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渥巴锡带回来的土尔扈特部,到底是东归,还是东征?

长期以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被视为一个激动人心的壮举,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一种体现。但不知从何时起,却流传开来另外一种说法:“土尔扈特部是东征,而非东归。因为东征失败了,才不得已归顺了清朝。”

照此说来,土尔扈特部落根本不是回归祖国的英雄,而是觊觎清朝西域版图的一伙居心不良者。

▲土尔扈特部东归

不过,当时的历史见证者清朝君臣们,却是将这场史诗级迁徙视为大清帝国的一大盛事的,乾隆皇帝还在承德避暑山庄立起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石碑,以垂永世纪念。

但清朝君臣如此行为,不乏粉饰之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随后对土尔扈特部落的安置办法来看,很难讲是清朝对土尔扈特实行的是一种优待,反倒像是一种“处分”。

渥巴锡带回来的土尔扈特部,被拆分成了新、旧两部,新土尔扈特又分成了四个路,分设四个盟;旧土尔扈特单独设立一个盟。依附于土尔扈特部的和硕特部,也被单列出来,另外设置了一个盟。这样一来,东迁的土尔扈特部一分为六,并分散于新疆和外蒙古科布多等地区,彼此相距阻隔,部众分散,土尔扈特部再也无法拧成一股绳了。

最关键的是,土尔扈特部的各个盟都分别设立盟长,自行其是,自理其政,渥巴锡虽然依然拥有“卓里克图汗”的称谓,但那仅仅只是一个封爵,再也没有统治全部土尔扈特部落的权力了。东归的其他土尔扈特首领策伯克多尔济、舍愣、巴木巴尔等人也分别授予亲王、郡王,成为与渥巴锡平起平坐的盟长。

虽然削弱蒙古各部,一直是清朝的既定国策,但如此对待“归顺”的土尔扈特部,怎么看也不像是一种优待。

要知道,渥巴锡之所以要率部东归,其中很大一点原因就是因为土尔扈特受到沙俄压迫,渥巴锡的汗权受到了损害。怎么一到清朝版图上,渥巴锡就任由清廷拆散土尔扈特部,并拱手献上了汗的权力了呢?渥巴锡是犯了什么错,或者有什么把柄,才被清廷如此处置的吗?

可见,清廷立了两块石碑造出的舆论,与实际情况多少有一些不相符之处。土尔扈特部应该不是心甘情愿地驯服于清廷,但是要说土尔扈特部是入侵,是东征,恐怕也言过其实。

那么,土尔扈特部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归来的呢?我们结合土尔扈特的历史,简单捋顺一下。

▲渥巴锡画像

土尔扈特是明末清初的卫拉特四部之一。卫拉特部,通称西蒙古,也称漠西蒙古,其先世出自瓦剌部,在历史上一直与蒙古主体部分相对,素有“四十万蒙古,四万卫拉特”之称。

明中后期,卫拉特各部由于争夺牧地,相互之间战乱不断。为了远离纷争,自1628年起,土尔扈特部在首领和鄂尔勒克的带领下陆续从额尔齐斯河一带迁徙到里海沿岸和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并在那里开创了强大的土尔扈特汗国。

▲卫拉特四部分布图

经过和鄂尔勒克、书库尔岱青、朋楚克祖孙三代的经营,土尔扈特部在遥远的西边站稳了脚跟,并在朋楚克之子阿玉奇汗执政时期,达到了汗国的鼎盛。

土尔扈特部虽然远离故土,但是由于其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他们与同样信奉格鲁派的卫拉特诸部和西藏地方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前几任汗国首领都曾经回到过东方,土尔扈特部还与准噶尔部、和硕特部保持着联姻关系,第二任大汗书库尔岱青还曾赴西藏朝拜礼佛并居留多年。

与清朝政府的交往,也是土尔扈特部与故土保持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1646年(清朝入关后的第三年),土尔扈特部便与其他卫拉特蒙古部落一起向清朝上表进贡,1709年派出使团到达北京,阿玉奇汗的侄子阿拉布珠尔远涉万里到达西藏,返程时道路受阻,清朝令其在河套一带建立了额济纳土尔扈特旗。这也是土尔扈特部在清朝版图里建立的第一个旗。

清朝政府也于1714年、1731年相继派出了图里琛使团、满泰使团慰问土尔扈特部。

此后,土尔扈特遣使清朝政府和参拜达赖喇嘛的代表团络绎不绝。可以说,土尔扈特与内陆的联系不但没有因为距离遥远而阻隔,反而日渐密切。正是这种持续的互访,为后来土尔扈特部举族东返,从思想上、精神上准备了条件,而非一种突如其来的、匆促的行动。

▲土尔扈特人

土尔扈特迁离故土后,他们的原牧地被准噶尔部及依附准噶尔的杜尔伯特部、辉特部占据。

经过清朝康雍乾三代的不断用兵,到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强大的准噶尔部土崩瓦解,杜尔伯特、辉特部也已归顺,但是清军在这一地带的控制力还很弱,卫拉特各部贵族们不断发起大大小小的反叛,一些失利的卫拉特贵族们便逃亡到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比如舍愣。

舍愣也是土尔扈特部人,但他的祖先并没有随大部西迁,而是留在了当地并归附准噶尔部。在参与1756年的反清行动失败后,舍愣带领部众投奔土尔扈特部,但是当他到达这里时,他发现土尔扈特汗国早已不复阿玉奇汗时期的盛世,整个部落已经处在了俄国的权力控制之下。

