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欣然:血证治法总论

唐容川为蜀中治血证有名专家,其治法云: 

 1、止血

第一推重泻心汤,竭力表扬大黄能推陈致新,损阳和阴,非徒下胃中之气也。血多者于本方中加童便、茅根;喘满者加杏仁、厚朴;血虚者,加生地黄、当归;气随血脱不归根者,加人参、当归、五味、附片;有寒者加柴胡、生姜,或干姜、艾叶以反佐之。

又曰:止血之法虽多,而总莫先于降气。故沉香、降香、苏子、杏仁、旋覆、枳壳、半夏、尖贝、厚朴、香附之类,皆须随宜取用。而大黄一味,既是气药,即走血药,止血而不留瘀,尤为妙药。

注:《金匮要略》云: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条文殊可疑,各家注解,殆难从信!以方证症,当是心热甚,故用苦寒降逆泻热也。

注:《金匮要略》云: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时方妙用》:瘀血而吐,必先胸痛,血色必紫,或黑而成块,脉必滞涩。宜四物汤加醋炒大黄、桃仁、丹皮、香附各一钱五分。如紫血尽,鲜血见,即用六君子汤加当归调之。 

2、消瘀血

用花蕊石散令瘀血化水从小便而去,如无花蕊石,用三七、郁金、桃仁、牛膝、醋炒大黄亦有迅扫之功。又醋黄散能下血从大便去。《内经》曰:血者喜阴而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且有热伏阴分,凉药不效,而宜用从治之法以引阳出阴者,方用仲景柏叶汤(仲景原文云: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血瘀于上焦,则见胸、臂、肩、膊疼痛麻木等症,宜用血府逐瘀汤,或人参泻肺汤加三七、郁金、荆芥。

血瘀于中焦,则腹中胀满,腰膝着痛,宜用甲己化土汤加桃仁、当归、姜黄主之。腰痛甚者,加鹿角尖,胁腹痛甚者,加蒲黄、灵脂。 血瘀于下焦,腰以下痛,小腹季胁等处胀满,宜归芎失笑散主之。大便闭结者,均加大黄。亦有当用温药下之者,生化汤及牛膝散主之(本科治产后恶露及胞衣不下之方)。盖下焦瘀多宜温药。

注:《时方妙用》:血证有不宜刚燥之剂者,或烦渴燥热,睡寐不宁,五心烦热,宜圣愈汤。

瘀血流注四肢疼痛肿胀者,宜化去瘀血,消利肿胀,小调经汤加知母、云苓、桑皮、牛膝治之。又有瘀血留于肌腠阻滞营卫,发寒发热,似疟非疟,骨蒸盗汗,咳逆交作,用小柴胡汤加当归、桃仁、丹皮、白芍主之。寒甚者加荆芥、细辛;热甚者加花粉、粉葛、青蒿、知母;咳有痰火,加蒌霜、杏仁、寸冬、五味、云苓、知母;水饮上冲,加葶苈子。 

3.宁血

血止荣卫未和,外感风寒以致吐血,必有身痛、寒热等症,香苏饮加柴胡、黄芩、当归、白芍、丹皮、阿胶治之。

胃经遗热,气燥血伤,而血不得安者,其症口渴、哕气、恶闻人声,多躁怒,闻木音则惊,卧寐烦而不安,犀角地黄汤主之。重则合白虎汤大清大凉以清胃热,轻则只用甘露饮以生胃津。

因肺经燥气,气不清和,失其津润之制节而见喘促、咳嗽等症,以致其血牵动,清燥救肺汤主之。火盛加犀角,血虚加生地黄,痰多加尖贝。润燥宁血为肺痿等症之良方。葛可久《十药神书》专医虚损失血,用保和汤。

注:《寿世保元》吐血条云:先吐痰而后见血者,是积热也,宜清肺汤。云苓、陈皮、当归、生地黄、白芍、天冬、寸冬、山栀子、紫菀、甘草、乌梅、桑皮,水煎服。喘急加苏子去天冬。按此方与伯未所论差同,是经验效方也。

《时方妙用》云:高鼓峰心法于血证独精,其去除瘀血与伤寒外,其余都属七情、饥饱、劳力等因,必见恶心,一味固元汤主之。

又云:《仁斋直指》谓,阳虚阴必走,大吐大衄,外有寒冷之状,必见脉细小而手足寒冷,腹痛便滑,此虚寒之证。可用理中汤加南木香或甘草干姜汤,其效果更著。

又有饮食伤胃,胃虚不能传化,其气上逆,亦能吐衄,亦宜上二方。余用甘草干姜汤,其干姜炮黑,加五味子二钱,甚效。从《慎柔五书》得来。

《证治准绳》云: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以其方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

