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集邮名家李曙光:对中国集邮展览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自从1982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以来,已经连续主办综合性全国集邮展览17届,专项全国集邮展览19届,并在中国成功举办了世界邮展3届和亚洲邮展4届。众所周知,中国集邮界成绩斐然,有口皆碑。2016年7月25日,国际集邮联合会主席郑炳贤和亚洲集邮联合会主席苏拉吉访问北京时,称赞中国集邮进步很快,已经达到世界水平,这是来自全球集邮界最高层次专家的赞许。

我从2005年第一次担任全国邮展评审委员会主任至今,已经担任综合性全国邮展的评审委员会主任11次和专项全国邮展的评审委员会主任7次,期间还担任过上海集邮节邮展的评审委员会主任3次。每次邮展我都会即时记录一些所见所闻和个人思考,展后有的公开发表了,有些不便发表,锁起来存为备忘录。

2008年和2009年,笔者两次在《上海集邮》发表个人建议,一谈、再谈怎样进一步办好国家邮展。1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集邮展览环境出现诸多变化,危机并在。防疫期间,宅在家中,有时间静下心来,过滤近些年个人的一些观察与思考,着重探讨中国集邮展览发展道路上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知己知彼,寻求对策,三谈一些个人建议。

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1.基础萎缩

现在省展、国展一般3天时间,第一天上午开幕式,人稍多一点;第二天挂花,展场热闹一番;第三天讲评展品,来的多是邮集作者或者征集员。有些展览开幕式就是闭幕式,参观者多慕名看珍邮而来,不排队难以如愿。有的展览竞赛展区赶不上销售区人多,观展的铁杆爱好者都是老年邮迷。对于新一代年轻人来说,手游、电竞、健身、旅游等文化活动五花八门,不用邮、不知邮、不玩邮,司空见惯。随着邮票邮资凭证功能的弱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集邮队伍变形了,从金字塔形变成了尖宝塔形,总体人数锐减许多,但其中做邮集者的比例反而比十年二十年前大了,邮集水平也高了。不过,基本群众减少是不争的事实,培养编组邮集的接班人难以短时奏效。

 2.东西差异

中国疆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差异巨大。很明显,全国各省区市及行业集邮协会举办邮展的水平参差不齐,推向全国邮展的展品质量不一。往往经济发达地区推送的展品斩获高奖较多,而边远贫困地区推送的展品很多还处于普及性阶段。目前,遴选参展邮集时存在着东部发达地区的好邮集不能全上,西部水平偏低的也不能没有。在边远贫困地区不适合大张旗鼓地呐喊提高集邮水平的口号,无人不晓编组邮集是需要真金白银的。

东西部还存在着一些共同现象:不少的邮集作者在展品获得大镀金奖以后就停滞不前了,因为按照邮展规则5框改为8框,需要实打实地增加3框48页邮品,多数人望而生畏,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则,中国新一代的富豪不少,收藏风盛,可是偏爱集邮文化的不多。

3.长性不足

当急功近利成为时尚,浮躁驱使人们不再追求过程。集邮界也逃不脱“快餐文化”的影响,有的人花钱买邮品,把邮票当股票炒作,恨不能全是涨停板,无利可图便放弃。有的人把邮集获奖看作奔向下一个目标的敲门砖或者垫脚石,变着法地谋取高奖,以奖论价,快速出让。可是活生生的现实告诉邮人,并非所有投资马上就能收到回报,并非所有的邮票都像小金猴一样火爆增值,经久不衰。做邮集参展是一项耗时耗力耗资金的苦差事,不仅需要一定的财力,还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持之以恒的学习与改进,以及自愿为换取参展快乐而承受十年磨一剑的煎熬。还有人格外计较名利,获得的奖项稍不如愿就跳脚,说三道四,搬弄是非,参展成了“参战”。

