的修养生息,徽宗皇帝坐上龙椅之时,北宋帝国已进入全盛时期,帝国人口众多、市井繁荣,灿烂炫目、繁花似锦,极盛于一时。
  宋徽宗,赵佶,大宋朝第八任皇帝,接手正是这山河壮丽的花花世界,作为帝国的超级主宰者,他也显得足够自信和骄傲,自称“天下一人”。
  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皇帝有几百人,如果仅就知名度来说,宋徽宗应该能排进前十。徽宗皇帝人称风流天子、书画天子,书画独步天下,流传至今《腊梅山禽图》《池塘秋晚图》《牡丹诗帖》等,无一不是稀世珍宝,其独创的瘦金体更是一绝,千百年来让人叹为观止。
  当然,他的超高知名度,还要感谢施耐庵的《水浒传》,黑旋风李逵整日嚷嚷要上东京府砍了的皇帝老儿,便就是徽宗了。还有他和李师师的香艳往事,更令世人兴趣盎然。
  不过,最令人慨叹的,还是他一生大起大落的多舛命运。短短数十年,从云端坠入地狱,由帝王而阶下囚,由“天下一人”而家国覆灭,最终客死故国万里之外的苦寒之地。
  后人读史,是上帝视角,已经预先知道事情发展的结局,尤其在看到古人花团锦簇生活背后,即将到来的万丈深渊时,特别感慨,更易发人生无常、国运无常,流水无情、繁华易逝之叹。

(3)
  徽宗在位时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北方和西北还有大辽、西夏两个王朝并立,在西南则有大理国和吐蕃政权等等。所有的这些,构成了那个年代的天下。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原王朝之间或战或和、或远或近,恩怨纠缠数百年,上演了一幕幕国恨家仇。当然,对大宋来说,主要的麻烦还是来自北方的大辽和西北的西夏。
  大辽,这个契丹人建立的北方帝国,自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至此,已享国近200年。
  这个草原帝国此时已呈衰败之势,国内弊病丛生、人心思动,不过依然保留着庞大帝国的架子,有着5京、15府、103城,幅员万里,东到大海、西至西域,北到大漠、南接大宋,在国土面积和军事实力上仍远胜于宋。
  辽国是北宋外交关系的主要对象,数百年来,辽、宋关系是北宋王朝立国的基石,一举一动都牵连着国本。
  契丹人勇武豪气、骁勇善战。北宋初年,趁着帝国新立、一统南方割据政权的锐气,为夺取幽云十六州,数次北伐辽国,雄武如宋太宗、勇悍如杨家将,也是一败再败,最终完全丧失了再次向北的勇气和信心,长期处于战略守势。辽军铁骑则是屡屡南下,几番饮马黄河、兵锋直指东京开封府。

(4)
  公元1005年,辽朝萧太后带着皇帝率三十万铁骑南征。
  一时狼烟四起,转眼间辽军饮马黄河。
  大宋举国震动。东京府更是危在旦夕。
  朝臣中多有主张迁都避祸者,或西蜀、或金陵,等等。
  惟宰相寇准力主一战。不仅主战,还几乎是凭一己之力,鼓动或者说是胁迫真宗皇帝御驾亲征。几乎是吃了豹子胆了。
  冒的风险很大,但收获更大。
  最大的收获,就是一纸盟约。
  宋、辽两国在澶州城下签订《澶渊之盟》。
  盟约内容主要有两条:
  第一条,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指天盟誓,永罢刀兵。两国共同发表联合声明:质于天地神祗,告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卫,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
  呵呵,赌咒发誓,不可谓不重。可惜,不足为凭。自古外交辞令,永远不能太当回事。所以,重要的是第二条。
  第二条,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发了毒誓,又花了大钱,自然有效果。
  自此百余年之间,两国效仿当年南北朝旧事,宋在国书自称“南朝”,辽则自称“北朝”,礼尚往来、通使殷勤,使节往来不绝、共达三百八十多次。

(5)
  两国和平了,自然就要交流。有了交流,就有了三通,人流,物流、信息流都畅通无阻。
  两国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论起打仗,宋人不敌辽人生猛,论起做买卖,那宋人则甩辽人好几条街。自从做起了生意,大宋政府很快就发现,每年那点“岁币”实在算不上大钱。靠着贸易顺差,几乎又都赚回来了。
  毕竟,丝绸比兽皮更能引领时尚潮流。宋人商品丰富,应有尽有。从丝绸、茶叶、瓷器,到锅碗瓢盆,等等,辽人怎么看怎么喜欢,即便不喜欢,必备的生活用品总得有吧。而辽人的东西,说到底也就是马、牛、羊了。没办法,草原上只长草。
  辽人豪爽,顺差还是逆差,也难得管。
  结果就是,边境市镇繁华、人丁兴旺、牛羊满山。
  最重要的是,即便如白发长者,也不识兵戈为何事。
  和平,永远是最美好的。

