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道至简(精简版)

——宿正伯 沧海晨星

第一章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1

万事万物变化中,但其间有不变者。

变者,谓之无常;不变者,谓之常。

常,有常性,有常态。常性、常态,皆为常识。常识看似简单,却是一切复杂建构的基础。立足常识,如顺风扬帆;背离常识,若逆水行舟。

2

人有常性,人群亦有常性,社会故有常态。

人之常性,谓之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群亦有常性,谓之禀赋、境界、认知各异。

人类社会之常态,谓之矛盾永存、难臻至善。世界不理想。

3

民以食为天。

对个体而言,活着是一切的基础。吃饭,是生命金字塔的最基础部分。进而言之,人,首先是生存。乃至,主要是生存。挣钱,有着基础性意义。

对国家而言,老百姓不饿肚子,是最基本的政治。进而言之,发展是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须臾不可动摇。何时政治挂帅,国家乃走弯路。

4

性,关乎繁衍,关乎愉悦,关乎幸福,关乎爱情,关乎婚姻,关乎家庭,关乎道德,关乎法律,关乎教育,关乎文化,关乎宗教,关乎教化,关乎安定,关乎和谐,关乎人类方方面面。

性,本是最应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却自古讳莫如深。何时能坦诚面对、深入研究性问题,社会则可前进一大步。

5

性,人皆爱之,而人皆不敢直言爱之,甚而人皆嗤之以鼻。于是,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众皆如此,而社会虚伪矣。社会虚伪,遂将性欲、性爱、性生活等混同于恶,目之为俗。道德洁癖,有如涟漪,一石击之,则必圈圈扩散。终将作茧自缚,人人动辄得咎。

人间烟火,市井繁华,舍七情六欲而寡味矣。雅俗一体,雅俗交织,雅俗共赏,才是人间常态。不能用纯粹的标准衡量之,不可用至高的尺度约束之。即便用九牛二虎之力去打扫市井,市井也会按照它本来的样子活过来。

政治家们常常期望,让理想的人们生活在理想的社会,以为这是极崇高的理想。然而,事实上,让世俗的人们生活在世俗的社会,或许才是真正崇高的目标。

6

人人只表达、展示积极面,不敢流露消极面,久之则虚伪矣,隔阂矣,提防矣,猜疑矣,进而督察矣,举报矣,揭发矣,打击矣,再进而可能构陷矣。物极必反也。

以是,弘扬、传播、增添嘉能量的同时,也要容纳、化解、缓释颓能量。无论嘉颓,皆当有适当引领和适度宣泄,不宜使壅塞,不宜令失衡。

7

人欲无垠,人性自私,人人各异,人类不可能自然而然和睦相处。是故,人类必须以社会架构状态来共存。横向则分域,纵向则分层,人人有分工。无政府状态不可行。即便未来国界消融、四海一家,也终需一种共治方式。

因而,绝对意义的公平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只有抽象意义的公平,诸如人权平等、尊严平等、政治地位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人类社会总是存在出身、教育、权力、财富、阶层、分工等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具体意义上的不平等,甚至是不公平。

是故,有王,有官,有民,无从扁平;有士,有学,有商,有农,有工,有兵,无从浑同。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所守,有序流动,社会方可正常运行。

王可无乎?不可。群龙无首则乱矣。商人可无乎?不可。社会无商,若人体之无血液矣。资本家可无乎?不可。企业皆工人,尽属工人,则无所适从矣。种种皆然。

凡必不可少者,则当肯定其地位,发挥其作用,激发其自豪,巩固其信心,莫妄思取缔之,消灭之,抑或权且利用之。

8

丛林法则,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无限繁殖的动物,有限资源的世界,必然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动物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亦然,国与国之间亦然。人类理性尚不足以克服丛林法则。可敬可佩的是,人类社会一直在努力构建和平、和谐、理性、共赢、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共存方式,并不断取得进步。但迄今为止,仍在锁链中。未来可期,然路途遥远。

丛林法则,总令社会趋于某种常态。扼要言之:社会总会整体呈现为富贵者、贫贱者两个阶层。或者说,有权有势的人、无权无势的人两个阶层。或者说,精英阶层和大众阶层。大同小异。