4.伪品肆虐

在国内寻觅编组邮集的邮品,时间长和伪品多很伤脑筋。我亲身体会,从创意、一件件购买邮品到制作出一部新邮集需要5到8年时间,逐级参展完善还要5到10年,周期很长。虽然当下已经能够拍卖交易到整部邮集,但是大多数的优秀邮集获奖后不再面世,犹如石沉大海。

对于邮集作者来说,最头痛是购买到伪品编入邮集送展。目前邮展上出现的伪品涵盖中国邮票各个时期,而且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伤害的对象从初入邮坛的孩子到久经沙场的老人。造假的水平越来越高,真假难辨;认错的态度越来越好,包退包换。可是展场规则无情,展品中出现伪品必然中枪倒下,轻则是要求出具证书或者不可再展,重则降级处理,令邮集作者无比悲哀。

5.评审导向

凡是竞赛性邮展,评审结果就是一种导向,直接关系到集邮展览的成败与集邮的未来。许多邮集作者不仅在意个人展品的获奖成绩,而且关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甚至连7个项目评审的具体得分都希望抄录下来,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可是,每一次邮展都不是平铺直叙,总有棘手的矛盾突然发生需要处理。最优秀的评审结果就是所有参展者透过奖牌和证书,看到人心和谐,而不是对抗。事实证明,评审正,邮展兴,邮人喜。集邮人热望评审公平公正,眼睛瞪得大大的,心里有杆秤。

6.国外影响

集邮展览起源外国,游戏规则由外国人制定,解释权也在外国人手里。规则本身就是一个门槛,仅以国际集邮联现在设置的参展类别为例,实际上已经把众多无此类别收藏的集邮人拒之在门外。中国在国际集邮联基本没有话语权,所获信息经常滞后又不对称,直接影响了国人展品的提高。不少外国人对待中国习惯双重标准,集邮展览上也需要留心陷阱。不要说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生肖集邮、原地集邮、命题集邮等新型集邮类别,很难被国际集邮联采纳,2011年中国极限明信片展品、2019年中国一框专题展品在国际邮展上严重受挫,提醒我们不能太天真浪漫。

二、稳扎稳打的拓展对策


这几年,上海集邮展览成绩显著。我观察,一是市级集邮展览常态化,年年相约集邮节,让人有盼头;二是高水平展品世人瞩目,丁劲松、李曙光、施邑屏、张兰青、赵岳屡获高奖;三是创新中有发展,上海原创和坚持的原地集邮正式纳入国家邮展,国家邮展新增命题集邮类第一个最高奖也由上海集邮家王如群斩获;四是群众性“生肖一框邮展”“涌藏杯邮展”独辟蹊径,别开生面。上海集邮始终得到上海邮政全方位的正确领导,同仁们正奋发努力,悄然谱写着再创上海辉煌的宏篇大作。气可鼓,不可泄。

下面,我想借用军人的语言,从守住阵地、主动出击、扩大战机三个方面,对发展中国集邮展览提几点具体建议:

1.守住阵地,狠抓人才建设   

集邮队伍萎缩是不争的大趋势,人可以减少,但阵地决不可丢失。建议各级集邮协会锲而不舍地抓紧评审员、征集员、邮集作者三支队伍建设,形成集邮展览人脉网中的纲,纲举目张。

在中国,集邮展览离不开政府批准和组织,具体讲就是离不开集邮协会。全国邮展(简称国展)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主办,各地区、行业邮展(简称省展)由各省、自治区、市、行业集邮协会主办。所有邮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件具体琐事无一不是集邮协会在辛劳操作。外国人非常羡慕中国举办邮展的大气,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殊不知有些集邮协会的编制还在变革中飘忽,人无定位依然兢兢业业奉献,精神确实可嘉。这些年,我自己越来越体会到中国发展集邮展览,一天也不能放松人才队伍建设,没有了人什么也办不成。