(6)
  不过,对于《澶渊之盟》,后世多有诟病者。
  批评的论调历经千年不绝。不管语言怎样变换,核心的意思就一条,堂堂中原王朝,打不过人家,花钱买和平,可怜、可耻,有辱华夏颜面、实属丧权辱国。
  这些批评者,多自称“爱国者”。既是爱国者,那肯定是道德高尚的,既是道德高尚的,那他们支持的就是永远正确的,他们反对的就是永远是错误的。这是条清晰的逻辑链条。
  可惜,这逻辑,本身有问题。
  问题就在于,爱国和道德原本就不是一码事。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这是爱国者们常说的话。天朝上国的荣光,远重于升斗小民的衣食生活。
  听起来,振聋发聩、铿锵有力。
  可惜,他们永远不会告诉你,谁是玉?谁又是瓦?
  这种论调、这种情绪纠缠华夏之深,造成危害之大,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不绝于书。
  实际上,这些人更多的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可伶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自古以来,惟战端一起,无论帝王将相最终功名几何,受苦受难、颠沛流离的永远是老百姓。
  那些有智慧、有魄力、有勇气,能够达成和平、消弭战争于无形、造福于亿兆万民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对北宋来说,宋、辽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檀渊之盟》则是宋、辽之间最重要的双边协议,是奠定未来百余年北宋王朝国运的基石。对辽,亦如此。
  有学者做过统计,《澶渊之盟》之后,从996年到1021年,短短25年间,北宋户口由451万户,增长到868万户,增长近1倍;国家财政收入,由2224万緍增长到50885万緍,财富增加了六十八倍。
  此经济规模,如放在大历史中去纵向比较,往前,超过唐朝贞观年间四倍;往后,超越乾隆时期三倍。
  如此,知否?值否?
  这就是和平的力量。这也是智慧所应有的回报。

(7)
  西夏,党项人建立的王朝。
  王朝控制的区域,大致在今天中国的甘肃、宁夏、陕西等地。
  西夏,是中原王朝对其的称呼。党项人自称大夏。
  兴起之初,党项人实力羸弱,且夹在辽、宋两个大国之间,生存环境恶劣,一度更是险象环生。不过,像所有的王朝一样,他们有一位彪悍的开国之君—李继迁。
  李继迁起兵之初,兵微将寡、危若累卵,但是他颇有手腕,尤其擅长两招,一是游击战,你来打,我就跑;二是实在打不过,就请降,拿着赏赐后,再反、再打。
  正是靠这股不屈不挠的劲头,他在辽、宋之间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最终形成辽、宋、夏三国鼎立之势,实为一代雄主。不过,继迁直到去世,也没有正式建元称帝。称帝的是他的孙子,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李元昊。
  元昊称帝后,还给宋朝上了封奏章,这就让宋朝君臣脸上挂不住了,不断派兵进剿。有人不解,契丹、党项同是少数民族,为何宋人对辽、夏是两套战略。这里面,就得分析宋人的心理了。

(8)
  北宋建立之初,契丹人建立辽国已几十年来了,所以宋人习惯了辽国的存在;何况辽太宗曾经攻陷过开封府,并且在开封按照汉家礼法举行过登基大典。法理上,他也是中原的皇帝。
  辽国,建国早、年头久、辈分高,宋人自然不敢小视。
  当然,还有个说不出口的原因,就是契丹人曾经狠狠地揍过宋人。开国之初,太宗两次北伐的大败,是宋人心底永久的创伤。
  西夏,就不同了。
  党项人的祖先,在唐朝末年因为平叛有功,被朝廷赐姓封官。李姓就这么来的。党项人也由此发迹。后来,五代时期,他们又接受过历代的赐封。到了大宋建立,又被赐姓赵。
  这就好理解了。在宋人眼里,党项就是家奴。
  家奴居然要称帝。
  是可忍孰不可忍。可以想象宋人该是怎样的怒火。
  可惜的是,这个家奴不好惹。
  元昊称帝时,正值北宋仁宗朝,是北宋最强盛时期,文臣武将也是一时之盛。即便如此,几场仗打下来,北宋还是面子、里子输个精光。
  最后,还是元昊琢磨明白了。
  打仗就得死人,打赢了也得死人,党项人口原本就少,又怎能耗过大宋?最重要的是,战端一起,边境生意就没法做了,这最让元昊受不了。算来算去,还是不划算。所以,他主动求和,请求宋朝赐给“岁币”,好让两国罢兵。
  这下,总算让宋朝上上下下把面子又捡起来了。
  与给辽国岁币不同,宋给西夏的岁币少的可怜。这点钱,和交战所需庞大军费相比,更不值一提了。

(9)
  可惜的是,与宋、辽不同的是,宋、夏之间始终没有达成类似《澶渊之盟》的长期和平条约。
  究其根本,还是宋人的心态。
  他们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辽国,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外交对象,与自己平起平坐,并称南北朝;但是,对于党项人,宋人自始至终都是以主人自居、俯视的心态。
  心态害死人啊。
  这种心态的直接结果,就是宋、夏之间断断续续的百年战争。几乎历代北宋皇帝在西夏问题上,都有着难以遏制的冲动。只要稍稍腾出手,就要拿党项人练练。
  练了几下后,一旦感觉良好,又会生出一鼓作气、一蹴而就、一举荡平的决心和豪情。或是几路大军分进合击、或是几十万大军直扑而去,宋人总也没闲着。
  遗憾的是,西夏就是打不死的小强,而且越挫越勇。北宋纵是倾全国之力,也始终不能彻底的击溃对手,更谈不上打服对手、消灭对手。
  长期战争的直接后果,就是庞大的军费开支,
  庞大的军费让北宋政府不堪重负、举步维艰,而财政危机也成为了北宋中晚期各种政策连锁反应的导火索。比如,被财政危机逼出来的王安石变法。
  如果说,北宋正是被西夏拖垮的,估计也没多少人反对。

