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服骑射,为何赵换身胡服就强盛?改革极其深刻,影响后世上千年

#历史开讲#

要说战国时期,谁是最有气魄的改革家,那赵武灵王绝对称得上是数一数二。

当时的赵国,守旧派占上风,朝局不稳且边境危机重重,赵武灵王毅然决然推动改革。

他一声令下,很快,全国流行穿胡服,军队演练骑射。历史证明,这两项改革的先进性都远超同时代水平。

他的改革项目,引领了后世几百年的潮流。某些成果的影响,甚至延续到近现代。

仅经过赵武灵王一代君主,赵国国力便迅速提升,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成为中原地区最为强大的国家,足以与秦国相抗衡。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改革。

要知道,当时各国都已经成功推行完一波改革。赵国的改革应该是最晚的。

赵国身处中原腹地,为何与其他国家的改革不同,偏偏由胡服着手开始改?赵武灵王具有怎样的超前思维?为何这一改,就对后世影响深远,具备如此强大的时空穿透力?  

胡服骑射

时间就是生命

刚继位,赵武灵王赵雍就发现,自己的位子已经岌岌可危。

因为当时的赵国,已经在诸侯国中拉了一波巨大的仇恨。

他得争分夺秒以图存。

一、逮谁揍谁的赵肃侯

赵雍的爹、赵肃侯赵语,在当时可以说是平头哥一般的存在。

自打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虏后,魏国开始一蹶不振,国力一路下行。赵肃侯便有一个梦想,他很想成为新的三晋话事人,成就称霸中原的梦想。

于是,他隔三差五地就跟中原各国火拼。

公元前344年,赵肃侯派兵攻打齐国,夺取齐国的高唐。

公元前343年,赵国公子赵刻率军攻打魏国的首垣。

公元前340年,赵肃侯联合齐国攻打魏国。

公元前339年,赵肃侯再度派兵攻打魏国。

公元前333年,赵肃侯派兵攻打魏国。

仗打得如此勤,赵国倒是占了些便宜,但却收获到其他国家的集体鄙视。

第一个反对赵国的,是老牌强国齐国。齐国刚把意欲称霸的魏国整熄火,没想赵国又发展起来了,攻击性比魏国还强。

无论是齐国还是秦国,都不愿意看到身边又崛起一个霸道邻居。

于是反攻相当猛烈。

公元前332年,齐国联合魏国攻打赵国。赵肃侯下令挖开黄河大堤放水,好歹赶跑了齐魏联军。

这让赵肃候隐隐感到了危机。

为防止再度被敌国围攻,赵肃侯想到一手绝招:把长城修到内陆。

于是,一道长城延绵在赵国的南部边境,像防蛮族一样防着中原诸侯……

战国中期地图

二、摇摇欲坠的王位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

赵肃侯生前英雄一世,与魏、楚、秦、燕、齐等国连年恶战而不处下风,搅得中原鸡犬不宁。尤其是魏,基本上被赵国打得没了还手之力。

于是赵国迎来了超豪华的“送葬阵容”:在苦主魏国的倡议下, 魏、楚、秦、燕、齐各派锐师万人来参加会葬。

他们欺负赵武灵王才15岁,啥事还不懂。恨不得把赵国给分几块吞掉。

眼看就要落地成盒,赵武灵王此时估计压力山大。

还好,赵肃候看人挺准,托孤重臣肥义十分给力。在肥义的帮助下,赵武灵王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抱着鱼死网破的态度,摆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同时通过外交斡旋,让燕、楚两国知难而退。

剩下的魏、秦、齐见赵国重兵待客,戒备森严,不得不打消了占赵国便宜的念头。

上岗第一课,给赵武灵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赵国四周强敌环伺。东有齐国和中山国,北有燕国和东胡,西有楼烦、秦国及韩国。

