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后一个汉人朝代为何如此不堪?大明朝商业肌无力,是怎么穷死的

我要说明朝是穷死的,你信吗?

不是说,明朝像个大“吸泵”,把全世界白银都吸过来了吗?

这可不是咱自夸,是葡萄牙人说的,当年就是他们和西班牙人,用美洲新大陆挖来的银子,上赶着和中国换丝绸、茶叶、瓷器……

而且我大明“不和亲、不纳贡”,不像满清见人就跪,一个《庚子赔款》,本息就有9亿8千多万两,爱新觉罗家都没穷死,老朱家凭啥就上吊了?

煤山歪脖树

这事还得从头说。

宋朝开始,靠着四大发明里的其中两项,中国在世界上首创了纸币。这玩意儿是个好东西,官府缺钱了,就开动印钞,掠夺民间财富于无形,搞到恶性通胀,信誉扫地了,就改个名字、改个版,再发新钞,后来的金朝、元朝直到常凯申,都是这么玩。

朱元璋开邦建国,最早也想这么玩。

但老朱这个人呢,世代贫农出身草莽,所谓“开局一个碗”,从讨饭和尚拼起来的,军政才能自不必说,但对于经济、金融、商贸……几乎一窍不通,而且本人苦大仇深,对此根本看不起、也不想通。

据《明太祖实录》说,老朱甚至考虑,对于不好好种地,到处游走经商的人,见一个就抓一个,坚决“割资本主义尾巴”。

所以整个明朝看下来,你会觉得,这个朝代在商业上非常笨拙,甚至“肌无力”,和开国皇帝的特质倒也吻合。

从北宋到蒙元,直到现代社会,你发行纸币必须有准备金,古代更是要用真金白银压阵,保证足额兑换,大家才敢用你的纸片。只不过后来财政缺钱了,官府就会挪用“钞本银”,或者增发纸钞,造成了通胀。

但朱元璋发行“大明宝钞”,根本没有“钞本银”,一开始就打算“耍流氓”,只叫老百姓拿金银换钞票,不得用票子往回换金银。

那咱要是把金银藏起来,不换你的纸片怎么办?

官府又下令了——

民间不得用金银做买卖,以物换物更不行,必须用纸币和少量铜钱辅币,不然就是犯罪,给你大刑伺候!

更损的是收税的时候,我用你们家发的纸币,给你上税,总可以吗?

不行!

民间缴商税至少3:7开,也就是说,30%的份额必须交金银。

没银子怎么办?

只能走各种渠道,用纸币高价兑换,才能凑上税款,就等于说,官府自己逼出了黑市,逼出了货币贬值。

再加上,老朱根本不懂经济运行规律,货币发行量上不封顶,没有流通年限,也没有以旧换新,所以明代的纸币,根本就没有一个从坚挺到崩盘的过程,一出道就打着滚往下跌。

洪武8年的大明宝钞,原则上一贯兑铜钱1000文,到洪武27年,就只值160文,老皇帝还活着的时候,眼瞅着纸币就要烂大街了

不过通货膨胀是公平的,连老百姓带官员,无差别收割。

明朝官员的俸禄,规定是俸米搭配纸币,到明成祖时期,甚至60%的份额都用纸币。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是一品大员,洪武13年(1380年)的月俸,折合116.32石米,因为纸币的通胀,到正统9年(1444年),只相当于34.80石米,前后少了70%还多。

这谁能受得了?

