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绿皮书》:孤独的三个层面,你是哪一层?

电影《绿皮书》中,唐谢利和托尼:一个黑人,一个讨厌黑人的白人;一个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和艺术熏陶的高雅音乐家,一个靠拳头和耍嘴皮养家糊口的底层平民。一个像水一样安静、儒雅,一个像火一样暴躁、粗俗,这样的两个人触碰在一起,注定会发生化学反应。

很多人在看《绿皮书》时,都觉得这是一个关于“种族主义”的故事,其实,这是一个披着“种族主义”外衣的,关于“孤独”的故事。

在心理学上,“孤独”的定义是这样的: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

孤独第一个层面:形单影只、离群索居

关于“孤独”,网上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孤独分十个等级:

第一级:一个人去逛超市

第二级:一个人去快餐厅

第三级:一个人去咖啡厅

第四级:一个人去看电影

第五级:一个人吃火锅

第六级:一个人去KTV

第七级:一个人去看海

第八级:一个人去游乐园

第九级:一个人搬家

第十级:一个人去做手术

不知道如果用以上标准来判断,你到了哪个等级?

唐谢利,有豪华宽敞的公寓,有仆人帮他打理生活,然而他却孤身一人住在这里,身边没有亲人。

心理学家曾经大量抽样研究过人们关于“孤独”的原因。研究结果发现,人的孤独一方面是因为孤独是人格因素的产物,大多数人偏向内向性格,而偏向内向的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譬如爱因斯坦和牛顿都属于这类;另外,孤独感都源于适应性孤独——一个人脱离了正常的人际关系网络,违背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一自然规律,所以就会产生孤独。比方说孤身戍守边疆的战士、独自出航的航海家。

孤独第二个层面:情感和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具体表现为:不被关注、不被关心、不被理解。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父亲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了病弱的妹妹身上,也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妹妹,以至于松子在情感和心理层面都产生了巨大的空虚,所以长大以后的松子才会用盲目的爱,想要获取别人对的自己的关注、关心和理解。

她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宁愿被家暴、做小三、把钱全部花在男友身上,她也不愿意一个人,她不惜以自己承受的痛苦作为代价,来换取哪怕一分的关爱,而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放弃尊严的乞求。

《绿皮书》中的唐谢利,与松子相比,比较幸运的地方在于,虽然他是一个黑人,但他是功成名就的钢琴家,他学识渊博,甚至攻读了音乐、心理学博士,他在白宫也进行过钢琴演奏。

白人打心眼里歧视他,觉得他不配进他们进的饭店、酒吧、服装店,甚至不配使用室内的厕所,而他们那些表面的虚伪的尊敬,至少给了他些许的体面。而作为一个自尊心要强的人,唐谢利从未妄图用乞求或别的方式来获取别人的同情和理解,他也告诉托尼,“尊严不在于暴力”。

身在人群之中的唐谢利,始终是孤独的。托尼有爱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一个温暖的大家族,托尼一路上都在给自己的妻子写信,托尼永远有一个等着他回去的家,而唐谢利却是“无人问我粥可温”,蓦然回首时,也无人等在灯火阑珊处。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你难过的时候没有人问你怎么了,没有人给你一个拥抱;当你雀跃的时候,没有人陪你一起欢呼。

同样,也没有人理解唐谢利复杂的心境。他去到最歧视黑人的美国南部,只是想凭借一己之力,一点点地改变白人对黑人的态度和看法。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害怕,因为在此之前,的确有黑人开车途经南部时被杀害的事件,而对于这样残忍的犯罪,罪犯却迟迟未得到该有的惩罚。

总要有人做出牺牲,怀着这样的信念,他放弃了纽约高薪和安逸的生活,一往无前,来到了他要面对的“修罗场”。

唐谢利,他一直以来,骄傲而矜持地孤独着。

孤独的第三个层面:身份认同的危机

所谓身份认同,简单点来说就是:你认为你自己是谁。

相信很多看过《绿皮书》电影的人,都被其中的这一幕冲击到了:汽车抛锚,唐谢利走下车,不经意间看到了正在田间劳作的黑人们,与此同时,他的黑人同胞也正以难以置信的眼神看向他。

一边是穿着西装,背靠汽车的唐谢利,一边是被歧视被奴役的黑人群体,这样鲜明的对比,此刻,唐谢利的心里,必定思绪万千、极为复杂。在劳作的黑人同胞眼中,眼前这个肤色跟他们同样的人,不属于他们的群体;而在白人眼中,唐谢利不过是他们附庸风雅的工具,他亦不属于白人群体。砀山酥梨茶叶

台上的他,是众人的焦点,享受着所有的赞誉和掌声。

台下的他,西装革履、高雅安静,虽住在脏乱差的黑人街区旅馆,但在他们之中,他显得那样不合群。

不分属于任何一个阵营,就意味着不被任何一方认可。

《权力的游戏》里,Theon同样也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危机。他是铁群岛的王子,但也是Stark家族的人质。铁群岛和Stark家族本应是仇人,可作为人质的他,却得到了像养子一样的待遇。在父亲眼里,他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懦弱的儿子,只有两个哥哥死了他才有继承王位的权力,他渴望得到父亲的重视,得到铁群岛子民的肯定和爱戴。

一边是养父一边是生父,一边是故土一边是他乡,一边是王子一边是质子。Theon的身份认同摇摆不定,他长久忍受着这样的折磨。所以他做出的决定才让双方都产生鄙视、愤怒、否定。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也屡见不鲜。就像生活在北京的“北漂”,上海的“海漂”们,他们身在繁华都市,然而却在这里得不到认同感,可面对家乡,又不再有水乳交融的亲切感。“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这样的自我拉扯,不知道让多少人焦虑不安,多少人迷失在灯火辉煌的阴影里。

