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常有这2种情绪表现,说明你受过心理创伤

受过心理创伤的人,都有哪些表现?

知乎上,许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如今已经成年的网友A,连独自过马路都战战兢兢,看到路过的母女开开心心地喊着“红灯停、绿灯行”,都能哭成泪人。

因为小时候,不论是不是绿灯,也不管路上有没有车,妈妈都会带着自己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如果害怕不肯走,还会被妈妈在路中央打骂;

网友B,在看电影《神秘巨星》时,每次女主的爸爸回家,身体都会发烫发抖。要不是妻子发现,他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反应。

后来才想到是因为中学时,爸爸经常喝得醉醺醺回家,疯狂骂人,甚至还会打人;

……

过马路、看电影……这类对很多人来说十分普通的日常情景,却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情绪和身体反应。

而这并非矫情、或者情绪不稳定,在心理创伤治疗大师巴塞尔·范德考克看来,它们可能是曾经的伤痛在大脑和身体中留下的独有痕迹。

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他的著作《身体从未忘记》,来聊聊创伤对情绪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创伤中实现自我疗愈。

01 

这2种情绪表达方式,

暗示你受过心理创伤

先来看看什么是心理创伤。

美国心理学协会认为,它是对一些可怕事情的情绪反应,如恐惧、无助、失控等。

可能导致心理创伤的事情很多,武汉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施琪嘉在《创伤心理学》中提到了下面4类事件:

自然灾害:地震(如唐山、汶川大地震),洪水,飓风等;

意外灾难:火车、地铁、汽车的运输灾难,空难,火灾或煤气爆炸等;

人为灾难:家庭暴力,抢劫,强奸,性侵犯、性虐待等;

其他重要生活事件:重大疾病,重要丧失(失业、离婚等),经历他人死亡过程等。

我们通常认为,面对地震、车祸、强奸等这类严重事件时,产生心理创伤十分正常。但是像性骚扰、离婚等相对较轻的事件带来的心理影响,往往容易被忽视。

巴塞尔·范德考克认为,创伤就是不能容忍你所知、所见、所感。也就是说,只要你主观上感受到了强烈的威胁,就可能产生创伤。

只是有些创伤能随着自我调整在短期内恢复,但有些却可能延续终生。而它们,都可能影响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从而改变我们对刺激的情绪反应——

  • 情绪表现一:对刺激极其敏感

演员陈乔恩就是一个十分敏感的人。

她在综艺《旋风孝子》中提到,小时候,母亲总是对她采取棍棒教育,每次听到妈妈“噔噔噔”上楼梯的声音就开始紧张。

如今,她在采访中再次回顾这段经历时,仍然像当年那个小女孩一样:惊觉地回头确认母亲在不在、身体表现出畏缩躲避的状态……

《身体从未忘记》中讲,我们遇到危险时,会暂时增加压力激素;危机结束后,压力激素又会回到正常水平。

但对于曾经遭遇创伤的人,即便是面对轻度刺激,压力水平也会飙升,且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让压力激素回到正常状态。

这是因为他们大脑中负责情绪的杏仁核过度敏感,而掌管理性的前额叶功能却下降了。所以很容易被巨大的声音惊吓,又或者仅仅是因为被触摸就呆住了。

这类人长期处于紧张和高压下,会影响记忆力、注意力,还可能导致睡眠障碍等身体问题。

关于过度敏感,生活中还有一些常见的例子,如:

没有享受过安全温暖家庭氛围的孩子,在融入一个新环境时,像一只小兔子一样表现得十分警觉,身体也十分紧张,耸肩、皱眉、肌肉紧绷;

一个在过年时被家人、亲戚污蔑偷了钱的孩子,从此以后抗拒回家过年,不得不回去时也像一只受伤的小兽,丝毫不信任别人,随时准备反击;

一个强奸、性侵犯受害者,在街上看到一个和加害者相像的陌生路人,都会担心这是个有可能伤害她的人,进而陷入惊恐。

……

如果你注意到自己对于某些场景格外敏感,也许可以想一想,是不是过去的某件事情,造成了心理上的创伤?

  • 情绪表现二:完全隔离感受,感觉不到情绪变化

如果外界刺激带来的内心感受过于汹涌、难以承受时,我们可能会选择变得麻木来将自己与情绪隔离开来。

巴塞尔·范德考克提到这样一个例子。一对夫妻遭遇了可怕的车祸,丈夫会反复闪回到事故场景中——心跳加速、呼吸加快……可妻子却什么也感受不到。

他认为,这与妻子小时候应对脾气暴躁的母亲的方式有关——每次母亲向她吼叫时,她都能让自己的大脑变得一片空白。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形,如:

遇到身边亲密的人去世,明明是很重大的丧失,可有的人因为无法面对失控的内心感受,只好选择面无表情地冷漠对待;

电视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可父母却在为离婚吵架,甚至还摔起了杯子。为了防止内心的翻江倒海把自己吞没,孩子下意识就把所有的情绪感受关闭;

……

虽然隔离情绪可以帮助面对难以忍受的可怕事件,却也让我们同时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

《身体从未忘记》中这样描述:

