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自成为何注定会失败?看看他和牛金星商量的这件事,就知道

话说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后,见到崇祯皇宫的豪华御书房,突然他想起,自己在西京不是同样也有一间御书房吗?只是这连日来的安马劳顿、征战厮杀,倒把那个清幽之处给搞忘了,于是,他决定应重新拥有这样一个清幽之处。

李自成转至御书房时,他发现,整个屋里已经过重新整理,但是那些典籍、那些珍奇古玩,那张御案和龙椅,却显然曾经是属那崇祯所拥有,如今它们已全都成了他李自成的囊中之物了,正如崇祯曾经拥有的江山一样。

李自成坐到御案后的龙椅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见不远处那书架上的典籍,他便站起来,走至书架前,在那里,有一部打开的《资治通鉴》还原样摆放着,李自成不禁想起,自己在西京的御书房里也有一部同样的书。

于是,他拿起崇祯曾经翻读的《资治通鉴》回到龙椅上,漫不经心地浏览起来。

正在这时,牛金星一步跨了进来。李自成一抬头,看见牛金星便问:“捷轩,崇祯的丧事办得怎么样了?”

牛金星双手一拱,躬身道:“正办着哩!”

说完,他坐到旁边的一把雕花圈椅上。

“部队的情况怎么样?”李自成把书搁到御案上,一只手托着下巴又问。

牛金星把头一扬,似乎忧心的样子:“昨夜大搜捕,可出了些乱子!”

“严重不?”李自成不禁睁大了眼睛,又伸长了脖子。

“没啥,将士们一路冲杀过来,亦真难为他们了,高兴一些亦是正常之事。”

他顿了顿,又神情严肃地道:“将士们为了大王的宏伟目标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今儿亦师底定,社稷将立,臣以为,当对他们重重奖赏才是。”

李自成头一抬:“怎么奖赏?”

“宫内彩女佳人众多,集中管理甚是困难,又极易生事非,不若将她们分与众大臣将军,以示褒奖,亦解除了宫内管理的诸多麻烦。”

牛金星说完咽了一口唾沫便就目不转睛地看着李自成。

李自成听了不禁有一点想笑的感觉,看来,这牛金星又想故伎重演的了,西京分给他的几个女人竟还不解渴,又打起了这紫禁城内的主意。不过,他又一想,众兄弟一直跟随自己出生入死,亦真难为他们的了,要几个女人,这要求亦实不为过。

于是,李自成眉头一皱,笑道:“就依你的!只是咋个分法?”

牛金星想了想,站起来道:“大王先取所需,剩余的我等军师及权将军级,每人30名,各府尚书及果毅将军级,每人20名,各侍郎及威武将军级,每人10名,其余人等凡有功之臣1至10名不等。”

牛金星终于一口气说完了他早已想好的分配方案。

李自成想了想:“此方案甚好,孤亦无心要这些妇人,只是皇后和贵妃没在身边,没个侍候的,亦终是不妥,你替孤随便挑30个即可,不能再多。”

这时牛金星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大王,只是右军师那里,他这人可剌得很哩,分与他的,他定会拒绝,再说红娘亦必是不许。”

李自成当即道:“右军师这人古怪得很,不要即罢,由他。”

他顿了顿又道:“捷轩,莫尽想妇人之事,今儿我朝入定京师,操办的事多得很,尚希贤弟尽心竭力辅佐孤儿才是。眼下,这饷资尚缺得很,京师官僚缙绅,富户殷宅众多,追官助饷须立即施行。”

牛金星把头一抬立即道:“大王所言极是,明朝遗老遗少不少乃富可敌国之大户,只须极力剿追,他们定能尽吐银两财物,大王放心,此事交给兄弟办理即是。”

李自成想了想,柔声道:“还是让李岩来办吧,他办事认真!”

牛金星知道,这追官助饷之事可是个肥缺,遂有些不乐地:“大王难道信不过我?”

“哪里,我只是觉得你操心的事太多,担心你累着哩!”

“大王适才不是要让兄弟尽心竭力辅佐吗?多为大王担忧,本是兄弟份内之事,谁让我做了这大顺朝的丞相呢?”他一边说,一边拍着自己的胸脯,末了,随即笑了起来。

李自成亦笑了起来。

李自成终于笑了。

他笑得那样香甜。

然而,当他坐在紫禁城崇祯曾经所拥有的御书房里为自己的成功而欣喜异常的时候,那正从山海关外火速入京勤王的吴三桂及其关宁铁骑却被推到了历史的夹缝中。

此时此刻,丰润城外。

只见旌旗飘扬,战马嘶鸣,刀剑撞击之声和着兵卒的喘息声与吆喝声,构成了喧嚣与躁动的海洋。

他们全都疲惫不堪,困乏异常,长途跋涉的劳顿不断地应和着十万火急的心焦。

但是,即便是如此的疲惫与心焦,他们却全都秩序井然,浩浩的十三大营,各按其编队次序整齐划一地向前开进。

各骑兵方队全都清一色高大骠悍的骏马,或者清一色的红缨长枪,或者清一色的武威斩将刀,锃亮的铠甲和头盔伴着长途奔袭的尘土与汗渍,则似乎更增加了些剽悍英武之气。

各步兵方队亦同样是清一色的铠甲头盔,或者长枪,或者大刀,或者弓箭,那种整齐的步伐和豪迈的气慨,透现出一种铁军的风采。

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兵,那种威风与气度都完全表明,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一支久经战阵的军队。