一个国家再专制,施政也得靠官僚集团,你皇帝不能亲自下乡收税征兵吧?凡是那些损害官僚集团利益的事,必须得有老百姓的支持,比如反腐之类,否则就一定长不了那老百姓呢?早就自发组织“自由市场”,偷摸用银子做交易了。

所以到明成祖的重孙子明英宗时,干脆顺水推舟,放开白银禁令,实际上废止了纸钞。

但是,要不说明朝在商业上是“肌无力”呢,在一个有几千年铸币传统的国家,官府居然不考虑铸银币,直到亡国,都是生银当货币,银锭也没有面值,让老百姓自己切成碎块,称重使用。

中国从汉朝开始,就知道用铸“劣币”的办法,从民间抽取“铸币税”,比方说,原本一两银子铸一枚银币,但官府通过减重或者掺杂,后来一两银子铸两枚币,平均一枚只含半两银,人为造成50%的通胀,掠夺民间财富。

这其实和印钞机加印纸币,道理上也差不多。

参考阅读:

小绿纸收割全世界?这套把戏一千年前宋朝就在玩,最终结局怎么样

但生银你就没法这么玩儿了,因为银子的价值基本稳定,又是实时称重,做不得假,官府对货币失去了定价权。

汉、唐有铸币,宋、金、元有印钞机,缺钱了就铸币印钞,输出通胀,明朝玩不转这玩意,财政先天瘸腿。

你说了,不是还有海外贸易吗?

宋朝就是这么发的财,大宋的铜钱通行东南亚,收割外国人去了。

但是朱元璋哪懂那些?

他也玩不转宋朝那一套抽关税、交易税、官营专卖、出海招商等等的财贸政策,当然也有可能是不想玩,在他眼里,只有种地的算是正经人,其余工商贸活动,最好都废止——

洪武7年,皇帝撤销泉州、宁波、广州等地市舶司,差不多就相当于今天的海关,断绝了官方对外贸易,繁盛数百年的这几个世界级贸易枢纽港,从此衰落;

洪武17年,禁止老百姓出海打鱼;

洪武23年,颁布禁令,实质上断绝了民间外贸活动,老百姓别说买卖洋货了,就是自己家用也不行。

当然这个事吧,就跟今天说,禁止使用某信、某宝一样,你觉得禁得住吗?

可祖宗家法又不能改,怎么办呢?

只能打擦边球——

太祖皇帝禁了外贸,可没禁你们“海外蛮夷”,来我大中华“朝贡”吧?

外商组团来了,大明就认定你是“外交使团”,带的货物是“贡品”,官方会保证你的吃、住、行和安保,一路护送到京城,统一“交割”给皇帝。

皇帝收下“贡品”,看你们忠心可鉴,按照老祖宗“厚往薄来、怀柔远人”的原则,必然回赠大量财物,不但足够抵消“贡品”成本,而且保证比你在市场上自由贸易,赚的还要多几倍。

当然了,因为名额有限,很多小商人没有资格进京面圣,也领不到丰厚的回礼,官府就默许他们,在边境附近,找个城市把货卖了,照样能满意而归。

你说明朝这不是冤大头吗?别人做外贸赚钱,你这买卖越大,反而越赔钱哪!

尤其像日本这种国家,就喜欢贪小便宜、耍小伎俩,苍蝇一样一堆堆的扑到中国来,一份贡品下面,恨不得夹带十份走私货,还虚报贡品价格,骗取高额回礼。

我就是个傻小子,多上几次当也看透了——

小日子不怀好意啊,得给他们的贡品狠往下压价!

后来砍到报价的六分之一,但倭人还是有的赚。这帮蚂蟥吸血太狠,明朝只好下令,你们别来这么勤了,10年一朝贡吧,每次不超过两艘船、200人,因为对其他国家,允许是2—3年一贡,所以在倭人看来,这就是断我财路了

好比一个要饭的,原先每天给他十块钱,突然有一天变成一块了,他就要起来骂你,甚至还要打你——你把我的钱霍霍到哪儿去了?

