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延之谜:他是否叛国?作为叛徒被处死,为什么我们不反感他?

魏延,无论作为历史人物,或是影视剧形象,都是一个谜。

一、他的来历就有些不明不白

史书上的记载,只有《三国志》中的一条,说他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的。所谓“部曲”,就是被带兵者招收入伍的流散失业的壮丁,他们对带兵者是一种依附关系,带有半奴隶性质,地位是很低的。

但在《三国演义》中,魏延第一次出场时却是长沙太守韩玄手下的一员将领。韩玄为人暴戾,他在与关羽交战中,怀疑部将黄忠通敌,要杀黄忠,魏延及时救出黄忠,杀了韩玄,归附了刘备。但诸葛亮一见魏延,就断定魏延“久后必反”,要将他处死,幸有刘备说情,才保全了性命。如此说来,魏延是一员起义将领了。那么,诸葛亮根据什么断定魏延“久后必反”呢?小说作者将魏延入蜀前的身份由“部曲"变为起义将领,用意究竟何在呢?

二、魏延入蜀后的职务提升也颇出人意外

据《三国志》说,魏延入蜀后,“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地区后,人们都以为刘备一定会委派战功卓著、声望很高的亲信大将张飞镇守汉中重地,张飞也满以为汉中太守的职位非己莫属,结果刘备却任命魏延“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太守”。任命下来,"一军尽惊”!

《三国演义》在这方面与《三国志》的记载是一致的,也是由魏延担任汉中太守职务。但令人费解的是,既然《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认定魏延“久后必反”,为什么把远离蜀都成都却紧靠曹魏地盘的重镇汉中交给魏延去镇守呢?刘备和诸葛亮难道不怕魏延把汉中献给曹操邀功求赏吗?

三、魏延与诸葛亮在进军曹魏路线上的分歧

《三国志》上说: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已才用之不尽”。

这种分歧,在《三国演义》描写得更为具体:在诸葛亮首次进军时,魏延就向诸葛亮献策:

“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摄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孔明认为这种计划太冒险,一旦敌人早有准备,不但五千人受害,而且要大伤蜀军锐气,因此还是坚持“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的稳妥做法。结果,“魏延快快不悦”。后来,诸葛亮出兵祁山受挫,魏延又一次对同僚陈式发牢骚:

“丞相若听吾言,径出于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既令进兵,今又教休进,何其号令不明!”

总之,无论史书《三国志》或小说《三国演义》都告诉我们,在进军曹魏路线上,魏延和诸葛亮有矛盾。魏延主张奇袭敌巢两路夹击,诸葛亮坚持稳扎稳打从大路依法进兵。对此,史学家看法不一,多半认为诸葛亮的路线正确,但也有人认为魏延意见可取。问题是,这种意见分歧,是否会导致魏延最后背叛蜀汉去投降曹魏政权呢?

四、最后一个谜:魏延是否叛国?

史书《三国志》中的记载是:诸葛亮在临终前,秘密向长史杨仪、司马费帏、护军姜维布置退兵部署,命令魏延断后。“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估计到魏延可能会“不从命”,主要是因为心高气傲的魏延长期来一直与长史杨仪格格不入,杨仪是一名文官,很有才华,但心胸狭窄。过去,“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一直为两人间的矛盾感到苦恼。

诸葛亮一死,魏延果不出所料,提出丞相虽死,我魏延尚在,不应因一人之死而终止向曹魏进军,更不愿受杨仪约束,为杨仪断后。后来,魏延看到杨仪带着主力撤兵,一怒之下,就首先带领自己的军队南归,还烧了杨仪南归的阁道。接着,魏延和杨仪相互向蜀主刘禅上表告发对方叛国,杨仪又派兵袭击魏延,魏延在土卒离散的情况下,逃奔汉中,被杨仪派去的将领马岱杀死。

对于这段公案,《三国志》作者是有定论的,他认为:

“原延意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也就是说,这是将领之间的内讧,而不是叛变投敌。但到了小说《三国演义》中,魏延就成了十足的叛徒。具体表现在:诸葛亮临终前就断定魏延必反,分别向马岱和姜维秘密授予斩魏延之计。诸葛亮一死,魏延就与杨仪交兵,并邀马岱一起去投降曹魏。魏延还在与杨仪交兵时说:“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结果,刚喊一声“谁敢杀我”,就被马岱一刀砍于马下。

小说中的魏延就这样作为一名叛徒被处死了。叛徒,总是令人深恶痛绝的,但读《三国演义》的人似乎很少有对魏延表示深恶痛绝的。

五、为什么读者不反感魏延,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魏延生前曾为蜀汉王朝英勇作战,留下了不可抹杀的功绩?

是因为小说与史料出入太大,不该把将领间的内讧上纲到魏延叛变?

确实有这样一些因素。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广大读者并不信服诸葛亮对魏延那个“久后必反”的先入之见。小说中的诸葛亮凭什么断定魏延“久后必反”?其根据就是因为他看到魏延脑后长着一块“反骨”。这种判断,是十分荒唐的。稍有科学知识的人,都不会同意诸葛亮这种纯属唯心的“相面术"。有眼光的读者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小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未卜先知”。也就是说,他写魏延,其实是为了写诸葛亮,他虚构魏延的叛变,是为了神化诸葛亮的艺术形象。

这种神化,是一个败笔。它不仅失去形象的真实感,还会带来种种漏洞。在比较接近罗贯中原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因为诸葛亮早就凭魏延脑后的一块“反骨”料定魏延“久后必反”,因而在与司马懿交兵时,一面命令魏延将司马懿引入葫芦谷中,一面密令马岱事前在谷中布满干柴,等魏延和司马懿一入山谷,就将两人一并烧死。

诸葛亮身为全军统帅,却不惜采取阴谋手段,要将自己的下属将领魏延和敌人一起活活烧死,甚至连魏延带领的五百名士兵也不例外!是魏延叛变了蜀汉吗?不,此时身为大将的魏延,还正在为蜀汉英勇作战!小说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未卜先知”,却无意中给诸葛亮的形象抹了一脸黑,把诸葛亮写成谋害下属将领和害死数百名无辜士兵的残暴者!

顾此而失彼,弄巧反成拙,小说中的魏延形象,实在是一个败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的炮灰将领陈式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爸?他其实是蜀汉名将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五回
罗贯中,你欠魏延一声道歉,还欠诸葛亮一个解释!
清晨碎语 | 说说魏延(20.10.16)
诸葛亮临死前真的想杀魏延吗?别被演义骗了,真正的原因很简单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反骨究竟长啥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