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任脉穴名解(上)
任  脉

人身经络十四,要以任督二脉为主,督脉属阳,上行于背,循脊上头,过额鼻,至口齿,而交接任脉。

任脉属阴,行于腹,过脐,上胸,经咽,至唇,入齿。缘手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与督脉连接。

《素问·骨空论》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滑伯仁曰:“任之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为妇人生养之本。”又言:“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十四经发挥》)

余以为任者,任重而道远之意也。人在爬行时,任脉在下,担负全身,故名曰“任”。但任脉不能自动行止,须藉督脉为之蠕动,而乃随意进退。故名其蠕动者曰“督”,即督而促之也。又以督脉接近于脑,故督脉首先受脑之支配。推援此意,古人之于人身经络,早作整体观也。


会  阴

任脉总摄全身诸阴之脉,为阴脉之海。又本穴为本经外循行之发端。《素问·骨空论》王冰注:“冲脉起于气冲,从少腹之内,与任脉并行。”又言:“冲脉与任脉皆起于胞中。”穴在两股夹裆。冲、任皆属阴脉,二脉同源,故名“会阴”,犹言诸阴脉之会也。又以穴位在前后阴窍之间,故能治谷道、子宫、精室、阴器等诸处之病。又本穴在处,四翳如屏,故又名“屏翳”。“屏翳”之意,遮以蔽也。《铜人》云:“可灸。”《针灸大成》引《指微》云:“禁针。”其他针灸文献有言,凡幽僻掩遮之处,多禁针;皮肉浅薄之处,多禁灸,防灼内也。冲者,统摄全身十四经外诸血气也。

“屏翳”二字,余有异议,凡动物二便之处,均喜遮蔽,故天然生尾以掩之,禽兽皆然,于人尤甚。余以为会阴之穴,近于尻尾,会阴别名“屏翳”未恰,应作“尾翳”更佳。后文鸠尾在蔽骨剑突之下,其下有穴名为中庭。中庭者,庭除也。庭除之外,设有屏门,故后文鸠尾穴应别名“屏翳”为佳,“屏翳”犹屏门也。


曲  骨
本穴在耻骨上缘骨凹曲处,故名“曲骨”。与足部京骨处有“京骨”穴,束骨处有“束骨”穴意同。治虚冷失精,五内寒弱诸症。子宫、精室、膀胱诸处病多取之。

中  极

本穴内应胞宫精室。胞宫精室为人体极内之处,犹房屋之堂奥也。乃人体至中至极,故名“中极”。

以外景观之,人体自项至踵,全身长度,本穴当其折中,亦中极命名之一义也。治病同于曲骨穴。

关  元

本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亦即 《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此处后人称为“下玄关”。古时“玄”与“元”通,颠倒读之,即为“玄关”。古人多于此等穴位守秘,故故意颠倒其词,隐玄关,而称“关元”。其所治症,多为有关大体之虚证。如遗精、阳痿、尿频、癃闭,以及女子月经不调诸症多取之。

按“元”字之义,本也,原也,端也,至大也,至始也,《周易》“乾元”指乾之全体,“坤元”指坤之全体。“关”,门也,又出入之孔道也。唐容川曰:“关元谓元阴元阳交关之处,即先天之气海也。”

石  门

石者,喻坚固也。门者,非仅通行之孔道,《白虎通》谓:“门以闭藏自固也。”如深山蕴玉,称为宝藏,储藏货财,大者曰宝库,小者曰石柜。人之子宫精室,犹蕴椟之藏也。有此封藏之闭,乃能蕴育种子,以待发生成长,故喻此表面穴位为“石门”,即犹石室之门也。

针家多云,刺本穴可使人绝育,孕妇则能坠胎。更有谓深刺重刺,则能断孕;浅刺轻刺,反使人受孕。盖深之重之,抑制之也;浅之轻之,兴奋之也。则本穴内应子宫精室之义,更显然矣。

又女子天阉,称为石女。盖古人先得此“石”字之义矣。

气  海

本穴与肺气息息相关,为腹部纳气之根本。苟气海处不作吸引,则中气不能达于脐下。男子腹呼吸,全赖气海为之鼓荡,乃有吐纳也。养生家调息,绵绵若存,动而愈出者,全在于此。故养生家以本穴为大气所归,犹百川之汇海者,故名“气海”。又以本穴能助全身百脉之沟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故中医常云:气为血之帅。

