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对唐代“西山八国”认识的误区

四川西北部一直是唐代唐蕃之间长期战争的主要战场,而这一地区的羌部落始终处于两强之中,在夹缝中求生存。唐强的时候归附,吐蕃强则叛离,故谓“两面羌”。但这些羌部落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唐番之战是很有价值的。李绍明在《唐代西山诸羌考略》一文中认为这些羌族部落位于唐代的“西山八国”。并指出了八国的地理位置,即东女国在昌都;哥邻国在理县;白狗国在理县和黑水;南水国在黑水西北;逋租国在茂州;悉董国、清远国王、咄霸国、弱水国在芒康到昌都之间,情况真的如此吗?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欢迎批评指正。微客服云控

一、西山八国

不仅李绍明,学界还有很多学者认为“西山八国”是一个地方,意为在西山的八国,这个观点明显有误,准确理解应该为“西山和八国”,它们是两个不同地区,互不隶属,下面就这个观点进行详细的说明。

《全唐文》中有《鲜于公神道碑铭》,其中记录了唐代天宝年间发生在西山八国的战事,对我们了解西山八国有很大帮助。

“六载(747年)拜监察御史。公(郭虚己)诛羌豪董哥罗等数十人,以靖八州之地。郭公将图弱水西之八国,奏公入觐,玄宗骇异之,即日拜尚书屯田员外郎兼侍御史、蜀郡司马、剑南行军司马。既略三河,收其八国”

唐天宝六年鲜于仲通在剑南节度副使郭虚己带领下,首先平定了八州的叛羌,稳定了八州后,开始计划平定弱水以西的八国。到底什么时间平定八国的呢?此处没有说,但在2001出土的《郭虚己墓志铭》中可以找到答案,并且两者相互印证。

《郭虚己墓志铭》:“有羌豪董哥罗者,屡怀翻覆,公奏诛之,而西山底定……七载,又破千碉城,擒其宰相。八载三月,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卌(xì,四十)余城,置金川都护府以镇之”

明确说明郭虚己先剿西山的叛羌,此处提到的西山和鲜于公神道碑铭提到的八州是一地。说明西山有八州。稳定八州两年后的天宝八年(749年)郭虚己又平定了八国。一先一后的两个行动,说明西山和八国属于两个地区,而不是一个地方。

(1)、西山地理位置和八州的组成

两段史料显示西山有八州之地,这八州是那些呢?

唐军在平定了八国之后,对西山八州和附署的八国进行了有效管辖。但吐蕃恼羞成怒,仅仅过了四年之后,吐蕃找到报复的机会,趁南蛮启乱,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正月五日至二月五日之间(郭声波在《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中对此时间有精彩的论证)分六路进攻万安,柔远、明威、平戎及保宁都护卫等五城。针对吐蕃的进攻,唐军积极组织率领西山八州和八国的兵力来解这五城之围。杨谭的《兵部奏剑南节度破西山贼露布》。

“伏以南蛮乱德,恃险偷生,吐蕃举国兴兵,资其叛逆。顷者西山战士及八国子弟,因其窘逼,遂欲凭陵,敢怀犹斗之心,来犯必诛之令”

说明为了反击吐蕃,支援五城抵抗,唐军由两部分组成,一为西山战士,一为八国子弟(又一次证明西山和八国是两个地区)。西山战士具体构成和选择的进攻线路:

“十八日,都知西山子弟兵马副使左金吾卫大将军摄临翼郡太守董却曲、左羽林军大将军兼静郡太守董元智、右羽林大将军兼蓬山郡太守董怀恩、右骁卫将军兼归城郡太守董思贤、江源郡太守董懿、右骁卫大将军董仁罴、折冲董弄封等,领八郡骁勇,并蕃汉武士等七千人,自蓬娑路取牙山,出其不意,衔枚夜袭。贼等震惊,遂相残戮,弃其辎重,稍欲抽军,苍黄之际,翦除略尽。漂杵之血,方此非少;积观之尸,今兹目睹。

