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记》中的成语”[“语音+文字”](十六)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

一、成语

[一鸣惊人]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根据原文,“一鸣惊人”也可称“一飞冲天”。

二、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喻老》,故事的主人公是敢于“问鼎中原”的楚庄王。同时在《史记·楚世家》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也出现了;《楚世家》中主人公是楚庄王,《田敬仲完世家》中,主人公是齐威王。三个地方,两个人物,故事基本一致,只是文字上稍有差异。我们这里依《楚世家》记载来讲。

庄王即位之后,不仅不理朝政,日夜寻欢作乐,还在国中下令,有哪个敢对他的行为进行批评,一律治罪。但还是有胆大的伍举冒死以隐语的形式进谏。[常识一:隐语,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话来表示,类似后世的谜语。因为楚庄王有“有敢谏者死无赦”的话,所以伍举用“隐语”。][常识二:伍举,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倒行逆施”的主人公伍子胥的祖先。]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来召见伍举。伍举说:“有一只鸟落在土山上,三年不飞也不鸣,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庄王虽然说了“知道你的意思”,但仍耽于酒色,且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又有个不怕死的苏代进谏。楚庄王说:“你不知道我的禁令吗?”苏代说:“当然知道。但我的死如果能让您变得贤明,死我也愿意。”于是楚庄王一改以前的作风,开始处理政事,先是杀了几百个人,又提拔了几百个人,同时任用伍举和苏代来管理国家。这些做法深得民心,然后这一年就将庸国灭了,再过三年,又讨伐宋国;然后是讨伐陆浑戎,把军队开到洛阳,于是有了“问鼎中原”的故事。

三、评析

《韩非子·喻老》中,进谏的对象还是楚庄王,但进谏的人改成了右司马御,所说的隐语的意思基本相同,只是字词上有些差异;同时楚庄王的做法变成“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有伍举而没有苏代。《滑稽列传》中,进谏的对象是齐威王,进谏的人是淳于髡——他是专给君王逗乐解闷的俳优;齐威王听后是朝见了七十二个县的县令,然后杀了一个人,赏了一个人,再激励士兵,讨伐侵略齐国的各路诸侯,结果“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同一故事,在不同书籍或同一书籍的不同章节中出现,人物有变换,字句稍改变,但其内容与精神却是一致的。这说明了什么呢?相同境遇中的人有相同的做法?或者以一个故事为蓝本,辗转复制,附著于不同人身上,以虚构的形式让人物更富传奇色彩?这是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喻老》《楚世家》《滑稽列传》只详细地讲两人进谏的隐语,对于君王“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赏一人,诛一人”都是一笔带过。君王凭什么杀人赏人呢?这可以在《田敬仲完世家》了解到相关内容。“觉悟”之后的齐威王将即墨的大夫召过来说:“自从您治理即墨,毁谤您的言论每天都有。可是我派人到即墨视察,田地得到开发,百姓生活富足,官府没有公事积压,齐国的东方很是安宁。做得这么好还有诽谤之声,是因为您不会逢迎我左右的人以求赞扬!”于是,封给他一万户食邑。又召见阿城的大夫,说:“自从你治理阿城,赞扬你的话每天都能听到。可是我派人到阿城视察,田野荒废,百姓贫苦。赵军进攻甄城,你未能援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也不知道。你一定是用财物贿赂我左右的人来求得赞扬吧!”当天就烹杀了阿城大夫,并把左右曾经吹捧过他的人也都一起烹杀了。从韩非子记载与《楚世家》《滑稽列传》都详前而略后,得《田敬仲完世家》来补充方得内容完整充实,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我们读书的时候,固然是一篇一则地读,但读后必须进行综合比较,让篇章之间“互补”“互证”,这样方能更为全面地把握相关内容,了解相关人物,挖掘其中含义。这其实就是“整本书阅读”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读完便完结了;读完之后的综合比较与分析,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让我们由感性的思维逐步向理性思维地靠近

成语“一鸣惊人”通常解释为“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其实与故事本身是有偏差的。无论是楚庄王还是齐威王,在“一鸣”与“一飞”之前,不是没有“没有突出表现”,而是劣迹斑斑,什么“不出号令,日夜为乐”啊,“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啊,等等。他们的“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其实与“浪子回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还更相像。这应该是成语在流传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的需要有意地提取强化某一部分内容的缘故吧;有如前面分析的“死灰复燃”,其主人公韩安国倒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与现在解释的“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完全相反。这也是我们“《史记》中的成语”系列对成语进行追踪探源的一个目的。

还有一点,必须一提。齐威王、楚庄王都不是傻子,他们的“不出号令”“沉湎不治”是做给别人看的,实际上他们清醒得很,只不过以变本加厉的反常举动,让各路人等在他们面前更为尽情地展现他们的本色,他暗中观察,加以把握,然后以“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方式,将他们该消灭的消灭,该提拔的提拔。大臣们把君王当作傻子,其实是被君王给“忽悠”了——如阿城的大夫,就死在肆无忌惮地收买齐威王身边的人;即墨的大夫,仅因真诚本份赢得齐威王的肯定。还有伍举、苏代不顾个人安危的一心为国,在楚庄王刮的“疾风”中展现了他们的“劲草”风格,在楚庄王创设“时危”环境中显示出他们的高亮“臣节”。这是我们在看这则文章的时候,必须领会到的深层含义。

四、原文

一、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举曰:“原有进隐。”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原也。”於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史记·楚世家》

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史记·滑稽列传》

三、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六年,桓公卒,子威王因齐立。是岁,故齐康公卒,绝无后,奉邑皆入田氏。

齐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来伐我灵丘。六年,鲁伐我,入阳关。晋伐我,至博陵。七年,卫伐我,取薛陵。九年,赵伐我,取甄。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赵人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四、虽无飞,飞必冲天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韩非子·喻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记》中的二次“一鸣惊人”
新视角读《史记》之三十四 两个一鸣惊人的故事
【齐国成语】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究竟指的是哪位国君
细数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的起源和归宿(五)吴国
春秋纪(秋)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