换言之,人类社会所有阶段面临的核心问题,其实大同小异,并无根本变化,那就是富贵者与贫贱者的矛盾,有权有势的人与无权无势的人的矛盾,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的矛盾。不管怎样突破,怎样革命,终究还是落入窠臼。无非一时尖锐、一时缓和罢了。为行文方便,我且只用第三组概念。

于是,人类社会真正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就是如何平衡精英阶层、大众阶层之间的权利,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合理、有效制衡,如何保证两者之间的充裕流动和动态平衡,如何使利益分配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中,利益分配是核心问题。均贫富不是常态,贫富悬殊则引致激烈社会矛盾,利益分配要在一个合理区间。

在丛林法则支配下,精英阶层天然具有地位优势,因而,政治进步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大众权利、提高底层权重、促进阶层流动、实现合理制衡,同时,无损精英引领作用。

9

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是自然使然。皆精英,皆大众,不可为社会。强令之一,不久又将分野。虽有精英大众之大致分野,但不可明确界定之。精英亦可为大众,大众亦可为精英,动态流动与平衡,社会乃有生机。

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自然而共处一社会,皆有责任于社会,皆有贡献于社会,皆有需要于对方,皆有利益于彼此,并非不共戴天。处理好二者关系,则天下太平;处理不好,则四海板荡;无故搅动之,则天地晦盲矣。

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之矛盾统一,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不同阶段之不同者,成就方式不同而已矣。以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成就方式观之,则似乎不同阶段之社会显著不同,性质也不同,阶层也不同,矛盾也不同,但若自其不变者观之,则无非是精英与大众。

精英、大众本无善恶之别,亦无道德高下。下覆其上,则下而为上,上而为下。下而为上时,下复下乎?下已为上矣。上而为下时,上犹上乎?上已为下矣。下而为上而自诩为下,代下之言,不亦悖乎?上而为下而被命为上,续领上愆,不亦缪乎?上下纠结,国能治乎?性命交杂,路能明乎?是故,大道本简,混入万般阶层之说而徒令拧巴耳。

10

人性不变,注定有些目标不能实现。譬如,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无贪欲,人人都不自私,人人都讲奉献,人人都很自觉,人人都很高尚等,实难以实现。完人尚且难得,况乎完美世界?

古圣先贤为何皆从人性说起,因为人性是根源,根源处的可能决定了未来的可能,根源处的不可能决定了未来的不可能。在社会理论和实践中需要明白,何者可以实现,何者必不可实现。可以实现的,追求之;必不可实现的,不枉费心机。目标违背了常识,路径就会带来痛苦。因追求不符合人性的社会目标而开展的轰轰烈烈的运动,无不带来深重灾难。

11

孰能让四海如镜?孰能把矛盾熨平?

一波未平,一波又兴,社会不会停驻于某一终点,历史不会终结于某一状态。乌托邦不可实现。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就将永远滚滚向前。莫寄望于某一日世界可以完美,更勿尝试在当下构建完美世界。

乌托邦不可实现,但人类可以不断追求更高目标,促使世界更美好。但是,把握好追求真善美、追求平等与不强求完全真善美、不强求绝对平等之间的度,其实是一个极需要艺术水准的难题。稍不留神,就会走偏。跑步飞跃者,无不头破血流。时刻注意平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幻想和跃跃欲试的冲动,更有利于人间的静好和人民的幸福。

不求完美,只求完善。完善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如此,立行,立成,立享,每一刻都是最好的。

第二章 王之道

12

国之有王,乃社会架构之必需。王之责任,在协和。

王者,一国之枢机也,举足轻重。

13

王者,非天子,非所有者,非统治者,非管理者,只是社会架构不可或缺之一员、一岗位。非私有,公器也。幸而得此位者,不得私有之,不得私用之,不得私传之。必得以无私之心,协和兆民,殚精竭虑,定国兴邦,战战兢兢,唯恐有负。

三皇五帝循王之正义,夏启家天下而失王道,秦制独专而愈远,辛亥革命使王之正义回归。此皆里程碑也,而辛亥革命之里程碑尤为重要。此曲折也,人类社会发展之必经。世界各国皆然,大同小异。然不能以古已有之而私其位焉。

14

王,仅是社会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重要公器,不是国家之全部,故王权有限。王权必须在制衡中发挥应有作用,不可不受限制。权力集于一人,机器终将抱死,盖因社会架构之其他部分失去效用,活力俱丧矣。

《吕氏春秋》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善王者,善用万民之智。不以一人之主张为主张,而以天下人之主张为主张。王之为王也,不在成己,而在成人,不在自成圣贤,而在使圣贤可成。

天下之大,人才济济。各领域皆有精英,皆有顶级精英。王者不必事事精通,也做不到事事精通,何不垂拱而治?

