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注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其实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而每个教学环节又是由一些教学细节组成的,一堂课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莫过于课堂中那些闪光的细节。我们在积极推行新课改的今天,强调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尤其要注意关注课堂的教学细节,如果教师能在课前有意识地、创造性地预设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在课堂中对教学细节之处加以具体、有效地指导,并运用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处理好每一个生成的教学细节,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那么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加有效,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那么如何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下面谈谈自己粗浅看法:
一、注重细节预设,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根据教学的需要,或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们得进行教学设计,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很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却忽略了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部分的预设,导致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呈现出教师对教学思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真的思考:探究活动怎样进行?要选择那些操作材料?如何指导操作?我该提出哪些问题?面对我的问题,学生会有哪些可能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我怎样的评判?对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会怎样处理?……只有我们在备课中注重了这些细节的思考,在课堂上,当我们面对真实的学生的时候,才能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的课堂里创造亮点。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细节预设。
1、操作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注重实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活动的组织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材料选择是否具有典型性,往往直接影响到教学有效性。选取简便易行的材料,用好现有的材料,就会促进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
比如:一位老师在上二年级观察物体一课时,为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几个小正方体,便于小组观察。
首先,老师让学生观察一个小正方体,说出站在不同的角度分别可以看到几个面。
学生在小组活动之后,老师提出问题:说说你看到了几个面,有的学生说看到了1个面,有说2个的,有说3个面的,听到这些回答,老师都一一肯定。没有想到,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我看到了4个面”。对于这个答案,事先老师是没有预料到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怎么会看到四个面呢?是这位学生在乱说吗?实际上,这个学生确实看到了四个面。只要大家看看老师为学生准备的学习材料就知道了,全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我们把这个小正方体放在离眼睛比较近的地方观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上边和前边的面,因为正方体很小,同时我们的左眼可以看到左边这个面,右眼可以看到右边这个面,一共可以看到四个面。就因为老师提供的这个操作材料的特殊性,使学生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所以我们在选择操作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典型性,否则就会是课堂教学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影响了学习的有效性。刚才这个案例中,如果事先选择大一些的,比如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话,就不会出现学生看到四个面的情况了。
2、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指向明确,体现实效。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提问。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使教学的程序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
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在引入学习时用多媒体出示游泳池,并说明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40米。
教师:你去游泳,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在浅水区。
学生:安全,可以,带救生圈。
教师追问:真的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叫家长陪同。

……


教师只好出示游泳池的剖面图:最深处
1.6米,是浅处1.2米,中间1.4米


教师:
1.4米是怎样算出来的,是什么意思?

很显然教师提出的“你去游泳,安全吗?”这个问题,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平均数,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生成空间,但是这个问题缺乏明显的数学指向性,使学生无法了解教师的提问意图,思维会发生混乱,造成学生的反馈漫无目的,难以引起学生数学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出示主题图后,可以提出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有一个冒失鬼,一看平均水深1.4米,自己身高1.42米,马上往水里跳,你们认为这样安全吗?”这样的提问,指向性明确,学生会很快领会教师的意图,估计学生就会顺着问题指示的方向,理解平均水深的含义。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折腾。
3、探究活动要精心预设,提高实效。
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但是有的探究活动不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探究支点,太难则学生无从下手,感觉高不可攀;太简单,学生觉得没有探究的价值,不值得思考;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致使探究气氛活跃、探究形式多样、探究过程无序、没有任何收获。
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要分析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之想,疑学生所疑。对于探索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种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之前,虽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通过课外学习,了解了最小公倍数的求法,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探究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2、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理解并掌握用分解质因数、短除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整节课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目标组织探究活动的。出示探究问题:用多少个长8厘米,宽6厘米,能够拼成一个最小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多数学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手中的长方形学具拼摆,得出用12张这样的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的边长是24厘米。虽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维的含金量太低,要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结合拼摆的图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一定是小长方形长与宽的公倍数。启发思考:“如果我们再拼一个比这个正方形稍大的正方形,那么它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再大一些呢?”学生很快回答“24、48、72……”。这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在本节课上他们能够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法、扩倍法、短除法等多种方法求解最小公倍数,并且找到了各方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优化。
4、合理使用多媒体,增强实效。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为数学教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课堂容量大和表现力强等优势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但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它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视为一种简单的传声器,变相的发言人。第二,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有些课件使用大量的三维动画,复杂的背景图案,再加上一些不协调的音乐,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课件的变化上而忽视对知识的掌握,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学生成了多媒体观众。第四,多媒体翻页后,影响学生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系统掌握,不如板书完整。第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如出现意外,则教师方寸易乱,影响课堂教学。
因此,多媒体使用应该适时、合理。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能过多过滥地使用。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容易使学生完全沉浸于视觉享受之中或造成学生视觉疲劳,难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合理把握使用多媒体的时间,不能过早地展示电脑的动画和问题的解答过程,要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再在合适的时候出示多媒体,否则会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影响探究的质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合理是指在选择制作课件时,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主要依据,把学生的自学难点作为重点突破点,确定哪些内容有必要通过课件来实现,哪些内容还需要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来完成。另外,多媒体的声音和界面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合理设置,同时注意预防产生意外。

二、捕捉精彩细节,展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得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
1、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中的“亮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为课题教学服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角(自制的教具,可随意改变角的大小),并和组内同学说说自己的发现。合作后,他请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含糊其词表达不清楚,他就让这位学生把自己的角与另外一位同学的角比一比谁的角更大,在比的时候,这位学生悄悄地把自己做成的角两边的距离拉开了,他看了连忙抓住这一细节,问:“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做好的角两条边拉开一些?”这位学生红着脸说:我想让我做的角比他做的角大,经老师这一引导,这位学生就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很多同学也发现了这个规律。
2、其次,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一课时,列举出一些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分析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有一位学生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3、6、9,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大家:“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我们不妨先命名为‘某某猜想’,但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来验证。”在讨论中,有学生赞成,理由是:21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2+1=3,因而21能被3整除。也有学生反对,根据是:57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5+7是12,不是3、6、9,而57却是3的倍数。大家的验证结果,激起了那位学生的灵感,他将自己的想法做了修改:如果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不是一位数,再把它的和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一直到是一位数为止,看它是不是3、6、9。这就使原本一个错误的猜想演绎成正确的定理。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此细节处理得当,不仅使学生的不断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生成灵动课堂,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要捕捉课堂中的精彩细节,要求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观察学生的细微表情,动作,还要有一对“聪耳”,认真听清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才能有效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达成教学目标。
三、反思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细节决定成败!因而应该及时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学中的细节,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共享教学智慧,让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
细节虽小,但往往能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是由多个细节组成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精彩的课堂,还需要我们不断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去关注每一个课堂细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 出 迷 雾
欣赏.品味
什么是有效性课堂?
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
让课堂细节为教学添彩──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的细节
分享丨程红兵:课堂是由细节构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