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主题:温热 | 医源世界

主题:温热

+ 关注 ≡ 收起全部文章

附子用之不慎亦伤阳

伤寒杂病论》中用附子共有39方,以枚作为计量单位的有34方,最少者用1枚,最多者用3枚。经实物考察折算,1枚附子约5克,可知仲景用附子量当在5~15克之间,用量不及则无济于病,太过则损伤阳气。然为医...即将发布

日期:2012年2月16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阳痿温热油腻食物

    阳痿伴有小便赤热涩痛,口干喜饮,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或痰涎较多,胸闷身重等症者,应忌食油肉,包括羊肉狗肉鸡肉、雀肉以及辣椒、葱、韭菜、蒜等辛温之品;如痰湿重,应忌食鸡、鸭、肉类、海腥等厚味滋腻之品。另外,烟、酒、咖啡、煎熏之物更属忌口之品。

日期:2012年1月29日 - 来自[体贴男人]栏目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大寒 饮食宜温热柔软


     天文含义

  小寒太阳黄经285度,大寒太阳黄经300度。

  季节特点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令,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可见其冷的程度。大寒之后气温开始回升。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重要时机,也是冬天结束、春季到来的转折点。与其它节气不同的是,大寒中有很多重要的节日,如腊八、小年、除夕、春节等。

  中医调护

  大寒前后最重要的调护就是保暖、保湿。这个季节总体特点就是寒冷、干燥,所以保暖一定要到位,帽子、口罩、手套都要戴齐。过于干燥,免疫力低下,保持湿润,可以提高免疫力,不利于细菌繁殖,以免感染疾病。

  另外,此时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病变高发,老年人和易患病人群、有基础病的人都应特别注意。



  饮食养生

  此季节总的饮食原则是宜温热柔软,不仅是口感温热,食物的性质也要温热,可以起到健脾暖胃、补肾的作用。民谚云:小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汤,晚服杞菊地黄丸。黄芪、人参有益气壮阳的作用,上午服用可以固护阳气,利于阳气升发;杞菊地黄丸可以补肾滋阴,有收藏之效。大寒前后宜吃食物——

  蔬菜:蒜苗、韭黄香菜白菜白萝卜蘑菇

  畜类:牛肉、羊肉、狗肉

  蛋禽:乌鸡、鸡蛋

  水产:鲫鱼、虾

  水果:猕猴桃柚子、梨(糖尿病患者慎食)

  饮品:红茶牛奶、白开水



  代表药膳

  羊肉炖白萝卜

  羊肉有温补的效果,炖烂的羊肉营养利于吸收,白萝卜能够健脾、理气化痰。冬季食肉类、热性食物较多,白萝卜可以疏通气机、消积热

  炒双菇

  双菇是指香菇和鲜蘑菇,此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冬季食用果蔬相对较少,吃此菜可以提高免疫力,还有健脾、温肾的功效。


日期:2011年1月29日 - 来自[饮食与健康]栏目

冬至寒冬到 温热食品多吃点

    明天就是冬至了,俗称“冬节”、“长至节”,昼最短、夜最长,而这也将意味着寒冬到来。在这一天,北方大部分地区吃饺子、吃馄饨,南方则吃米团、汤圆、长线面、冬至团等。

    其实,除了饺子,在这个时节,饮食应多样化。另外,在寒冬阳气日衰,脾又喜温恶冷,所以应多吃点温热之品,比如桂皮等调味品。

    桂皮中含“油” 可促进血液循环

   在寒冬时节,由于阳气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所以要给身体点些“火”,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

    而平时我们常用的一些调味品,如茴香、桂皮、生姜及辣椒等就是很好的“引子”,特别要隆重推出的,就是具有温脾和胃祛风散寒、活血利脉的功效,且味辛性温的桂皮,也就是肉桂了。

    桂皮中含有桂皮油,桂皮油能刺激肠道黏膜,使消化吸收功能亢进,能消除胃肠的痉挛性疼痛,增加胃液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排出消化道积气,抑制肠内异常发酵

   桂皮油还能兴奋神经,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和解热,对痢疾杆菌等细菌具有抑制作用。

   此外,桂皮中含有丁香油酚,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铜绿假单胞菌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及驱虫作用,还有健胃、止痛等作用。