(10)
  女真人,也在这新千年的前后,第一次登上大历史的舞台。
  在接下来的一千年里,他们有过两次精彩的演出。风云际会,再加上牛人辈出,让这个小小的民族,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形象。
  女真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
  简单地说,熟女真就是被辽人驯化,甚至已经部分汉化的女真人;而生女真,则依然过着茹毛饮血的渔猎生活。
  生女真虽然部落零散、人口稀少,但女真勇士十分强悍、勇武能战,自古就有“女真不过万,过万则天下无敌”的说法。
  作为辽人的藩属之地,女真人饱受契丹人的欺凌。契丹贵族,对于女真人予取予夺,蛮横无理。这在草原民族看来,理所应当,这是强者的权利。对女真人来说,力不如人,则只能忍辱负重。不过,对契丹人仇恨的种子,就算世世代代在女真人心里种下了。
  女真人蓄势近百年,其最强大的完颜部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拳头开始慢慢握紧。

(11)
  百年岁月,女真完颜部父子、兄弟相传,人才辈出,直到完颜阿骨达。作为女真贵族之子,阿骨打的血液里,天然就流淌着自尊和仇恨。他的雄才大略、孔武有力,也赢得了整个女真部落的拥戴。阿骨打名声鹊起,也引起了辽国人的警觉。
  据说,辽天祚帝曾特意巡幸女真部落,在头鱼宴上,为羞辱和试探阿骨打,故意令他当众起舞以助酒兴。阿骨打誓死不从,天祚帝勃然大怒,差点杀了他。
  如果上天给天祚帝的人生重来一次的机会,他一定会在杀阿骨打的问题上,坚决点、再坚决点。毫无疑问,让阿骨打死里逃生,是他一生中最最最失败的决策。
  可惜,人生没有后悔药,历史也不容假设。
  经此一劫,阿骨打指天盟誓,必屠灭辽国。
  他在等待机会。
  公元1113年,阿骨打刚从兄长手中接过女真大位,就正式起兵反辽,并在两年后建国称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是为金太祖。

(12)
  将年号定为“收国”,显示了阿骨打誓灭辽国的决心。
  不过,在金人立国之初,相比小小的女真,辽国依然是个庞然大物。即便阿骨打雄武无双、勇冠天下,料定他也没想到,仅仅十年而已,他便得偿心愿,成功收了辽人之国。
  这在当时,任谁也无法预料。
  更令人无法预料的,金人还有意外的惊喜。灭辽仅2年后,他们又风卷残云般地收了宋人之国。
  12年。一个小小的轮回而已。
  12年,女真人展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的战斗力和爆发力。他们以气吞万里如虎的姿态,一跃上历史舞台正中央,便以摧枯拉朽、泰山压顶之势,接连攻灭了宋、辽。这是当时东亚最强盛的两大帝国。
  典型的蛇吞象。
  今天的人们,总是喜欢用经济指标、科技水平、人口资源、武器装备等来衡量国家的军事实力,并据此来做军事推演。如此,就根本无法解释女真人所取得的辉煌战绩。
  当年,女真人陋居于东北一隅,连国家都谈不上,就是个部落而已。女主人纵是能打,阿骨打即便称帝,论综合实力,说到底,也就是个酋长而已。人少国弱,其它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等更不值一提。
  而女真人砍瓜切菜般的夺得天下,更多的是靠一种气势、一种力量。就是国家兴立之初,全体国民那种团结一致、朝气蓬勃的气势,举国上下披坚执锐、锐意进取的力量。
  这种难以遏制、不可抵挡的洪流汇聚在一起,就是所谓的“国运”。国运升,如旭日。国运坠,如夕阳。
  后来的蒙元如此,满清也是如此。

(13)
  中华大地上,先是宋、辽、夏三国演义,后来金国崛起,又有了宋、辽、金、夏四国交锋。各国之间合纵连横、相互攻伐,你方唱罢我登台、毫不热闹。
  既然同台演出,难免就有比较。
  若论疆域辽阔,首推大辽。
  若论武功之盛,首推大金。同是草原民族,金人的爆发力显然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若论文化、经济、人口,那自是大宋,花团锦簇、富足繁荣,辽、金、夏完全无法匹敌。
  若论国祚延绵,那就得是西夏。
  西夏国力最弱,但正因为其弱,更善于在鸡蛋上跳舞、大国夹缝里生存。他们凭着高超的外交技巧和勇武善战,游刃于辽、宋、金之间,并最终笑到最后。
  公元1125年,辽亡于金。1127年,北宋亡于金。直到辽、北宋亡国百年之后的1227年,西夏才最终亡于蒙古铁骑,而此时距离金亡国也不过7年而已。
  金戈铁马、大漠落日,国仇家恨、快意人生。
  毫无疑问,这是一段精彩纷呈的历史,让人不禁神往。
  只是,历史的背后,是山河的破碎和无数人残破的人生。
  在这国运与国运的剧烈碰撞中,无论帝王将相、王侯勋贵,还是天涯歌女、寻常百姓,都被这历史的洪流所裹挟,如秋叶般随波逐流,在无声无息中,哀叹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悲歌。