天下如江河湖海。水自择流而行,流自择形而东,无需刻意安排。王也者,随形就势而导之,使顺焉,使利焉。

或曰:使天下人皆言其见识,岂有主流乎?我曰:万流沛然,犹未亡大河焉。至高明之主流,非包容而何?

15

有阳光雨露,有大地山河,则万物自生焉,生态自衡焉。王者立其大纲,划其边界,定其底线,垂拱而治,百姓可自养生息,社会可自我运行,矛盾可自洽自愈。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要轻易打破平衡。

垂拱而治者,实法治也。良好制度和法治体系,可自我循环、协调运转,又何须人治劳劳焉?法治踽踽而频以人治者,实私心使然也。王有私心,则制度必留后门,法治必留例外,而焉得流畅无碍邪?而焉能垂拱而治邪?

16

生于斯,长于斯,民谁不爱其土?民谁不爱其国?民谁不爱平安生活?非不得已,民谁乱之?王者信其民,爱其民,顺其民,福其民,融入其民,而不折腾其民。

弱民、贫民、疲民、辱民、愚民,商鞅五术,何其陋也!无能者故无耻,圣贤谁其用之?

古有欲治其国而断民断士脊梁者。以忠孝缚其魂,以跪拜屈其膝,以八股固其思,以颂圣弭其志,横征暴敛以疲民,繁文缛节以疲官,国虽治而民不以天下为己国,士不以天下为己任,内忧起而抿嘴看崩,外患生而躬身待宰。此不惟误国,亦且有愆于民族矣。

17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的主体,不是被管理者,不是需要千方百计防范的人。王不可以异化为独立于人民之外的特殊人物,不能抛开人民去谈国家治理。群众路线,最重要的是信任人民。

信任人民,则信任民间,信任民营,信任民办,信任民治,信任民德,信任民智。然后,民皆愈爱其国,愈心戴其王,而国家上下无碍,欣欣向荣矣。

18

谋国之道,有王道焉,有霸道焉。

古之所谓王道,仁政也;所谓霸道,强兵贵刑也。今日亦有王道,仁政仍为要义,民主、自由、法治、平等、人之免于恐惧、人之全面发展与解放皆是也。

王道人皆爱之,而常被霸道耽误之,恰似人皆怀抱理想,而不得不迁就现实。然而,不应苟且而弃置理想也。

圣人不得已而行霸道,其心无时不在王道焉。条件一具备,则践行之;稍有窗口期,则推进之。

19

王权者,公权之一部分也。王权有限,公权亦有限。王权非无限,公权亦非无限。公权之外,尚有私权,私权域之广广于公权域,私权利渊源之久久于公权力。尊重私权,则公权亦得尊重。践踏私权,则公权亦将被反噬。

社会若无法无天,必始于公权力为所欲为。善王者,公私分明。划定公权范畴,厘清公私界线。国家逢紧急状态,不得已而临时调整和跨越,必得及时复原,不可延宕成习、因循成制。

20

《中庸》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执两用中则道宽,两端之间皆为道焉,人可各行其道而不觉逼仄也。执其一端,则道为一线,若千军万马之过独木桥,摩肩接踵而落水者必众。此谓不知常道也。不知常道,乃令天下无道。故善王者,善留广裕空间。

执其一端,则另一端旋踵而至。何也?物极必反耳。欲治而成乱之源,欲兴而起衰之肇,欲洁而令浊之甚,欲强而致败之速。故善王者,不走极端。

人皆知盛极而衰,故不可登峰造极。亢龙必有悔也。

三人同行,即有左中右,王者促其共处,而不激扬其矛盾。

21

自然生态好,必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国家兴旺发达,必百姓个性鲜明,社会生机勃勃,乃至衙府中人也有清晰五官。若百官一词,千人一面,万店一容,亿民一智,国将穷矣。所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也。

22

治道甚简,实事求是可也。

何谓实事求是?是什么就是什么。纯阳真人曰:“古之人从实,不穿凿;今之人从精,作外相。”

