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光寺拾遗|古殿华牌,流尘依稀暗金碧。

“中国古建第一国宝”、“亚洲佛光”、“唐代四绝”,在这些眩目的名头之下,任何一人到访佛光寺必然将目光集中于千年古建东大殿,余光所及,金代文殊殿、唐代经幢和祖师塔也在关注之列。为考证寺中殿堂兴建与修缮时间,寺中碑刻也有专门详录。但佛光寺中匾额似乎很少有见谈起。
近来偶然翻阅旧照,细看寺中诸匾额,略做记录,仅为拾遗。虽是“边角小料”,但在匾额短小题记中亦可见一时人物,并颇有可与古寺兴衰历史相印证处。
佛光寺山门兼作天王殿,五开间硬山顶,明间上悬匾额,正中蓝底金字“大佛光寺”四字,右侧小字纪年:“光绪三十四年中秋月糓旦”,左侧书住持比丘僧澄泽立”。
梁思成佛光寺考察记录中称“原有山门毁于光绪年间”,则此山门应为光绪末年,即1908年中秋前重修,其时主持为澄泽。
大正十四年(1925),常盘大定曾委托太原城内美丽兴照相馆拍摄过佛光寺,有一张照片里,一名僧人在东大殿前与唐大中十一年经幢合影。依现有佛光寺碑刻题记来看,1925年佛光寺主持仍为澄泽,则照片中僧人推测即是佛光寺主持澄泽大和尚,衣衫破旧,寺中景况似不佳。
1925年旧影,僧人或为澄泽大和尚。
山门朝西挂一新匾,红底金字,上书“佛光寺”,看不清为谁所题。
从山门走进佛光寺,第一进院左手边,坐北面南为七开间悬山顶文殊殿。文殊殿悬有四块匾额,前三后一,形制大致相同。
南面明间,补间斜栱下悬一匾,蓝底金字“清风远播”,正所谓,千变万化,无二文殊,其流风所及,无远弗届。
此匾额右侧纪年已模糊不清,左侧亦无题写人落款。据张峻崚《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版门题记研究》中的记录,此匾额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所制。而依据碑记,文殊殿曾在弘治年间重修,则此匾正是这次重修的记录。
文殊殿东侧次间匾额,题字为“丛林第一”,初听此言或有过誉之嫌,但康熙六十年《重修文殊殿落成碑记》中曾言:佛光寺之文殊殿,广袤雄杰,甲于台山诸刹”,文殊殿的构造恢宏中带着精巧,彩塑和壁画亦独具一格。
此匾额右侧纪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冬月吉日”,左侧落款“代州知州牛任大题”。随手一搜,查到这位牛知州为河南安阳林县人,《重修林县志》中载:牛任大,字乾所,万历间选贡。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正六品)。后因漕运有功,升任代州知州(正五品)。”一块匾额,可知当时五台仍是代州所辖,亦可见寺院交游。
文殊殿西侧次间匾额,题字“古今一照”,右侧纪年“康熙六十年(1721)七月吉日”,左侧落款为“邑人张纮题”。据寺中碑记,这一年佛光寺重修文殊殿,重修塑像,重绘罗汉壁画。工程完毕,悬匾以示纪念正是应有之义。
文殊殿四块匾中,南面三块多为人注目,北面一块少有人提及。北面明间斜栱下匾额蓝底金字“佛光古刹”。右侧三行小字:“奉/旨特用山西钦赐金貂御品今蒙/特题文林郎知五台县事兴宗谨”,“”字在题字上中。左侧纪年为“雍正四年(1726)岁次丙午孟夏吉旦”。
特用”、“赐金貂”、“题文林郎”,这一连串头衔,这位七品知县的派头可比万历朝牛知州大多了。
从文殊殿向上,往上一层院落,左手边有香风花雨楼,一向不对外开放,据说是寺院藏经楼。据记录,此楼有两块匾,一块为雍正四年“雨散天花”,一块为乾隆五十六年“香风花雨”,未见实物,聊记于此。
继续向上到东大殿平台,东大殿南侧,为五开间的关帝殿,明间门上悬匾,上书“浩气参天”,右侧题名“弟子深保薰冰谨/献”,左侧纪年为“大清嘉庆七年(1802)岁次黄钟榖旦”。

回到东大殿,来看佛光寺中最为醒目的一块匾额。七开间大殿明间唐代板门之上,一块形制古朴的斗匾高悬,六字楷体榜书“佛光真容禅寺”,字形浑厚圆润,遒劲有力。
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中有“牌”之介绍:“造殿堂楼阁门亭等牌之制,长二尺至八尺。其牌首:牌上横出者。牌带:牌两旁下垂者。牌舌:牌面下两带之内横施者。”东大殿这一华带牌,牌带、牌首、牌舌构成的边框呈翻卷波浪纹状,饰以云纹,甚为精美。
细看此匾左右小字,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叠刻痕迹,其中透露的信息极为有趣。
右侧竖行可以辨认出为“大明万历四十二(1614)二月日奉。会首福祥”,“大明两字”金漆犹在。左侧字迹叠压,字迹略大的是接右侧:“旨重修(三字金漆仍在)。御马监太监卢永寿、张然,远清、福祥立”。