因肝经风火,血不能静,则见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胁痛、逆气、躁怒决裂、骨蒸妄梦,以逍遥散平剂和之,再加僵蚕、桑寄生、玉竹、枣仁、牡蛎、青蒿。肝火偏胜,致令血不能藏者,则宜加阿胶、山栀子、胆草、胡黄连、前仁、牛膝、青皮、牡蛎,当归芦荟丸尤破泻肝火之重剂。

又有冲气上逆,其症颈赤头晕,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乳下动脉弹指,颈上动脉现出皮肤,麦门冬汤主之。审其冲阳太旺者,加知母、枳壳、白芍,或加栀子、黄芩、木通、前仁、牛膝,以利阳明之水。若冲脉夹肾中虚阳上逆喘急者,宜用四磨汤。 

4.补血

以滋补肺胃为主,不及备录其法。

秦伯未《内科讲义》杂论:先嗽痰后见血,皆是胸膈痰盛,此膏粱积热,实火攻冲,先伤肺经之气,煅炼而咳白痰,日久不愈,因伤肺经之血,逼迫而嗽血者也。治宜泻白散,加石膏、知母,先清肺经气分之火,以治其本;后用犀角地黄汤、黄芩一物汤,清肺经之火,以治其标。此即《金匮要略》酒客致咳,必致吐血,六脉数大,宜清肺胃两家之火者也。

若先咯血,后嗽痰,皆是阴虚火动,津竭血燥,水中火发,先伤肺经之血,故先咳纯血;日久不愈,因伤肺经之气,然后咳嗽白痰。治宜犀角地黄汤加荆芥、黄芩,先凉肺经血分之火,以治其本;后用苏子、玄参、阿胶合泻白散,清肺经气分之火,以治其标。此即《金匮要略》阴虚劳瘵之症,六脉细数,不可补气,而遵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条者也。

有真阳不足,脾肾虚寒,面色萎黄,时或咳嗽见血,脉多空大无力,此土不生金,肺经亏损,肺气虚,不能摄血,大宜温补,切忌苦寒。此即《金匮要略》面色白,脉沉迟,越人所谓损其肺者益其气之条也。《医学从众录》谓,内伤咳血、吐血,必积渐而来,以致盈盆盈斗,脉必洪大,而重按指下全空,以补中益气汤或当归补血汤峻补其虚,虚回而血始止。若用柔润之药,凝滞经络,鲜克有济,必以气分大补之品,始可引其归经,此余屡试屡验之法也。

夫吐血与咳血不同,咳血纯是肺家伏火,故一切温剂、补剂与兜涩之剂,皆不可用。节斋有服参必死之戒,单为积热痰盛咳血嗽血者言。

至吐血家亦有久吐而致阳虚者。盖吐血虽是阳旺,若久而不止,则真阳亦虚,故仲景有血脱益气之法。又有吐血不止,用柏叶汤。柏性燥,《本草纲目》但有益脾之名,仲景以久吐不止则阳随阴耗,用寒凉止血之药,皆不应,故用柏叶性燥辛香之味,引血归于脾经,是以原文用以治久吐血,且曰不止者,并不列于咳血门中也。今人不会前人本意,误治咳血嗽血,因并表而出之,以示区别。

《证治准绳》载肯堂友人苏伊举曰:吾乡有善医者(即滑伯仁),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药下。或问失血后下,虚何以当?则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则以妄为常,何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余按此法乃使血热下行,减其上逆之势耳。其理未可信而法则不差,是以唐容川推重泻心,《寿世保元》用桃仁承气)

陈修园《医学实在易》理论:若从风寒得者,麻黄汤加味可用;从酷暑得者,竹叶石膏汤、白虎汤、六一散可用;从秋燥得者,泻白散可用;诸经之火炽盛者,四生丸可用,六味地黄汤亦可偶服,皆治标之剂也。

若固元汤之平补、理中汤之温补、甘草干姜汤之补其上、黄土汤之益其中下,与《褚氏遗书》所言“血虽阴类,运之者其阳和”句,均各得大家不言之秘。余于此症各方,俱加鲜竹茹四五钱,为效甚速。或另加大黄、桃仁行血破滞之剂折其锐气。如滑伯仁之理论。

按:加鲜苦竹茹,余亦尝用此法,甚效。

陈氏又云用麻黄汤加减之理由,盖麻黄能散血行于经络肌腠皮毛,环转流行不息,则不至上溢下溢。李东垣麻黄人参白芍汤暗合此意。张隐庵用紫苏梗,叶贤用荆芥亦同。

又,血证虚极,必用当归补血汤以补之。

《时方妙用》:大吐、大衄、大崩之症,血若稍止,急用独参汤服,服后听其熟睡,切勿惊醒,则阴血复生矣。(法出《十药神书》)