(14)
  公元1118年,某仲夏夜,东京开封府。
  大宋皇宫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集英殿内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主角是帝国的柔福公主赵嬛嬛,这天是她14周岁生辰。
  这年,正是大宋重合元年。坐朝天子是徽宗皇帝赵佶,其年36岁,御极天下已十八年,正当年富力强、春秋鼎盛。大宋也已享国一百五十余年。
  这年,也是大辽天庆八年,辽国天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职业猎手”天祚帝耶律延禧,其年43岁,登上皇位已17年有余。
  这年,还是西夏贞观八年,当国天子正是西夏在位时间最长的崇宗皇帝李乾顺,其年35岁,登基32年。自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西夏已传国数代、享国八十余年。
  这年,还是大金收国四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50岁,起兵反辽、在会宁府建国称帝已4年。
  说起来,赵佶这一生原本与帝王无缘,他只是神宗皇帝排名第十一的儿子,无论以嫡还是以长,皇位都是他都难以觊觎的。在外人看来,他似乎也没有这个兴致。他更喜欢书法、丹青、蹴鞠、奇花异草等等,且每样都玩得炉火纯青,再加上仪表堂堂、风流俊逸,俨然超级文艺青年范。
  后人评说,赵佶样样不凡,却独独做不得皇帝。
  登基之前,赵佶爵封端王。如果他真能以端王爵位安然一生,那倒真是他的福气,也是大宋朝的福气,更是亿兆万民的福气。

(15)
  排名靠后,并不意味就肯定与大奖无缘。
  虽然他前面有十位兄长,但真正长到成年的屈指可数;即便长到成年的,还有眼睛有毛病的。唯一健全的是六哥,也就是哲宗皇帝。但是哲宗福薄命短,只当了15年皇帝,年仅23岁,便英年早逝,且膝下无子。
  阴差阳错,赵佶就这般被推上龙椅、坐了天下。
  呵呵,历史就是这么不讲道理,不遂人心愿,也没有那么多事后总结的规律。在历史发展的瞬间,甚至就是某个人的灵机一动、心绪所至而成。
  登基十八年,赵佶享尽世间繁华。
  可惜,事情正在起变化,天下隐隐已呈纷攘之势。
  狂风起于青萍之末。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天下又有几人,能有如此洞察之力?在有的人眼里,这青萍之末的微风只会让人更加愉悦。
  至少在赵佶看来,他的大宋天下依然四海升平、繁花似锦。这东京府更是人间繁华所在,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说到东京。那我们就回到东京府,走走看看。

(16)
  大宋朝,名义上有四座京城。东京汴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洛阳府(今河南洛阳)、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南京归德府(今河南商丘)。
  辽国更是设有五京。上京临潢府(今内蒙赤峰)、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
  多京制,似是当时王朝的一种流行做法。
  与辽国皇帝时常流连于五京不同,北宋的皇帝们除太祖、太宗是马背天子、帝国开创者,可能去过所有的四京或其中的几个,其他的皇帝终身都生活在东京,也几乎都没有离开过东京。
  东京府,是毫无争议的、真正的帝国心脏。
  这座因黄河水而生的伟大城市,在此之前早已历经沧桑。从战国时的魏国都城大梁,直到五代时期,它数次作为国都,喧嚣一时、繁盛一时,但直到成为大宋的东京府才至繁华的巅峰。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最自由、包容、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
  东京府。一千年前,百万人口的超级城市。
  从皇帝到百官,从商旅到平民,从文人到兵士,从胡商到僧侣,东京府汇集了形形色色的人。
  人们在这里生长、在这里读书,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做官,在这里遇见爱情,在这里娶妻生子,在这里发号施令、在这里追求功名,在这里觥筹交错、在这里寻欢作乐,在这里体验人生百态、这里感受生死存亡。
  一百多年的富足繁华、纸醉金迷,几代人的人生际遇、如烟往事,都融化在了这座繁华、世俗、喧嚣、平和、安逸、富足的城市里。

(17)
  特别的是,此时的东京府,已然走进现代文明的前夜。
  虽然它承袭着过往城市的特点,保留了军事堡垒的色彩,有着巍峨的城墙、环绕四周宽阔的护城河,城内军营里还驻扎着三十万的禁军以及他们的家属。但在军事堡垒之上,这更是一个繁盛灿烂的商业、文化中心。
  作为跨越新千年的大宋朝,帝国的臣民们,尤其是在东京府的市民们,正深刻感受着时代变迁的洪流。
  与他们的先祖相比,延绵数千年的生活传统,正在迅速地土崩瓦解,属于他们的新时代,一种从未有过的、充满市井气息的新生活正在扑面而来。
  这是个伟大的镀金时代。
  我们只要做个简单的比较,就会发现这种历史巨变,是多么的剧烈;对于那个时代的人,背后又有着多么不一样的生活。
  不妨看看北宋的东京和大唐的长安。
  长安。
  方正、规整、街道笔直如削,以直角交错,将整个长安城精确地切割成108坊和东西两市。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坊是坊、市是市,坊市之间有房墙相隔,界限明确、泾渭分明。
  街道上是不准摆摊开店的,要做生意,只能到东、西两市。还有严格的开闭市制度,中午开市,要击鼓300声以聚集商客,傍晚收市,击钲三百声散去众人。
  城内官、民分居,秩序森然。实行宵禁,禁止市民夜行,违者要打二十板子。
  长安以对称为美。坊、市、街道、城墙均是严格的左右对称。白居易形容长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十分传神、形象。
  长安,是帝国的强权者拿着图纸,凭借国家机器的暴力,以浩大的劳役人工堆砌、裁剪出来的,其巍峨、壮观、辽阔,气势恢宏、整齐划一,展示的是权力的力量和权贵的审美。