渥巴锡汗统治土尔扈特时期,俄国不断插手部落内部事务,扶植代理人,强迫采用俄国法律,哥萨克移民大量进入,企图使土尔扈特部俄国化。俄国还大肆在部落里征兵,驱使土尔扈特部与土耳其人交战,使得土尔扈特部人人自危。

正是基于对俄国统治的不满,以及舍愣带来的准噶尔部败亡后伊犁河流域大量牧场空旷无人的消息,使得渥巴锡下定决心率部东返。

▲土尔扈特部东归

舍愣过去长期呆在准噶尔部,熟悉清朝与准部之间的战争,也了解准噶尔骑兵的强悍实力。但就是这样一支虎狼之师,在清军的不断进攻之下,几乎遭到了一场“种族灭绝”。这些情况,舍愣不会不向渥巴锡介绍。渥巴锡通过其他渠道,对此也会有所耳闻。

跟随渥巴锡东返的人马一共有17万人,除了妇孺老弱,能战斗者不超过四分之一,渥巴锡不会不明白,以区区五六万兵力是难以与整个大清帝国为敌的。更何况途中还要经过沙俄与哈萨克部落的几道封锁线,等到达伊犁河谷时剩余的人马将更少,以疲惫之师与清朝全面开战,并接管昔日的准噶尔汗国地盘,从军事角度来说完全是痴心妄想。

作为一个长期在部落动荡与民族危机、外部干预与内部牵扯中屹立不倒的统治者,作为一个率部出征过奥斯曼帝国的卓越军事领袖,渥巴锡是经过大风浪,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他不会不明白土尔扈特部的真正实力,很难想象他会再走准噶尔部的老路,妄图在伊犁河流域再建“准噶尔汗国第二”,从而遭至清廷的全面打击。

▲土尔扈特部东归路线图

合乎历史的猜测应该是:渥巴锡听从舍愣的建议率部东返,力图通过速战速决,快速抵达清朝边境地带,从而给清朝政府带来军事上的压力。在清军主力未到达之前,土尔扈特部迅速占据伊犁河谷并造成既成事实,随即渥巴锡将主动示好,并遣使赴京,请求清廷将伊犁河谷赐给土尔扈特部作为牧场。由于清军刚刚结束与准噶尔部长达上百年的拉锯战争,并劳师糜饷平定了阿睦尔撒纳发动的一场大规模叛乱,肯定不愿意再度起兵,并与过去一向顺从的土尔扈特部兵戎相见,因此只能接受土尔扈特提出的封地请求。这样,渥巴锡和土尔扈特部在形式上全部归附清朝,但是在内部,渥巴锡依然是土尔扈特部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土尔扈特汗国也得以在准噶尔部的旧地盘上重建。

这也许就是渥巴锡、舍愣等人打得如意算盘。但是万万没想到,土尔扈特部在东返过程中折损严重,清军也在边境地带保持了警惕。在付出沉重代价后,土尔扈特部已经无力再次折返回去,于是只能审时度势,忍辱负重,主动归顺清朝。

这一切,当然逃不过清朝君臣的眼睛,乾隆皇帝更是心知肚明。但是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自然会将土尔扈特部来归大大粉饰一番,作为炫耀在他的统治下“天朝大国、万邦来归”的力证,一些面子工程还是要做的。于是,刚刚安顿下来的土尔扈特部大小首领分批前往承德,在那里觐见乾隆皇帝,接受皇帝的封赏、赐爵,施以怀柔政策。

在这背后,则是清廷对土尔扈特部的极度不信任和猜忌。于是,已经日薄西山、元气大伤又无力反抗的土尔扈特部被肢解,渥巴锡被解除了全部权力,这可是连沙俄和叶卡捷琳娜想做都没有做到的。

▲土尔扈特部安置情况

对于清廷,渥巴锡应该是感情极度复杂,一方面,他对于故土的向往应该是真诚的,对清廷他也是尊崇的,早在东返之前他就说过:“自古以来,土尔扈特人没有像今天这样负担过如此沉重的捐税,所有的人为此感到动荡不安,这就是为什么不愿再受俄国的统治,而希望看到自己的遵守共同法规的同胞和自己原来的故乡”;但是另一方面,完整的土尔扈特部在清廷治下反而被拆散,他的汗权彻底丧失,这也是他当初绝不会想到的。

东返后仅仅三年多,33岁的渥巴锡就去世了,除了患病,心情抑郁应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身着清朝服饰的渥巴锡画像

渥巴锡在设计东返后的美好蓝图时,很大概率是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所以才造成了后来的局面。不过,也许可以说渥巴锡是一个有政治幻想和巨大抱负的人,但他绝对不是耍阴谋诡计的一个野心家。

对于东方的故地,他心里始终是向往的。徘徊在东“归”与东“征”之间,向东“返”,离开俄国,给土尔扈特部众重新找到一个可以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应该是他最真实的想法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只知土尔扈特东归的壮烈,却不知留在俄国的部众的辛酸
蒙古王公闹内讧竟白送俄国一大部族,女沙皇为何非要冒充佛爷转世
土尔扈特部为何要东归,他们的后代如今在哪里?
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率领下东归故土,最终使卫拉特蒙古三部归清
史上土尔扈特是东归还是东征,如果东归的话清朝为什么不派兵接应
东归中国之后的土尔扈特部,最终被乾隆安排到何处,结局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