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芮城广仁王庙 | 失去唐风的大唐遗构

从运城张孝机场走高速,穿过中条山隧道,只要一个小时就能到达整个山西的最南端——芮城,这里是山西的南大门,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东接河南,西连秦川,是晋、陕、豫三省交界的 “金三角”地带,素有 “鸡鸣一声听三省”之美誉。

到了芮城,直奔县城北侧约4公里处的中龙泉村,在这个偏僻的山村里,藏着国内现存的三座半唐构之一:广仁王庙。

一座唐代龙王庙的前世今生

进到村中时,正值午间,冬日的阳光和煦,庙前有个大的广场,一边晾晒着收来的玉米,一边柿子树还挂着红,两位老人靠墙坐着闲谈,背后是新做的长卷浮雕。简单看下来,应该是描绘一千两百年前此处大旱求雨的故事。

广仁王庙,俗名“五龙庙”,其实就是一座民间用于祈雨的龙王庙,广仁王就是五龙之一的青龙神(北宋时宋徽宗将五龙都封为王爵:青龙为广仁王、赤龙为嘉泽王、黄龙为孚应王、白龙为义济王、黑龙为灵泽王)。龙泉就是当地的一汪泉水,得名于唐代,据记载,泉水发于五龙庙底下,曾经「浇灌百里,活芮之民」。清乾隆年间,依旧有“泉出于庙之下,树木阴翳,鸣声上下,依然是和煦之象也”的记载,依稀可见树木傍泉水而生长,这里曾经是山清水秀之处。只是到如今,泉水已干涸无踪,仅留一个遗迹标志。

广仁王庙由正殿、戏台、厢房组成,四周有围墙,东南角辟有小门。据说原来在庙门和照壁之间,有呈八字形的两座石坡为道,后来因为土崖塌陷而被毁,东西厢房也被夷为平地,现在仅存正殿和建于清代的戏楼。

1965年的旧文保碑

广仁王庙最初建造年代不详,据寺内所存唐代元和三年(808年)碑文推测建造于元和元年(806年)之前。现存建筑大多数资料记载为建造于大和五年,即公元831年,这个判断源自广仁王庙所存另一块大和六年(832年)的唐碑,但如果我们仔细研读所存碑碣内容,“大和五年秋六年春,历四甲子无雨”,可知,正是因为大和五年秋至大和六年春没有雨,芮城县令才在此祈雨,之后“大降甘雨”,于是“爰命刬(注:同“铲”)除旧屋,创立新祠,素捏真形,丹青四壁”。依照碑文,则广仁王庙正殿应重修于大和六年,即832年,但是不知何故,今天大多资料都是记载为大和五年831年。

修缮时把以前镶嵌在墙上的碑挪到了寺内墙上

这块唐碑记录了建设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广仁王庙准确的建造时间,有创建碑刻,现存房屋的结构也符合唐代特征,这块大和六年碑可以说是广仁王庙正殿的“身份证”。值得一说的是,2012年12月份,《龙泉记》石碑被人盗窃,惊动了国家文物局,出动大量警力下,历时15日,在邻县的永济市将该碑找回。后芮城县决定将此二碑从大殿外墙上拆下,收藏于芮城城隍庙博物馆。现在大殿后的碑刻已是复制品。大殿正面依然可见旧时碑刻所在痕迹。

