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守候千年____玻璃造像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但佛教造像的出现相对较晚,据考古研究,东汉末年铸像才开始萌芽,并有实物出土,从此开启了我国长达近两千年延绵不断的造像历史!时间长、信众多,故铸造佛像所使用的材质也极为丰富,如金银铜铁,竹木牙角,陶瓷翠玉,水晶玛瑙,砖石漆麻……,几乎函盖了古代艺术品所能见的全部材质。其中,被古人视为珍宝的玻璃用于铸造佛像在古文献中也有过记载!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无论考古发掘还是有序的传承,历史上遗留下来玻璃造像的实物,在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却非常罕见!

        机缘巧合,藏得一尊玻璃造像。

        这尊造像大不盈寸,莲座左后方有一块铁锈般的沁色,其余通体铅灰色,结高发髻,余发结双鬟分别于两耳后上方。 圆脸高鼻,眉目清秀,面带微笑。袖手,腰系绦带,结跏趺坐于双层仰莲座之上。
        此像体型匀称,丰瘦适中,从发髻的样式很容易判断是一尊菩萨造像。以立于莲座之上、或散坐的姿态塑造的菩萨造像,自北朝可见。但是,结跏趺坐的姿态出现较晚,大概始见于晚唐时期,例如美国福格艺术馆收藏的两尊晚唐、五代的菩萨像,便是趺坐于仰莲座上。由此初步推断这尊像的年代应不早于唐代。
        唐之前的隋、北齐,之后的宋、辽,菩萨几乎全是头戴宝冠,而处于之中的唐朝,菩萨造像的发髻感觉陡然间发生了变化,没有之前之后的宝冠,所见大多束高髻、双鬟发,将当时女性造型多样的发型溶入造像的艺术之中,生活气息浓厚,非常写实。此像结高发髻、余发结双鬟则为典型的唐发式,这为推断此造像的年代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造像为袖手,初见时以为是古人为省时省力而去繁就简,实则不然。大同市下华严寺海会殿内原存的十八尊石雕造像(现存于大同市博物馆)表情生动自然,栩栩如生,均结跏趺坐,手印各不相同。其中就有一尊为袖手、趺坐佛陀像,衣纹线条简洁、流畅,但服饰的袖口却密匝匝多出几道弧线,用以表达袖子的宽、厚。雕刻艺术发展至唐代,写实性逐渐增多增强,大同是山西省最寒冷的地区,旧时百姓外出时为避严寒,常常是“戴帽、缩颈、双手互插在厚厚的棉袖里”的形象。此像的“袖手”造型,生动地表达出了当时当地的生活状态!
        范模铸制工艺历史悠久,夏商时期的青铜铸造即已熟练掌握。至唐代,金属器皿锤鍱、模压善业泥像等模制技艺更趋娴熟。此造像为玻璃材质,整尊造像自上而下有清晰的范线,应是当时已经熟练的“合模铸造”工艺。故而推测,唐代工匠以合范模制珍贵的玻璃造像也应该是做了大胆的尝试!
       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和玻璃历史研究成果判断,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已出现了玻璃器皿。几乎同时,在我国的商周时期,玻璃工艺也已萌芽。但在之后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由于青铜冶炼、陶瓷烧制及天然玉石的琢磨等手工技艺的成熟和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的玻璃工业远远落后于西域欧洲等地区。甚至在唐宋时期,国内只能生产浑浊、不通透、色彩相对单一的铅钡玻璃制品。而那些壁薄、透明度高、色彩丰富的钠钙玻璃,依然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我国。这件玻璃造像通体呈现铅灰皮壳,杂质较多,用灯照射透光,但不够明彻,尺寸小,比重却比较大(重达 克),应该是唐代末期用本土玻璃、合范模铸的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最后,从造像背后两肩至仰莲底座模铸一穿(或说“孔”),谈谈此像的“用途”。 
       一、据刘宋傅亮的《观世音应验记》记载:
  蜀有一白衣,以旃檀函贮观世音金像,系颈发中。
  南公子敖,始平人也。……作小观世音金像,以旃檀函供养,行则顶戴,不令人知。
  晋义熙中,司马休之为会稽……作金像,著颈发中,菜食断谷,入剡山学道。
  可知在南北朝时,有将这类小型铜佛像装在檀木盒内,然后系在头发中随身携带的习俗。由此推论,这尊造像可能是供养人佩戴供养,和我们现在观念上“穿绳系于颈上”的佩戴大相径庭!
        二、如山西省博物院藏(辽代)汉白玉菩萨立像,菩萨头冠中雕刻有一尊佛像,其形制与这尊玻璃佛造像极为相似,据此推测,或许古人是为一尊大型菩萨雕像的宝冠上镶嵌所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藏观音像(11)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九)
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二)
清代铜佛像
佛教造像风格与流派
北京故宫馆藏宗教佛像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