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津阁《四库全书》(菁华本)出版:荟聚四库菁华,传承华夏文脉


文津阁《四库全书

(菁华本)

编 者:[清]爱新觉罗·永瑢 [清]纪昀

出 版 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23年7月出版

I S B N:978-7-5538-1513-8

定 价:88000.00元

01

编纂与流传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朝廷设立了“四库全书馆”,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子永瑢负责,任命内阁大学士于敏中为总裁,召著名学者纪昀为总纂官,开始编纂这套卷帙浩繁的丛书。

《四库全书》因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编修前后历时10余年,参与其事者达4400余人,其中包括纪昀、戴震、邵晋涵、王念孙等360多位著名学者

书成后分缮七部,典藏于南北七阁。第一部存于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第二部存于奉天(今沈阳)故宫文溯阁,第三部存于京郊圆明园文源阁,第四部存于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后又以江浙地区为人文渊薮,文风鼎盛,就再抄正本三部,分别存于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此后两百多年,中国历经动乱,《四库全书》也同样饱经沧桑,文汇阁、文宗阁《四库全书》毁于战火,文源阁《四库全书》被英法联军焚毁,文澜阁所藏亦多散佚,经补抄得全。存于今者仅有文渊、文津、文溯和文澜阁本。据文津阁藏本统计,全书共3462种,计79338卷,约8亿字,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

/ 纪昀 /

(1724—1805)

清代学者、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四库全书》总纂官之一。字晓岚,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纪昀学问博深而通达,作为总纂官参与《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历时最久,贡献颇多。乾隆四十七年(1782),完成《四库全书总目》200卷初稿的总编工作,同时编出《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还参与了《历代职官表》等官书的修撰,编辑注释了《史通削繁》《文心雕龙注》《删正帝京景物略》等。晚年撰有《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另有《纪文达公遗集》。

/ 戴震 /

(1724—1777)

清代经学家、思想家,乾嘉学派皖派主要代表。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戴震问学于婺源江永,以塾师为生,乾隆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负责校订历算、地理类的典籍,后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研究。戴震对经学、语言学有重要贡献。尤精名物训诂,从训诂探讨古书义理。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书》。今人编有《戴震全书》。

/ 邵晋涵 /

(1743—1796)

清代史学家、经学家。字与桐,又字二云,号南江,浙江余姚人。乾隆进士。入《四库全书》馆,授编修,负责史部,凡史部之书,多由他最后校定,史部提要亦多出自其手。参加纂修“续三通”、《八旗通志》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旧五代史》,又博采《册府元龟》等书,按照原目,考证补阙,编排成书。并有志重修宋史,叙南宋史事,辑《南都事略》。长于经学,以郭璞《尔雅注》为宗,兼采汉人旧注,撰《尔雅正义》。另有《孟子述义》《南江诗文钞》等。

/ 王念孙 /

(1744—1832)

清代音韵训诂学家。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乾隆进士,官永定河道。嘉庆时,首劾权奸和珅。探究古书文义,以声音通训诂。撰《广雅疏证》,搜罗汉魏以前古训,详加考证,以形、音、义互相推求。撰《读书杂志》,校正文字,阐明古义,每有创见。所撰《古韵谱》对古韵分部亦有发明。精熟水利,著有《河源纪略》。

02

简介

《四库全书》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和典藏价值,却由于体量巨大,版本珍稀,价值高昂,普通人难以一睹真容,更难以阅读利用。皇皇巨著,只能束之高阁,难以飞入平常百姓家。

3462种、79338卷、36000余册,约8亿字,这意味着什么?

有人做过这样的假设:一个人从出生那天开始读《四库全书》,每天读10个小时,每小时读3000字,一天也不间断,到他80岁的时候,也未必能把《四库全书》读完!

故此,我们邀请千年学府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对《四库全书》进行了历时一年的反复精选工作,旨在打造一套读者买得起、藏得下、读得完的菁华之作。

岳麓书社、岳麓书院联合推出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专业古籍出版社,秉承“道承湘学,言纳百家;繁荣学术,积累文化”的立社宗旨,逐渐形成了地方古籍整理、古典名著普及读物以及学术著作等品牌,综合实力在全国古籍类出版社中位居前列。书社多种图书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等高级别奖励。2009年,被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千年学府,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千余年来,弦歌不绝,英才辈出。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文化殿堂,已成为海内外著名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谱写着新的篇章。

岳麓书院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精心编选

※以文津阁本为底本※

经部21册(31种)

史部42册(24种)

子部23册(54种)

集部29册(32种)

提要5册

····

····

····

共120册(141种 )