公元前317年,韩、赵、魏三国攻秦,大败而还。赵军作为主力损失巨大,被斩首八万。齐国趁机进攻,赵军再次大败。随后,秦国在四年之内,三次出兵攻打赵国,攻城略地,势不可挡。

在如此环境下,赵国全面收缩,好好守住防御中原各国的长城就不错了。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赵国所有的战略发展通道都被堵死?其实也未必。

赵武灵王的眼光,投向了北部边境。那是胡人的地盘。

赵国骑兵

三、强大的野怪  

胡人的地盘,可不是那么好拿的。

有些胡人还是肌肉发达的大块头。

战国时期,除了战国七雄称王外,还有六个国家也相继称王,其中就包括两个游牧民族国家:义渠和中山。

这两个狄人国家,分别位于秦国和赵国之侧,是两个国家的心腹大患。

秦国和义渠打了几百年的仗。后来宣太后芈月把自己都搭了进去,给义渠王做了34年情人,最终用计将其诱杀,义渠才最终得以平定。

中山作为“千乘之国”,曾几次击败齐、燕、赵等“万乘之国”。其实力和义渠想比,只会强不会弱。

公元前332年,还发生了赵国深以为耻的“引水围鄗”事件。当时趁着齐魏攻打赵国,中山国进攻赵国鄗邑,引槐水灌鄗邑,迫使赵军龟缩在城中,差点投降。“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之后在与三胡的多次交锋中,赵国也屡屡失利。

要按秦国的老办法平定北方,赵国搞不好至少得花个上百年。

但照如今赵国所面临的形势来看,等不了那么久。  

赵武灵王如果想拿下中山、林胡和楼烦,对胡人的政策就得尽快改弦更张。

这可以说是赵国唯一的机会。

“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赵武灵王掷地有声。

公元前302年,改革车轮开始缓缓启动。

马上作战

全面改革根本推不下去

说起胡服骑射,有人会感到疑惑。

战国的改革,大多是全面推进的鸿篇巨制,为啥赵国就这么有个性,单推军事改革呢?

为啥别的国家改这改那的,效果一般,可赵国只改一点就大获成功?

事实证明,有时候随便抄作业并不好使,得要围绕实际需求转。

这就相当于医生开处方,辨证施治才能疗效显著。

那如何辨证施治,找准根本症结所在呢?

这时候,问题导向确实贼好使。

一、赵军弱在哪?

赵国的东部,与中山国接壤;北方则有号称“三胡”的林胡、楼烦、东胡。

三胡都是游牧民族。他们天生善于骑射,小时候就能骑羊,长大了骑马无需马鞍、马蹬,便可一跃而上;在马上拉弓射箭,别说大的目标,就连打老鼠小鸟啥的都能弹无虚发。

中山国也大力发展骑兵,从燕、赵等国手上夺了不少土地。

这些游牧民族太能打,对毗邻的秦、赵、燕构成巨大威胁。

可当时赵国的主力军队,还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只适合平原作战。真要和机动性极强的游牧民族打起来,赵军劣势还是很明显:

北方铁骑对阵中原步兵,那是天然的兵种克制;

战车笨重、机动性差,路况稍微差点,就根本就没法过。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春秋之世,戎翟之杂于中夏者,大抵皆在山谷之间,兵车之所不至”。 

赵国该怎么办呢?那就得学习胡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战场上把胡人打服气。

光打败人家还不行。游牧民族素来彪悍,永不为奴。他们对汉人缺乏情感认同,根本就不会甘心听汉人摆布。

因此,除了武力征服,还得以德服人,融入人家的文化。这样双方有了共同语言,能聊到一起去了,才能一起做兄弟,大块喝酒大块吃肉。

就比如芈月,简直就跟义渠王亲如一家。如果一开始就排斥人家,这事就不好办。

所以,只有胡萝卜加大棒,胡人才会心服口服。

战车很吃地形

二、改革为什么难?      