他们的身体记录着这些威胁,但他们的意识上好像没有事情发生一样。

尽管他们学会了如何忽略大脑的情绪信息,但身体的警觉信号并不会停止。

大脑仍然处理着情绪信息,压力激素继续传递着信号,让肌肉变得紧张以准备行动,或因崩溃而吓呆。

这一生理反应持续进行着,直到他们表现出躯体上的疾病。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本该有情绪反应的事情表现冷漠时,也许就正在隔离自己的情绪。

02 

心理创伤,该如何疗愈?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抑制情绪崩溃的出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巴塞尔·范德考克发现,大脑捕捉到危险信息后,会往2个方向传递:

向下传递到情绪脑;

向上传递到理性脑。

其中,信号到达理性脑要比到达情绪脑多几微秒。所以,情绪脑会先于理性脑对外部信息进行处理。

也就是说,在我们尚未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时,身体就已经采取了行动,如心跳加速、准备战斗或逃跑等。

对受过创伤的人来说,情绪脑格外敏感,理性脑的功能又被抑制,所以面对特殊刺激时,情绪要么会突然爆发出来,要么会被下意识地隔离。

那究竟要怎么应对创伤反应?这里有两个关键——

  • 第一,安抚情绪脑

《身体从未忘记》中提到:

创伤康复的根本工具之一,是学习即使是在接触痛苦和可怕的回忆时,都能平静地呼吸,而且有意识地保持一定程度的身体放松。

当你有意识地进行几次缓慢的深呼吸,你就会发现警觉程度在慢慢下降。

所以,当我们遇到难以忍受的情形,如:

面对他人的指责辱骂,却吓得不敢为自己辩驳争取时;

散步碰到一个特别像以前伤害过自己的人,非常害怕时;

……

情绪很有可能立马涌上心头,我们感到难以抑制的痛苦。

这时,减轻冲击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几次缓慢的深呼吸,让身体慢慢平静下来,等待理性脑发挥作用。

  • 第二,增强理性脑对于情绪的觉察

当情绪逐渐平复,可以问问自己:我刚刚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是愤怒,紧张,还是害怕?

意识到感受,并不会阻止它的产生;但注意到它,就能够避免我们被未知的情绪裹挟,自动做出习惯性的过激反应。

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改善对创伤反应的觉察,那就是表达性书写

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组实验:

他们招募了3组学生,要求参与者连续4天每天书写15分钟,但每组人书写的内容不同:

第1组参与者描写现在的生活;

第2组需要写出创伤事件的细节;

第3组除了写出创伤事件外,还需要写出具体的感受,以及它们对自己想法和生活的影响。

实验结束后,研究者发现:比起其他两组,第3组参与者去医院的次数降低得更多,心情也变得更加乐观。

也就是说,理解创伤事件带来的影响,可以增强对自己的了解和掌控感,对未来应对创伤的能力也更有信心。

例如问自己这些问题:

我们产生了什么感受,为什么产生那些感受;

过去的创伤是如何影响现在的;

除了应激反应外,还能怎么做……

我有一个朋友,童年时被邻居性侵。长大后的她,每次和男友有亲密举动时都感到难以忍受,甚至偶尔会闪回到过去的场景中,所以,她总会下意识地逃开。

但意识到创伤的影响后,她开始学着告诉自己:

现在面对的人,不是曾经伤害过自己的坏人,而是真心喜欢的人;而且,她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无法保护自己的小女孩了。

所以,也许可以在还算舒适的情况下,试着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一点点打开自己,并给予对方足够的信任。

在发现男友总是很温柔、也很尊重自己的想法后,她对于肢体接触的恐惧终于开始慢慢消解,还和我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我的人生,终于不用困在过去的创伤里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思考创伤的影响可以增强掌控感,但我们要尽量确保自己能够忍受创痛带来的身体和情绪反应,否则可能会再一次被它控制、击倒。

03

只要愿意,我们可以有不同选择

对于受过创伤的人来说,遇到特别的外部刺激时,可能会立马被可怕的情绪所裹挟,又或者僵住,无法做出任何反应。

察觉到这2类情绪表现时,可以借此回想,是不是曾经发生的特殊事件激起了自己的应激反应。

随着自我认识的加深,也许会发现,在那些情绪崩溃的时刻里,我们又变回了过去被某个创伤事件吓呆的、愤怒的、惊恐的小孩。

可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要记得提醒自己:

我们已经离开了危险的环境,也不再是无法保护自己的小孩了。只要愿意,我们可以妥帖地照顾好自己,并做出不同的选择。

但是,从创伤中恢复过来,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会有许多的愤怒、不满、无力、悲伤......

因为我们常常会认为,“一个不曾被伤害过的完美人生”才是标配,但是现实又会让我们一次次发现,每个人的生活都覆盖着不同程度的阴影。

随着长大成熟,对这点认识得越深刻,就越能从对过往创伤的抗拒中走出来,一旦开始从愤怒中脱离,我们就能从心底生出与不完美世界和平共处的力量。

人生的残缺,终会让生命彰显出它的顽强坚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时间是创伤的解药吗? | 《身体从未忘记》
灾后心理辅导手册
瑞即心理 | 阳了之后,比起身体上的不适,我更恐惧它
导致我们疾病的深层压力究竟从何而来?
年轻人,你快乐吗?心理问题出现早期信号要“喊停”
警惕!自然灾害过后,才是你余生心理灾害的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