按海字之义,又可作多量解之,喻为事物广泛。谓无际无边也。试观海水之化云升腾,降为雨露,即天地间之气化循还也。在人身凡属气息升降失调,其治皆取本穴为主。余见某中医治一气逆患者,呃咯不休。先刺膻中穴微取之,以开行气之路。再刺本穴,引上逆之气直达脐下,立即生效。犹导川入海,则水不横逆矣。古人定膻中穴为气会者,盖以后天之气,鼓荡于胸,以促脐下之气相与送迎,即 《老子》之喻元气升降,犹槖籥。

《道藏》服元气法,略谓气海与两肾相属。肾属水,气与水互为子母。水在人身为阴,独阴不能生化,必须济之以阳。心属火,火在人身为阳。《书·洪范》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合之人身阴阳不可偏盛。人之饮食、呼吸、寐寤、动静,只是调停自身水火而已。故养生家以心意之阳,下注肾宫,而温存以守之,则犹天日之阳下照江海,阴水得阳火照射,则化气升腾,云行雨施,泽被大地。其于人身则正气流行,邪气自不干扰,视此水火升降,则知地天之所以为泰也。

在医理上,亢热之症,得辛凉而汗解者,即水火交而得既济也。亦即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义也。若稍涉辛温,犹浇油救火,则其为败必可致也。故于此症,先贤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王太仆又扩充斯意,谓“寒之不寒,是谓无水,热之不热,是谓无火”,三复斯言,可发深省。养生家以动静调寒热,以寒热平水火,同此一理。气海之义,岂可轻忽。

宋代大儒邵康节,冬不炉,夏不扇,盖即深得此理,而善调自身水火者也。

阴  交
此穴为冲、任、肾三经之交会也。冲脉循足少阴上行,至本穴相平处,于任脉交叉互过,左之右,右之左,仍循腹部肾脉上行,内至膈肌之下。其向上冲贯之力,尚不只膈下而止。女子内行至乳,而乳房发育;男子至口,而髭须生长。因冲任肾三脉俱属阴经,故本穴名为“阴交”。又,“交”者,聚也,三脉聚而交会也。其所治症,统此三脉之在腹部为病者,均可取之,但刺勿过深。

神  阙

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常存。在内景接近大小二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之谓神也。《道藏》谓:“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者,中门也。出入中门,示显贵也。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本穴为心肾交通之门户。心藏神、肾藏志,故称“神阙”。

又神为一身主宰,应变无穷(即变化无极之意也)。人苟无神,则全身无主,而成不知不觉之呆物矣。本穴居腹部正中,为阳居阴位,故喜熨灸而不喜针刺。凡属挥霍缭乱有干神明之外感急症,本穴主之,但以熨灸为佳。

按摩者,转运此穴,可以通畅矢气,消化水谷。《道藏》谓“脐为后天之气舍”。故又名本穴为“气舍”。因足阳明经更有“气舍”,故本穴只称“神阙”,而不称“气舍”。

水  分

本穴居下脘穴之下,内应胰脏,又横结肠正由此处经过。胰脏有分解干湿之能,大肠为吸收水分之器,二者功能俱关于水,故名“水分”。亦即分解干湿之意也。故能治水肿腹坚,胃肠虚陷等症。但宜多灸,不宜深刺也。何则?灸以助阳,水得阳则能化气而自散也。

中医旧说:脐下为水腹。盖以小肠外围为水油,膀胱内容为尿液。又以本穴功能与三焦、膀胱均有联系,故本穴功专治水。但刺之勿深,防消水过甚也。《明堂》用灸。《资生经》云:“以不针为是。”汪讱庵云:“中焦不治,水停中脘。”盖谓脾之功能失调,则水停胃下也。本穴可以治之。

下  脘

本穴内应胃底大弯之处,即胃腑也,故曰“下脘”。本穴为任脉与足太阴经之会穴。因足太阴经属脾络胃,由内循行之线与任脉连通也。凡胃病阴沉、下垂、下陷之症,均宜取此。故能治厥寒、䐜满、痞痛、宿积、寒滞之症。《千金方》治反胃食不消,先取此穴以开之,然后取足三里穴以泻之。《百症赋》则取本穴及陷谷穴,治腹坚而止肠鸣。均以本穴能达胃底,而资以针道抑扬手法而通利之,故于阴滞之病得速效也。古人采穴配伍,简捷灵便,宜其垂法后世也。