   宜人食坊

    方一:桂皮5克、干姜5克,水煎服,可温经散寒、祛风通络。

   适用:风寒、关节疼痛的人群

   方二:桂皮6克、丁香6克,研成细末,制膏状,贴小儿肚脐。

    适用:小儿胃虚寒所致的腹泻

   小贴士

    烂姜冻姜别食用 不妨用来泡泡脚

    在调味品中,姜是一块宝,但在冬天往往容易冻坏或烂掉,而民间有“烂姜不烂味”的说法,其实,这是错误的。当姜腐烂后,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黄樟素,而冻姜与烂姜是一样的,所以不宜再食用。

    不过,烂姜冻姜却可以外用,如切片或切末后,放在水中泡澡或泡脚,不仅可驱寒、增加血液循环,还能发汗解表。


日期:2010年12月21日 - 来自[饮食]栏目

温病体虚

【病人基本资料】
辽宁刘××幼子,年七岁,于暮春得温病。
【病因】
因赴澡塘洗澡,汗出未竭,遽出冒风,遂成温病。病初得时,医者不知,用辛凉之药解饥,而竟用温热之药为发其汗,迨汗出遍体,而灼热转剧。又延他医遽以承气下之,病尤加剧,因其无可下之证而误下也。从此不敢轻于服药,迟延数日见病势浸增,遂延愚为诊视,其精神昏愦间作谵语,气息微喘,肌肤灼热。问其心中亦甚觉热,唇干裂有凝血,其舌苔薄而黄,中心干黑,频频饮水不能濡润。其脉弦而有力,搏近六至,按之不实,而左部尤不任重按,其大便自服药下后未行。
【诊断】
此因误汗误下,伤其气化,兼温热既久阴分亏耗,乃邪实正虚之候也。宜治以大剂白虎加人参汤。以白虎汤清其热,以人参补其虚,再加滋阴之品数味,以滋补阴分之亏耗。
处方
石膏(四两捣细)知母(一两)野党参(五钱)大生地黄(一两)生怀山药(七钱)玄参(四钱)甘草(三钱)共煎汤三大盅,分三次温饮下。病愈者勿须尽剂,热退即停服。白虎加人参汤中无粳米者,因方中有生山药可代粳米和胃也。
【效果】
三次将药服完,温热大减,神已清爽。大使犹未通下,心中犹觉发热,诊其脉仍似有力,遂将原方去山药仍煎三盅,俾徐徐温饮下,服至两盅大便通下,遂停药勿服,病全愈。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热泄

病人基本资料】
天津钱姓幼男,年四岁,于孟秋得温热兼泄泻,病久不愈。
【病因】
季夏感受暑温,服药失宜,热留阳明之腑,久则灼耗胃阴,嗜凉且多嗜饮水,延至孟秋,上热未清,而下焦又添泄泻。
【证候】
形状瘦弱已极,周身灼热,饮食少许则恶心呕吐小便不利,大便一昼夜十余次,多系稀水,卧不能动,哭泣无声,脉数十至且无力(四岁时,当以七至为正脉),指纹现淡红色,已透气关
【诊断】
此因外感之热久留耗阴,气化伤损,是以上焦发热懒食,下焦小便不利而大便泄泻也。宜治以滋阴、清热、利小便兼固大便之剂。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五钱)滑石(一两)生杭芍(六钱)甘草(三钱)煎汤一大盅,分数次徐徐温服下。
【方解】
此方即拙拟滋阴清燥汤也。原方生山药是一两,今用两半者,因此幼童瘦弱已极,气化太虚也。方中之义,山药与滑石同用,一利小便,一固大便,一滋阴以退虚热,一泻火以除实热芍药与甘草同用,甘苦化合,味近人参,能补益气化之虚损。而芍药又善滋肝肾以利小便,甘草又善调脾胃以固大便,是以汇集而为一方也。
【效果】
将药连服两剂,热退泻止,小便亦利,可进饮食,惟身体羸瘦不能遽复。俾用生怀山药细末七八钱许,煮作粥,调以白糖,作点心服之。且每次送西药百布圣一瓦,如此将养月余始胖壮。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温病可分为温热和湿温

  温病的分类就是将温病范围内的众多病种,再划分为若干类别,以利于临床辨证论治,根据病因性质可以分为“温热”和“湿温”两大类。考证其分类之源流有助于认识温病学科的发展历史。