····

····

····

荟聚四库菁华,传承华夏文脉

馆藏

私藏

馈赠

03

编选原则和特色

✦选目以《四库全书》为限。近现代以来,大型综合性丛书层出不穷,但论选目之公允精当,仍然首推《四库全书》。绝大多数重要的传世文献均被收录其中,且经统一校订、解题、传抄,以之为基础,足够选出一套体例整齐、品种完备的精品丛书来。

版本以文津阁本为据。文津阁本是专供御览的北四阁本中最晚抄成的一部(竣工于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完整存放的《四库全书》。该本曾由总纂官纪昀主持进行三次全面复查,与其他版本相比,内容较为完整(文渊阁、文溯阁、文澜阁本均曾据文津阁本抄补脱文缺页甚至整部书),文字多有胜处,序跋附录亦更齐全,故此次影印采用文津阁本为底本。

✦覆盖全而选择严。选目尽可能覆盖《四库全书》体系中的主要门类,如经部的五经四书、总义小学,史部的正史编年、杂史政书,子部的儒道兵法、杂家小说,集部的别集总集、楚辞文评,但不包括经部乐类、史部诏令、子部类书等或影响不大或可读性较低的类别。收录的门类之中,品种拣择尤慎,必须是具备开创性、基础性或代表性的核心文献方能入选,如正史只取前四史,总集只取《文选》《玉台新咏》和《乐府诗集》。

✦同一文献而有多家注说者,一般只取一家,如《四库全书》收录五种杜甫诗注本,现只取其中最为详尽的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但少数经典地位崇高,历代皆有传解,难用一家概括,则取其最具典型意义的两到三家,以见学术流变,如《诗经》取代表汉唐经学的《毛诗注疏》和代表宋人经学的《诗集传》,《楚辞》取最早的汉王逸《楚辞章句》及宋人注本中的双璧——洪兴祖《楚辞补注》和朱熹《楚辞集注》。

✦所选书目在中国古典学术中具备基石般的地位,且具有通读、精读的价值,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其文献价值久经专家学者验证,体量成本又符合中小型收藏机构和民间读者的普遍需求。

星云大师、李铁映、楼宇烈亲笔题字作序,更具权威性和典藏性。

△ 星云大师题字

△ 李铁映先生题字

△ 国学大家楼宇烈作序

04

名家评价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清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许多都收载其中。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寓禁于征”,但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

——著名东方学大师 季羡林

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巨大文化工程,这部名誉中外的大型丛书,汇集了中国古代乾隆以前的主要文化典籍,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传统文化之总汇,古代典籍之渊薮”,许多学者都将它与长城、京杭大运河联系在一起,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大工程,被视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著名哲学家 任继愈

《四库全书》的价值:第一是保存典籍,避免亡佚;第二是汇聚图书,便于阅览;第三是所收图籍为古籍精华,成为体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形式,或者说是主要载体之一,今人可以从中检索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各个领域的成果。

——著名历史学家 冯尔康

05

前言

前 言

《四库全书》编纂于清乾隆年间,收录图书,以纪昀最后核定的文津阁本统计,有3462种,共计79338卷,约8亿字,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全书编修历时10多年,参与其事者达4400余人,其中包括纪昀、戴震、邵晋涵、王念孙等360多位著名学者,书成后分缮七部,典藏于南北七阁,存于今者有文渊、文津、文溯和文澜阁本。作为封建时代最具雄心的官修丛书,《四库全书》不仅收录了空前完备的经典著述,更重要的是在编纂过程中投入举国之力,对几乎所有有价值的传世文献加以收集、考辨,再精心筛选,悉撰解题,逐一校雠,传抄流布,使得清乾隆以前的整个中国文化能够展现出极全面而系统的面貌,故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在历史影响还是在学术意义方面都未见可媲美者。

1920年6月,时任法国总理的班乐卫访华,提议退还庚子赔款以影印《四库全书》。10月11日,大总统徐世昌颁令任命曾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为监印《四库全书》总裁,当时拟委托商务印书馆以文津阁本为底本,按原书大小套色影印,是为影印《四库全书》动议之始。可惜成本远超预期,兼之时局动荡,不久计划即告中辍。此后相继四次筹备影印《四库全书》,都因为各种变数及困难而失败。不得已退而求其次,从1933开始商议影印《四库全书》中的稀见品种,由商务印书馆于1935年出齐首批选定的231种,题为《四库全书珍本初集》。1971年至1982年,又陆续选印《四库全书珍本》二至十二集及《〈四库全书〉辑自〈永乐大典〉诸佚书》,合计选印1878种,约占《四库全书》之半,虽稍餍读者之心,但影印《四库全书》而不全仍然是业界共同的遗憾。