(18)
  东京,则是另外一幅景象。
  唐末时,开封不过是个郡所在的治所,旧城墙每边不足三公里,既不笔直、也不对称,歪歪斜斜。后来,五代在此建都,城的规模逐渐扩大,加修了外城墙,但依然不对称、不笔直。
  就连皇宫大内,也不再是想当然地位于城市的中心,而是偏于一隅。城市里面的街道,既没有中轴线,也没有严格的左右对称,不再追求平直,而是纵横交错,斜街、深巷随处可见。
  更重要的是,历经千年的坊市制,不知何时已经土崩瓦解。市民可以临街开市,在自家院墙上凿洞开门做生意。街道上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千年如一的宵禁令也不见踪影,还有了夜市。从此,城市的夜晚亮了起来,也喧嚣了起来。
  没有宵禁、没有坊市,生意便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日暮之后,灯火阑珊、夜市繁华。人们或三五成群、或成双成对,或饮酒作乐、或瓦肆听曲,通宵达旦、尽情尽性。夜市未散、早市已开,完美地无缝对接。
  东京,作为帝都,不再高高在上,不再庄重威严。这是个花花世界,还是座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19)
  论人口,长安和东京都是百万人口。论面积,长安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而东京则不足其一半。东京的人口密度更大,街道也更拥挤、更喧闹、更嘈杂。但毫无疑问,更富有生气,生活的气息。
  与长安不同,东京的高门大户们,没有了独处一隅的特权。城内官民、商民杂居,豪门大户的高墙外,就是升斗小民的居所。彼此互不干扰,各得其所。
  在城墙之外,汴水之滨,也自发地形成了许多小市镇,渐与城内连成一片、畅行无阻。既然连成片了,就不好天天早上关城门、晚上关城门了,麻烦不说,还不友好,索性就一直开着吧。这么说,东京又是个城门大开的城市。
  长安
  因权力而生,
  东京
  因商业而兴。
  长安,是皇权肆无忌惮的展示;
  东京,则体现了皇权的克制和隐忍。
  长安,高贵,让人高不可攀。
  东京,质朴,充满生活气息。
  长安令人敬畏。
  东京让人亲近。

(20)
  东京的繁华,因水而生。
  当初太祖定都,曾在长安、洛阳、开封之间犹豫不定。
  历经战乱,关中贫瘠,已无法供养帝都。若定都长安,浩繁用度,都要从外地运输。而陆运的昂贵成本,帝国根本无法承受。
  故太祖虽中意长安形胜,也无可奈何。
  最终,开封因水胜出。
  开封,虽无地利,却有水便。
  发达的水运系统,是开封最大的优势。人、财、物,通过漕运,可以方便、快捷地在帝国的首都汇聚。
  仅穿城而过的就有,蔡河、汴河、五丈河、金水河。
  汴河,是东京最重要的黄金水道。
  它由西向东斜斜地穿过城区,是城内外连接大运河的水道,将东京与繁盛的扬州、杭州等地相连,进而连接海外。
  登上东京城楼,极目远眺。汴河上千帆相连、遮天蔽日。来自南方、还有海外各国的日用百货、珍奇异物,随着汴河水源源不断地被运进东京城。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肤色、操着各种语言的胡商和胡姬们。
  有来就有往。美轮美奂的宋瓷、蜀锦,还有大宋的文明、自由、繁荣,也随着商船的来回穿梭,被远远地播送至海外异邦,再吸引着更多的人蜂拥而至。

(21)
  宋人爱水,尤其喜欢临河开店。
  沿汴河两岸,码头林立、人烟聚集,商铺、酒楼、茶肆、瓦舍勾栏应有尽有。就连城里、城外那些横跨汴河的桥上,也因为位置绝佳,成为商家必争之地。行人商客、小贩脚夫往来桥上,或流连汴河风光、或徘徊街市百货,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宋人爱闹,尤爱夜幕时分。
  入夜后,汴河两岸店家户户亮灯、万家灯火,亮若白昼。只见青红瓦肆、勾栏脂香、百戏杂陈,人群川流不止、人声鼎沸不息,繁华景象更甚于日间。
  宋人爱吃,尤其中意各种小吃美食。
  大的有酒楼、饭庄,有档次、有面子,可以端坐店中,享受饕鬄美食。小的有街边小店,经营各种南北风味小吃,米面粉饼、个个不少,煎煮烹炸、样样都有,还物美价廉、童叟无欺。还有各种穿街走巷的小贩,自家手工制作的私房小食,价格更低,味道可能更绝。当然,还有胡姬把酒的美食店,品尝异邦大餐之余,再听几首胡曲、跳几圈胡舞,领略胡姬的万千风韵。
  哈哈,东京府也是个吃货之城。


