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记》中的成语”[语音+文字](三七)遗俗之累

遗俗之累

一、成语

[遗俗之累]遭受一些世俗小人的责难。遗俗:为世俗所摈弃。

二、故事

“遗俗之累”出自《史记·赵世家》,原文为“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意思是有高于世人的名声,一定受到世俗小人的责难。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前,与楼缓商议时所说的话。

赵武灵王提出“胡服骑射”时,赵国形势不容乐观。赵肃侯死,武灵王继位,秦、楚、燕、齐、魏五国打着会葬的名义,各派精兵一万前往,企图吞并赵国。武灵王九年,赵与韩、魏共击秦,为秦所败,被斩首八万;与齐国在观泽交战,又战败。武灵王十年,秦又夺取赵国的中都与西阳。十三年,秦夺取赵国的蔺,俘虏赵将赵庄。军事上受挫,让赵国一度陷入困境,不仅未能光大赵简子、赵襄子开创的赵家基业,还让赵国岌岌可危。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赵武灵王想到向胡人学习,穿胡人的衣服,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先秦作战,以兵车为主。国家的强弱,即以兵车的多少来划分。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所谓“千乘之国”即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也即拥有七万五千名士兵的国家。“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上面还有“万乘之国”,下面还有“百乘之国”。兵车,以战车和步兵为主,适合平原作战,但灵活性不足,遇山地林区,无法展开。赵武灵王发现胡人穿短衣,骑马射箭,不仅速度快,而且灵活性强,可弥补兵车作战的不足。于是他准备“胡服骑射”,以此壮大赵国的军事实力。但这是中原的“冠带之国”向“蛮夷”胡人学习,必然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所以赵武灵王说出“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的话。

三、评析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一是与先王重臣肥义商讨天下大事,一谈就是五天;二是到北边与西边巡视,巡视了北边中山国的地界,到了房子(赵州县)、代地,一直到无穷,西到黄河,还登上了黄华山;三是与楼缓和肥义商议,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赵武灵王对推行“胡服骑射”是有担忧的。他说:“要想取得高出世人的功业,就一定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有独特智谋的人,就一定要听任傲慢民众的埋怨。如今我要胡服骑射来训练百姓,世人一定要议论我。”肥义以“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难以成名;您既然准备承受背弃风俗的责难,那就无需顾虑天下的议论了;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的人不与凡夫俗子商议”来鼓励。并且充分肯定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并非是“养欲而乐志”——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和愉悦个人心志,而是为完成先王未尽之功业,且强调“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消除了赵武灵王的疑虑,最后赵武灵王说出“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的话。于是准备胡服。