可以看到西山战士进攻线路分为两道,一为蓬婆路,由临翼郡、静郡、蓬山郡、归城郡、江源郡共五郡共七千人组成;二为滴博路,由通化郡、维川郡、天保郡共三郡三千人组成。两路合计恰为八个郡(天宝元年唐将州改为郡,郡存在时间很短,后来又改回州)。每个郡都抽有兵力参与战斗,证明西山由八州组成,也是《鲜于公神道碑铭》提到的“以靖八州之地”的八州,稍有差别的是此时不叫云山郡(奉州,今理县大阪昭、夹壁一带),后来才迁至天保军,改名为天保郡。还有一个漏掉的是恭州(位于黑水县干市坝)。

考史料,这八郡州的地理位置很清楚。临翼郡(翼州,今茂县叠溪)、静郡(静州,今黑水芦花)、蓬山郡(柘州,今黑水昌德村)、归城郡(悉州,黑水磨子沟)、江源郡(当州,今黑水卡龙)、通化郡(茂州,今茂县城)、维川郡(维州,今理县杂谷脑镇)、天保郡(在黑水县八家寨附近)。说明西山八州都处在今黑水河、杂谷脑河和岷江的三角地带。为今天的茂县、黑水县、理县和汶川县的一部分。此时都是唐朝设置的正州,要么是羁縻州,没有史料证明唐代在该地区有什么国的,李绍明等人的观点不是错了一点点,而是谬得很远。

(2)、八国地理位置

弱水西的八国是有哪八国呢?同样可以这条露布中找到答案。

“八国招讨副使左羽林军大将军董当、左羽林军将军董旁郎、董毕郎、右羽林董利、董歌弄、左骁卫将军董利峰、左武卫将军董奉仇、左威卫翊府中郎将先锋党利才统八国子弟八千馀众,并拜都护武士府健儿一千馀众,间道设伏,潜入深林,旗鼓相望,昼夜苦战。自其月十五日,都护武士杀贼众退散,至十七日,遂攻合所围明威、柔远两城兵马,并力死战,攻万安新城。”

文中明确提到了八国,虽然文中没有具体说到国名,但提到了八国带兵将军名字,正好为八个,显然八国都有将军带兵出战,也进一步体现了八国的存在。

八国的国名在旧唐书的《东女国》中有详细说明。

天宝之后,西山和八国都被吐蕃占领。到了唐贞元年间,西川节度使韦皋率领唐军开始反击,收复失地。“贞元九年(793年)七月,其王汤立悉与哥邻国王董卧庭、白狗国王罗陀忽、逋租国王弟邓吉知、南水国王侄薛尚悉曩、弱水国王董辟和、悉董国王汤息赞、清远国王苏唐磨、咄霸国王董藐蓬,各率其种落诣剑南西川内附。”

在唐军的强大攻势下,东女国国王汤立悉和八国内附大唐。可知这八国分别为哥邻国、白狗国、逋租国、南水国、弱水国王、悉董国、清远国、咄霸国。

八国的地理位置。

学者对这八国地理位置的考证不一,举出的证据也很难让人信服。比如白狗国,郭声波在他的文章中认为在四川马尔康的北部,而温玉成在《甘孜地区历史文化的考古调查》一文中则认为白狗国分布在四川丹巴县东谷河流域。由于有关这方面历史史料很少,很难知道它们的准确位置。

唯有其中的逋租国地理位置相对清楚,因为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

《新唐书》韦皋传中讲到贞元十七年(801年),韦皋分九路进攻吐蕃,其中一路是由路惟明率领“自灵关、夏阳攻逋租、偏松城”,提到了逋租。灵关为今四川宝兴县灵关镇,这条古道为历史上的夏阳道。从雅安出发,经多功、飞仙关、芦山、双石、灵关、宝兴、硗碛、夹金山、达维、老营、八角、抚边、梦笔山、卓克基等,向西北偏北方向行进。今210省道基本沿着这条古道走。乾隆平定两金川和红军长征都曾走过这条古道。