(22)
  如果,你有机会从高处看东京府,就会发现,它不是传统的四方城,而是个不规则的矩形。
  毕竟是帝都,东京城同样有三重,外城、内城、皇城。
  沿着高大厚重的城墙,外城修有南薰门、南郑门、万胜门等十四座坚固的城门,其中水门有七座。
  皇城不再居城市的中心,而是中间偏左上的位置。有宣德门、左掖门、右掖门、东华门、西华门、延福门、拱宸门等七座城门。
  最为壮观的是皇城正南的宣德门,城门之上修有雄伟的门楼建筑宣德楼。楼的两边有裙楼,屋顶上覆有琉璃瓦,阳光下光彩夺目、富丽堂皇。城楼的大门上涂了鲜艳的红漆、装修有黄金的门钉,砖墙上则刻有盘龙、飞凤、云海,木梁上有栩栩如生的雕刻和色彩艳丽的彩绘。
  宣德楼,门如其名,是大宋极有象征意义的圣地。每到重要时节,比如元宵节、中秋节,皇帝会带领群臣和皇子皇孙出现在宣德楼,与万千臣民共赏花灯、同吟秋月,与民同乐,共享四海升平。

(23)
  宣德楼下,就是御街。
  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东京第一街。街道经过内城的朱雀门,一直往南延伸到外城的南熏门,隐隐地将东京分为东、西两城。
  如果说东京城也有中轴线,那就是御街了。
  御街长达十余里,宽约二百步,中间为御道,皇家车驾专属。地面由细沙铺成,两边用砖石砌有排水沟。
  宋人爱花,就这排水沟里,也种有莲荷。据说,即便夏日暴雨滂沱,在御道上畅行无碍的赵佶,犹能欣赏雨中的荷花。
  街道两旁以砖石铺成,各宽十余步,是为人行、车马道。道旁广为栽植桃树、李树、梨树、杏树等。每年春夏之交,落英缤纷、香气袭人,望之如绣,犹如天上人间。
  御街两边,街市林立,楼阁店铺鳞次栉比,人流不息,繁华热闹。每遇皇帝出城,御街上就是一场大型的皇家花车巡游。百姓们为睹皇家的尊严和气派,呼朋唤友、拖家带口,或聚在御街两边踮脚张望、或挤在酒肆阳台之上指指点点,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好不自主、好不热闹。

(24)
  皇城,被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分为三个区域。
  东西大街从西华门到东华门将皇城一分为二。
  大街的南面主要文武百官办公的地方。大宋的“两府”,即中书省、枢密院即位于此地;还有文德殿、大庆殿等,是国家举行重大典礼和仪式的地方;还有用于报时的钟楼、鼓楼。
  街的北面,是皇城的住宅区,被南北大街再一分为二。
  西区是一片庞大的宫殿群,也是生活区,住着赵佶和他为数众多的嫔妃、公主及十五岁以下的皇子们。这些宫殿,或用围墙、或用园林,隔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富丽堂皇、典雅幽静。
  作为皇帝,赵佶一生多数的时间,都是流连在这群建筑里。
  他在这里出生、这里成长,在这里读书、在这里学艺,在这里送别亲人、在这里迎来子孙。如果说,皇帝也有故乡,那这里应该就是赵佶的故乡。
  多少年后,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会反复出现在他的梦里。只是那时,他已在万里之遥。
  东区主要是太子的东宫。除此之外,还有宦官的衙署及皇家图书馆等。
  西区的右上面是御花园,名为瑶津亭。
  这里,林木环绕、绿树成荫、溪流淙淙。园林的中心有个巨大的人工湖,是引汴河水而修成。湖上点缀的亭台楼阁,则是由杭州运来。水面上铺满了睡莲,这是当年仁宗皇帝最爱。恰好,赵佶也同样喜欢。
  整个御花园,春日百花烂漫、夏日青翠凉爽、秋日果实累累,冬日白雪皑皑,好似人间仙境。曾经无数个清晨、傍晚,皇子、公主,嫔妃、宫女等等,在这里招蜂引蝶、追逐嬉戏,欢声笑语、流连忘返。

(25)
  逛了东京城,再回头说说这东京城的主人。
  赵佶和他的家人。
  赵佶,大宋的第八任皇帝。在此之前,依次为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
  太祖赵匡胤,两宋三百年江山的开创者。公元960年陈桥兵变登上帝位,976年在“斧声烛影”的历史谜案中驾崩,皇位由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从此,北宋皇位即在太宗一脉传承。
  太宗继承了兄长的志向,坚决贯彻“先南后北”的战略。挥师南进,势如破竹,顺风顺水搞定。北方的北汉,苦熬了几十年后,最终也难逃灭国。太宗意气风发,两次兴师北伐辽国,均惨败而归,最终在伐辽的箭伤中饮恨离世。
  太祖、太宗是马上天子、千古人杰,帝国的创业者、奠基人。他们以雄武之力开国拓疆、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也大体确立了北宋的疆土。
  真宗,太宗的儿子,北宋第一位太平天子。在位期间最惊心动魄的经历,就是面对辽军南下御驾亲征。过程凶险,结果不错,《澶渊之盟》给后世子孙留下了百年和平。