  由于历代医家对温病概念的认识不尽一致,所以温病包括的范围也有大有小。许多文献都指出,温病是多种外感温热病的总称。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指出:“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光绪年间的《温病指南》中记载山阴娄杰与其门人肖吉甫主要依据吴氏《温病条辨》一书,参考其他温热专著和自己见解,以温病之兼湿与否,将其明确划分为“风温”与“湿温”两大类别,并以此概括所有温病的辨证证治。他认为温病“名目甚烦,而究其治法,只须细审温邪之兼湿与否,及‘湿’、‘温’二邪孰多孰少,以为用药之差别。今以温邪之不兼湿者,统归‘风温类’,列为上卷。温邪之兼湿者,统归‘湿温类’列为下卷”。

  近人谢仲墨氏对此备加推崇,认为“娄氏此论,简明扼要,是温病治疗的大纲。”在他撰写的《温病要义》(1958年)一书中,即采用娄杰的分类方法,参考吴氏条辨原文,“分温热、湿温两部分叙述”,并提出“不兼湿的风温篇可称为温热篇,以与湿温篇相对,今按照《温病指南》另一印本,将风温三篇,改题为温热三篇。”由此,将“风温”、“湿温”的提法,正式更易为“温热”和“湿温”。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经典研习]栏目

顾伟民:“在卫汗之可也”探析

  “在卫汗之可也”一句,出自《温热论》第8条。《温热论》由叶天士口述,其门人顾景文整理,原文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尤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长期以来,该条文对温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对“在卫汗之可也”,温病学派争议却颇多,笔者通过对该条文的解读后发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内容,反映了叶氏对研究温病之透彻、立法之精当、用心之良苦。

  “卫”非等同表证

  《温热论》云:“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其中所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的“在表”,也是后世普遍认为就是“温病表证”(卫分证),其实是有误的。从其上下文来看,此处所说的“在表”,是指温邪热变在表,只有出现“挟风”或“挟湿”兼证时,才是“表证”,故而“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或“加芦根、滑石之流”予辛凉散风解表。

  叶氏“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的论述,反映出来的病位是在“肺”,而不是在“表”。“在卫汗之可也”之“在卫”的意义,当是指温热病中,卫气营血4个阶段中的1个阶段而已。为此,叶氏只有“在卫”和“在表”之说,而从未有“表证”之言,所谓“温病表证”的提法,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后世温病学派把感受温热之邪而出现的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一系列肺卫郁热病变称为“卫分证”,即所谓“温热表证”,与叶氏所说的“在表”、“在卫”仍是有区别的。叶氏所谓的“在卫”,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的发热、恶寒、头痛沉重、无汗等“湿热表证”及外感暑湿之邪,复为寒凉郁闭的身热头晕、恶寒、无汗、恶心欲吐、胸脘满闷、舌白腻、脉濡滑之“暑湿表证”。

  汗之非等同发汗

  叶氏认为,“卫气营血”是反映温热病中,浅深轻重的4个不同阶段。温热邪气“在卫”,正气尚强,正邪交争于“卫”,病势轻,病位浅,“汗之可也”;此处的“汗之”,并非等同于表证发汗。众所周知,明清以前,表证发汗都遵从《黄帝内经》发表不远热”的宗旨,代表人物张仲景,其做法为辛温药加温覆,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至刘河间善用辛凉,其著《素问玄机原病式》,所提出“辛凉”主要还是针对当时医者滥用辛甘热药治疗热性病而设,并非用于表证阶段,更非用于温热病之“在卫”阶段。叶氏根据温邪的致病特点,故在《温热论》中提出:“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温邪犯人,由口鼻而人,始于手太阴,病位在肺。由于“肺主气属卫”,肺、卫气、皮毛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其互为影响的基础。在生理情况下,肺主宣发,卫气布散于体表,以发挥温分肉、肥腠理、充皮肤、司开合、卫体表、御外邪之功能;《灵枢·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肥腠理,充皮肤,司开阖者也”。其中司开阖,强调的是卫气对皮肤、汗孔、毫毛的调控作用,即卫气具有调节体温控制汗液排泄的作用。

