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余国俊:厌食治疗不管用,高明的医生都知道的管用治法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导读: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的病证。一下是一则厌食4月患儿的诊断现场,来体会一下如何辩证开方吧!
诊断现场

男患,5岁,1993年12月5日初诊。

其母诉称:患儿从3岁开始经常食鱼肝油及多种滋补营养品,喜吃零食,食欲渐差。近4个月来厌食,有时完全拒食。强迫其进食则呼叫,伴呕恶。

医者嘱停服鱼肝油及一切补品,节制零食,予服山楂冲剂、保和汤7天,纳稍开,但食后易呕逆。

更医予七味白术散(汤)、资生健脾丸(汤),间断服用七八天,仍然厌食。

刻诊:形体消瘦,面色带黄而稍黯,白睛泛绿,容易发怒,睡眠不安,口干思饮,大便干燥,舌质偏红,苔薄黄欠润,脉弦细。

辨证论治

[学生甲]厌食症是现代中医病名,古代中医文献上似乎未见记载,中医高校儿科教材说,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此病病机主要是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所以治疗的重心主要在脾胃;脾失健运用曲麦枳术丸,胃阴不足用养胃增液汤,脾胃气虚用参苓白术散等。

本例厌食前医治脾胃乏效,是何道理?

[老师]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改善,临床上竟屡遇小儿厌食之症,有一些患儿迭用消食开胃、健脾益气、滋养胃阴等方药效不佳甚至完全无效,令医者困惑不已。

困极则思变。仲景遗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为五行相克的具体运用。而五行相克,本来就是我克你,你克我。那么可不可以举一反三,反推逆定理呢?

[学生甲]如反推逆定理,那就是:“见脾之病,知脾传肝,当先养肝。”

[老师]对!所以我们尝试使用养肝、疏肝、敛肝等方法,果然大大提高了疗效。——可见小儿厌食症与肝旺的关系非常密切。

若患儿伴有形瘦色苍、睡眠不安、易怒易惊、大便干燥等,更应以治肝为主,本例便是。考虑为肝旺脾弱,胃失润降

治宜疏肝扶脾,滋胃降逆

予自拟“舒肝滋胃汤”:

柴胡10g,黄芩6g,天花粉10g,白芍12g,炒枳实10g,乌梅肉10g,虎杖12g,黄连3g,连翘10g,北沙参12g,冰糖15g,2剂。

煎服法:冷水浸泡1小时,文火煎沸半小时,连煎2次,纱布过滤,约得药液150m1,分5次温服。

此外,每日取炒决明子、冰糖各30g,开水浸泡,口渴即饮,并断其零食。

二诊:服药后未再呕逆,亦喜喝决明子冰糖水。服完2剂,解干燥大便3次,勉强进食少许,睡眠稍安。

①效不更方,上方加百合、炒莱菔子各12g,再服2剂;决明子冰糖水继续饮用。

②药羹方:太子参30g,生山药30g,茯苓15g,炙甘草5g,生扁豆15g,百合20g,莲米(去心)20g,北沙参30g,糯米500g,诸药烘脆轧极细,糯米炒熟磨细粉,混匀;每日早晚各取20g,加水适量,煮作羹,调以白糖令适口,饭前服。

效果:药羹服至一半左右,患儿知饥索食,大便正常,睡眠较好,气色渐渐好转。

思辨解惑

学生甲]为什么老师自拟的舒肝滋胃汤,能够对这类厌食投之立效?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老师]本方综合取舍于《伤寒论》小柴胡汤、四逆散和《温病条辨》连梅汤,为辛苦合酸甘复法:辛散肝郁,苦泻心火(实则泻其子),酸敛肝阴,甘养胃津,故能疏肝扶脾,滋胃降逆。

再配饮决明子冰糖水滋胃润肠通便,肠气一通,胃气立降,胃纳便开。所以配合用之,见效更快。

再反思过去治疗此症,尽信书,专治脾胃;治之不效,便冥思苦想,反推什么逆定理,竟然忘记了朱丹溪的名言:小儿本来就“肝常有余”

[学生乙]中医高校教材也肯定“肝常有余”是儿科的重要病机。不过,教材认为肝常有余指的是小儿患病容易出现高热、惊风等症。换句话说,肝常有余是对小儿易动肝风这一病理特点的概括。

老师说的肝常有余显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情志方面的病因。这一新见解恐怕难以被大多数医者接受,因为人家会问:难道年仅四五岁的小儿患病也与情志因素有关吗?

