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最后的“大捷”制造者孙承宗:传奇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

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开始的明清战争,足足打了25年。在这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明与后金(清)都造就了一批名将。在明朝方面,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就是杰出的代表,而孙承宗又是承先启后的人物。他在两督蓟辽期间,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那沉雄大略的将帅气度,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关心民族命运,早立报国之志

孙承宗(公元1563―1638年),今河北高阳人。父辈工诗善文。家庭环境的熏染,使他从小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从四书五经和古代兵书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

16世纪中期,东南沿海的倭患虽已平息,但倭寇所带来的灾难,在年轻的孙承宗心中掀起了重视武备、关心国事的波澜。他用“黄扉进御平夷策,应许书生抱六奇”的诗句,阐发他矢志报国和投笔从戎的愿望。

16世纪末17世纪初,明朝的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当关内正在酝酿农民大起义之际,生活在东北的女真族开始崛起。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先后统一了建州、海西与东海各部,控制了东起日本海,西到明朝辽东都司辖区,南到鸭绿江,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的广大地区。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起后金国,与明王朝相抗衡。北方的蒙古族,有的与女真族结盟,共同反抗明朝。面对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深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的孙承宗不再埋头读书,决心报效朝廷。

为了了解边疆形势,他身穿布衣脚踏麻鞋、腰佩宝剑,走遍长城内外山川险要,访问戍边将士,察看城寨边堡,学习骑马射箭。这些活动,使他掌握了不少军事、地理知识。

孙承宗自1604年中进士不久,便成为明熹宗朱由校的日讲官,因他知识渊博,讲解精辟生动,深得皇帝的信任。后来,孙承宗被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成为朝廷的一名重臣。以上主客观条件,都为他以后成为著名的军事统帅奠立了基础。

二、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正确战略方针

明天启元年(1621年),孙承宗任兵部尚书时,后金的八旗兵已突破明军的辽河防线,占领辽阳、沈阳、广宁,准备继续西进,威逼山海关。对于防守山海关,明朝的文武大臣没有不同认识,但在如何防御方面却意见分歧,勉强受命为辽东经略的王在晋在蓟辽总督王象乾支持下,主张实行画关而守的消极防御方针。这一方针遭到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首辅叶向高面对两种不同意见,也难以决断。孙承宗主张先到山海关前线实地考察,然后再作定夺。

天启二年夏,孙承宗奔赴山海关,进行调查研究,和前线将领进行认真讨论,最后提出了守关外以蔽关内的积极防御方针。守御山海关要守关外的方针虽然确定了,但在具体设防部署上,仍然意见不一,监军闫鸣泰主守觉华岛(今辽宁兴城),而王在晋却提出守中前所(今辽宁绥中县前所),并得到监司邢慎言、张应吾的支持。

因诸将吏意见不一,孙承宗便带着他们前去“相度形势”。只见那宁远为“天设重关”,可以护卫神京,“觉华岛孤峙海中,与宁远如左右腋”。看到这样的地理形势,大家同意坚守宁远,兼顾同守觉华岛。一旦后金军攻宁远城,觉华岛上的明军就从海上旁出三岔河,迂回敌后,袭击敌人。如后金军不来进攻,则可寻机出击,收复宁远至山海关200里疆土,甚至可以继续前进,收复全辽。用孙承宗话说,就是“守与恢复终是一事,但静则为守,动则为恢复”。

三、善用良将,因势设防

为了贯彻落实辽东的战略防御方针,枢辅孙承宗于天启二年自请前往督师。正在为前线形势焦急的熹宗皇帝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令他以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督理山海关、蓟辽、天津、登(今山东蓬莱)、莱(今山东掖县)等处军务。

孙承宗到山海关后,立即着手构筑大纵深的防御体系。这个防御体系分三个防御地带。最前面为宁锦防御地带,以宁远为基地,屯聚重兵,再把宁远至锦州间的各镇堡连结起来,构成宁锦防线。中间为关城防御地带,以山海关为中心,凭借山、海的天然屏障,右翼自海口,左翼至北水关以北,前至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形成固守山海关的防御地带。山海关以内,于卢龙、蓟门、易州、通州等处屯兵驻守,为关内防御地带。这样分层次设防,有效地阻止了后金军的进攻。天启六、七年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次率兵进攻,都被明守军击退。

孙承宗构筑的这个防御体系,所以能发挥重大作用,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善择将领,组成有效的指挥体系。

他把选将用将看作是恢复辽东的关键。经奏准,对王在晋、闫鸣泰等人的进退去留作了调整,同时裁撤了一批庸官逃将,晋升了一批能真心任事、以守关复辽为己任的将领,其中有袁崇焕、鹿善继、马世龙、尤世禄等。此外,还广揽天下贤才。