吃不到的日本人,后来就和部分中国海商一起,组成了武装走私劫掠集团,这就是为害一方的“倭寇”。

后来明朝有所谓的“隆庆开关”,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疏导“倭寇问题”,给这些走私犯,一个公开合法做生意的地方。海关选在相对冷僻的漳州月港,仅限福建船只和福建商户参与,每年限定贸易吞吐量——这么扭扭捏捏的,哪是为了赚钱?就是一种政策妥协,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咱再看效果,就更清楚了,月港开关之后的关税收入,一年能有2.9万多两白银,你觉得多不多?满清灭亡前的1910年,关税收入是3513.9万多两,明朝开关挣的钱,还不到人家零头的零头的零头

就这么点儿钱,福建和漳州两级官府还要争来抢去,最后万历皇帝大手一挥,派去太监当税使,直接把钱收自己腰包了。

这就要说到,明朝的又一大恶政,就是官商权贵集团,垄断专营、贪污腐败,尤其奇葩的是,皇帝亲自下场捞钱,吃相之难看,历朝历代绝无仅有。

最早是正德皇帝在位时(1506—1521年),开了所谓的“皇店”,皇帝完全控股,太监代理经营。

正德的皇店,光京城就有6家,北京九门外乃至山西大同、宣州都有分号,太监经理人每年给皇帝交8万两银子,剩下的毫不客气,自己全收。后来为方便经营,明朝太监首领:司礼监提督的办公室,干脆进驻了京城第一大皇店:宝和店。

没错——

和故宫三大殿里的保和殿,同音不同字,一点儿不怕犯忌讳。

这个传统持续到万历皇帝那会儿,皇店已经被称为“百乐川”,大意就是百货公司,啥都有。

这儿有一张天启年间,皇店的货物明细,包括:

貂皮、狐皮、棉花、粗布、烧酒、芝麻油、丝绸、江米、瓜子、腌肉、茶叶、玉器、生猪、活羊、松萝、榆皮……除了军火,可不就是百货俱全吗?

帝制时代,没有比这更恶劣、更伤人心的事了。

咱就问——

你皇店的货,是大风刮来的吗?

民营杂货铺,怎么跟皇帝的“国营特供”竞争?

太监借此敛财,怎么办?

大臣经此行贿,又怎么办……

就好比说,你是董事长,本来整个公司都是你的,现在反而是你,第一个跳出来,破坏公司制度、倒卖公司资产、还跟员工争福利……那下边的部门经理、保安、财务甚至看门老大爷,他们贪腐起来,岂不是更理直气壮了?

普通员工们,谁还对公司有信心和希望呢?

万历25年(1597年),紫禁城失火,大片宫殿受灾需要重建,皇帝为了筹钱,居然破天荒的想了一招,让太监去全国各地征“矿税”。

其实也未必去矿区,而是哪里富裕就杀到哪里,借国家机器明抢,毫不夸张地说,收矿税的太监就像蝗虫一样,看上哪个富户,只要伸手一指,说他家有矿,这家人就会被一抢而空,彻底破产;或者就在城门前设卡,要想从此过,就连一只鸡、一把青菜都要缴税……

比如山东临清,当年是京杭运河的大码头,关税收入位列运河七大钞关之首,富甲一方,但在“矿税之祸”打击下,原有32家绸缎店,破了21户;72家布店,倒了45家;65家杂货店,破了41家,商业极度萧条

这可都是朝廷的税基啊!居然被皇帝亲手抢破了户。

关键“董事长”还不是最大受益人,太监们从中贪污,私吞了超过90%的“矿税”,真正交皇帝的10%也不到,连贪官污吏都看不下去,要抵制他们。

临清运河钞关旧址

人心就是这么散的。

谁还陪你玩?