《新唐书》虽没有提到里程,但《寰宇记》有讲到。

雅州条目:“西北至吐蕃偏松城九日程,约五百里……正北至吐蕃野城县界五百七十六里”。

芦山条目中“灵关路在县界,去蕃界八日程,从界去吐蕃野城三日程”。

总结一下,从雅安到偏松城九日程,约五百里;雅安到吐蕃野城县界五百七十六里;偏松城去吐蕃野城三日程。

首先确定偏松城和野城的位置。

要找到这两个地方,用里程和距离来计算比较麻烦,由于古道受到了一些破坏,具体的走向也需要考察清楚,因素很多。恰巧有红军长征经过此路留下的日记,由于红军经过时没有修建公路,其古道本保持了原貌,行军完全是在旧道上行走,有的地方还有栈道和索桥。由于要脱离险区,红军通过时都马不停,通过计算他们的行程就可作出判断,这个办法既简单,又准确,只是换了时空。

《红军长征日记》:

伍云甫:1935年6月12日从芦山中坝出发,6月18日到达小金共计7天

童小鹏:1935年6月10日从芦山县城出发,6月16日到达小金共计7天。但硗碛到达维这一段他们强行军了120里,相当于两天的行程。

如果计算上雅安到芦山城1天时间,芦山城到中坝1天的时间,就可知如从雅安到小金行程为9天时间,和《寰宇记》从雅安到偏松城所花的时间完全一致,可以肯定今小金县城为唐代的偏松城。

再计算伍云甫和童小鹏小金后的行程,他们从小金到今小金县两河口乡走了三天,和《寰宇记》芦山条目中“灵关路在县界,去蕃界八日程(从芦山起),从界去吐蕃野城三日程”吻合,也就是说从雅安出发9天后到达偏松,再三日到达野城。那小金县两河口就是唐时的野城(还有其他证据证明,在此不在赘述),确定无疑。

确定这两个地方,那逋租在什么地方就一目了然了。

“路惟明自灵关、夏阳攻逋租、偏松城”,指明攻击线路,说明夏阳和逋租处在今芦山灵关和小金县城之间。《寰宇记》中又记录了唐贞元时期,雅州处置降番,将他们内迁,其中有“吐蕃逋租城首领笼官马东煎等部落在夏阳路安置”,说明夏阳就在这条古道上,且到灵关为近。纵观芦山灵关到小金之间,可以建城和适合人群居住的只有两处,最近的一处就是宝兴,可以确定就是唐的夏阳。过了夹金山,在沃日河流域,另一个适合的就是沃日乡,此处清朝就是鄂克什安抚司官寨所在地,明朝又是别思寨安抚司所在地,因此可确定今小金沃日乡为唐时的逋租城、逋租国。

山川包围下的逋租国,今小金沃日乡

除了逋租国地理位置清楚外,相较而言可以探索的就是东女国了。2013年经过由温玉成带队的北大、清华、故宫等地20多名专家4天的紧张考古调查,初步确认该县马尔帮乡独足沟村境内的一处古城遗址为东女国王城遗址。温玉成表示“东女国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活动范围在大渡河沿岸的阿坝州金川县、甘孜州丹巴县等地区”。

另,《郭虚己墓志铭》有“八载三月,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卌(xì,四十)余城,置金川都护府以镇之”。设置金川都护府。《寰宇记》记录了唐后期雅州夏阳路(见前述)羁縻了九州,其中就有金川州。而金川县也是明清时期的金川土司所在地,相同的“金川”二字显然不是一种巧合,那就有理由认为唐代的东女国主要地区位于金川县境内。那么处在金川县和理县之间的广大地区是什么部落?答案到这来就迎刃而解了,那就是八国,更何况已证明八国之一逋租国在小金县。