仁宗,真宗的儿子。
  这是个被后世称颂的好皇帝。宽容、宽厚,开明、开放,节俭、节制,死后谥号“仁”,就颇能说明问题。后世有人评价仁宗,做什么都不行,唯独会做皇帝。再想想后人对徽宗的那句评价,真是冰火两重天。
  仁宗在位41年,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北宋166年,他在位时间约占1/4。也正是在仁宗朝,北宋也迎来了空前的盛世。四海升平、灿烂文治,经济繁荣、百业兴旺,群雄璀璨、牛人辈出,堪称奇观。
  唐宋八大家,北宋独占六席,全部聚在仁宗朝,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
  张载及程颐、程颢兄弟,思想深邃、千年不朽。
  沈括、毕昇,钻研科学,造福后世。
  还有,出将入相的范仲淹、韩琦。
  还有,铁面无私、打坐在开封府的包拯、包青天。
  甚至还有狄青,几乎是北宋中后期名将的唯一代表。
  青年司马光、范纯仁正在成长。
  等等。
  苏轼曾赞道,仁宗朝牛人太多,后世三代子孙都用不玩。
  诚若斯言。
  仁宗在民间也很有名气,“狸猫换太子”中那个被换掉的太子就是他。可惜仁宗的儿子全部夭折,只留有13个女儿。无奈之下,他从堂兄中过继了个儿子,后来继承大统,是为英宗。
  英宗虽然以旁系继统,但他已过继给仁宗,从法理上来说,他继承的依然是仁宗的统续。
  与真宗、仁宗的守成不同,英宗是个颇有想法的皇帝,对于内政外交都有自己的考虑。可惜,他只做了四年皇帝就归天了。
  英宗继位时,已有三个儿子。死后继位的是他的长子,时年19岁的宋神宗,也就是徽宗的父亲。

(27)
  宋神宗,历史上大名鼎鼎。
  他的名字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始终和一个人、一件事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王安石和变法。
  关于这场神宗年间的变法,不仅纠缠了后续几代人的生命轨迹,千百年后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有人说北宋亡国的祸根就在于这变法。
  神宗即位后,继承了父亲愿望,希望扫除弊政,做一个大有为之主,让帝国变得更强大、更富有,富国强兵。
  想法很好,变法的初衷也很好。
  可惜,最终的结果,却是一地鸡毛。
  神宗统治时期,内政上,王安石变法将朝堂变成了战场;外交上,西北对西夏用兵也难说成功。死后被谥为“神宗”,就是没法评价的意思,不知说什么好。
  好一个“神”字,古人也擅长耍滑头。
  哲宗是神宗的儿子、徽宗的哥哥。
  哲宗继位的时候只有十岁,帝国大权掌握在祖母太皇太后高氏手里。嫡母向太后虽然也很尊贵,但并无实权。
  起根上,高氏就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当初拗不过儿子神宗,现在孙子只有十岁,总得把局面扳过来。
  神宗驾崩后,高氏全面罢黜清算支持新法的官员,并重新启用保守派当政。保守派的司马光、苏轼兄弟等大佬们弹冠相庆,纷纷回到朝廷中枢等。这时候,哲宗的年号为元祐,这些人若干年后,有了个特定名称,元祐党人。
  六年后,高氏去世,向太后成为宫中最有权势的女人。又七年后,哲宗驾崩,和他的曾祖仁宗一样,膝下无子。
  北宋帝国皇位再次悬空。

(28)
  帝位的传承,主要两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宋太祖去世,太宗继位,就是兄终弟及。
  仁宗无子,从旁系过继儿子来继位,还是父死子继。
  哲宗身后,面临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到底走那条路?
  这是个大问题。
  如果坚持父死子继,就要按照血缘亲疏从旁系过继。
  哲宗有五个弟弟,从这五人的子嗣中选择一个过继为子,是符合礼法的。可惜他这些弟弟最大的只有十八岁,还都没有儿子。此路不通。
  亲弟弟没有子嗣,那就只能从堂兄弟们的后代们中挑选,类似当年仁宗挑选英宗。可惜堂兄弟们也没有男丁。
  此路还是不通。
  如此,只能从他父亲神宗的堂兄弟中挑选孙辈。只是,这样一来血缘就疏远了很多。这也是个问题。
  不过,问题的关键,还不在此。
  哲宗去世,帝国最有权势的人是向太后,神宗的妻子。站在向太后的立场,她当然更希望把帝系留在丈夫一脉。这是农村老太太也明白的道理。从丈夫堂兄弟后代中选皇帝的路子,被向太后坚决、彻底地否定了。
  父死子继这条路,彻底不通。

(29)
  那就只能兄终弟及了。
  哲宗去世时,有五个弟弟,最大的18岁、最小的15岁。四弟简王赵似和哲宗为同胞兄弟,都是朱太妃所生。赵佶排行第二。这时候,还有三种选择方法。
  一是立长,那就是立大弟弟申王;
  一是立近,从血缘的亲疏上来说,简王当立;
  一是立贤,五个弟弟都有可能。
  国不可一日无君,新君必须尽快产生。
  哲宗灵柩前,向太后召集重臣举行御前会议,决定帝国皇位的继承人。
  宰相章惇抢先发言,认为应该立简王。核心理由就一条,简王与哲宗是一母所生,最亲、最近,有血缘优势。
  章惇能坐上宰相之位,当然也是两榜进士、能臣干吏。关键时刻恰当地表达意见,应该是他的基本技能。但是,他当前这番言论,却是蠢到了家,直接刺激了向太后最敏感的神经。
  向太后虽然位居中宫,由皇后而皇太后,尊贵无比。但是,她膝下无子。神宗的这几个儿子,谁当皇帝都行,唯独简王不能为君。
  原因很简单,朱太妃尚在,而且身体康健。

