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0年前没有手机,我们是这样联系的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 ”

深度的生活,不是匆匆忙忙的,而是慢慢悠悠的。比方说,喜欢一个地方,今天看了,明天还要去看,把这个地方的山山水水牢记在心,把每一条路都走一遍,把每一栋房子都看清楚,和每一个人都聊天。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交往越来越方便了,人与人感情却越来越淡了;钱越来越多了,却感觉不幸福了;物质越来越丰富了,却不知道买什么了;交通越来越便捷了,但是看风景的心情却没有了。

我们总是匆匆忙忙走路,走得很快,却走得很“肤浅”,人生没有了深度,我们只是在和时间赛跑,累得气喘吁吁。

30年前没有手机,我们是这样联系的。我坚持认为,那时候的“联系方式”,才是有深度的,是刻骨铭心的,是更加温暖的。

01

那时候,我们喜欢写信,“见字如面”。

那时候,我努力读书,终于从农村的学校,考入了大城市的学校。身处熙熙攘攘的街头,我真的好想家,好想我的兄弟姐妹们,好想我的小学、初中同学。很多儿时的玩伴,离开家乡,出去闯荡了,他们去了南方打工。

为了和昔日的同学常常联系,常常向家里“报平安”,我就买了很多的信封和邮票,还买了一沓精美的信纸。

信纸是彩色的,上面有淡淡的图案,很美。我想了很久,才开始动笔写信,然后一气呵成。信写好了,折叠起来,装入信封,贴上邮票。

我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把信放入邮筒。把信从邮筒上面的扁平的小孔里塞进去,就像把一份感情塞进去了一样。

我常常在想,这封信到了哪里呢?是不是收信的人,会有惊喜呢?还是,信寄出去了,却没有找到收信人,又退回来了?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可能。

收到信,是一件喜悦的事情。很多人有这样的习惯,在信 末尾写一句“见字如面”。也就是说,看到文字,就好像看到了本人,很亲切,很真实。

一封信,要经过很多座城市,要很长一段时间,才到收信人手里,然后要等很久,才收到回信。也许,“信来信往”就耗费了一个月的时间,但是我们乐此不疲。

02

那时候,我们搭车去看望父母,“一起劳动”。

我的母亲,每年都会回娘家好几次,每次去了,就要住几天,起码是两天以上。

我问母亲:“你为什么去那么久?”

母亲说:“去要走一天的路,回来又要走一天的路。在你外婆家,干活一两天,就这么久啊。”

原来,母亲去娘家,不是吃吃喝喝的,而是去帮忙干活的。外婆种了很多蔬菜,还有几亩水稻,需要人帮忙。

陪伴是最好的孝顺,我的母亲用行动体现出来了。

现在,一个电话就可以联系到所有熟悉的人,逢年过节的时候可以通过手机拜年、送祝福。父母家,却留不住客了,连儿女都不会每个节日都来了。一家人一起劳动的场景,就更少了,一家人,各奔东西,成为了常态。

如果你想父母了,不仅仅打电话、发红包,陪父母一起聊天,一起劳动,好吗?

03

那时候,我们面对面恋爱,“彩礼好少”。

我的小舅舅结婚的时候,彩礼只有十块钱,另外送给娘家一窝小鸡仔。娘家人也只是送了两床棉被给小舅舅。

彩礼好少,陪嫁的东西也好少,在三十年前,真的是习以为常。

小舅舅常常说:“看看你们结婚,花那么多钱,真的是败家子。想当初,我就是花了十多块钱,结了一次婚。”

小舅妈听着这话,就不高兴了:“我当初真的太傻了,居然嫁给你这个穷人。”

那时候,恋爱的话,不是在手机里,而是两个人面对面聊天。男人如果喜欢谁,就提着礼物,去谁家里,就像“走亲戚”一样。两个人谈得来,就多走几次亲戚,后来就成为了一家人。

04

那时候,我们努力工作,“寄钱回家”。

上世纪出门打工的人,多半有“寄钱”的经历。

发工资了,赶紧拿着钱,走进邮局,填一张汇款单,然后把钱和汇款单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把钱数清楚了,就开一个回执单给你。

过了很多天,父母来信了:“钱已经收到了。以后在外面要注意身体,别老想着寄钱回家。”

好好赚钱,寄钱回家,让父母存起来,似乎成为了一种习惯。村里好多打工妹,都是这样的。把钱都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怕不安全。

父母把钱存起来,以后还是会给儿女的。当然,也有的父母,靠儿女打工的钱,盖了新房子,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那时候,寄钱也不太方便,收入也不高,但是儿女们都有孝心。父母拿到汇款单的时候,很开心,比收到微信红包更开心,真的。

05

那时候,我们交往朋友,“捎个口信”。

隔壁的大伯过生日,日子定在七月下旬。很多亲戚朋友都在外村,有的在外乡镇。

大伯在过年的时候,就开始“捎口信”,托付熟人把办生日宴的事情,转达给亲戚朋友。在过生日之前的几个月,大伯想方设法“捎口信”。

到了大伯办生日宴那一天,高朋满座,有上百人前来庆贺。

在大伯的生日宴上,有亲戚大声说:“今年十月份,我家的新房子要建好了,到时候都去喝酒啊。”

原来,大伯的生日宴,又变成了别人“捎口信”的机会。

那时候,大家的记性特别好,不管谁要“捎口信”,都会牢记于心,不会忘记。因为你忘记了,就是不诚信的行为,就会耽误别人的家的事情。

那时候,我们没有手机,但是我们喜欢和亲戚朋友联系,也很孝顺父母,也非常热爱家乡。

不知为什么,手机有了,随时随地都可以与人联系了,但是我们却不想联系了,越来越习惯独来独往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父母去世后,妹妹不再想和哥哥来往?5位女士说了大实话
结婚当天前女友一家来闹 当初分手是因为彩礼钱 如今又为啥事
(转载) 别高估亲情,有的亲兄弟姐妹,甚至比陌生人还凉薄
人老了最怕的,并非没钱没势,而是活得“没有尊严”
农村长大上进的年轻人为什么很难突破成功
你碰到过婚礼当天新郎新娘闹翻的情况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