23

外交犹内政也。外交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国家实力、价值观、发展方向本身,而不在于外交辞令和技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故,大国外交不逞口舌之能。坚持发展,坚持不折腾,坚持仁民爱物,融汇世界文明而行其大道,不令四邻疑惧,而堪万邦取法。

24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汤誓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圣王善自省也。

第三章 包容是更高的文明

25

世界有玄机。

庄子曰:“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所谓玄机者,世界因之而然者也,世界因之而不然者也,亦可谓造化玄机。

食色性也,即为世界玄机之一,盖有此二欲而人类发动焉,绵延焉,有其后之纷纷扰扰焉。生老病死亦然,欢乐痛苦亦然。进而言之,凡夫俗子即是造化玄机,物质世界即是造化玄机。

于诸多世界玄机中,“对世界真相不能取得共识”是极重要的玄机。百人百人见识,千人千人见识,万人万人见识,亿人亿人见识,客观世界唯一,心中世界则几无全同者。

古往今来,很多人集中精力于弄清世界真相,然而,或许更重要的是,在认识不能一致的情况下,如何彼此宽容与共存。简言之,若认知不能达成一致,莫如就共存达成一致。

26

世界唯一,真相也必唯一。无论何种世界观、何种信仰,都是对同一世界的认识,只不过因认识不同而产生了各自笃认的真理。无神论和有神论,各宗教之间,在这一点上是统一的。

既然都是对同一世界的认识,只是认识不一,那么,最好的相处之道不是要求别人与自己一致,而是应相互尊重、包容和共处。历史上,宗教之间有残酷战争,无神论和有神论有激烈斗争,然而,今日之世界,随着科学的发展、理性的上升、人文的凸显、宗教影响的减弱、各宗教的改革与调适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互鉴,乃至无神论与有神论之间的理性交锋,不同信仰、不同世界观之间互谅互让、包容共处,成为可能。这种可能,不仅使减少因信仰而引发的冲突更具条件,亦使共同探求世界真相初备前提。

27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是一个众文明多线起源、独立发展、相互碰撞、彼此吸纳、迈向融合、推陈出新的历程。而今,尚处在深度碰撞、初步吸纳、略有融合的阶段。信仰之间、文明之间、制度之间、民族之间、种族之间、国家之间、意识形态之间皆有分歧和冲突。

各种思想在更高一阶皆可取得对话点、契合处、平等位。人类应当能够超越此是彼非,获得互谅互让,找到一条和平进步的道路。

消弭分歧,功莫大焉。包容,是更高文明的特征。或者说,包容本身就是更高形态的文明,是超越执念的文明,是跨越各文明的世界性文明。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28

历史是砍砍杀杀走来的。今日若欲不同信仰、不同文明、不同制度相互尊重,必须就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共存取得共识,人人皆不以手握真理之姿态待人。数十亿民众需有此共识,各国首脑、各界代表人士更需有此共识。如其不易,可先就取得共识取得共识,凝聚凝聚共识之共识。拾级而上,循序渐进,未来或可期也。

29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现实需要。宗教论坛、文明对话、政党峰会、哲学大会等,也是很好的尝试。尽管精神和格局尚显不足,但有此立意和起步,即是好的端倪。

何谓精神和格局尚显不足?参与方皆视自己为真理拥有者,欲宣己而不欲知人,欲布道而不欲吸纳,何时而得互鉴耶?出则呼吁彼此尊重、超越分歧,入则高歌自我优势、贬低他人长处,何时而得互融哉?

其实,谁促进尊重、理解、包容、借鉴、共存、共赢,谁就把握了历史的主动,站在了道义制高点。格局大者,本当率尔为天下先。

30

昔者,子不语怪力乱神。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庄子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从包容性讲,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高明之至。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以红尘为正道,树立人本取向,但同时,不否认、不排斥鬼神的存在,只是不语之。这就为“语之”的宗教留下了生存空间。因而,古代中国得以形成以儒家为主干、儒释道并存,以人本为主、神本思想亦被容纳的局面。

以计算机操作系统为喻,儒家思想作为一套以人本为核心的操作系统,为神学思想的接入预留了接口和运行空间。而且,因为儒家思想本身也内涵了形而上的部分,只是未将其深入展开,所以,各宗教都可从血脉上同儒家思想打通,全无滞碍地融入古代中国社会,成为对主流文化的有机补充。