一是抓紧评审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坚守道德底线,有着自觉诚信,有邮识,有邮集,有能力,招之能来、来之能战的评审团队,尤为重要的是保持一贯性。可是岁月沧桑,评审团队总在变化之中,要保持始终如一,除了选人是关键,还有强化培训,要转变临时抱佛脚的习惯做法,不能遇有重要邮展才想起办班给评审员“充充电”。当前亟需完成每位评审员从单一类别向两个及以上类别的转变,大幅度全面提升评审团队素质。老一套的培训方式也需要更新换代,专家以展品教学,受培训者像参加邮展一样评审几部展品,理论实践并举,让评审员在近似实战的模拟评审中成长。

二是抓紧征集员队伍建设。可以预见今后集邮展览的类别还会增加,集邮展览的频率还会加快,征集员的工作范围根本不是外人想象的只是负责收送展品、上框下框,简单机械。实际上选择展览类别、事先发现瑕疵邮品、帮助邮集作者制订邮展攻略,保证万无一失等等,都是征集员的职责范畴,可以说征集员的业务水准和责任心直接掌控着一部部展品的命运。征集员事关重大,无可替代,选拔、培训、管理、待遇应该等同评审员,绝不可以边缘化。

三是抓紧邮集作者队伍建设。邮集作者队伍是发展集邮展览的生力军,且源自各行各业,年龄差异大,松散流动多;编组邮集更是各取所好,组集类别不同,参展目的大相径庭,但同一爱好将大家集合在一起。就拿邮集水平差异来说,同是一框邮集作者,有的属于培养兴趣练练手的初学新兵,有的属于狭小命题大手笔的竞赛能手,两者的施训内容和方法截然不同,人却没有高低之分。建设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目的是帮助每一部邮集尽快提升到最高水平,手捧奖牌的同时每个人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也得以升华。具体方略一靠信息化管理,二靠活动发展,三靠暖心帮助。

2.主动出击,拓展集邮展览

在集邮展览上,中国已经完成了与世界接轨,中国人交了学费,交了朋友,学会了外国人的老玩法,也开创了中国人的新玩法。建议今后中国集邮展览向多层次、多类别、多功能、多联合方向拓展,以人为本,追求给更多的爱好者带来灿烂的笑容。

多层次就是常态化地多级举办邮展。省展为国展准备,国展为亚展、世展争取入场券,一级级催生优秀展品,最后送出国门,到世界邮坛比拼,多登大奖领奖台,彰显中国集邮文化的魅力和中国集邮家实力。就像省运动会、全运会为奥运会选拔优秀运动员一样,有数量才会出质量。过去有些低估省展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省展所具有的开发新兴邮展类别、举荐新人新作、锤炼专业人才的独特功能。省展大有拓展空间,有些省市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好些年办不了邮展,亟待开阔眼界,寻求办展新路。省展和国展都必须制度化,形成照章办事的自觉习惯,而不是领导什么时候想起来了什么时候办,领导换人就没有下文了。

多类别就是鼓励积极创新邮展类别。一方面继续遵循FIP邮展各项规则,按规则做游戏,把握规则为国人服务;另一方面拓展邮展领域,让中国人发明的新兴集邮类别经受时间磨砺后逐步跻身国展殿堂,中国人自己先嗨起来,再推向世界。一步一步,踏石留印。关键是要求加入国展的新兴邮展类别必须充满文化韵味,有一定数量的粉丝,举办过多届相当规模的专项展,适合普及推广,从理论到实践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试验性的新兴类别入展要有连续性,千万不能成为应景作品,十年八年展一次,虎头蛇尾。

多功能就是百花齐放,办邮展不再追求单一目的。可以是配合时事的政治命题,可以是平民百姓的娱乐休闲,也可以是捕捉商机的展销合一,还可以是锻炼新手的战前练兵、检验新型类别的推介论证。不再拘于体制内外,不再拘于规模大小,只要合法合理合规,只要有组织有品味,只要参展者和观展者满意,不管是收获奖牌,还是收获邮识或者朋友,都是一样快乐圆满。