孙承宗属下的将吏都有明确分工,做到各司其职。他以职方主事鹿善继、王则古辅佐谋划军事;总兵江应诏定兵制;佥事袁崇焕建军营;李秉诚炼火器,沈棨、杜应芳储备武器;司务孙元化筑炮台;中书舍人宋献、羽林经历程仑主市马,广宁道佥事万有孚主采木;游击鲁之甲拯难民;副将李成先练骑卒,参将杨应乾募辽人为军。指挥系统设大将军,以马世龙为平辽将军,王世钦、尤世禄为南北部将。这些将吏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优异的成绩。例如,鹿善继治军储,保证了前线粮饷的供给,江应诏定兵制,使5人为1房,3000人为1营,15营为3部,做到兵不离将,将不离帅,健全了军队编制,增强了战斗力。

第二、因地制宜部署兵力,组建车营。

孙承宗针对从宁前到关内不同的地理情况,精心部署兵力。在重点设防地区山海关,海上从望海台出芝麻湾的海口,配备大炮,拦击从海上入侵之敌。陆上在三道关的石城驻扎1万人,以便适时突袭敌人。北水关外筑台堡11座,安设大炮。山海关正面,以3000人守中后所,3000人守中右所(今沙后所),并遣精骑出哨中右,使关之正面和左右翼互相声援,以利固守。平辽将军马世龙节制三部,南北部将王世钦、尤世禄分驻海口、角山,中部由中军节制,驻罗城;副将赵率教、孙谏为前后部统将,分驻前屯和红花店,合计7.5万人。

在宁、锦前线,除以重兵驻宁、锦外,还遣军进驻金、复、海、盖四卫,四卫之后尾旅顺由毛文龙守御。在海上,除觉华岛外,又以天津、登、莱水师作预备队,随时声援辽宁半岛之四卫。此外,还借助朝鲜兵力从侧面声援。

山海关以内,永平府设总兵,卢龙、蓟门等州县设守将,添兵防守,做到镇戍连结,墩营相望。其他州县也有重点位置设防,既可作为山海关前线的老营,又可组成机动部队速援京师。

以上兵力部署,既可造成“东连西结”的有利态势,又能置后金于被包围的地位。

孙承宗还根据“敌长弓矢,我利火炮”的特点,大量制造和使用火器,组建车营。他从宣府、大同等7镇抽调精锐1.2万人赴山海关前线,组建12个车营,制定《车营练阵规条》,令官兵熟读牢记,学会实际运用。这12车营成为阻挡后金八旗兵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三、依靠民众,推行“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政策。

孙承宗把这一政策称为守关“大计”和“复辽之资。他把流入关内的辽人安置到各卫所进行屯田;对关上之辽人,体强有武艺者分别安置在中、前二屯及宁远一线各堡寨,充实守备力量,并把他们的家属组织起来,从事屯种;对关外13站一带的十几万辽人,也按强者为兵、弱者屯牧的方法妥善安置。这样,就实现了军民一体,同守边关。

四、因敌用兵,巧施谋略

崇祯二年至三年间,后金的八旗兵绕过山海关防线,先后占领了遵化、滦州、迁安、永平四城,直接威胁明京师的安全。孙承宗第二次督师蓟辽时,决心拔掉这四颗钉子。崇祯三年秋,他调集山西总兵马世龙,锦州总兵祖大寿,山东总兵杨绍基,副将祖大乐、祖可法、张弘谟等军先攻滦州。驻永平的大贝勒阿敏、硕托得知滦州被围,即派大臣巴部礼率兵驰援,结果被明军歼灭。明军以炮攻城,城内的纳穆泰、汤古岱力支持不住,于十二月放弃滦州,逃奔永平。阿敏等因滦州失守,惶恐不安,便率部弃城经冷口逃回沈阳。数天之内,四城尽复,明朝称之为“遵永大捷”。

这次作战的胜利,首先归功于孙承宗对敌情的正确分析和采取灵活的战法。

当时,留守四城的后金大贝勒阿敏、纳穆泰、图尔格、汤古岱,都是能征善战的将领,部队也比较有战斗力。但是,分兵把守孤悬明境的四城,既无力西进,又不敢擅自后退,进退两难骑虎难下。孙承宗正是摸准了上述情况,才决心调集兵力,不失时机地进行反击。他说:

“兵贵乘机,机在(敌)去而未去时,不可不争也。”

但主攻方向选在哪里,需要慎重考虑。马世龙主张先打遵化,不少将领支持他的意见。孙承宗分析了后金军的兵力部署,指出:敌军的主力在永平,其次在遵化,而以滦州、迁安为羽翼,明军应虚张声势,佯攻遵化,实攻滦州,设法调动敌人,伺机歼之,再攻坚城就比较容易了。此计果然奏效,只用四天时间就连下四城,“天下惊以为神”。

崇祯四年,后金军攻陷大凌河城。孙承宗遭到明廷的一些大臣弹劾,被夺去官职,回高阳老家闲居。明崇祯十一年,清军攻定州围高阳,78岁高龄的孙承宗带领全家老小登城守御,以身殉难,他的子、侄、孙共19人也力战而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点清史(连载) 八、努尔哈赤的克星--袁祟焕
宁远大捷中,袁崇焕指挥一万兵力,是如何击败十三万后金军的?
抗清名臣孙承宗惨遭灭门,明朝丢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谁该为袁崇焕的死负责?他的死到底冤不冤枉?他该不该被杀?
兴城古城与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
明朝视为叛徒,清朝视为英雄,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到底冤不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