儒家思想,非无神论,非有神论,非不可知论,而是存而不论。这便契合造化玄机。言无神,人不尽信之;言有神,人不尽信之;言不可知,人不尽信之。关键是,人与人之间达不成对世界真相认识的一致。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存而不论,人可各执己见,不需要非此即彼,共存即好。这样的社会,恰是一个包容的社会,恰有一种海纳百川的精神。

以儒家思想为文化根基的古代中国政府,本身不持任何信仰立场,不以任何宗教为国教,不断言有神,也不断言无神,不断然否定有神,也不断然否定无神,而是提供对信仰的包容、探究的宽容。

孔子真不懂生死之义吗?孔子真不懂六合之外吗?不是。夫子取中道,不语之。生死不必尽知,存之而行仁可矣。

执着一端则另一端为禁区,则不能包容万物,不能实事求是,难于血脉畅通,难于游刃有余,且堵塞了探索真理和深化认识的空间。故尧嘱舜曰“允执其中”。孟子云:“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故夫圣人之圣,不在立言高明,而在广开言路;不在穷真究理,而在使可穷真究理。

31

减少人世间的痛苦,是最大的道。各宗教及儒家的诞生,以及近现代以来的各种社会学说,根本上都是以救世为目的,也即佛语所谓“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一道不济,则万道施为。万道不争,则各有所利。故曰,包容是更高的文明。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力争从制度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减少人世间的痛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推动人类社会冲出自身所缔造的牢笼,自文明的桎梏中解脱并创造新的更好的文明。而包容,既是途径,也是要义。

第四章 重要的里程碑

32

过去,各信仰、各文明、各制度等难以和平共处,各宗教、各思想、各学说等难以实现救世理想,是受制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局限。而今,相互理解、尊重、借鉴、吸纳、共同发挥作用的条件已经具备。

这一条件,简言之,就是国家性质的跃迁。也即,国家性质由统治工具向共和体的跃迁,国家由君主国向共和国的跃迁。当今世界,君主性质的国虽然还有,但共和国已占主要部分,且成大势所趋。趋势既成,人心所向,不会轻易复古。

作为里程碑,这一世界性的跃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33

国家性质由统治工具演变为共合体,国家由君主国演变为共和国,最堪称道的变化是:国家由“家天下”变成了“天下人之天下”;老百姓由臣民变成了公民。国家大事,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人民当家做主。

尽管社会架构依然自然沉淀并呈现为精英阶层和大众阶层的矛盾共处,但两个阶层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方统治、管理、压迫、剥削另一方,而是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大众阶层同精英阶层一样,拥有国家治理权利,并参与国家治理。而且,国家会不断地改进和调适两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政治制衡和阶层流动。

在共和国中,依然有王,有官,有民,但是,王不是天子,不是统治者,不是国家的所有者,甚而也不是管理者,只是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一员。官,亦然,皆公器也。

王、官及政府,是国家治理者,而不是人民治理者。更确切说,就是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受人民之委托负责具体行政事务。包含王、官、民在内的全体人民,才是国家的所有者、管理者。大家共同在健全的政治架构中,民主科学决策,广泛凝聚共识,妥善化解矛盾,将利益分配控制在合理范畴。

34

在共和国中,人民是平等的。地位、权利皆是平等的,不分哪个阶层。人皆人民也,没有三六九等。以种族、以民族、以信仰、以阶层、以血统、以分工等而论高下远近主次者,皆为不当。国家和政府不以任何特定群体为依赖,而以全体人民为基础。

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社会里,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觉得自己是边缘人。人人都为生活在这个平等的国度而感到骄傲,无论何种信仰、何种阶层、何种职业。

35

国家性质的跃迁,是人类认识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成就。它为解决历史上所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扫除了障碍,创造了前提。最重要的前提,是公民意识的崛起,臣民意识的抛弃。

人文共识的作用极其伟大。当一国之内的人民普遍认同和捍卫共和体制时,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便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之后,帝制就永远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谁若再想称帝,必在人民的唾弃中失败。

毛泽东同志和黄炎培先生曾经在延安有过一次著名的“窑洞对”。“历史周期率”所问的正是一个人类最大的断代史问题,所回答的也正是一个人类最大的断代史问题,就是要靠民主共和的方式来彻底解决治乱兴衰的难题。“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36

昔者,孔孟皆曾周游列国,欲行大道于世而不成,盖时势逼人,霸道较王道为速焉。至汉武帝表彰六经,而儒家始显赫。然而,后世所用儒家,实已抽筋去骨,不复初始景象矣。儒家真正理想,从未真正实现过。为什么?因为帝王依其利弊而取舍之,有利统治则崇之,不利统治则去之,终至僵直而无活泼生气矣。

岂唯儒家如是哉?佛家、道家亦然也。君主制下,哪个不被当作工具使?哪个不曾削割以求生?或遭人残,或自残。其救世之行也曲折哉!

