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古诗中的“怀旧”

古诗中的“怀旧”

(2010-04-14 11:19:30)

从根本上而言,怀旧是一种从现在出发,对过去的回忆与想象。在此二者中,回忆只是附属于想象,或者说,回忆仅只是怀旧的表象,其实质是想象。在此,我想以三首诗歌来进行阐述。因为怀旧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审美现象出现的,在怀旧的诸多载体与方式中,艺术更深地体现了怀旧的审美意义。在各种艺术门类里,文学尤其是诗歌最早、也最成熟地描述了怀旧。甚至可以说,在古代中国文学中,怀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创作意图与手段,并且它不只停留在文学创作中,它还深刻地影响着古代中国人,尤其是士人的生存方式。以此来说,怀旧不仅仅是审美的,同时也是政治的。或者说,审美是具有政治意义的。更进一步来说,就是文学想象也可以是政治的。

怀旧作为一种文学想象、文学创作的意图与手法很早就出现在古代中国文学中。我们现在很难确定哪首诗或那篇文章第一次描述了怀旧,但可以确认以古诗十九首为分野,之前比较少,之后开始大量出现,并日趋成熟。逯钦立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辑录了魏晋之前共766首诗,不含诗骚,其中有怀旧的诗寥寥可数,约30余首。《诗经》、《楚辞》的情况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基本相似。我们可以通过对具有代表意义的古诗十九首中的部分诗歌的分析,来看怀旧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在古诗十九首中,大量充斥着对过去的回忆。这些回忆有的是直白的,有些是委婉的。第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渐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本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前一部分回忆了分别时的情景,后一部分描写了现在状况的不如人意和对过去的思念。这两部分形成了强烈地对比。这里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这首诗里发现怀旧对未来的建构?所谓怀旧,在这首诗里体现为越鸟与胡马对南、北故乡的怀念。与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怀旧的论述不同,怀旧并没有带来愉悦,相反,怀旧的结果是“衣带渐已缓”,“思君令人老”。胡马与越鸟的怀念不是无力的,在以之起兴的情感与想象里,南和北均暗示了故乡的美好。正因为有了故乡的美好,所以尽管“岁月忽已晚”,但仍然需要“努力加餐饭”:“食(与性)”是人类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超越死亡的方法,它是面向未来的。这说明,在怀旧的同时,诗人基于怀旧而生发的想象却是面对未来的。

可以说,怀旧本身就是一个吊诡的现象。人之所以怀旧,是因为现实带来的迷惘与无助,但人的生命却永远都是朝向现在与未来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生命所具有的两个时间向度,一个向度是过去,另一个是现在与未来。通常情况下,生命有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不可切割,此种情形下的人也无需以怀旧来重构主体。但如果两个时间向度的连接被不可抗拒的力量切断,那主体就会成为“无根”之人,就需要以怀旧的方式来重新建立现在与未来。时间的切断不是将过去斩断,而是使现在变得纷乱迷离,从中无法找寻出延伸至未来的方法。从另外的角度来讲,人居于现在,但主体是过去的延伸。对于朝向未来的生命而言,无时无刻都属于过去,因此可以说,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只是过去的延伸。如果两个时间向度之间的关联被截断了,那未来就不复存在了。

未来不复存在之后,诗人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客从远方来》做出了解答: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怀旧的幽灵因为某一样突然的遭遇而无可避免地激发出来。在这里,这样的遭遇就成了这半匹绮。在日常的经验中,久别离的人某一天相遇之后,所谈论的往往是过去的经验,无论这样的经验是忧伤还是欢乐,它们在这样的回忆中,往往都能带来一种奇异的令人兴奋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经验总是来源于过去,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在其中,或者说人在记忆中的指向总会发生改变,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和某一个人之间曾经有过仇恨,很多年后相遇,你们一笑泯恩仇了。这是因为你从现在出发回到过去,曾经的仇人和如今站在你面前的人,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分裂,仇人是仇人,面前的人是面前的人了。[1] 所指的改变导致了记忆的模糊,在回忆中当事者又试图使之复原,这样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只是当事者没有意识到,因为过去和现在是有差距的,这样的差距不仅来源于时间,还来源于表达:回忆是一个转述和表达的过程。

最后要引用的诗歌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最后两句诗是整首诗的关键所在,“何当共剪西窗烛”表现了诗人对团聚——或者说对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向往在时间上是不确定的,但不是凭空臆想得来的,而是以对巴山夜雨的重述来完成的。

在上面三首诗里可以发现,对未来的向往总是通过对过去的想象与重述来完成的。在诗人们的讲述里,想象总是关涉到一个不在场的对象,我们可以将之称为“他”,他可能是现实存在的,也可能只是因为某一种遭遇而存在于诗人的想象当中,但不论他存在与否,诗人的讲述总要与之关联才是可能的。这里的问题是,诗人的想象何以需要借助一个不在场的他?对于以怀旧为名义的想象而言,“他”意味着什么?上文提到过,除了审美意义之外,怀旧是具有政治意义的,简单地说,就是说怀旧是与他人有关的,[2] 不论这个他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是怀旧的由头或对象。因此,当诗人的讲述与他人关联的时候,诗歌(文学)就不只是纯粹的艺术作品,它更多地具有政治意义。通过它的政治意义,诗歌(文学)产生了现实的意义。这样的意义是一种他性的意义,而不是传统文学、美学话语所言说的非功利的想象,它是一种指涉现实的意义,它具有判断、质疑、指引和重构现实的功能。



[1] 相关内容,请参考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记忆的社会框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学鉴赏的主观<img src="/Images/x.gif">与文学批评的客观<img ...
古诗中的怀旧的诗
诗歌读不懂,到底是谁的错?
谢有顺:“诗教”的当下意义题
陈仲义:新诗普及教育的软肋及改善策略
古诗鉴赏要在多元解读中寻觅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