建  里

建者,筑也,置也。里者,居也,止也。《灵枢·胀论》云:“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张景岳谓“咽、贲、幽、阑、魄”,五者皆胃气之所行也。本穴治胃痛呃逆、不欲食、胸中苦闷等症。后人演得经验,兼取内关穴,用以安定闾里,通彻门户,而和中也。不愈,则检取他穴,促使吐泻,以逐外邪。但愈后仍须补此。即安内重在善后也。凡属胃中不安之症,本穴皆可为力。俾以奠定闾里,而人得安居也,故曰“建里”。玩索本穴名义,包含补益者居多。

中  脘
本穴内应胃中,即近于胃小弯处也。因穴位所在,故名“中脘”。中脘穴为胃之募穴,故治胃腑诸病以此为主。
《难经·四十五难》谓:“胃会太仓。”滑伯仁曰:“太仓一名中脘。”按太仓为纳谷之器,在人身唯胃为然。

上  脘

本穴内应贲门。贲门,即胃上口也。故曰“上脘”。主治满闷、吐逆之症,盖以本穴接近贲门也。贲,即今之所谓横膈肌也。俗云心口痛,即贲门症也。玩味本穴治吐,则知下脘穴可以治哕。有谓“贲门”为“喷门”者,抄传误也,以“贲”为是。

巨  阙

“阙”为内庭中正之门,俗称中门,又称仪门。古者贵家,门必有“阙”,所以饰门第,别尊卑也。本穴内应腹膜,上应膈肌,为胸腹交关分别清浊之格界。又为食道及动静脉上下通行之关隘,故名“巨阙”。

古者剑号“巨阙”。剑为除暴戡乱之器。本穴在胸骨剑突之下,其所治症为胸满、瘛疭、霍乱、吐逆、痰饮、心痛等症。凡属清浊相干,不得宁静者,本穴均可治之。犹仗剑立朝,清除君侧,而戡定变乱也。因名“巨阙”,此又命名之一义也。但刺此穴,患者须仰卧扬手,乃可下针,为防膈肌下沉,或有伤之也。伤膈肌,则呃格不休。

本穴为心之募穴。募者,会也,聚也。《内经》曰:“心藏神。”《道藏》曰:“神门,巨阙。”盖谓神之门乃巨阙也,即云人体神识与此有关也。故为心脏之募,即攘外必先安内也。

鸠  尾

本穴在胸骨剑突下。肋骨分歧,如张两翼,剑突中垂,有如禽尾。不曰他鸟之尾,而必曰鸠鸟之尾者,何也?以鸠鸟之尾常垂善蔽也。中医称剑突为蔽骨,以其掩蔽膈肌也。故名本穴为“鸠尾”。指蔽骨象形而言也。

先贤有云:凡穴在隐蔽处多禁针。余曾见误刺此穴致呃格不休者,即伤及膈肌之过也。又中医论病,多言“气”,即言人体气化之通行也。气化有伤,则传感失常而为病矣。如误刺此穴而致病者,非仅伤及膈肌之质,若影响膈肌之气,致不通畅,亦作格逆,或致呼气不利,吸气作痛者,亦常有之,术者宜慎。

鸠,布谷鸟之别名,性喜聚居,故称多人施工为鸠工,意谓如鸠鸟集聚也。

本穴又名“尾翳”,意似不恰。余意当以会阴穴别名为“尾翳”乃佳,以其近于尾骨也。

会阴穴别名“屏翳”,不恰。当以本穴名之“屏翳”,以其近于巨阙,犹中庭之门称“屏门”也。“尾”“屏”二字,或互相错置,以字型近似也,抄传之误也;或原有损补之误也。

中  庭

穴在蔽骨之凹隙处。蔽骨犹屏门,“中庭”则庭除也。又屋之正室为庭。本穴两旁为足少阴之步廊穴,犹主室之旁,房廊相对也。如此者,则形成空庭院落。不然,“步廊”二字,在人体有何取意。盖古人所譬,心为主人,则胸廓为其庭院,再进则升堂入室矣。故喻本穴为“中庭”。其所治症为喘嗽、支满、呕逆、噎格等症。俱属胸廓不舒,神情烦闷之类。以中医理论揆之,凡属内因自乱,而非外邪干扰者,本经膈上诸穴,均可采用,用以安内,非以攘外也。中庭之穴,仅是本经行入神识门庭之初步,命名之意,可审思之。则胸腔部分诸穴,皆为调理神志之用。以其居人体上清之位也。

图来源于《最新国家标准针灸穴位使用详解(第二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任脉
穴位名很难记?小编来帮你!近400个人体穴位名详细解析,赶紧收藏
针灸穴名解-----高式国著(肾经)
穴位速记(下篇)
400个穴位的来龙去脉及其前世今生(下)
反身探求宇宙、生命的形上本源(转帖)—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