岂唯儒释道如是哉?其他诸教在世界各国,也普遍遭遇肢割问题。至于有的宗教曾为国教,教权曾高于王权,但其实教权与君权利益混同,教义教规被利用者愈甚,远其宗旨也愈甚。

真正有利于儒家及各宗教发挥作用的,是共和国。何以言之?无需取舍以维护君主专制,无需借用以麻醉百姓,故可以真面目示人,以真心救世矣。政教分离,政行其政,教行其教,各正其位,各得其用,各济斯民焉。也唯其共和,故无特别被尊崇者,而可令万流沛然,无丰无枯焉。

当然,儒释道及各宗教本身并非完美无缺,皆需与时俱进,

37

一国行共和之制,氛围当自由,环境当包容,制度当圆融,各宗教、各思想、各学说当和谐共处。世界各国真正行共和之制,则各信仰、各文明、各制度可得互鉴与通融。何以能之?各国皆人民当家作主,善意相聚,公意相近也。

或笑曰:迂阔哉此论!国际关系本色为利益之争也,焉有不论利益而妄谈和平者?

窃以为,利益之争固难平也,我早已知之矣。然而,利益之外,亦有人性焉,亦有道义焉。人性之中,亦有光辉焉。国与国之间,亦有道之同气连枝焉。皆为共和国,皆行共和之道,则价值观必有相惜者,况乎人民当家作主则尚和平、免战争之可能性大增矣。何故?人民可信赖焉。

进而言之,促进信仰、文明、制度间的对话与交流,增进诸多方面的共识,减少诸多方面的冲突,则至少是促进了和平的机率。唯留利益之争者,也未尝不可有调处之机制也。

第五章 中华文明的前途

38

在世界文明及文明史中,中华文明重要而独特。一方面,她是世界文明源头之一,内容独到,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另一方面,她源远流长,延绵不断,连接上古、古代、现代人思维。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39

中华民族的认同,主要是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是文化的凝聚力。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千百年来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作为血脉,我们的凝聚力将大打折扣。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有数千年传承不断的中华文化,这是我们的基因。丢了这个基因,就丢掉了民族的独立性,就存在被溶解的风险。

此外,中华文化的人本传统,也是极为珍贵的传统。传承中华文化,坚守人本精神,对保障中国的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40

中华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糟粕并非泾渭分明。存其精华、去其糟粕,知易行难。

既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又想克服和避免其弊端,如之何?答案归结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世界进步潮流,把握若干原则:适应共和体制;服务现代化进程;重在传承精神;融汇世界文明。

41

由君主到共和,世界性的大转折,伴随着人文领域世界性的大觉醒。欧洲大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性得解放,人本得阐发,人权得尊重,人道得确立,而后有人人起来负责之新局面。

辛亥革命之于中国,可谓断代中的断代、里程碑中的里程碑。帝制终结,共和确立,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也必然需要重塑,这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根源。于是有德先生、赛先生的引进和引领,深入人心而不可废拔矣。

与其说近现代以来中华文化的曲折命运是因为国人对落后挨打的深刻反思和高度警惕,毋宁说是因为我们身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正在艰难地构筑与共和体制相适应的人文根基。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只是构筑新的人文根基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民族性重要问题。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令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又要改造和发展中华文化,让中华文明适应和涵养新的时代。

譬如,重视秩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易传》开篇即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孔子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礼制,核心就是每个人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宗法制度贯穿古代中国。

重视秩序,本身没错。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需要秩序,但秩序的精神是有区别的。古代中国的秩序,是为维护王权专制而设置,因而等级森严,令人窒息。从天子八佾到三跪九拜,皆是为尊崇天子地位。当代中国是人民共和国,人与人之间没有尊卑贵贱之别,政治地位平等,因此,新的秩序就要体现平等精神。若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就不能照搬周礼、仿照秦制,而要以平等理念重塑国家礼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礼仪。

