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关中医的常见疑问解答

1、中医不量化,不精确,成功的病案好像都是特例,疗效不能重复,所以中医根本不科学。这些观点对吗?

答:量化和精确是西医给大家的一个印象,觉得这样才符合科学精神。其实西医的量化和精确只是给人的一种假象。比如西医用抗生素的量并不是考虑了病人身体里有多少细菌,杀死一个细菌需要多少量的抗生素,抗生素进入人体过程有多少损耗等等因素以后精确地算出一个用量来,其实也是一个估计值。西医使用改变身体功能的药物也不是根据体内有多少个受体,每个受体需要多少量的药物这么计算得来的,每个人的服药量也是个估计值。中医中药的量的确不需要精确的量化,比如你一顿饭吃一碗能饱,少吃一口行不行,肯定行,多吃一口呢?也肯定行,中医中药本来就不需要严格的量化,并不影响疗效。

中医的疗效能不能重复?两千年前张仲景留下的方子我们现在还在用,只要用得对,效果就非常好。这不就是中医疗效可以重复的明证吗?为什么会有人说中医的疗效不能重复呢?因为当西医成为主流医学以后,强调辨病论治,同一种病用一种医疗方案。如果同一种病需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就会被认为疗效不能重复。中医是辨证论治,同一种病在不同的发病阶段或者不同的病人身上都有可能证不同,需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但只要证相同,用同样的治疗方案就会有效。所以不是中医的疗效不能重复,是中医的疗效不能按照西医那样重复。

2、中医不就是养养生吗?真正治病还得靠西医吧。

答:中医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有自己系统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病因观、治疗观,以不同于西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认识和治疗疾病,立足于调理人体阴阳的平衡,对各种感染性疾病,自身功能性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由于中医缺少西医那样的急救设备,还需要繁琐的熬药过程,再加上中医师的水平差异很大,高明的中医太少,很多人就认为中医治不了急病、大病。这是对中医的误解,完全不了解中医。

中医认为任何重大疾病的形成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还没有达到疾病的诊断指标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机体偏离平衡的情况进行纠正,可以防止重大疾病的发生,且中医对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如饮食、情绪、运动等如何影响身体平衡都形成了很详尽的理论,所以中医在指导养生方面有其他医学所不及的地方,但是中医一样能治病,而且能治大病,不仅仅就是指导养生。


3、中医是慢郎中吗?

答:中医的治疗方案都是直接调整机体平衡的,作用对象就是人体,作用到身体上机体很快就会有反应,所以中医不是什么慢郎中,药用对了见效非常快。但是见效和痊愈是两个概念,有些慢性病见效非常快,但是要痊愈必须花很长时间坚持治疗。

4、中医讲究养生,但有不少中医师自己的寿命并不长,这是为什么?

答: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一是很多中医的医德好,治病救人的使命感特强,容易劳累过度;二是中医流传到现在,大多数中医都是以继承治病技术为主,都是学习什么病怎么治,对其中的道理并不深究,也就无法悟出生命的运行规律,所以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养生保健;三是如果想把体质上的一些大病隐患扼杀在萌芽中,必须把中医生活化,融入生活,长期坚持,比如我自己胆囊上有健康隐患,胆经淤滞,20多岁的时候就出现了胆囊息肉,现在每天都坚持喝中药,已经坚持了四、五年,隐患还没有完全消除,还需要继续坚持。很多中医和普通人一样,平时不注意消除健康隐患,只有出现了严重的症状才吃中药治疗,症状消失就停止,这样根本谈不上把健康的隐患消除在萌芽中,机体失衡慢慢地加大,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成大病。这几个因素使不少中医年纪不大就患大病而亡。

5、为什么指导养生比治病需要更高的中医水平?