东女国主要区域今金川县

该区域有大面积的农田,适合居住,物产丰富

再者,西川节度使韦皋将这八国的具有天宝年间国家所赐官诰(皇帝赐爵或授官的诏令)的共三十九人,安置在维、霸、保等州,可见这八国和西山是接壤的。

八国的规模,在《东女国》中有说明,“其哥邻国等,皆散居山川……自中原多故(安史之乱启于755年,皆为吐蕃所役属。其部落,大者不过三二千户,各置县令十数人理之”,只有四十座城了,可见八国占地区域是有限的。

东女国有别于八国,但它们彼此相邻,八国东接西山,西邻东女国。可以判断其地理位置约在今大金川及以东的小金川河、抚边河和梭磨河流域,也就是今小金、丹巴、金川和马尔康县境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嘉绒藏族地区。嘉绒藏族有别于西藏藏族,那就可从清代的嘉绒藏族十四个土司所处区域,也可看八国的大概地域。

绰斯甲(金川观音桥乡)、沃日(小金沃日乡)、革布什咱(丹巴革什扎乡) 、穆坪(宝兴)、巴底(丹巴巴底乡)、巴旺(丹巴巴旺乡)、金川(金川)、小金(小金)、梭磨(马尔康梭磨乡)、卓克基(马尔康卓克基镇)、松岗(马尔康松岗镇)、党坝(马尔康党坝乡)和瓦寺(汶川涂禹山村)、杂谷(理县杂谷脑镇)。其中的瓦寺和杂谷此两土司唐代后迁往此处的。可见唐代的八国当在此区域范围内,即大小金川河、抚边河、梭磨河流域。

西山和八国地理位置示意图

二、郭声波“弱水西山八国”之说的辨析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郭声波发表的《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他在文章中认为《东女国》所说的“弱水”和《鲜于公神道碑铭》所说的“弱水”是一条河,就是今天的大金川河。并认为《鲜于公神道碑铭》中的“郭公将图弱水西之八国”中“西之”必为“西山”之误,“弱水西之八国”应为“弱水西山八国”。所谓“弱水西山八国”,就是“弱水、西山之间的八国”或“弱水、西山一带的八国”的意思。

“弱水”一词在古代史书上经常出现,在不同地区的都有这个名字,其实它并不代表具体特定的一条河流,更多的泛指具有一定特点的河流,不是具体河流名字。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羸弱而不能载舟,因此常常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那谁考证一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弱水是什么河呢?纠结于到那条河流名字叫“弱水”,其实是走到死胡同里了。

前面已论证了西山有八州,而八州最西边的一个州为维州(理县杂谷脑镇),而维州以西就是小金县,即包括逋租国在内八国所在区域,说明西山和八国紧密相连。“弱水西之八国”也就是说八国之东有弱水,弱水之东就是西山了。既然是河之西,必然这条河是南北流向,至少大概是南北走向。在这一地区的南北走向的河流有三条,杂谷脑河、抚边河和金川河,而抚边河和金川河在逋租国之西,显然不对,符合的条件只有杂谷脑河。它正好处在西山和八国之间,越过杂谷脑河向西几十里路就进入了小金县。因此,《保鲜于公神道碑铭》提到的弱水就是杂谷脑河,而不是金川河,其“弱水西之八国”的表述是正确的。

三、结论

唐天宝时期的西山八国是两个地区,西山就是唐管辖的八州,位于黑水河、杂谷脑河和岷江的三角地带;八国位于小金川,大金川、抚边河、梭磨河流域;“弱水西之八国”的弱水为今杂谷脑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之“弱水”
历经劫波西宁在
和政简史
茂州直隶州&松潘厅&理番厅&懋功屯务厅(阿坝州)
古今地名对照总表(一)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