客观来说,赵国改革的土壤有点贫瘠。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战国七雄大多成功实施了变法。比如秦国有商鞅变法,齐国有邹忌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甚至连最先选择躺平的韩国,都整了一个申不害变法。各国都多多少少有些收获。

赵国是个特例。早在三家分晋时,为站稳脚跟,赵国整了个公仲连变法,内容仅包括选官、财政和教化,内容单薄且无力。这就注定其终是浮光掠影式的应景之作,改了相当于没改,成效在七国改革排行榜中甩尾。

为何如此呢?肯定和保守派太过于强大有关。

胡服骑射改革之初,赵武灵王同样遭遇无数反对。除肥义、楼缓等少数人外 ,群臣和宗室贵族的口径出奇地一致:我反对这场改革。

叔父公子成认为,易胡服是舍弃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

大臣赵文认为,易胡服改变了古代的教化和章程;

大臣赵造认为,易胡服会使人心思不正,扰乱民心;

大臣赵燕带头违反穿胡服的命令并超出了限期……

这些守旧者思想僵化,妄自尊大。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胡人的一切都坏,只能以夏变夷,不能以夷变夏。

当然这些反对者之所以这么想,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因为,改革意味着利益蛋糕的重新分配。引入新的玩法,到时候,贵族大臣们的蛋糕还能保得住吗?

比如,有个将领原先步兵带得好好的,现在要改骑射,战术战法全都得改。可这个将领对骑兵啥也不懂,如果短时间适应不过来,搞不好就得下课。

所以,每当要改一个领域,都有一群人护着自己的蛋糕,说要改就改别人的去。

重重阻力下,要想全部都改,可能比登天还难。这就决定了简单抄作业全面改根本行不通。

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秦献公选择迁都,只在都城及部分地区改革。

而赵武灵王另辟蹊径,他决定在部分领域改革。

改革之辩

小切口的神操作

这也改那也改,很可能骨头咬不动,肉也没吃好。

赵武灵王决定不走寻常路,由重点突破,整出点特色来。

那咋整?

一、瞅准领域下猛药

赵武灵王只得抓痛点,从军事领域着手。

赵国军事已经为最弱的短板:不是今天这个城池被攻破,就是明天又弄个什么赵军之耻,这样下去赵国不就得散摊子了?

所以得把作战方法改为骑射,增强战斗力。然后去抢胡人的马,占胡人的地。

但就把战法改改还不够:中原服装骑马不方便;占胡人的地,得到了地,但得不到胡人的心。

所以胡服也很重要。

改胡服,不就好骑马了吗?不就很容易和胡人打成一片了吗?

于是,战国时期最大一场COSPLAY启动了。

军事领域最先改:

招骑射,打破地区的限制,以优厚的待遇招募会骑马射箭的人当骑兵;

将步兵改编为骑兵集中训练,打破兵种的限制,大批地将步兵改为骑兵;

收编胡兵。分别在代地和黄河以东招募,收编了一批林胡、楼烦的骑兵;

配胡刀跨上胡马,赵武灵王打败林胡,迫使“林胡王献马”,并学习胡人远战射箭,近战持剑。

很多人慢慢转变过来。原先将军牛赞对建立骑兵部队想不通,后来赵武灵王给他好好讲了番道理,比如干不好就下课之类的话。然后牛赞的人生从此改变。他勇敢走出舒适区,成为独当一面的骑兵将领,并在战争中立了大功。

赵国出身骑兵的名将显著增多。赵奢因善于训练和指挥骑兵被封为 “马服君”;李牧则“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很快,赵国骑兵在赵军中所占比例达到惊人的8%。要知道,此时其他各国这个比率一般不过 1%。

获得军队支持后,再做王公贵族的工作似乎就就不太难了。在摆平以公子成为首的刺儿头之后,改革从此顺风顺水。

赵武灵王

二、改革措施超越了时代

但胡服骑射远不止表面这么简单。

赵武灵王有着犹如穿越而来的眼光。

让我们来看看胡服骑射的广度和深度是多么令人叹为观止!