多联合就是打破常规,跨区、跨行业联合举办邮展。建议各地、各行业集邮协会借鉴粤港澳大湾区邮展的模式,打破地域桎梏,横向跨区联合举办集邮展览,行业协会和各地邮协也可以联合办展,给暂不具备办展区域的展品创造见世面多学习的机遇。更可贵的是加强平日往来,既可以是强强联合,也可以是对口帮扶,携手结伴共赢。 

3.扩大战机 凝聚邮展人气

我相信,即使有一天邮票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传承和弘扬收藏文化的集邮展览活动,依然不会消亡。当下,抓住广大群众全面跨入小康,渴望丰富文化生活的大好机遇,在办好集邮展览上下功夫,扩大集邮文化的影响力。

其一,想方设法让更多的新人参与邮展。无论那一级邮展,无论出什么奇招,第一要务都是培养爱好者,扩大邮展队伍。省展是中国集邮展览中最基础最包容的邮展,它既是新人新作、老人新作的亮相舞台,也是初学者第一次学会编组邮集姗姗学步的练习场,更是所有新型邮展类别的试验田。省展成果越多,向上推送的把握就越大。建议每届国展硬性划出一定比例的展框,分配给省展推荐上来的新展品、青少年展品、改动较大的老展品、特别鼓励的展品,形成一种声音的共识和雷打不动的制度,用实际行动保证新人新作参展。

其二,想方设法让更多的观众读懂展品。每次国展短短三天,把全国各地上千框展品聚集一起实在不易。确有不少参观者进场前兴趣盎然,进了展场却发懵,看不懂又不知道怎么才能看得懂,末了还是带着遗憾离去。据我的经验,最简捷的办法是听人讲解,可是没有基础邮识、没有经过培训、临时招聘的志愿者难胜此任。建议有组织有准备地多措并举,联合行动,减少参观者缺憾。一方面邮集作者在送交展品时增交1份展品简介,供评审员阅读和宣传讲解所用;另一方面主办方、新闻媒体利用邮展目录、邮展网站、展场大屏幕、报刊杂志,全程宣传介绍优秀展品;再一方面诚邀邮集作者现场介绍自己的作品,增加知名度;或聘请有丰富邮识的集邮家,预先做足功课莅临展场担任讲解员。

其三,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展品焕发青春。每一位邮集作者都希望多参展多获奖,为国家争光,也为个人添彩。因而有必要对现有集邮展览的奖项设置大胆革新,建议今后国家邮展增加高奖,也设立三大奖,即中国大奖、荣誉大奖、青少年大奖。中国大奖颁给全场最优秀的中国题材展品,荣誉大奖颁给全场最顶尖最受欢迎的展品,青少年大奖颁给全场最有希望的青少年展品。鼓励在国际邮展和世界邮展中荣获过金奖以上高奖的展品,改成中文版,荣归祖国,竞争大奖,也让国人大饱眼福。建议今后国家邮展组织者有意安排旨在提高展品水准的集邮展览论坛、高奖邮集示范教学、组集技巧授课、防伪辨假研讨等一项或者多项学术活动,并正式邀请邮集作者参加,也让他们发言谈组集感受,为邮集作者创造专业学习机会。多参加邮展,邮集作者与评审员、征集员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多了,矛盾和误会自然减少。邮集作者直接聆听评审点评,还可以避免中间人传话的误差,第一时间直接明确展品修改的方向和方法,既增添不可或缺的邮识,又增添无法替代的满足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集邮科普 | 邮展知多少?
闻锺邮事 | 再到高邮看风景
专题邮品魅力无穷
2000年曼谷举办世界青少年集邮展览和第13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
【邮集制作】一片邮集的制作和评审
2022第八届全国生肖集邮展览 评审委员会名单公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