  汗为津液所化生,《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可见汗是卫阳蒸发津液的结果,出汗是津液排泄的途径之—,也是机体散热的一种方式;在病理情况下,温热之邪犯肺,由肺及卫,肺卫气郁,不能向上、向表宣发,从而出现肺失宣发,卫气开阖不得,体表调节功能失常,体温、汗出失调等病理反应

  因此,叶氏提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的“汗之”方法,以解温热“在卫”之证。“辛凉轻剂”,并非是直接发汗剂,其实质是通过辛能宣郁,凉可清热,以清解肺卫热邪。另从古汉语语法上分析,“汗之”之“汗”,为名词使动用法,即“使之自然微微汗出”的意思。叶氏又用“可也”2字,进一步强调了,只要通过“辛凉轻剂”对“在卫”阶段的温热之邪的治疗,“使之自然微微汗出”就可以了。叶氏为了避免后者对其论点的误解,用古汉语语法进行修饰,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汗之”具体运用

  对于“在卫”的治疗,叶氏认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又说:“黄苔不甚厚而滑者,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可以看出,“汗之”即辛凉开肺、宣透郁热,以达到肺卫开达,气机畅通,郁热透散,温热之邪随汗而解的“清热透表”法。

  具体运用如下:温热“在卫”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方用银翘散加减,取其辛散宣肺退热,“透风于热外”。湿热“在卫”表证,症见: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恶寒身重肢倦,头痛沉重,少汗,口不渴,耳聋鼻塞舌苔白腻或苔薄黄而滑,脉濡。方用三仁汤藿香正气散加减,宣化上焦,苦泄中焦,通利下焦,“渗湿于热下”。暑湿“在卫”表证,身热头晕,恶寒,无汗,恶心欲吐,胸脘满闷,舌白腻,脉濡滑。方用新加香薷饮加减;辛香宣透,“不与热相搏”。若遇初秋,天气偏热或久晴无雨,天气偏燥而感受温热之邪时,尚需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润燥疏化。

  “在卫汗之可也”给临床的启示

  叶氏勤奋好学,虚心求师,10年之内先后从师17位老师学医,一生从事临床实践。从其流传下来的名句可以看出,叶氏对温病研究相当深刻,才有精练的口授语言,仅仅只用了“可也”、“才可”、“尤可”、“直须”4个词汇,就把卫气营血不同的4个阶段的治疗法度,刻画的淋漓尽致。

  叶氏留传下来的5598个病案,其用仲景方化裁者达70%左右。近代名医程门雪评价说:“天士用药,遍采诸家之长,不偏不倚,而于仲景之法,用之尤熟”。显然,仲景是运用辛温解表之典范,但观《伤寒杂病论》在使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方药时,仲景也表现出了极为谨慎的思想。用辛温解表方药治疗表证时,只提到“当解表”、“当发汗”,从不提“当散寒”、“当辛温”;还严立禁忌证和适应症,法度森严;如治阴虚血伤、酒客阳虚诸证,在忌用发汗之外,还嘱以少量多次服用;服药后要温覆取汗,啜热稀粥以助药力,而不肯多用热药,并示意“取微似汗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恐伤阳耗阴变生它证等等。叶氏学习仲景谨慎的治学态度,但不拘泥于仲景对“表证”的治疗方法。

  可以看出,叶氏用“可也”、“才可”、“尤可”、“直须”4个词汇对温病不同的4个阶段的运用,有其独特的临床经验,非对温病研究之深刻,非遍采诸家之长,非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是不可能提得出来的。

  通过对“在卫汗之可也”的解读,我们能否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①当温邪“在卫”时,应该采取辛凉开肺、宣透郁热的治疗方法,以达到肺卫开达,气机畅通,郁热透散,但未必一定要见“大汗”。若见“微汗”或未见“汗出”而郁热已解,也是符合叶氏“可也”之宗旨的。②温病在卫,应正确使用“汗之”的方法,当机立断,避免出现误治,延误病情。D4

 

  链接

  叶天士,名桂(1666-1746年),字香岩,晚号上津老人,出生于江苏吴县。悬壶济世50载,名扬大江南北。叶天士的著作,均由其门人顾景文手录成章。现所传本大多出于华岫云唐大烈等人之手,有《温热论》、《临证指南》、《温证论治》等。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 共 12 页,当前第 1 页 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热病“卫气同治”法探析
      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
      金寿山:何谓辛凉轻剂?
      治疗温病,从看懂这句话开始......
      温热论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