赵武灵王从自己的王冠开始改起。他给自己的王冠装饰了金边,然后在王冠顶上加了野鸡羽毛;并且在自己上衣的领子上缝上貂皮。原来,现代人喜欢穿貂的源头在此。

而新的武将帽子也很有特色。帽子上围一圈缨子,再插上两根长长的野鸡翎子。三国猛将吕布那顶霸气十足的雉翎冠,其制作灵感就是打这来的。

赵武灵王特别喜欢胡人的靴子。他要求将履改为靴。规定从军官到士兵都必须穿靴子,文官也要穿黑锄靴子。于是,后世的官员都穿起了靴子。“皂靴之制,自武灵王始也。”

原本非主流的胡服,经过赵国的借鉴推行后,慢慢普及开来,成为中原服饰主流。“习胡服,求便利”,也由此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

《楚辞·大招》云:“小腰秀颈,若鲜卑只。“小腰指窄衣小袖的上衣,就是胡服。

《战国策·齐策六》记载田单攻狄,三月不能克,齐国童谣讽刺他“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意思就是说,田单带着大帽子而不是胡服的小帽子,武器也用长刀而不是便于攻击的胡刀,因此导致行动不方便,怎么能打赢仗呢?

西汉之后,上褶下袴的胡服成为近臣以及武士日常之服。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为了方便打仗,穿戴胡服的人更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汉人统治的江东地区,还是胡人占据的中原地区,胡服均极为普遍,从天子到平民都爱穿。

而骑射部队,则正式成为了后世军队中的主力兵种。

在赵国的影响下,其他各国都陆续建立起骑兵部队。春秋时期描述一国兵力,常用“千乘”、“万乘”。而到了赵武灵王之后,大家衡量一国兵力就变成了看骑兵的数量。于是强国常有“千骑”、“万骑” 之说。 

由赵武灵王发掘的楼烦骑兵,也成为骑兵中的战斗机。史记中记载,楚汉相争时,在刘邦的汉军中也有一支楼烦骑兵。他们由阳都候丁复率领,为刘邦战胜项羽,立下汗马功劳。 

到了汉武帝时,骑兵打起主力,汉军远征匈奴所用的军马动辄以十万计。

此后,骑兵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为历代兵家所重视。直到解放战争时,在西北都曾有大规模的骑兵会战。

由此可见,胡服骑射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代,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

......

赵军由此所向披靡

结语:思维超前,成效非凡

赵武灵王改革的思维也超出时代。

他的改革,除了创造性地模仿、借鉴他人之长外,还有更为深刻的再创新。

赵国设计的帽子所加的野鸡尾和貂,都是出自胡服的创意;但帽子主体部分,则是利用周代中原地区习用的弁。

改善了衣服的装饰,赵武灵王赏赐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在胡服衣冠的基础上,还加上了中原衣裳的大带和革带。两者融合,接近现今的武装带,更加实用。

军队兵种,也非全部转化为骑兵,而是根据实际需求,组建起搭配步兵、骑兵、战车的组合部队,能够进行全地形作战。

有传承也有借鉴,有遵循更有创新。如此成功的改革,在历史上也为数不多。   

赵国由此国力渐盛。

公元前296年,改革后的第六个年头,赵国灭掉了中山国。同时,通过向匈奴、林胡、楼烦用兵,赵国疆域得到大幅拓展,在北边设置云中、雁门、代郡三郡。

从此,赵国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日益强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武灵王是怎么样让赵国强大起来的
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赵国人接受胡服了,骑兵却是招来的
柳七公子:他靠改革军服称霸天下,被梁启超称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强力推行胡服骑射,废弃兵车建立骑兵,赵国从此开挂
他让人们穿上了裤子,英明一世却晚节不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