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中国」——著名画家王其纯

雄浑激越的艺术人生

——记著名画家王其纯先生

伍先飞/文

任何一位有建树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生活情趣。
任何一位有艺术个性和生活情趣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
著名画家王其纯就是如此。
他在绘画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除了得益于他对人生的不断体验与感悟外,就是得益于他对艺术的不停思考与敏悟。

王其纯能成为当今著名画家,或许就是他的宿命!
1965年,他出生在安徽省肥东县城,3岁时,随着母亲回祖籍肥东县撮镇镇建华社区张郢村居住。建华社区是一块充满灵性的土地,相传他家门前那蜿蜒曲折的水系是龙王五太子隐居、栖息的地方,因祥龙盘踞于此,后人称这里为“龙栖地”。


这块土地不仅滋养了他聪慧与灵气,还赋予了他的思想与情怀。
他从小文静、好学,每天放学回家后,总是从门前那片龙栖地上,抓回一把泥土,固有的灵气,过人的天赋,以及对外部世界及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力,让他喜欢用这一把把“龙脊”上的泥巴捏出各种各样的玩具,晒干了,在放有铁片的炭炉上烤一铐,一辆辆带有轮子的小轿车,公交车,大卡车,竟然可以用绳子牵着跑,这算是儿时的“手工”,也是他至今引以为豪的最早艺术品了。

没有任何人教过他怎么画,他也不知道什么叫艺术。看到母亲绣的花枕头,花鞋,他会跟着在地上画几下。母亲的花样是他第一本画册,也因此引发了艺术对他心灵的第一次召唤。
韧性、勤奋、努力、上进,小时候的王其纯就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的汲取着艺术的养分。

(二)
如果说生活赋予了他对艺术的情感和追求,那么,文化工作却给了他一双奋翮翻飞的翅膀。
1992年,王其纯以优秀成绩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师从著名山水画家郭公达先生研习山水。
这也是郭公达先生执教安徽省艺术学校的最后一届大专班,学生总共十人,来自全省各地,因年龄偏大,勤奋好学被人称为“研究生班”。王其纯的画案与郭公达先生的画案相对并列,他的学习与临摹都是在先生眼皮底下进行的,于是,经常获得先生的额外指导。

由于他有着扎实的绘画功底,每个礼拜天,都会去当时位于包河公园的合肥市花鸟市场卖画,每一幅两平尺作品大约可以卖到100元,每周能卖200元左右,在那时已经是不错的收入了。著名书法家,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翰在他的一幅《鱼乐图》上题“鱼跃于渊,以诗经句题其纯画可否”这是对王其纯作品的最大肯定和期望,著名画家戴维祥先生在送其纯的一幅画中也题“未成曲调先有情”同时鼓励他说:“两平尺100元,比我年轻时,两个大馍给人画一幅好太多了,好好画吧”。恩师郭公达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他的一幅山水画上题款:“峡江烟云”,同时叮嘱他说画画一定要从意境出发、讲究用笔取势、用笔要有动势,要根据画面的主题需要,并特别指出,画画时,最好同时画两、三幅画,这样能找到不同的艺术感觉,又能间隙调配时间,调整思路。

这样近距离感受恩师的清峻风骨与超然艺品,恩师那坦荡胸怀、博学多才,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令王其纯如沐春风,受益终生。
自走进这座艺术圣殿后,王其纯那颗激动的心灵便得以在艺术的天空下自由飞翔。从此,梦想与渴望,都悉数化在了他沸腾的激情里,属于他个人的艺术时代终于到来。
对于艺术,王其纯是个不安分的人。喜欢尝试、喜欢创新让他心中本来最为飘逸灵动的情思变得沉默起来,使他常常进入一种反思状态。由于他是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所以进步神速。在郭公达先生的悉心示教下,他接受了系统地美术教育,获得了丰富的艺术营养,无论是观察事物的方法、绘画技巧,或者是艺术理论、艺术观点与艺术认知等,都获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飞跃。