左侧另外字迹稍小的虽被叠压,但仍可勉强辨识,应为“正统三年(1438)□月八日,住山比丘本随德澄立。奉政大夫修正庶尹礼部郎中永嘉黄养正书”。不同字迹,时间相差了176年。
此匾涉及时间和人物,颇有可谈处。
东大殿北梢间坎墙前有一块《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之碑》,明正统三年(1438)立。碑中有言:“清凉圣境,五百方余,佛光招提,一具地内。先王施捐之方,乃文殊摄化之地。山峦耸立,寺宇峥嵘,今有佛光真容禅寺,乃清凉后第一之胜也。”佛光真容禅寺之名,在此正式出现。
碑中又载:“至今年深,墙壁颓毁,罗汉残缺……兴工于丁巳(正统二年,1437)之年,落成于戊午(正统三年,1438)之岁,罗汉墙壁,焕然新。”则此匾应是明正统三年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之后所制,明匾无疑。有言此为唐代匾额者无据。
明正统三年《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之碑》
此匾由谁所立?住山比丘本随德澄立。本随和尚在元明之际兵燹后大规模修葺寺中建筑,重振佛光,为寺史中一重要物。寺中碑碣对随公事迹多有记述。
东大殿廊下铁钟有宣德五年(1430)铭文云:“今有京都顺天府蓟州盘山北少林寺住持隋宝严并门徒首座明月堂,于宣德四年(1429)六月内游礼五台山清凉境界到大佛光寺,……于正殿并文殊殿内发心塑造罗汉五百尊。
前述明正统三年《重修佛光寺补罗汉之碑》则言:“至宣德年间,有师祖上本下随,雅号照庵,乃山东蓟州玉田之望族,策杖来游五台,至此佛光,睹斯广殿重阁,圣像巍峨,大殿赤壁之间,上下皆空。喜而虽止,壁画三千□一万菩萨,塑彩五百罗汉,宏钟大鼓,丛林之大典也。
东大殿南山墙前有明天顺二年(1458)《本随公照庵德行之碑》,所述事迹大同小异。综合钟铭、碑记及东大殿椽栿上题记,则隋宝岩、照庵本随,随公照庵皆指同一人。随公原为山东蓟州玉田人,原为蓟州盘山北少林寺住持,宣德四年(1429)来到佛光寺,修缮寺宇,增塑五百罗汉,添补壁画,天顺元年(1457)圆寂,时年八十四。
如今,东大殿外槽南尽间有一尊法师像,以前研究普遍认为可能是唐代建设东大殿的愿诚法师,但根据碳14测定与碑刻记载对应分析,该尊塑像应是随公像,明天顺二年(1458)所塑
东大殿内随公像,明天顺二年(1458)塑
匾为随公立,“佛光真容禅寺”榜书则出自书法名家黄养正之手
黄养正(1389-1449),名蒙,字养正,以字行。因善书法,授中书舍人,累官太常少卿。从英宗北征,死于土木堡之役,赠太常卿。因其世居浙江安固(今归瑞安)旧属永嘉郡,故其在书法落款的时候常用“永嘉黄养正”。
黄养正以书法著称朝野,凡宫殿榜署及国子监题名皆出自其手笔,最著名的一处当属曲阜孔林内的孔子墓碑《大成至圣文宣王追封碑》,明正统八年(1443年)所立,正面碑文作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八字,碑阴刻有正书“奉政大夫修正庶尹礼部郎中赐食三品禄直文渊阁永嘉黄养正拜书”。
曲阜孔林《大成至圣文宣王追封碑》,未毁前旧影
《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清代拓本
正统三年悬匾之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佛光寺奉旨重修。对整个五台山佛教而言,明万历朝是扶植最为有力的一个时期,但最为崇佛的李太后正崩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此次对佛光寺的重修规模应很有限,匾额上也仅是重用旧匾添刻题记而已。
匾额题字提到的御马监太监卢永寿、张然万历年间常代表皇室于各地奉佛兴福,向寺院颁赐大藏经,两人姓名在全国多地寺院碑刻中出现。
另万历四十二年添刻题记里有“会首福祥”,寺内有崇祯九年(1636)《新勒寺僧讳福祥号瑞云重修殿宇庄严圣像碑记》,则此福祥,应即此人。根据东大殿内梁柱上的题记及碑记,万历四十二年、天启二年(1622)和崇祯九年,会首福祥曾多次“饬整古庙佛像”,对佛光寺亦为有功之人。
佛光寺中十块匾额,九块为明清旧匾,除香风花雨楼两块未见外,其余皆琐屑杂谈于此,无甚发明,不过是独坐无事,在古殿华牌之上,流尘金碧之间,寻觅些残存的旧日消息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郭清华【三国研究】 天下第一武侯祠
蓝匾金字
北京头条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古迹之武侯祠【游记】
【经典】太原晋祠:时间累积而成的建筑博物馆
唐佛光寺东大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