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奥斯曼帝国:