广仁王庙大和六年重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无史料记载,直到清代才有几次修缮的记录,殿内梁脊板上有墨书记录着重修的时间。
广仁王庙正殿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文物普查。1958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对大殿进行了修缮,但因为当时条件所限,此次修缮有很多遗憾之处。现在的广仁王庙正殿,墙壁、台基都不是唐代风格,屋檐按照残破的状况锯短了,屋顶上的瓦和脊兽都更换了,且翼角起翘明显。总之经过这几次的大修,大殿在外形上已几乎看不出唐代的风格,给人感到不浑厚,不朴实,不壮观,失去了唐代建筑应有的风韵。
未修缮前状况(来源于网络)
此后,又是几十年风雨,广仁王庙日渐衰败,庭院荒芜,杂草丛生,高台之下已经沦为乡民的日常生活垃圾倾倒场。2013 年到2016年,由万科主导又进行了一次落架大修,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大整修,成了今天看到的崭新模样。
从细节处一窥唐风
虽然从外观上广仁王庙已经看不到唐代风格,但是,其正殿的斗拱和梁架结构依旧保留了唐代的作法,甚至有一些特点是三座现存唐构中仅存的。
大殿的斗栱都位于柱头,没有补间铺作。柱头铺作也很简单,为五铺作出双杪,偷心造,两跳华栱直接承托替木和撩风槫,无耍头。而前后檐柱头铺作的二跳华拱是四椽栿的延伸,这是典型的唐代作法,组合式的斗拱是体现广仁王庙正殿为唐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柱头扶壁栱的做法为泥道拱上施素枋,素枋之上又重叠一层泥道拱与素枋,这种作法称之为栱枋重复式,按专家的说法,这种作法在整个北方建筑中都是孤例。扶壁拱拱枋重复式是唐早期建筑有过的作法,但是之后在北方建筑中消失了,而南方建筑中还有保留,代表性的有五代福州华林寺大殿、北宋宁波保国寺大殿等。另外柱头无普拍枋、阑额在角柱不出头等做法都是晚唐到五代时期建筑的主要特征。
此外,特别罕见的是在泥道拱中保留了直拱的作法。该殿斗拱特别的作法,见于隋唐时期壁画之中,是早期斗拱的一种样式,是比南禅寺还要古老的作法。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椽。进入室内,可以看到梁架也比较简单。没有内柱,周身共用16根檐柱。梁栿通檐造不设内柱,这是唐五代小型殿宇常见的作法,唐代南禅寺大佛殿、五代天台庵正殿、镇国寺万佛殿均是如此。
四椽栿之上为驼峰、大斗、令拱承平梁,与南禅寺作法一致,四椽栿与平梁两侧置托脚,托脚入斗抵平梁头,平梁不出头,这是典型的晚唐、五代时期的做法。这些细小之处,正是学界断代的依据。平梁之上为叉手、蜀柱、令拱承托脊槫,用蜀柱不是唐代的特点,学者认为此处是后来维修更换所致。
大殿横断面图(来源于网络)
丁栿与四椽栿
关于丁栿,该殿丁栿为一架椽的长度,丁栿平置在四椽栿之上,同样是唐代建筑的的作法,丁栿之上没有系头栿,与平顺天台庵的作法相似。
靠墙立着新塑的龙王、风伯、雨师、雷公、电母,正中的广仁王看起来有点萌
2014年维修天台庵发现新的后唐题字之后,基本认定天台庵是一座五代建筑,我国唐代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仅剩下了三座,广仁王庙正殿是其中之一。与南禅寺大殿一样,广仁王庙大殿属于民间小庙的做法,不太起眼,远没有佛光寺那么光芒万丈,与国内最老的木构南禅寺相比,又没那么好看。当然,它那独有的古朴的作法,为早期建筑补充了重要的例证。
戏台的脊檩上有清代修建的题字
戏楼内部的驼峰雕刻
从戏台远望正殿
与正殿相对的是坐南向北的清代戏楼,虽是清代建筑,但与正殿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
割裂还是重构?关于改造的争议
对于慕名来看广仁王庙的我来说,第一印象是这个唐代建筑真是有点新。建筑本身已经是一身新装,周边环境更是花团锦簇。崭新的青石阶梯,白色碎石铺地,还有新的围墙和增设的庭院。
碰到当地村民来参观
自万科主导的这次广仁王庙改造正式亮相以来,就引发了各方激烈的争议和讨论。设计者的着眼点在于如何让死掉的古建筑重新复活,针对已消亡的祈雨文化,干脆将整个庙的空间改造成了一个室外的古建筑博物馆,同时也作为当地村民活动的公共空间。
但在文保领域包括一些古建筑爱好者而言,这种改造就是一种破坏,有的人认为改造使得一座唐构完全失去了古意,对古建筑所在的环境是一种破坏。
在我这样的门外汉看来,这样的改造还是有些新意的。比如由于五龙庙主体建筑的规制不高,其“耐看”程度,远低于佛光寺、南禅寺这样堂皇而精美的唐构,五龙庙原本的进入方式,是经过一道斜向陡坡直抵高坎上戏台一侧的庙门,然后开门见山地将庙宇主体一览无余。而在改造后,从坎下到台顶的路程变得迂回,让人有种情绪的酝酿,然后通过墙壁的分隔,第一眼看到的依然只是庙宇主体的山墙面,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观看体验。
许多古建筑在城市乡村的大变化中早已丧失了在当时宗教文化环境中的功能,周边的历史风貌已经荡然无存,独独强调古建筑所在的小天地的古意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这正如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本地人希望有崭新的面貌,改善生活环境,而外来者则希望乡村千年不变,永远停留在过去以供其观赏。谁对谁错,怕是见仁见智了。
整治前后对比和改造后的鸟瞰图(来源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秘山西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木结构建筑
中国仅存的三座唐代建筑之一:广仁王庙正殿
鲜为人知的芮城广仁王庙,现存唐代建筑位列第二,弥足珍贵
山西文物居全国第一,最具代表的却是座破庙,大部分人都知道它
中国尚存的4座古唐朝建筑,居然全都在山西?
又是一年春风起!访山西省内唐代木构建筑,让踏青别有风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