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852铁血中华》中的“线列步兵战术”

《1852铁血中华》中,主角韦泽从广西大瑶山开始,每次伏击清兵,四处收集火器,到永安突围时,已经拥有一只训练有素的火器部队,能够熟练地运用“三段击”战术。

明代火枪“三段击”

到道州修整时,开始生产板簧,装备燧发枪,战术运用进一步提高,虽在长沙城外被骑兵突破过,但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还是将来犯清兵击败,以少胜多。

查尔维尔1777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主角开始向洋人大规模采购燧发枪,自己制造雷汞,麾下人马开始装备激发率更高地火帽枪。至此主角凭借先进的技术武器,科学的军事参谋制度,一路吊打各路清军人马。主角部下曾自豪地说:“别的兄弟部队把清妖打败,清妖或许还要找回场子,但是我们就不一样,不是在消灭清妖,就是在消灭清妖的路上。”

褐贝斯

直至主角脱离太平天国,南下广州,创建根据地,与英国人在佛山展开一场“排队枪毙”的冲突后,放了科技大招,装备后装单打一式步枪,线列战术才开始改变。可以说线列战术在前期发挥巨大的作用。

德莱塞针发枪

火药的出现,使得战争模式发生极大的改变。早期的火门枪、火绳枪受制于激发效率和速度,还比较依赖和冷兵器相结合的方阵战术。

西班牙大方阵

但随着军事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燧发枪和套筒刺刀的出现,前装火器战术不断得到改进,“线列步兵战术”最终出现和完善,并统治战争模式长达几百年。

“线列步兵战术”的鼻祖——“莫里斯横队”

“线列步兵战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尼德兰时期莫里斯的军队改革。16世纪后期,莫里斯执政尼德兰时期,针对传统的“火枪与长矛混搭”战术,将火枪手置于方阵四角,他把火枪手从这种混合风的阵型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一种火枪兵“轮换”机制,后世将这种战斗队形称之为“莫里斯横队”。

莫里斯

“莫里斯横队”的步兵战斗单位为连制,从早期的115 人,后又减少到80 人,滑膛枪步兵和长矛兵各占一半,火枪兵的纵深行列减少到10 列,战线加宽到最大宽度为250 米,降低了整体纵深以及使用多列横队轮流射击保证了火力持续输出。

这种战术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程度没有浪费兵员,作战实效也成倍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火器的杀伤威力,大大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线列步兵战术”的衍化

而“莫里斯横队”这种新的战术,被后来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继续完善发展。因滑膛枪的改良,使得士兵间隔继续缩小,进一步减小纵深。士兵排成三列齐射,强调瞬间火力,一次齐射为长矛兵冲击做准备,一次性打落敌人士气,发挥骑、炮、步协同作战。

古斯塔夫二世

刺刀淘汰长矛兵——线列步兵时代来临。

17世纪中叶,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陆军已经有一半是线列步兵,而线列步兵也在枪口装上了刺刀,线列步兵终于有一定自保能力,做到远程攻击输出和近身搏斗,无障碍切换,对抗骑兵冲击。

套筒式刺刀

刺刀的出现,极大导致长矛兵在陆军中的比例大幅下降。随后欧洲主流国家逐步废除长矛兵。

套筒式刺刀的安装

1689年,奥地利陆军废除了长矛兵。

1703年,法国陆军废除长矛兵。

1721至1769年间,彼得大帝将所有俄国步兵几乎转为线列步兵。线列步兵成为了欧洲陆军的主力步兵。

漫天迷雾和“人挨人”的战争模式

当时火枪使用的火药为黑火药,点燃激发后会产生强大的推力,同时也能够产生大量的烟雾。加之使用火药“大户”的入场——火炮,它的投入战场,产生的烟雾比一般的火枪更多。

火枪齐射喷出的烟雾

此外,双方交战的战场条件不好的话,步兵、骑兵行军和冲锋时扬起尘土,敌我两方基本上开战不到几十分钟,就已经看不到对方在哪里了。此时占据有利的风口和位置便尤为重要。

前装火枪安装弹药

早期的火绳枪和燧发枪基本上都是滑膛枪,虽然膛线十五世纪就已经出现,但大规模装备各国军队还要到直到十九世纪。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枪支中的膛线刻画不易,所以基本装备是滑膛枪,只有极少量线膛枪作为猎兵使用。