改革向来艰难。反对“胡服骑射”最强烈的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赵武灵王明确“胡服骑射”之后,第一件事是胡服上朝。公子成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胡服入朝,指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变更自古以来的教化,改易古时的治国之道,违背民心,背弃学者的教化,远离中国的风俗;而中国,是聪明智慧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是万物财用聚集的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可以施行的地方,是诗书礼乐所应用的地方,是各种技能所尝试的地方,是远方之人愿意来观览的地方,是蛮夷乐于效法的地方。一句话,中国人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都全面领先于胡人,只有胡人向我中国学习,怎么可以中国向胡人学习!面对公子成的责难,赵武灵王亲自拜访公子成,一方面说明衣服功用是为了穿用方便,礼的功用是为了行事方便,且称引圣人,说“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另一方面指出赵国形势的危险,东有齐国、中山,没有“舟楫”的优势,水战不利;自常山至代、上党,有燕、东胡、楼烦、秦、韩诸国,又没有“骑射之备”,陆战不利;而如果“胡服骑射”,近可以使上党的地势更为有利,远可以报中山之仇。同时指出,如果反对“胡服骑射”,那是违背先王赵简子、赵襄子的遗愿,是忘记了中山国和齐国一同水淹我赵国鄗(hào)城的耻辱。赵武灵王终于说服了叔叔公子成,“明日,(公子成)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说服公子成后,下达“服胡令”,虽遭到赵文、赵造、周袑(shào)、赵俊等人的反对,“胡服骑射”的改革还是推进。其功效是赵国军事实力大增,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让赵国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军事上的改革,但从中透露出我们对异族文化的态度。以公子成为首的朝臣的反对“胡服骑射”,根源在于他们以先进文明、先进文化自居,自视甚高,鄙视胡人异族文化,以为只可蛮夷学中国,不可中国学蛮夷。这一思想意识从我们对异族的称呼上就可以看出。如“胡人”的“胡”,其本义为牛马颈下的赘内,而西域少数民族喜欢蓄络腮胡子,称他们为“胡”,即表示他们同于牛马;再如“蛮”“狄”,一为“虫”字底,一为反“犬”旁,就是把异族兄弟当作虫豸、犬马。这种视己为人,视人为犬马虫豸的思想,导致自视甚高,盲目自大,不思进取,其危害性是巨大的——鸦片战争的中国,就承受了这种自大的痛。而赵武灵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敢于易华夏之服而穿“胡服”,敢于学习胡人“骑射”之术,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他人的长处,他善于学习;“胡服骑射”表现为军事上的改革,其实这是思想意识上的革新,抛弃盲目自大,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赵武灵王最后被包围在沙丘宫三个多月,活活饿死,下场颇为凄凉,某种意义上说明改革的艰难。公子成是答应了“胡服骑射”,赵文、赵造、周袑(shào)、赵俊等人最后也屈服于赵武灵王,最终“胡服骑射”取得绝大的成效,但守旧派、反对者内心的怨还在。所以,当公子成、李兑为自己生死考虑围困赵武灵王时,整个朝廷和百姓竟没有一个人前来搭救。这说明什么?改革之艰难,积重之难返。这就如“革”字,它是一张去毛的兽皮,它具有坚韧不易变更的特点,要改,“谈何容易”;而“革”同时又有改变、变更的意思,即包含要改变坚韧不易变更的“革”是何其艰难。但是,既然事情本身有问题,我们就必须加以改变,哪怕你再积重难返,再回旋曲折,路再漫长,改变是必由之路。就如“乖”字,其本义为忤逆、不驯顺的意思,但同时它又有驯顺、听话的意思,就是你再忤逆不驯顺,我历尽千辛万苦,百折不绕,还是要让你驯顺听话,让你驯顺听话是我们的目标——这就是“愚公移山”的意义,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我们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了,有没有改完,没有?何时改完?不知道,或者永远没有改完的时候。但是,只要有不合理的存在,我们改革的步伐就不会止息,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韧性之所在,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

这么看来,赵武灵王的改革,不仅是赵国的改革,而且是华夏的改革;他所表现的改革精神,是华夏的精神。难怪梁启超他要写《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这篇宏文。而要观照现实、切实地体会改革精神之可贵,改革进程之艰难,我们不妨再看看秦孝公时商鞅与甘龙、杜挚关于变法的辩论(《商君列传》)、看看秦始皇时周青臣、李斯与淳于越关于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辩论(《秦始皇本纪》),看看汉景帝时晁错极力削藩所引发的“七国之乱”。开疆拓土是做蛋糕,积聚一切力量占有天下;改革是重新分蛋糕,必然触及既得者的利益;利益既得者见所分蛋糕变小,虽于国有利,必然也极力反对,所以,赵武灵王最后饿死,商鞅车裂,李斯具五刑,晁错是穿着朝服斩着于东市!改革虽不易,何止“遗俗之累”,更有生命之忧,但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而言,改革这一精神却永存,因为它已深入到我们民族骨髓血液之中!

三、原文

一、吾欲胡服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籓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

二、于是遂胡服矣

于是肥义侍,王曰:"简、襄主之烈,计胡、翟之利。为人臣者,宠有孝弟长幼顺明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臣之分也。今吾欲继襄主之迹,开于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为敌弱,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尽百姓之劳,而序往古之勋。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柰何?"

肥义曰:"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务以论德而约功也。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

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于是遂胡服矣。

三、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

使王绁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将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君,兄弟之通义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事成功立,然后善也。今寡人恐叔之逆从政之经,以辅叔之议。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原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臣不佞,寝疾,未能趋走以滋进也。王命之,臣敢对,因竭其愚忠。曰: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而怫(fú)学者,离中国,故臣原王图之也。"使者以报。王曰:“吾固闻叔之疾也,我将自往请之。”

四、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shú)绌,大吴之国也。故礼服莫同,其便一也。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hào),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字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再拜稽首。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五、遂胡服招骑射

赵文、赵造、周袑(shào)、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虙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者志淫,则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者民易,则是吴、越无秀士也。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夫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故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故谚曰'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遂胡服招骑射。

——《史记·赵世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服骑射
赵世家(七)
赵武灵王被饿死后,他的亲信让主谋害怕
战国系列97: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与汉服的胡化过程(回答悟空提问)
歷史上足有魄力的國君和他的“胡服騎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