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煜春夜怀念故国,写下一首哀婉动人的词作,艺术成就亘古绝今
userphoto

2023.04.14 广东

关注

清代诗人赵翼作《题遗山诗》,末联提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当一个诗人以“亡国之痛”为主题进行创作时,由于主题本身强大的感染力,会让一些不太合乎规范的作品,也达到及格线以上的水准。

如此说来,亡国词应该是所有诗词里最好写,并且最容易取得成就的一种。不过在如今,当我们提到“亡国词”时,能想出来的作家却不多。

假如你上街随机采访路人,问他们知道什么古代的“亡国词”,估计有超过九成的国人只会想起一个作者和一首词,那就是——李煜和他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剩下一小部分人,可能会多想起一首杜甫的《春望》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假设你再进一步,非要路人在这几人中分出高下。

那么对方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因为“杜甫、文天祥写的又不是词”。同样是写“亡国”,为什么大家一想到这类作品,首先想到的不是诗而是词呢?

一、亡国词为何优于亡国诗?

其实中国历史上写“亡国诗”写得出彩的人,不计其数。与李煜同时代的花蕊夫人就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述亡国诗》,其文如下: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不过这首诗述说的只是花蕊夫人作为后宫女人在“亡国”问题上的无辜,受限于文体和诗歌的长度,花蕊夫人并没有在正文中展示自己,或者是国家沦亡后悲惨遭遇的细节。

清代钱谦益在得知南明桂王遇害之时,也写了一首亡国诗《后秋兴之十三其二》,其文如下: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这首诗可以说把明人的亡国之情写到了极致,开篇用大白话说出一个清晰明了的事实——明亡之后,再也没有中华了!

国家丧失了领土,还不算最悲惨的事,更惨的是,明朝的遗民们在这个时候,就算是想学习屈原“葬身于鱼腹”都不可能了。

因为清军不光已经占领了明朝的陆地,他们现在连明朝的海域也全部占领了。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时不时派军队开着船在大海里抢劫!

那时候的明人是多么地绝望啊,望遍关隘与河流,再也看不到汉家旗帜,大明王朝就这么沦亡了。本来还寄希望于南明小朝廷,可是现在桂王也被杀了。

这下子仿佛就连“月宫”都被清军占领了一样,嫦娥也没有家了,她只能独伶伶地坐在月轮上哭“桂花”。词中明朝的遗民,真可谓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钱谦益这首“亡国诗”里面的伤感情绪表达,也算是突破了他个人创作的极限了,但是它在民间的传颂度,且不要说不如李煜的亡国词,就连普通人写的“亡国词”也不如。

比如南宋朱墩儒有一首《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又如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两首词在许多人心里,感染力就非常强。对比前面的诗词作品我们会发现,原来词是“不讲道理”的。

词淡化了“家国大义”,没有明显的“士大夫忠君思想”的介入。创作的内容从生活的细节和个人情感入手,更能引起底层百姓的共鸣。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也是从个人的身世出发,让“山河破碎风飘絮”与“身世浮沉雨打萍”结合到一起,才得到了最强的悲剧感染力。

二、李煜亘古绝今的亡国词

前面提到的这些亡国诗词,都是非常出彩的作品了,可是为什么不能战胜李煜的作品呢?有人认为,他们主要还是输在了“身份”上。

一个国家灭亡了,最伤心的人究竟是谁?有可能是这个国家的忠臣、良将,以及皇族,但并不一定包括这个国家的全体子民。

所以亡国之痛,也许最应该由亡国之君自己来书写。不过北宋徽宗在国破之时,逃亡途中也写过一首亡国词,《临江仙宣和乙巳冬幸亳·州途次》:

过水穿山前去也,吟诗约句千余。淮波寒重雨疏疏。烟笼滩上鹭,人买就船鱼。

古寺幽房权且住,夜深宿在僧居。梦魂惊起转嗟吁。愁牵心上虑,和泪写回书。

这首词只是写出了宋徽宗在逃亡中那种惶恐的心态,但是并没有什么特别能打动人的悲剧细节,所以影响力还不如前面提到的所有作品。

可见李煜在“亡国词”上之所以影响力巨大,除了得了个“身份”的便宜之外,也是因为它的艺术成就的确达到了极致,让后人根本无法超越。

身为南唐君主,李煜在创作亡国词的时候,几乎全部是从个人的“内心世界出发”。他填词悼念逝去的“春花秋月”、“江河流水”,全部是在为自己的身世发出哀叹

李煜偶尔填词感叹一句“三千里地山河”与“玉树琼楼”的沦亡,还是觉得更对不起的是当初分别时为他演奏《别离歌》的宫娥,宫娥在这里完全可以理解为他与他亲近的朋友和家人。

简而言之,在李煜的词中,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国家、民族的概念。他一直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在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但是非常矛盾的是,李煜本身的确就是一个君主。于是“国家不幸诗家幸”,他吟诵出来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与国家悲剧融为一体了。

于是,“无家国情怀”的人会被李煜词中的个人悲剧打动;“有家国情怀”的人会被他亡国的悲剧打动;二者皆有的人,会被他词中的“双重悲剧”打动。

所以李煜的“亡国词”,就拥有了最广泛的受众。因此从创作的主体上来讲,他这样一位词人的出现,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身份”带来的影响,李煜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赤子之心”。按照王国维的说法,李煜比别人优胜的地方更在于他性格上的短处,即“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因为在皇宫里长大,从小被人呵护着、宠溺着,亡国之前他没有吃过什么苦头。所以“一旦沦为臣虏”,他性格中的“怯弱”与“逃避”就显现出来了。

一般人有这两种性格的也不少,但是绝大多数人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写出来的东西并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性情”。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曾国藩,他在《曾国藩家书》里面完全是一个道德圣人的形象,可是当我们读他给皇帝的奏疏时,却能看到他残酷嗜杀的另一面。

又比如大汉奸汪清卫,他能写出“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样的诗句,最后却走向了他人生理想的反面。

据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一个人的文学“审美”追求与他本身的性格,可能是相反的。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是他们自己“理想中的人格”。

那么,人为什么要追求自己身上没有的品格呢?这是由于世人都有上进心,想往上走,当上人上,甚至是圣人。至于做不做得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不管做不做得到,他都会把自己的“理想型”留在作品里。可是李煜却不一样,因为他一出生就是人上人。

李煜既不想往上走,也不想当圣人与佛祖,他写词只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的郁结与感情。在生死关头,他自然抒发的情感,并不害怕将性格的弱点暴露出来。

然而艺术之所以可贵,就在于“真实”。于是不仅是“国家不幸诗家幸”,更是“诗家不幸”读诗者幸。我们的诗词爱好者,就因此看到了这一批最好的亡国词。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讲的话,李煜“亡国词”中最好的一首,那就不应该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了,而应该他春夜思念故国,写下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结语

这首《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里面的李煜,是一个逃避现实的悲剧人物。他在春夏之交的深夜思念故国,到了凌晨时分依旧窝在被子里面不愿意起身,只因为想要一直做“梦中人”。

李煜想回到过去钟鸣鼎食的生活中去,他恐惧看到故国“三千里江山”易主的现实。这种性格的人在现实中是不讨喜的,所以也难怪毛主席会批评他这首词写得“风格柔靡”。

不过事实上有很多人一直都很喜欢这首《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那是因为——“艺术是不讲道理”的。

这首词“柔靡”的风格与词人真实的个人情感,完全符合悲剧审美的需求,于是自然生发出了一股绵延千年,催人泪下的情绪感染力,打造出了一首艺术成就亘古绝今的亡国悲歌。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诗词|往事如烟,故国不堪回首,李后主的绝命词作
    诗词欣赏——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高考必背古诗文(高中部分)理解性背诵默写
    【跟着公号学诗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一首虞美人,葬送了千古词帝
    问君能有几多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