现代火炮膛线

滑膛枪最大的问题在于准确度底、射程短,考虑在迷雾中射击只能靠提升人数提高命中率,指挥官只好大量堆人员数量,人挨人仅仅地贴合站在一起。交战时,最好能够看清对方人脸,方可射击,敌我双方开始你一轮,我一轮地轮流射击,直到一方倒下,这也是为什么有“排队枪毙”之说。

当时双方战死沙场还有一部分运气的原因,考虑到战场复杂的环境——士兵因紧张过多放入火药导致炸膛,眼前只见烟雾不见目标的恐惧心里,嘈杂战场噪音等等,经常有第一排的士兵没事,但后面的士兵却被集中,但线列战术在当时的先进性与可行性还是能被人理解的。

双方抵近射击

“线列步兵战术”的辉煌年代

到18世纪,线列战术在欧洲战场上占有统治地位并得以完善。交战双方在运用线列战术时,军队展开成2或3条步兵线,每条线3到6列,各线相距50到200步,骑兵居于两翼,火炮配置在步兵线前后或翼侧。

滑铁卢战场

战斗时,火炮先行远射,掩护步兵推进;距敌人150—200米时,最前列步兵进行齐射,而后后退装填弹药,第二列再行齐射,如此交替射击;最后,一起转入冲击,骑兵由两翼迂回突击。

线式战术在战术史上标志着单纯冲击作为基本战术手段的结束,从此,火力和冲击开始结合起来。线式战术的长处在于能发挥更多数量的火炮和步兵的作用,便于指挥,使士兵在战斗中保持整齐的战斗队形,有秩序地进行射击。

电影《爱国者》中英国人的“绅士”——后发制人战术

同时伴随着英国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等国家,英国的“龙虾兵”们凭借线列战术,横扫印度、美洲等地,在全世界殖民圈地,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英国龙虾兵

“线列步兵战术”的没落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工业革命到来,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火枪质量持续得到优化,膛线刻画不再是问题。

工业革命

19世纪30年代米尼弹被发明出来,配套的米尼枪也随之问世。此枪的诞生,宣告了线膛枪做为步兵大批量装备的时代的正式来临。但由于19世纪军事技术更新换代快,统治战争模式实际不长,但也在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美国南北战争也成就美国伤亡最高的一场战争,证明了这一点。

米尼弹

随着米尼弹线膛枪的普及,密集队形的线列兵很容易成为子弹的目标,线列兵在各国军队中的比例不断降低,散兵依托后方承担起了主动进攻的重任。

南北战争

但随着后膛装填步枪的横空出世,对战前装枪有极大的射速优势,以及可以匍匐卧倒射击,降低己方伤亡,普奥战争实践了这一点,进一步将“线列步兵战术”淘汰。

普奥战争

早期的加特林机枪和1883年发明的马克沁机枪使得步兵在接近敌军前就会承受巨大的伤亡。德国一战时,在索姆河战斗中,用马克沁机枪一天打死60000名英军,又一次证明了“线列步兵战术”不再适应战场,“线列步兵战术”最终被战场淘汰,散兵战线进一步改进。

马克沁机枪

“线列步兵战术”的影响

“线列步兵战术”需要队列步兵以步兵操典为训练指南,主要内容是快速排成一列,快速射击与机动。

黄埔军校《步兵操典草案》

线式战术需要严明的纪律与简单的移动,需要士兵熟练指令到下意识的程度。因此现代阅兵式上正步的起源的“鹅步”也在“线列步兵战术”时代被发明创造出来,成为一大风景亮点。

普鲁士“鹅步”

中国红场阅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欧洲排队枪毙的起点:古斯塔夫的三排齐射方阵,如何变成三列横队
火绳枪与线列齐射:火枪怎样成为近代战场上的绝对主角?
紫淳:聊一聊近代史上的“排队枪毙”...
排队枪毙,火枪对射,这么笨的战术在欧美为什么可以流行几百年?
帝国时代背景介绍(八)
明末军队胜败得失之战术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