《医学从众录》:肾中相火(即龙雷火)不安其位,以致烦热不宁,舌燥口渴,为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其脉多寸洪大过于两关,两关洪大过于两尺;浮按洪大,重按濡弱如无。宜用景岳镇阴煎、冯氏全真一气汤、七味丸(八味丸去附子)主之。盖龙雷之火,得雨而愈炽,惟桂附辛热之药可以引之归原,所谓同气相求是也。

吐血、衄血及妇女经漏血崩(子宫出血),炖服大量阿胶(三四钱至六七钱)可止。其理由在增加血液之凝结力。其他如鱼胶、鹿角胶、龟胶、白及等均可应用。(然按,此法较服花蕊石散、十灰散等为佳,惟吸收较迟)

张锡纯治吐血,推生赭石为特效药。其言曰:吐血之症,或虚或实,或凉或热,治之皆当降胃为主,而降胃之品最有力者,当推赭石为首。故余治吐血之症,方中皆重用赭石,再审其胃气不降之所以然,而各以相当之药辅之,治无不效。

喻嘉言曰:气虚脱者,但服人参,转令气高不返,是独参汤用于失血后,似必未尽妥当。然审其气虚,血自二便下脱,其脉微弱无力者,独参汤自属要药。

林德翔曰:人参虽能挽回元气暴脱于顷刻,但其性走上,助气上升,若用于呕血吐血大作之际,气欲从上脱者,必须重加生赭石与之同煎,或用生赭石细末三四钱,人参汤送下方为有利无弊,否则凶危无不立见。

张锡纯云:血余炭善治吐血、衄血,化瘀血,生新血;而常服之,又可治劳瘵。用时以清热解毒诸药煎汤,每次送服一钱。血炭粉能止吐血。此药制法,用丝棉一方,宰猪时置之血桶,以染其鲜血,阴干煅存性,碾为末,收存密封。遇吐血之症,酌量服之,淡盐汤送下,或用血炭粉一钱,加白及末五分,三七末五分和匀,分数次开水送下,其效如神(《中医季刊》五卷一号)。

《光华》三卷五期冯玉麟“吐血与下血论治”,其治法注重温热,颇可以警寒凉之习,而为临床之参考焉,兹录如后:

冯云:玉麟行医届二十年,阅历不为不多,批阅医籍五百三十二种,对于吐血与下血,遵朱、叶、徐、王、薛诸家治法,未敢大事温补,是以获效者无一人也。

舍弟润身天资颖遂,将毕业于湖南一师,患吐血而亡。悲痛之余,恨不欲生!窃以生为医士,而不能救吾弟,思之,竟欲解业而不与闻也。恭迎治者沓来,一时殊难拒绝,率以未果。

于是对于吐血与下血之症,发奋忘食,深加研究,每遇斯症,全开通套法,普通理想,专从喻嘉言、舒驰远、齐有堂等家温补健中气之治法。始用之顷,总去苦惧之心,既而无事,则胆量增大,分剂亦加重,见效之捷,不至一月,则告痊愈矣,未见有丝毫偾事者。至为余所愈者,均为他医施用套方常法,日益势重,以致生命必绝者。始信朱、叶、薛、徐、王诸火家之论,殆不可尽信,非然何至日多一日耶?据寻常理论,患斯症者,为阴虚于下,不能制火,则火上燔,血随溢出,填阴补髓之不暇,尚敢谬施温热之药哉!滋阴清润,固属不误,何玉麟前所宗朱、叶、薛、徐、王诸家之治法不愈一耶?抑后治者,又岂无一人阴虚之于下哉?今者公开经验,阐发斯旨,祈编辑者采录登出,俾患斯症者,庶几乎早脱沉疴,则余心得安矣。

故张仲景治劳病,曾无一句涉及阴虚于下,龙火上燔之语,其所用药,亦固两阳,或曰上古气厚,缺乎阴虚之人。是又不然,曷不观《伤寒杂病论》,今人审之,疗伤寒、疗杂病,皆有特效,思劳病一门,独疗上古之劳,而不疗今人之劳耶?有是理乎?近人周岐隐先生治吐血有附子理中汤之治验(见《光华》二卷八期),沈啸谷先生有肠风下血治验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黄土汤加附桂干姜温中升提之品,屡验(《光华》一卷五期一卷五期),此皆苦口婆心唤醒迷途,勿使再误于普通之套法套方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宗海运用小柴胡汤经验浅析 _
常见中医病证——血证 凡血液不循常道
中医对血证的认识(收藏!)
破格救心汤治愈出血性疾病的体会(转)
【麗東書院】《血证论》治瘀学术经验探讨
唐容川《血证论》治血四法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