[老师]当然有关,只不过不完全同于成年人罢了。大家知道,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大脑发育未臻完善,所以小儿七情为病,便有些不同于成年人。一方面,小儿对某些情志因素如忧、思、悲等不大敏感。古诗有云,“少年不识愁滋味”;有少数天赋高而能吟诗作赋的,也不过“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己。另一方面,小儿又对某些情志因素如怒、惊、恐等相当敏感,触之容易犯病。

有的独生子女,因家庭溺爱,脾气不好,任性,易怒,人称“小皇帝”,就是肝旺的表现。这些“小皇帝”喜吃零食,挑食,不合口味就拒食,渐渐食欲下降,久之发展成厌食症。

古贤说过:胃为传病之所,肝为起病之源。虽不是针对小儿厌食症说的,但用来解释小儿厌食症的病机,不是很合适吗?所以治疗此症,不能只靠药物,应当教养与药治相配合。而药治不以治肝为主者,非其治也。

现在不少有识之士颇注意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强调重视人类的心身疾病。但我觉得这些好像都是针对成年人的,并不涉及儿童。观照临床,儿科不少病症与情志因素的内在联系,迄今尚未引起临证者足够的重视,实在遗憾。

[学生丙]本例小儿厌食,其病机是肝旺脾虚,胃阴也虚,所以用老师的经验方有效。如肝旺脾虚而胃阴不虚,口不干,大便不干燥,当用何方治疗?

[老师]径用《温病条辨》的椒梅汤化裁即可,药用乌梅肉、太子参、白芍、生山药各10g,黄连、干姜各1.5g,法夏、炒枳壳、生鸡内金各6g,黄芩3g。

此方泄厥阴、和少阳、护阳明,颇有开胃进食之妙。一般服二三剂,待厌食症减轻后,续用七味白术散加白芍、乌梅肉、生鸡内金等缓图之。

[学生丙]若四诊合参,确知其病位局限在脾胃,而与肝经基本无涉,但常用消导、健运方药乏效,应如何治疗?

[老师]应辨别是否属于脾胃气阴两虚?如小儿厌食伴神疲乏力,易出汗,口唇欠润,大便时干时稀,舌淡少津等,便是脾胃气阴两虚,遣药讲究甘淡平和,可用明代《慎柔五书》六和汤加减:

太子参、北沙参、茯苓、生山药、生扁豆、乌梅肉、白芍、石斛各10g,白术、生甘草各6g。服数剂,待以上症状改善后,再每日取生山药30g,生鸡内金6g,轧为细末,分为2等份;早晚各取1份,煮为糨糊状,调白糖令适口,连服半月以上,这是近代名医张锡纯健脾助运的独特经验,疗效可靠。

此外,临床上还可见到小儿厌食症的肺虚及脾,即子盗母气证型:厌食,面白形瘦,精神委顿,干咳,卧则汗出,大便干。而肺部检查却无病变。

宜脾肺兼治,俾母子相生,同臻泰境。我习用张锡纯的资生汤加味:生山药15g,白芍、生龙骨、生牡蛎各10g,白术、玄参、地骨皮各6g,炒牛蒡子、生甘草各3g。此方扶脾气,益胃阴,滋肺津,敛浮火,一般服2~4剂,干咳、盗汗渐止,饮食渐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十一课目 厌食症
余国俊:治疗小儿厌食症,试试从肝入手
主题:柔肝 | 医源世界--龟甲抗纤丸
中医古方治小儿厌食症
桂枝汤治疗小儿厌食症 | 附厌食灵方
治小儿厌食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