到崇祯年间,就连著名清官海瑞的孙子海述祖,都自己造大船,去南洋做生意、置办产业,润出去了

那些没润出去的官商权贵,更是你追我赶的垄断专营、四处兼并。

明朝那几位著名的内阁大学士,严嵩、张居正、张四维、徐阶等等,同时也都是产业大亨和大富豪,比如严嵩的老家江西袁州,70%以上的良田都是严家的,而且一概免税;徐阶在老家上海松江,开了大型纺织厂,日进斗金,升官发财两不误……

说到这儿,咱就知道明朝怎么穷死的了。

首先玩砸了纸币,中期以后主要用生银,官府不能随便印钱了。这看似好事,其实只是保护了那些官商权贵,让他们避免了恶性通胀的无差别收割,负担转嫁给平民,反而更重了。

第二没有海外贸易创收,朝贡体系说到底,就是赔钱赚吆喝,对经济发展起负作用,大明是守着金山讨饭吃。

第三就是自上而下的贪污腐败、监守自盗,皇帝带头破坏规则,践踏经济运行规律,官商权贵集团利用特权避税,他们的产业越大、国家税基就越窄,民众负担就越重。

那么要赈灾、治水、养兵、平乱……要用钱怎么办?

皇帝不会出钱;

官僚权贵不但不出钱还免税;

外贸挣不来钱。

那就只剩下一条道:加税——加农业税——敲骨吸髓剥削农民。

万历44年,为镇压“建奴”努尔哈赤,土地每亩加税三厘五毫银子;

第二年,再次加税,每亩三厘五毫;

第三年,再次加税,每亩二厘;

崇祯三年,为平定农民起义,每亩再加税三厘;

崇祯八年,再次加税,征收普通民众收入的十分之一;

崇祯十年,再次加税,每亩一分四厘九丝;

崇祯十二年,再次加税,每亩一分……

这样的官府,居然还有很多“明粉”歌功颂德,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是自作虐不可活罢了。再说了,你们家公司破产,你董事长悲痛欲绝、以身抵债,难道不应该吗,难不成要门卫大爷、保洁大婶,给你公司殉葬?

说到这儿,还有个小问题,满清为什么割地赔款那么多,还能转得动?

满清最后丧权辱国的那帮人,当然也不是啥好东西,但他们无心插柳,从西方引进了一个财政法宝——现代金融借贷制度,满清最后几十年,至少从财政上来说,是靠金融借贷续命的:

镇压上海小刀会,向洋商借贷,本息12.77万两白银;

第二次鸦片战争,向美国旗昌洋行借贷32万两军费,月息0.6%;

太平天国起义期间,东南各省因财政危机,向洋商借贷300多万两;

1875—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向上海六大洋行,先后借贷1595万两;

1883—1885年,打中法战争,向英国的银行先后借贷1260万两……

等等此类,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丧权辱国的一种表现,但能有贷款,满清就不会出现脉冲式的突发性财政危机,没必要对老百姓敲骨吸髓、杀鸡取卵,甚至到末期,传统农业税和盐茶税,加上洋关税、商业厘金、洋务运动以来开办国营企业的利税,几乎做到了收支相抵。

如果有人再把明、清两代拿出来比较,那么至少在商业和财税政策上,清朝比明朝要高超得多,也清明的多了。清前期还有很多善政,比如官绅一体化纳粮、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盛世添丁永不加赋等等,留待后面再聊吧。

可以肯定地说,作为一个官僚权贵,你在明朝一定生活的很舒服;而作为普通老百姓,在清朝末年的负担,一定比明末,要轻松一些。

那么元芳,你还愿意做“明粉”吗?

参考阅读:

对内不聚敛,向外还能扩张,你说钱从哪来?解锁大唐盛世财政密码

放开垄断专营就能让利于民?桑弘羊说未必,还有个问题至今无解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万历皇帝那些事儿
“永生说钱”之66:洪武通宝:重农轻商“洪武型体制”的见证者(二)
苍烟空|大明王朝从上到下没一个好人——读谌旭彬《活在洪武时代》​
明」大明帝国:兴也白银、亡也白银
从让人趋之若鹜到躲瘟神似的明朝“粮长”,到底是个什么差事
明朝皇帝多奇葩, 万历爱钱爱到骨子里, 孙子木匠做的走火入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