答:很多人认为治病的医生才需要丰富的医学知识,指导养生和调理亚健康只需要很少的医学知识。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

正确指导养生和亚健康调理,不仅要求通晓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案,而且还要清晰各种重大疾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懂得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熟悉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如何影响机体,能够在疾病还没有达到诊断指标之前通过身体的细微改变觉察到发病征兆。这比治病需要更高的医学素养和水平。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意思是最高明的医生才能指导养生,防止疾病发生;中等高明的医生可以调理快要发生疾病的亚健康;治疗疾病只需要一般高明的医生。


养生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越养对身体损害越大。如果你真想养生受益,就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或者找到医学素养非常高的专业人士来指导。汽车是人造的,总共就那些零部件,怎么运行的都清楚,要保养还得进4S店,人体比汽车不知道要复杂多少倍,怎么可能不学习中医知识,不请专业人士指导,只凭着自己的那点生活经验就能养得好呢?

6、都说是药三分毒,中药吃多久合适?吃久了会不会导致肝肾损伤?

答:中药不是是药三分毒,而是有的药是一分毒,有的药是三分毒,有的药是十分毒。毒性就是偏性,中药就是靠这些偏性来纠正病人的机体失衡。如果机体正常,没有失衡,吃中药就会导致机体失衡,这就是显现了毒性。如果机体已经失衡,用与这个失衡相反的药物,就可以把失衡向平衡纠正,药物的毒性就成了治疗病人的工具,不会显现出毒性。如果病人的机体已经恢复平衡,再服用原来的药物,就会使机体向原来病情相反的方向失衡,也显现出毒性。如果对失衡情况判断错误,寒性的病情错用寒性的药物去治疗,就会使病人的失衡更加严重,可能有生命危险。

简单地说,中药都有毒性,毒性就是偏性,中药治病就是以偏纠偏,如果辨证精细,用药精准,就不会有毒性,如果用错了,就是纯毒药。

有些人担心长期吃中药,机体的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被药物替代会不会出现退化?这是对中医中药作用的误解。中医中药治病的立足点在气,机体各器官的功能靠气的推动,气的运行正常,各器官的功能就能正常发挥。

中医治病不是像西医那样用药物来替代机体的某项功能,而是通过辨证论治调理机体的气血,把气血调理到最佳状态,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就可以正常发挥。中药没有替代任何一项机体自身的功能。

如果一个人的机体已经是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那么他就没有吃药的必要,吃了药会导致新的不平衡。但是,在一个真正懂得辨证论治的中医师的眼里,真正的阴平阳秘的人非常少。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调理,能大致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生活中的各种因素以及体质的惯性又会让你逐渐偏离平衡。所以如果想通过中医中药预防重大疾病,实现养生长寿的目的,必须中医中药生活化,要经常找到明理的中医,判断自己的身体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症状就吃药,症状消失就停药,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这个目的。


只是现在的中医大多数都只注重对治病技术的学习,在临床上大多是按照方证相对应来看病,虽然也能看好不少病,但是不具备指导养生和防止重大疾病发生的能力。吃这种水平的中医所开中药,一定要适可而止,否则容易导致新的不平衡。如果吃着一个中医的中药,刚开始效果还挺好,后来越来越不舒服,不能因为前面效果好而盲目地信任,不舒服也坚持吃,一定要考虑是不是没有根据身体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药方,导致出现了新的不平衡。所以没有找到明理的中医,大家吃中药还是要悠着点。

7、有人说小儿是纯阳之体,不能太久地吃中药,对不对?

小儿纯阳之体是指小孩子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勃。这里的阳是指生,相对的阴是死,并不是指机体的阴阳。小儿的机体作为一个有机系统,也是要阴阳动态平衡才能健康。如果小儿的机体存在不平衡,也必须用中药调理其归于平衡,小儿的身体才能健康。有些小儿由于先天因素,体质上就有不平衡,这种情况需要吃很久的药才有可能调整过来。只要辨证精细,用药精准,不但不会对小儿身体造成伤害,而且还会因为机体不平衡逐渐被调整,身体变得更健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烟台老中医提醒大家:这几个最坑人的养生误区千万要注意
治疗肾病,中医不是摆设!老中医现在教你,不难避免尿毒症!
中医和西医各有什么优缺点?
中医治疗肿瘤效果怎么样?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优势有哪些?
[原创] 浅谈中医在临床和预防医学上的优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