在校期间,他的作品就纷纷发表在《安徽日报》《合肥晚报》《决策与咨询》等报纸和刊物上。1994年刚毕业,他的一幅《寒秋图》就入选了“第八届全国美展暨安徽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美术作品展”。

(三)
在雄浑激荡的音乐声后,他对艺术的渴望之火已燃烧成炬。他人生的旅途上,再一次进行了“舍、得”的选择,2017年6月,王其纯考入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高研班,重新踏上了艺术求索的征途。
当今中国画坛的领军人物卢禹舜先生在黑土地上长大,受强烈的地域文化影响,他的山水画作品,以沉雄蕴藉的人文气象表达着一种深睿的哲理诗意和返璞归真的自然山水精神,开创出生气盎然的山水画全新格局。

王其纯非常喜欢卢禹舜的艺术风格,十年前就曾想去深造,无奈因家庭变故,一直未能实现。而今,当他走进卢禹舜高研班时,似乎感受到有种穿透心灵的气息迎面扑来。在与卢禹舜先生的交流中,他体会到了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和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内在思想,懂得了对中西画色彩,技法和构图上的取舍,融合。
在这里,他夜以继日的“驱毫吮墨”,开始对古今中外各种艺术形式兼收并蓄,并相互融通。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反省等,孜孜以求着艺术的真谛与精髓,努力实现精神上的跨越和艺术上的成长!


在北京,他与早在2008年就在博客上相识的师兄邹梦德先生第一次见面,两人把酒论艺,志趣相通,在已是全国著名画家邹梦德、鞠占圃师兄亦师亦友的启发和卢禹舜导师的指导下,他的艺术开始走向博大、深邃,既有鲜明的个人特点,有极富人文内涵的艺术境界。
王其纯生长于江淮之间,江淮丘陵多以清新精致、温婉灵秀地貌为主,所以,南北地理文化在他心中相互冲突又相互渗透,从而,使得他在解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顿悟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
他曾多次去过皖南、江西等地写生,让自己的心灵和自然进行过深入对话。他的骨子里浸透了南方山水的情怀,浸透了来自老子学说的充满天人合一的山林气息。
为了感受导师作品那宁静、宏大、神秘、深幽的内在精神,他又去东北、太行等地写生,在文化积淀中寻求生命体验,实现心灵与自然的沟通,实现情感与风景的契合,深刻体会到“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道法即我法”的含义。


在导师的启迪下,他终于在这奇特的境界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艺术之路。
有画友问他,到国家画院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王其纯回答很简单:我知道了什么是对的!怎么画是对的!
这句话很朦胧,可能让很多人不理解。王其纯说:导师教给我们的是方向和方法。只有迎着导师的方向,打破导师的方法,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你从他近期创作的山水画作品中可以读出其中的含义。
王其纯是个有思想的艺术家,除了不断积淀自己的学养、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之外,还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准则和审美价值,用传统美术元素来丰富自己作品的艺术内涵,完善自己山水画的自我特色。


对于艺术创作,他认为: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感性的碰撞和理性整理的过程,这种创作,首先要感人,要给人以心灵的颤动或者震撼。他说:“一个画家,不是拿起笔想起啥就画啥,一千幅作品一个样,不过大小不同,横竖不同。起码我不是这样,我是想怎么画,为什么画”。
他的山水画创作,历来主张从意境出发,强调笔墨服从意境,笔墨和意境相统一。他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时代精神相结合,突破了程式化的俗套,实现“自然的人化”、“借景抒情”、“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形式与表现内容的高度统一。

他的山水,是一种移植、整合、理想化重构后的心象山水。王其纯喜欢古文学,二十几岁时也写过诗歌、小说,诗歌《你莫急开口》曾获得过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他用自己的深厚文化修养,赋予这种山水以情感和生命。每幅作品画面,境界辽阔,笔墨华滋,远山烟云掩映,苍茫滋秀,起伏连绵,树木葱茏,朴实自然,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高亢、阳刚劲拔之气,又有南方山水的婉约秀丽、清新芬芳的独特意境。
他创作,善于从大处入笔,从细处经营,重笔墨,讲气韵。其笔墨语言,取法范宽、黄公望、石涛、王蒙、黄宾虹等人精髓,画面层层累积,反复运用皴擦、渲染、点染等技法,使线条之间不断重复交错,变化丰富,纷披而又精密,色彩平和雅致,水墨渴度适宜,产生一种自然神韵淋漓、画面平淡天真、意境深邃幽远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峰脉活络,息息相生,透着湿润和生机,直追生命本质。