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和客观条件的成熟,台湾商务印书馆终于在1986年完成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分装1500册,这是《四库全书》首次成功地全书影印。随后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台湾影印本为底本重印,使大陆读者也能较方便地看到文渊阁本的全貌。200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津阁本《四库全书》。次年,杭州出版社影印文澜阁本《四库全书》。曾经被张元济先生感慨为难如唐三藏取经的《四库全书》影印工作已开花结果,三部阁本流布寰宇,沾溉无穷,这标志着《四库全书》的出版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

岳麓书院作为千年学术重镇,其四库学研究中心,文渊、文津、文澜三阁影印本全数收藏。此次,又与岳麓书社合作,组成编委会,取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为底本,以“《四库全书》(菁华本)”为名,择其要籍影印刊行。表面上看,从选印到全印再到选印,似乎走回了老路,但这两个阶段选印的实质及宗旨却大有不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时代的选印是缘于当时无力影印全书,只能选择其中较为稀见的品种、版本率先付梓,满足保存珍贵文献的迫切需要;而《四库全书》(菁华本)则创议于三部阁本均已全书影印之后,其目的自应转移到更为实用的阅读、收藏上来。为了更好地发挥此套丛书的作用,我们设定了以下几项编选原则:

一、选目以《四库全书》为限。近现代以来,大型综合性丛书层出不穷,但论选目之公允精当,仍然首推《四库全书》。绝大多数重要的传世文献均被收录其中,且经统一校订、解题、传抄,以之为基础,足够选出一套体例整齐、品种完备的精品丛书来。

二、版本以文津阁本为据。文津阁本是专供御览的北四阁本中最晚抄成的一部(竣工于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完整存放的《四库全书》。该本曾由总纂官纪昀主持进行三次全面复查,与其他版本相比,内容较为完整(文渊阁、文溯阁、文澜阁本均曾据文津阁本抄补脱文缺页甚至整部书),文字多有胜处,序跋附录亦更齐全,故此次影印采用文津阁本为底本。

三、覆盖全而选择严。选目尽可能覆盖《四库全书》体系中的主要门类,如经部的五经四书、总义小学,史部的正史编年、杂史政书,子部的儒道兵法、杂家小说,集部的别集总集、楚辞文评,但不包括经部乐类、史部诏令、子部类书等或影响不大或可读性较低的类别。收录的门类之中,品种拣择尤慎,必须是具备开创性、基础性或代表性的核心文献方能入选,如正史只取前四史,总集只取《文选》、《玉台新咏》和《乐府诗集》。

四、同一文献而有多家注说者,一般只取一家,如《四库全书》收录五种杜甫诗注本,现只取其中最为详尽的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但少数经典地位崇高,历代皆有传解,难用一家概括,则取其最具典型意义的两到三家,以见学术流变,如《诗经》取代表汉唐经学的《毛诗注疏》和代表宋人经学的《诗集传》,《楚辞》取最早的汉王逸《楚辞章句》及宋人注本中的双璧——洪兴祖《楚辞补注》和朱熹《楚辞集注》。

经过编委会的多次讨论,最终选定141种著述,规模远小于此前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然而更有经典性和代表性,因为《四库全书》(菁华本)的关注点是该书所属门类在中国古典学术谱系中是否属于主干或重要分支、该书在同类文献中是否具备基石般的地位、是否具有通读精读的价值,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的宗旨是优先复制、传播《四库全书》中的稀见品种,并不十分看重其经典性和影响力大小。套用版本学的概念来说,《四库全书》(菁华本)选录的大多属于学术性善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所收则均系文物性善本[一般而言,越经典的古籍传本越多,这也意味着《四库全书》(菁华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虽然同样选自《四库全书》,但其品种的重合程度是比较低的]。在信息保存快速趋向数字化的今天,复制保护文物性善本已无须再依赖实体影印的模式,而在阅读(尤其是精读)、收藏的领域,纸质文献仍然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换言之,《四库全书》(菁华本)的出版更契合当下的时代需求。如果说《四库全书》集古今文献之大成,基本覆盖了中国传世文献的重要品种,那么《四库全书》(菁华本)就是对《四库全书》更深层次的提炼,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其文献价值经得起专家学者的利用验证,其体量成本又符合中小型收藏机构和民间读者的普遍需求。我们期待这部秉持独特宗旨的旧籍新编丛书能够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也希望它的出版能为推动“四库学”这一新兴学问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库全书》(菁华本)编委会

06

书 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前古籍影印出版的几种模式
《四库提要著录丛书》历时十年编纂完成——还原典籍本貌 力推四库研究
郑利华:《明人别集丛编》编纂之缘起
填补史料空白!
孙显斌丨从《王祯农书》看四库本系统的抄校与刊印
《四库全书》与“四库”系列丛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