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靖康之耻中,宋朝大将血战殉国,却遭《水浒传》丑化,被耻笑至今

公元1005年,经过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北宋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结为“兄弟之国”。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未启战端,双方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对宋而言,以“极小”代价换来百年和平,似乎是值得的,但是有一根鱼刺同样卡在宋廷咽喉百年:幽云十六州。

宋朝无时无刻不在寻求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机会,但是奈何军事羸弱,始终打不赢辽国,因此只能想,却做不到。马植,祖籍幽州,曾在辽国做过光禄卿,后来因故被贬职,对辽国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代表北宋出使辽国,马植秘密晋见童贯,提出了一个改变北宋与辽国命运的建议:联金灭辽!以此为“投名状”纳给宋朝,欲博得一番鱼龙舞。贝斯特2255

徽宗动心了,宋金双方迅速订立“海上之盟”,联手向辽国开战,并最终成功灭掉辽国。然而宋徽宗没想到,前门拒虎后门进狼,背弃交好百来的辽国扶持野蛮的金国,是在自毁屏藩,为金国扫清南下通道。果然,最后在金灭辽后,金国顺带就弄了一出“靖康之耻”让北宋也覆灭。

靖康元年,金国大军兵分东西两路,东路军由完颜宗望带领,直扑北宋都城汴梁;西路军由完颜宗翰带领,兵锋直指北宋边防重地山西太原,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北宋江山岌岌可危。当年十二月,完颜宗翰部进攻到太原城下,结结实实遇上了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太原守将王禀、知府张孝纯,决心以死报国,带领军民拼死反击,展开了一场持续达九个月的太原保卫战。

王禀数次粉碎了金军的进攻,金军只好屯军太原北陈村,围而不攻,准备围点打援困毙城中军民。太原军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金兵围困日复一日,不见有人来解围,虽然斗志高昂,无奈粮食将尽,人马困乏、饥饿难耐。随着时间的推移,“阖城之人,愈更忧疑”。守军“先食牛、马、骡,次烹弓弩筋甲”,城中百姓煮食树皮、草糠充饥,艰难度日。

最惨烈的是——坚持到最后,实在找不到食物,只好“尽杀老弱饷军”,食人度日,太原城变成了人间地狱。然而令王禀做梦也没想到的是,誓死守卫国土的他们,却会被身在汴京的宋钦宗所抛弃。宋徽宗赵佶见金军逼近汴京后,连忙传位给儿子宋钦宗赵桓。谁知毫无骨气的宋钦宗竟将重镇太原割让给金国,以求息事宁人。

宋钦宗派大臣前往太原城下向王禀宣旨。王禀在得知宋金议和,并割让三镇的消息之后,在太原城上仗剑而起说道:“国君应保国爱民,臣民应忠君守义,宁死不做金鬼”,并下令太原军民拼死守城,最终在死守了九个月之后,太原城被金兵攻破,张孝纯被金人俘虏,王禀率领剩余的残军,和金兵进行巷战,最终身中数十枪,携长子投汾河而死。

王禀用生命践行了自己保家卫国的誓言,无愧于一代忠臣义士之称号。遗憾的是,王禀这样的英雄,如今却遭到很多人误解,甚至被耻笑数百年。原因很简单,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严重歪曲了王禀的形象。不知道王禀怎么得罪了施耐庵,在水浒书中,王禀别刻画成了一位心胸狭隘、贪鄙无能、陷害忠良等等奸佞之辈。

《水浒传》中,梁山众人舍生忘死击败方腊,阮小七生性顽皮,拿着方腊的龙袍披在了身上,结果被王禀正好看见,当时骂阮小七:“你这厮莫非要学方腊,做这等样子”,阮小七气愤不过,差点和王禀火拼一场。此后王禀怀恨在心,将此事报给朝廷,诬陷阮小七有谋反之心。

最终阮小七被剥夺官诰,贬为庶民。在他的花言巧语之下,立了大功的梁山好汉不仅没有获得朝廷重赏,反被怀疑有僭越谋反之心。可以说,水浒里的王禀完全是一副贪名好利、不择手段的奸人嘴脸。虽然《水浒传》只是演义小说,但是在民间流通极广,影响力巨大,随着《水浒传》的传播,王禀也逐渐被人误解,实在令人叹息感慨。

(参考资料:《宋史》等)

喜欢历史的朋友请点一下关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错误,还请指正!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浒传》陷害阮小七的王禀,实为抗金英雄,坚守太原8个月殉国
抗金名将壮烈殉国,名著丑化英雄蒙尘
将军为拒金兵不惜抗旨,壮烈殉国,水浒传却将他描写为奸佞小人
详解北宋靖康之耻(二):胆小如鼠宋钦宗怯战投降
北宋最有骨气的一座小小孤城,抗旨不降,血拼金兵250余日
王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