(30)
  母以子贵。
  哲宗当了皇帝,生母朱太妃自然尊贵无比,在后宫早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另一个亲生儿子再登帝位,朱太妃将如何更加尊贵呢?向太后又将处于何地呢?
  两宫并立?想都别想。
  所以,在章惇发言之后,向太后立马变脸。
  她怒气冲冲地说,宰相此言十分不妥,作为嫡母,神宗身后之子都是我的儿子,又何来什么亲疏远近?
  在礼法上,向太后的这句话绝对正确。无可辩驳。
  章惇一句不慎,犯下大错。
  为了捞回局面,他又提出立长,立申王为帝。这就是典型的病急乱投医了。还是乌龙助攻。
  向太后马上接过话头说,立长好啊,符合礼法。问题是,申王有眼疾,自古有不能看奏章的皇帝吗?
  这个问题,显然不需要章惇回答。他也答不了。
  向太后接着说,立长确实是个好办法。既然申王不妥,那就往下,立端王为帝。没等大臣缓过神来,向太后又抬出神宗、哲宗,说两位先帝生前就经常夸赞端王,说他有福寿。
  两位先帝、一位太后,再加上礼法,还有谁能、谁敢质疑?
  就这样,靠着章惇的乌龙神助攻,向太后的一言九鼎,赵佶登上了皇位。

(31)
  在拥立赵佶这件事上,向氏将太后的力量展示的淋漓尽致。那么多朝廷重臣,两榜进士,在这个女人面前,完全无法匹敌。
  宫中的女人不简单。
  宫女、嫔妃、皇后、太后,这是一条完整的职业规划路径。而这些女人的关系,也构成了一套独特的生态系统。
  当然,还有宦官。
  在皇宫里,三类人永远是主角。
  皇帝、宦官、女人。
  皇帝是根,是一切关系的中心、所有权力的来源。
  宦官和女人,是围在皇帝身边的两大群体。
  女人强,则外戚跋扈。
  宦官强,则宦官乱政。
  宦官和女人,则亦敌亦友。
  不过,他们再牛,却并没有创造新的权力,只是借用了旁落的皇权。皇权依然是权力的总来源。没有了皇权,他们就是无根之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比如,向太后可以一言定帝,看似权力无边。但本质上,她所借用的仍然是皇权,她是皇帝的妻子、皇帝的嫡母。皇帝永远是她身份的定语,无论多强,不过是在替皇帝行权而已。
  向太后固然强势,但她的婆婆的婆婆的婆婆们,比她更强。比如,宋真宗的皇后刘娥、英宗皇后的高氏等。


(32)
  不过,宋代虽常有女主临朝,却无两汉那般跋扈的外戚专权,更没有唐朝的则天之乱。
  是宋朝女人们能力水平不行?当然不是。
  恰恰相反,她们有着高超的政治智慧。
  比如,刘娥。
  平民出身,与真宗相识于民间。这也是个美好的故事。年轻的皇帝与少女相识于东京的街头。那是怎样的邂逅啊。
  辗转进宫后,她一步一步走上皇后、太后之路。可以想象,那般费尽周章、历经坎坷。掌权后,她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才华,功绩赫赫,可比肩汉之吕后、唐之则天。
  不过,口碑要好的多。
  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据说,刘娥,正是慈禧的政治偶像和模仿对象。只是,慈禧功夫不到,画虎不成反类犬。
  说起来,宋朝宫中女人不一般,还得感谢一个人。
  谁?武则天。
  这是个找不到合适定语的女人。一定要说的话,只有四个字。
  独一无二。
  她将皇宫里女人的路,走到了尽头后,又走出了新路。
  当了皇帝,自己成了根。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最终,也只能恨恨地回归皇后的身份。皇权传不下去。她试图砸碎一切,但最终还是把砸碎的东西,又都重新粘贴好。
  自武则天之后,宫中的女人,有了新的心思。但哪怕是再有野心的女人,也明白了,依附皇权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归宿。
  呵呵。武则天之后,再无武则天。
  殷鉴不远,唐宋相连。
  有如此好老师,宋朝女主专权不乱权,也就不奇怪了。



小时候
  我们都是编剧
  人生无限可能
  我们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后来大了
  发现当主角不易
  觉得配角也不错啊
  总有出彩的机会
  再后来
  发现自己成了龙套
  也还行
  虽然忙前忙后 露了不了太多脸
  毕竟还在台上
  再后来,垂垂老矣
  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在台下
  吃瓜群众而已
  也罢
  还有戏看
  临终前
  躺在床上
  回顾这一生
  发现
  自己原来只是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信奸臣、好女色,极度奢侈的宋徽宗不自量力,最终落个自取灭亡
北宋亡国之战—靖康之变(一):宋徽宗宠信佞臣,大宋国势衰退
书画双绝的才子,励精图治的君王,王朝掘墓人?哪个才是他真面貌
他是李煜的翻版,艺术王国的千古一帝,却同样成了亡国之君
中国历史朝代第二十一个:北宋
赵佶当皇帝,是宋帝国的不幸,更是他自己和他家族的不幸-今日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