这样的身份认同危机,不只出现在成人的世界里,有时,它更容易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然而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一点。

最近上映的青春片《过春天》,就是一部关注青少年身份焦虑的电影。16岁的少女佩佩,她出生于“单非”家庭:父母一方是香港人,一方是大陆人。她在香港上学,却生活在深圳。然而她没有亲人(父母离异),也没有朋友,她一个人每天往返于两座城市,她好像被两座城市都接纳了,但似乎,她哪里都不属于。

为了攒钱到日本看雪,无意间,佩佩走上了“走私水货”这条路,然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虽为“水客”,但在这个团队里,她得到了认可,收获了快乐,也找到了她人生短缺的亲情、友情、爱情。

其实在孤独的所有种类中,身份认同危机是最可怕、最具有杀伤力的。因为失去了身份认同,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就被彻底否定了。这样的人仿若浮萍一般,没有向下深扎的根,也没有向上伸展的枝,飘摇地虚浮在半空。

如何走出孤独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绿皮书》这部电影已经给出了答案。

托尼对唐谢利说:“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踏出第一步。”摆脱孤独的唯一方式就是,迈出第一步。

若我们回过头去看,或许你会发现,其实唐谢利在选择托尼当他司机的那一刻,就已经走在了“摆脱孤独”的这条路上,那时的他,已经试着在勇敢。

《卡萨布兰卡》中有句很经典的台词:“世界上有那么多小区,小区有那么多居民楼,你却偏偏梭进了我这一间。”人与人的相遇,都不是偶然,就像唐谢利选择了托尼成为他的司机。

唐谢利少言寡语,而托尼总是聒噪地说个不停,有时为了缓解尴尬,托尼总是语出惊人。

托尼说他的妻子买了一张唐谢利的唱片,名字叫《孤儿》(Orphan),封面上是一群孩子围坐在篝火旁。唐谢利听后淡定地说道,那不是孤儿,而是《俄耳甫斯》(Orpheus),封面上的也不是孩子,而是地狱中的魔鬼。

在加油站停歇的时候,托尼悄悄捡起掉在地上正在出售的玉石,而唐谢利坚持让他还回去。然而这样的争执并没有让两个人的关系恶化。“嘴炮“托尼向唐谢利极力推荐肯塔基炸鸡,在在托尼的“强烈攻势”下,唐谢利终于小心翼翼地尝试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口炸鸡,顺便还被托尼“教育”了一通:

托尼,无疑是一个开朗外向的人,他的自来熟,让不苟言笑的唐谢利脸上偶尔会浮起一丝真心的笑意,这不像他每次演出时礼貌性的假笑。他教他放开自己,他教他怎么给妻子写一封温柔动听的信:

当我想你时,我想起了爱荷华州美丽的平原。我们之间相隔的距离,使我意志消沉,没有你的时光和旅程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与你相爱是我做过的最轻松的事,没有什么比你更重要,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都会深深地感觉到,遇见你的那天,我就已爱上你,余生也会继续爱你。

这一路的旅程,让托尼更加了解唐谢利。曾经,因为黑人维修工用了家里的杯子喝水,他转眼就丢掉了水杯;现在,在托尼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他会站出来据理力争。

在去往阿拉巴马州的雨夜里,两个人因为一些争执,唐谢利嘶吼着向托尼说出了一直以来藏在心中的痛楚:

“那些有钱的白人雇我弹琴给他们听,因为这回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文化,但只要我下了台,我就又变成他们眼中的黑鬼了,因为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而我要独自承受那种傲慢,连我的同胞都不接受我,因为我和他们也不一样。如果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如果连人都不算,那么我是谁?”

秘密,是推进两个人关系的催化剂。唐谢利有生以来第一次向一个人吐露自己的心声。或许换做别人,他还未必肯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但对托尼,他坦白了。

托尼鼓励他,不要等待,要主动和自己的亲人联系,因为“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迈出第一步”。

托尼告诉唐谢利:做你喜欢做的事,因为热爱去做,而非为了别人的期待,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正因为有了托尼的鼓励,唐谢利才敢在最后一场巡演上,放弃了这次表演,守住了自己的尊严:既然你不让我与白人同在这家餐厅用餐,那么我就罢演了,不弹了!

他们开车来到“橙鸟“——这个专为黑人提供服务的餐馆。在这里,唐谢利弹着简陋的钢琴,黑人同胞们扭动着身体,和着旋律起舞。整个餐馆充斥着欢快的气氛。这无疑是唐谢利最爽的一次演奏。

托尼终于如期在圣诞夜回到了家,面对此刻的分别,唐谢利心里满是寂寞,他又要变成孤家寡人了。面对托尼提议一起过圣诞夜的邀请,唐谢利却拒绝了,或许他是害怕,不知道托尼的家人是否会接纳自己。然而最终,他还是鼓起勇气敲开了托尼家的门,而等待他的,是好朋友托尼给的温暖的拥抱。

一开始,唐谢利只是选择了孤身一人去对抗这个充满歧视的社会规则,但他不会想到,他会遇见一个教会他勇敢的人,收到一副摆脱孤独的药。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在《百年孤独》中写道: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但,如果你想摆脱孤独,不妨勇敢地向前迈一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愿孤独和自卑的人,都可以勇敢迈出第一步——写给《绿皮书》
绿皮书 Green Book (2018)
豆瓣9.1, 这部好于99%的喜剧片我要第一个安利
从《绿皮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三重孤独”
​绿皮书 | 面对伤害,请再勇敢一次
《绿皮书》获得第91届奥斯卡三项大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