在这支勇敢剽悍之关宁铁骑的中军行列里,一个八杠抬肩的军架上则坐着一位英武威凛的青年统帅。

只见他年方三十有余,前额高凸,眼窝深陷,硕大的鼻翼衬着丰厚的嘴唇,冷峻的面容伴着肥硕下垂的双耳,眉宇之间透露出一种玄远的深沉。

他一身铁甲,外罩大红披风,头上一顶枪尖闪亮的帅字盔,红缨重于盔顶,一柄重约20余斤的斩将刀放于刀架之上,那风范,那气度,那勃勃的生机,那英俊严肃的面容,这一切都书写出他的勇武与深邃。

这,便是关宁铁骑的统帅,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一个被崇祯倚为最后盾牌的干将。

公元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吴三桂出生于辽东中卫,他的父亲吴襄是明朝守边抗击满州金兵的一员将领,他的母亲祖氏便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明朝锦州总兵祖大寿的妹妹,吴三桂便出生于这样一个充满了刀光剑影的武士之家。

吴三桂可以说是一个奇儿,生下来时,他的哭声刚猛洪亮,那哭声浑厚得像个七八岁的小少年。据说,他生下来不久,适逢一位风水先生云游至辽东,而这风水先生则恰好又是神机功臣刘伯温之后。吴襄听说风水先生到此,便请其专门到府上来为儿子面相。

这风水先生眼见吴三桂先生的面相威猛厚重,天庭饱满,地阔方圆,尖尖的脑袋衬着四方的面庞,然后便长叹一声“可惜”,继而则吟出了几句神秘玄奥的诗句:“三贵而落,黑犬维艰;风花纵横,自断弓弦。”

于是,这神秘的隐语便给他留下了一个“三桂”的名字,“贵”“桂”同音,吴家似乎把富贵荣华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吴三桂从小便胆识过人,聪慧有加,尤其是对拿刀兵之事情情有独钟。他自小便喜欢玩各种兵器,每逢看到驻地的兵士们操演刀枪,他便一边看一边摹仿,而且还学得有模有样,学得津津有味,十分投入。

8岁那年,吴三桂有了他的第一次人生奇遇。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他被一个奇人异道悄无声息地领入一深谷中,学武练功,一年后,他又在一个风雨如晦的夜晚回至家中。

从此,当同龄的小孩都还是父母之掌上明珠而被宠爱有加的时候,他却已经舞枪弄棒,熟读兵书,并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12岁那年,吴三桂在形形色色的兵器中选择了刀来作为自己的武器。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段精钢,一段乌铁,一块古铜,又不知从哪里请来一位神秘的工匠,躲在巷后的一间破草房里,捣鼓来捣鼓去,如此这般,3个月后,竟打成了一把形如月钩、体如精金,重约20余斤的斩将刀。

15岁时,吴三桂便以父荫自然参了军,并成为一名例行受封的边关将领,居千总之职。以此千总身份,他竟用家资自己招募了50名粗犷勇敢的关东大汉,组建了自己的一队亲兵。

为了这一队亲兵,他多方筹措了一大笔银子,专门为其置办了田产,娶了妻小,使他们无任何后顾之忧。与此同时,他又为其装备上清一色的褐色铠甲,清一色的蒙古种马,再加上清一色的吴式斩将刀。然后,他即按照一本《戚继光兵法》为要诀,带领他们终日操练,很快,他即使他们全都练就成金钢不破之身。

18岁时,吴三桂进京应试武科大考。其间,他以娴熟的技艺、卓越的功夫,力挫群雄,终于考取了武举人的资格。紧接着,凭着这武举人的资格,他正式受朝廷的钦派,出任锦州总兵祖大寿帐下的中军副将。

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把这个刚满20岁的吴三桂推上了历史征战的前台,使他成为一名勇冠三军的英雄。

有一次,正当吴襄率领所部500余人的亲兵马队,到锦州城外的旷野上巡边视察的时候,竟突然被皇太极所率的4万铁骑团团围住。

驻防城中的祖大寿得知吴襄被围,一时大为惊慌,当其登上城头了望时,他便立时明白了皇太极的险恶用心:围点打援。

于是,祖大寿便下令紧闭城门,没有他的命令不许出战。

正在这时,吴三桂却率领他的50名亲兵来到祖大寿的面前,请准带家兵50人出城,死战救父。

祖大寿望着自己这位年轻英俊却勇敢剽悍的外甥和他那所向无敌的黑甲敢死队,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并登上城楼,亲自为其擂鼓助威。

随着城门打开,吴三桂率领他的铁甲敢死队,挥舞着清一色的吴式斩将刀,呼啸着直冲中围核心。

满州铁骑与明朝官军交战数十年,竟从未见过如此勇敢剽悍的威猛敌手,一时之间,竟被吓得目瞪口呆,齐整的队形竟被几十人的敢死队很快地冲乱,剽悍的铁骑竟阻挡不住这一支疯狂的敢死队。

……

皇太极被这一惊心动魄的厮杀震惊了。

祖大寿被这一动人心魄的血战撼动了。

50骑铁甲骑士,在吴三桂的率领下,于连天喊杀的海潮声中,终于带着被围的500人冲出了满清铁骑的重重围困,直奔锦州城下。

皇太极的铁骑大军终于缓缓地退去了。

祖大寿感动得老泪纵横。

吴襄感动得老泪纵横。

此番冒死救父,使年轻英俊的吴三桂成了军中的骄子,声名威震关内外,崇祯帝有感于他的英勇传奇,在乾清宫里直接召见了他,并钦命他为宁远一带之团练总兵,很快则升至宁远总兵之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场大战,三个年轻人,改变了中国历史
文臣皆可杀,那武将呢?崇祯的36位武将,最终结局!
甲申三百七十七年
李自成在山海关败给吴三桂和清军后, 为何不固守北京
民族英雄袁崇焕名诗:《边中送别》赏析与背景
吴三桂有关宁铁骑,左良玉有数十万大军,他们为何不去救崇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