42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走在由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这一过程迄今仍在继续。这一历史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三个方面同时进行,但进度不同、难易不同,最难最缓慢的是文化现代化,因为它根深蒂固,涉及民族自尊心,也有路径依赖,很难自我突破,很容易走回头路。

文化现代化,是早晚要做的事,就像不可能只要经济现代化而不要政治现代化一样,只要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而不要文化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文化现代化将是中国现代化得以完成的标志。

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文化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同时,务使之有利于巩固经济现代化,促进政治现代化。三者本一体也。

譬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市场经济是充裕流动的经济,小农经济是相对固定的经济。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宗法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会自然式微,也无需在文化复兴中重构。传统的“孝”文化也必然退出大多数家庭,代之以“感恩”等新的理念和表述。这都是自然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行推行“孝”文化和教育,难以蔚然成风。

市场经济需要有限政府,需要法治环境,需要活力四射的市场主体,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王权是无限的,政府是高度强势的,商人是地位低下的,市场是不充分且经常被打压的。且甭说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了,就是不努力去改变这种文化影响,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也或是镜花水月。

43

传承中华文化,重在传承精神。

中华民族的精神,最核心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精神,令民族立,令民族强,令民族韧,令民族久。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何也?仁是光辉。儒家以人间为正道,以仁为人间之正道。有此追求,便卓然而立。仁,永远值得追求。仁政,永远值得践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有所不苟得,患有所不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中国自古而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为民请命、仗义执言者。此种精神亦应宝之。

满招损,谦受益。谦谦君子,用涉大川。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谦,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品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当世代传承。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古代中国政治智慧最堪推崇者,就是行中庸之道。今天的很多问题,都是缘于执其一端。好好向古人学习中庸之道,社会可减少许多戾气,国家可增加许多祥和。

如是者甚多。

传承中华文化,重在传承精神。好的形,自然也要传承,但须是形神兼备。譬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等节日,都有丰富的形式和内容,要好好珍惜,不要丢三落四。移风易俗,应特别谨慎。

44

世界文明的趋势,是不同文明的融创。中华文明的复兴,既是自我革新,也是革新世界;既要广为吸纳,也要广为贡献。中华文明之复兴,终究是东西方文明融会贯通后的更上一层楼,而不是自我的闭环再生。

弘扬中华文化,不意味着排斥西方文化,相反,以开放胸襟吸纳西方优秀文化,才是对中华文化的真正继承和弘扬。

复兴不是复古,而是脱胎换骨。中华文明的前途,应指向新的文明形态。

纵向看,新的文明形态应葆有我国古代文明的优点优势,而后有新的进步和提高。横向看,新的文明形态应葆有同时代其他文明的优点优势,而后有新的进步和提高。例如,一个美国人来到中国,在其原有文明形态中所享有的权利、便利能继续享有,同时又有新的权利和便利,新的文明形态方有号召力。倘若纵不能优于古文明,横不能优于其他文明,抑或纵失古文明精髓,横失其他文明魅力,皆不足以为新文明。

新的文明形态,应当是世界已有文明结晶的集大成者,能够传承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能够融汇当代中国文化和西方价值观,能够树立世界性的典范,为全人类所认同,对世界各国、不同制度下的人们都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感召力。

新的文明形态,要具有稳定的进步预期,长期的包容预期,让人不担心融入会失去什么,不担心未来会失去什么,特别是各国人民各自所珍视的权利和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讲,中华文明的复兴,必须是海纳百川的复兴。

第六章 散记

45

人本何意?人间烟火,即是人本。

既来之,则安之。来到这个世界,就活好这个人生。孔子的智慧,给中国带来安稳,带来世俗的幸福,还有奋斗的精神。

46

孔子立论,未立足于凡夫俗子,给出的标准太高,使得社会呈现言行不一的状态。虚伪弥漫,人格两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成为束缚人性的枷锁,与社会现实及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佛教虽然立足于普通人,但目标不在于俗世生活,而在彼岸。佛、儒家相结合,立足于凡夫俗子,树立可行的俗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符合天性,解放人性,人皆可践行之,才是大道。

