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南海北,财务人员漫谈ERP系统和EXCEL

  月末月初,加班的财务小伙伴们请举手;五一十一,仍然奋战在数字海洋里的小伙伴们请把脚也举起来。

 

  不务正业的楼主今天想要回归本职,谈谈咱们财务人天天用的系统。

 

  “系统越来越多,最终还是excel取胜”的感觉,大家有吗?

 

  刚毕业的时候公司用的一个叫“南北”的软件,只有物流端的采购、发货和财务端的开票、记账。还记得当时报表是导出后加工,学校里学习的三大主表勾稽关系变成玛雅文明一样神秘,每次调整都是捂住这头,冒起那头。

 

  后来我们上线了SAP,能够延伸到生产端,进行细化的物料管理,有了庞大的数据库,报表系统可以直接出了,但是95%的分析用管理报表依然是导出后excel加工。

 

  随着信息化建设,增加了CRM,GSS,EMP,我们跟总部的采购订单依然是一份庞大的excel,物流部门依然是有自己几十兆的订单台账,EMP沦为“为了系统而系统”的大包袱。

 

  我自己主导的当地客户EDI,除了给客户发发票部分由财务监控运行良好外,订单接收进系统有bug时,不管怎么强调有问题告诉我来解决,他们依然坚持手工录入。

 

  几年之后,系统极具增加,新的系统总是在喊提高效率,减少系统外手工台账,我却眼看着各类监控、分析依然依托于office,甚至最新上的一个合并报表的系统就是依托于excel的。

 

  我分析的原因有:

 

  excel的灵活性是无可比拟的,系统的强大在于数据的存储和细化,但是对数据加工后形成分析用报表就略微僵化;

 

  因为各个市场差异,模式差异,同一个服务器下的系统,每次上线都有定制需求,多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却不再有普遍性和系统化优势;

 

  我们对系统仍处于具体操作的需求阶段,而非高屋建瓴的整合阶段。且系统开发实施人员流动很大又没有继承,后继者只能根据自己的思路修修补补。就像曾经一位领导说的我们的ERP实施团队是施工队,而非装修公司。

 

  人们对于改变的本能排斥。现在1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事,新系统的初始阶段需要3分钟,下意识的“短视”会让我们选择维持现状。

 

  据调查,42%计划部署ERP是为了替代原有系统,提升业务表现,契合公司成长的定位。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时代都意味着通过系统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将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一个核心。

 

  这项高成本投入、收益与投入不一定匹配、又至关重要的信息化会走向何方?

 

  我依然认可系统化是未来的趋势和方向,但是这过程中资源浪费几何或者说这个过程到底多久,我无解。

 

  ---------------------------------

 

  抛出来的ERP系统的探讨引发了不少小伙伴们的共鸣,集中在系统的标准性导致变更周期长、需求多变时难以满足、系统执行的准确性,信息人员的变更等。有几个观点,我觉得很有启发,再做分享。

 

  网友candy说“现在上了SAP后,数据确实细化了,凭证也自动由系统出了,但是这个系统后台的程序实在太复杂了,公司的信息化人员力量太弱,有时问题一出又要找到原来的供应商来解决。到了月底报表出现不平时找问题如同大海捞针,头大得很。另外就是我们需要的报表类型太多,系统的标准版完全满足不了,所以还是得引出来用Excel表各种改”,觉不觉得就是说的你呢?

 

  但是ta接着说“我觉得这并不意味着Excel表的功能超越了系统。而是由于我们对基础数据的管理不够,或对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做得不够。系统并不是人脑,它只能按照设定的逻辑走,如果我们把不清晰的数据源放进去,怎么又能保证它能出来我们所需的报表呢?”

 

  ERP虐我千百遍,我待他仍如初恋

 

  ERP的强大在于依据设定的标准化逻辑处理海量信息,而海量的信息和逻辑是“人为”的。系统成功的前提是定义清晰的逻辑和实施后的标准化录入。

 

  ERP上线前的调研、蓝图、流程梳理目的都是清晰的定义逻辑,这主要是由关键用户完成的。为了保证系统顺利上线,一般关键用户都会选对财务或者业务操作最懂的员工来做,而恰恰这些对自己操作最懂的员工可能是过于专注于自己的部分,而不太与其他环节关联。

 

  系统的关键用户是不是应该选那些有点喜欢“管闲事”甚至是“不务正业”“偷工减料”的人?这些人才会探出头往外看,才会尝试打通管道,减少自己的工作量,最终方便你我他。

 

  标准化录入靠的是系统实施时的培训。理想的培训效果应该是让信息输入人员在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标准作业。清晰的设计蓝图、标准化的操作手册是最基础的资料,并且这些资料在不断更新、传承。

 

  现实可能却像另一位网友所说“其实说到底 ERP无论设计的如何完美,最终效果还是要看执行。 国内的大多数企业做不到专岗专人,这就变相逼员工取巧走捷径。最终造成底层数据失真,何谈分析管理“。

 

  很多企业上ERP的一个目的是提效,怎么计算提效呢?就是原来这个工作需要2个人做,上线之后我们只需要1个人了。

 

  ERP确实在一些环节会提效,比如财务的录入是会减少,但是ERP的更关键目的是标准化和精细化,而标准化和精细化可能意味着人员的增加。万事开头难,企业是否可以考虑暂时性的做加法,将事情做顺了,然后再做减法呢?

 

  最后,如yangsx0508所说,ERP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管理工具,与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得益彰:到达一定阶段后,管理不再是放羊吃草式,就需要通过系统来规范,然后系统的标准化又进一步的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但如果企业自身基础管理是:流程混乱且无章可循、人员变动频繁且无清晰的岗位职责说明书,那ERP即便是可以72变,也会是混沌的,是不满足需求的。

 

  本质来讲,管理的核心还是人,系统只是一个载体,来体现我们管理人的水平。

 

  来源:会计视野论坛  作者:曾子墨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会计必备:常用财务软件介绍
财务分析里那些容易让人误解13个问题
excel财务会计报表模板-5
特別記事丨“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结合管控”案例分享
案例 | 数字化工具如何协助S&OP流程的实施?
朱东:中航国际大型 ERP 实施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