而这些技法,只有深厚的东西方文化学养和深厚的中国画传统笔墨功夫相融在一起,才能够倾心自如地表现出来。
那些凝聚着智慧与才情的、用线条勾勒出来的或柔韧、或粗犷、或唯美的画作,无不显露出王其纯对生活的深沉爱意,对艺术的闪光追求。
最重要的是,在他的作品中,生和息、动和静、晨与晚、春和秋等,都是一种生命运动形式。比如,他在2018年国庆节期间创作的十米长卷《日月同辉》中,以真挚的情感和娴熟技艺,将自己目识心记的记忆深处巢湖那一天中的宁静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他对家乡山水的挚爱,展现出祖国安静祥和、富饶美丽的瑰丽景象。
他的表现技法,既有传统山水的深厚,又融入了现代意识与时代审美情趣,使新与旧、雅与俗、传统与现代等都达到完美的结合,形成了质朴欢快、苍翠清新的新徽派山水风格,给中国山水画创新带来新的活力,展现了新的开阔领域。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王其纯的艺术作品就是他心灵的真实写照。
率真、平和、朴直、豪放,这是王其纯为人本色。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怀旧,他一直生活在激情与浪漫,决择与挑战,寻梦与求索之中,这些情绪,为他的艺术创作增添了高层次艺术意蕴和人文精神。

早在艺校就读时,就曾只身从沿着黄河故道,一路写生,途径山东、河北,陕西,宁夏,甘肃等地直至敦煌。途径十几个县市,历时46天。对艺术的孜孜追求是王其纯人生的一条清晰地主线,在这条律动的生命线上,闪耀的是画家与艺术碰撞出的火光,是画家与自然碰撞的火光,是画家与时代碰撞的火光。


王其纯就像他家门前的龙栖地里碧波荡漾的万亩荷塘一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正以万众瞩目、欣欣向荣的面貌,成为了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对于龙栖地湿地公园,他和游人不同。每次去这里写生,他的目光总是投向那荷花凋谢后的生命景致。在他眼里,残荷那种沧桑的美,是繁华落尽之后的优雅与从容,是经过红尘之后的淡定与内敛,是一种期待,更是一种坚挺。还记得他的一首题画诗“曾记盛夏满塘荷,如今它花已占秋,冬过春末新芽出,依有蜻蜓落尖头。”很别致的用春夏秋冬四个字,描写了四季中荷塘景色变化,反映了人生历程的盛衰、沧桑、希望和期待,也诠释了人生的哲理。


有人说:艺术家本身就是哲人。王其纯的作品,渗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融入了儒、道两家学术的深邃思想内涵,糅合了古今名家精湛的创作技艺,调和了中西方绘画特点,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学识积淀下,构成了他作为一个真正文人画家的气质和品格,展示出一种激越向上的生命状态,呈现出一种磅礴大气的生命赞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

作品欣赏


王其纯,男,字木秋,号敬德堂主,安徽肥东人。
现为:
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画),
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
安徽省艺博画院常务副院长,
安徽省艺博画院画廊艺术执行总监,
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省分会会员,
国家文化部“大爱中国”签约画家,
香港凤凰网“淘艺商城”签约画家,
北京“水墨丹青”签约画家,
浙江“艺生君”代言人,
安徽省肥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安徽省肥东政协画院特聘画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夏书画艺术人物 | 王成功
王其纯中国画作品欣赏
【见山推介】汤华先生国画作品
精英汇·微杂志 | 『​徽风京韵』郭公达:天人相谐,山水方滋
山西画院院长王学辉山水画图片、作品拍卖纪录!
“借古开今”王珂珊国画山水小品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