47

没有经历过赤贫,对政治的领悟便少了一分深刻。经历过赤贫,方知民之真关切,方知民之不很关切。

48

有些东西是自然而然的、发展变化的。强行认定、人为界定,则可能固化而为障碍。积极有为,并非皆好。无为有无为之好,模糊有模糊之善。

49

某日想,古代中国幅员辽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在国都深居简出的帝王,是怎样有效管控国家的?换言之,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为何能服服贴贴执行皇帝命令?大抵有这样几个原因:

其一,人心思定。老百姓都希望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喜欢瞎折腾,更不愿意国家陷入混乱。人民是小确幸和大情怀兼具者,天然地爱生活、爱国家。这是政治稳定的首要根基。

其二,官僚负责。偌大一个国家,日夜无休运转,仅靠皇帝是不够的,必赖一套严密而有效的官僚体系。仅有官僚体系也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千千万万负责任的官吏。不仅对皇帝负责,而且对国家,对人民,对良心,对理想,对情怀,对所受教育负责。贪官污吏当然有,但官吏的主体主流是国家柱石。

其三,内在制衡。社会是由亿兆人构成的。每个人身处其中都会受到上下左右的牵制,谁都不可为所欲为,谁也不能为所欲为,为所欲为者终将被反噬。人若想轻举妄动,仔细想想复杂的利益、利害、力量牵制,都明白应当望峰息心。一个稳定的结构并不是轻易就可以撼动。大厦若倾,必是无数栋、梁、椽、柱和地基都支撑不住了。

人民善良而值得信任,官僚负责而值得信赖,社会架构稳固而不易撼动,然则何必疲民疲官呢?

50

所有的问题,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全在简简单单的人性要素中。我们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

51

大国治理原理其实基本是一样的,只是看起来不一样而已。因为,核心问题谁都绕不开。

虽然基本一样,但做起来效果悬殊。是包容还是单一,是中庸还是偏执,是求实还是务虚,是疏还是堵,是五湖四海还是用人唯亲,是信任人民还是防范人民,是民主决策还是独断独行,结果就在一点一滴中展示出不同的面貌。

52

喜读武侠小说。偶尔阖书遐思。武林的关键,是武功高低。假设两个人,武功一高一低,高者必胜低者,那他们之间的故事转眼就结束了。于是,需要引入别的因素来使故事继续。比如成长,尽管较量失败了,但弱者可以寻师求技,提升武功后再去复仇。但是,循序渐进成长并不容易,也许苦练几十年也赶不上对手。于是,需要引入奇遇。或摔下山崖,或漂流至孤岛,在一个山洞里遇到了老前辈,或看到了绝壁上的剑术,功力瞬间爆棚。练成绝技就一定可以胜利了吗?如果这样,故事就又草草结束了,于是需要引入阴谋。尽管你武功很高,但是被下毒了,被出卖了,遭遇暗算了,陷入埋伏了。那怎么办呢?可以引入救命恩人。救命恩人如果只是救命,那故事就不够曲折。于是,救命恩人有个女儿,美丽大方,聪明活泼,冥冥中注定就喜欢上了你。可是,这么好的女孩,不可能没人喜欢啊。于是,又引入了三角虐恋。另一个年轻人也不好惹啊,不仅武功卓绝,而且是世家子弟,因此又落入了新的漩涡。这世家并不是省油的灯,和某亲王密谋,正在准备联手篡位。于是,主人公又卷入了宫廷斗争。宫廷斗争中,护驾有功,被授予武职,领兵去定边,开启了塞外生涯。在定边时,遇到了前来中土挑战的番僧,几番比试后,惺惺相惜,义结金兰。如此一步步走下去,故事就没完没了了。人世间的事,莫不如此。基本逻辑本来很简单,但一步步并入各种因素,就日趋复杂,渐渐找不到源头和初心了。

53

大道至简,谁坏之?谁惘之?帝王因私心而坏之,哲人以漏论而惘之。故老子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54

《论语》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为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了国家繁荣与昌盛,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立足人性,立足常识,实事求是,包容互鉴,促进融通,推动进步,没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更没有什么是不可讨论的。

子曰:“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如何看待国学热
今天以后,我国游戏产业将发生这些重大变化 | 游戏论谈
文化产品的质量关乎文化强国的建设
学在兰大·九色鹿 | 对“文明的季候理论”的思考 ——《西方的没落》读书报告
(两材料)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