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联合国认为无药可救的黄土高原,中国死磕治理70年,成效如何?




七十年前,黄土高原仍是一片荒芜贫瘠之地。日晒雨淋、干旱漫长,辽阔的高原上就连一棵树木都看不到。处处是裸露的黄土山坡,让人遍体生寒。

 

一阵风起,便是滚滚黄沙蔓延大地。天地间满是扬尘,鸟儿无栖树可投,人们只能紧闭房门,遮风挡沙度日。这就是当年联合国专家所描述的“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黄土高原。


 
当时,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更是断言,这块高原无药可救,根本无法再进行农业生产。黄土质地糙硬干燥,再加上常年干旱少雨,要在此处种植庄稼几乎是痴人说梦。
 


殊不知,正是这片被认为“彻底报废”的土地,曾孕育过灿烂的中华文明。从远古时期起,黄土高原就是华夏先民的家园,素有“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称。然而,经过数千年的人口增长和耕作开垦,这里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尤其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危机已是雪上加霜。整个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6.1%,土地严重贫瘠。可即便如此,这里仍是全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有超过1.2亿人口常年生活在黄土高原上。


 
面对如此艰难处境,中国政府和人民并未气馁。在上世纪50年代,治理黄土高原生态就被提上了重要日程。一场旷日持久、探索不止的生态修复之路由此拉开序幕。
 

 
中国政府最初的治理思路颇有盲区。当时人们认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是高原山坡地带的水土流失,于是在各处山坡大兴土木,兴建梯田来遏制水土流失。


 
然而梯田工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梯田甚至加剧了次生水土流失,让泥沙入黄量持续居高不下。在修建梯田的同时,当地也陆续兴建了淤地坝,试图截留黄河泥沙。但仍然是治标不治本,黄河水质未见改善。
 


一个阶段性成功的综合治理模式,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逐步显现出雏形。科学家们反思认为,黄土高原环境的根本改善,需要因地制宜,全面采取植树造林、梯田农耕、淤地坝治沙等多种手段的综合防治体系。
 


在新的综合治理模式指导下,黄土高原分区分级进行小流域治理,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实施植树、种草、农牧并举等务农措施,配合淤地坝等建筑性手段进行全方位综合治理。一时间,这一模式取得了可喜成效,大大遏制了水土流失和黄河泥沙入黄。



21世纪以来,中国更是在黄土高原大规模推行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给高原的生态治理带来了重大机遇。
 


在黄土高原范围内,地方政府颁布了严格的“退耕令”,要求农户们退出耕地,停止一切农作物种植活动。与此同时,政府也给予充分的经济补偿,对已经播种的农田给予原值赔付,未播种者也可获得相应补贴。
 


在坚定的政策执行和有力的经济补偿下,黄土高原的退耕还林工程顺利推进。更可喜的是,很多地方的农民和村民们自发成立了护林队,协助完成植树造林,全程看护负责辖区内的新植林地。


 
一棵棵树苗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绿意渐浓、枝叶徐徐舒展。到2017年,整个退耕还林工程共投资4500亿元,覆盖13个省区,将4.47亿亩土地化为新林。黄土高原从此有了全新的生态面貌。
 



有的贫困县曾一度在沙尘暴的笼罩下寸草不生,现在则拥有了整片整片的梯田和果林。最努力的一些地方更是修建了旅游景点和绿色园林,吸引八方游客前来观光,地方经济也随之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回望70年来中国人民在黄土高原上持续不懈的治理历程,无疑是一段充满艰辛与坎坷的漫长征途。然而,只要我们保持这股治理决心,不放弃探索与实践,相信这片被视为“无药可救”的高原终将重焕生机。
 


一旦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彻底解决,不仅对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利好,对于全国的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有了这一坚实的生态绿色屏障,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将永葆青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也将更加环境友好和可持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联合国认为无药可救的黄土高原,中国死磕治理70年,成效如何
黄土高原,不土了
短视频| 黄土高原上的水平梯田和淤地坝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六章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2课时)(课件)
“打坝淤地”是什么?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见闻:让黄土地山青水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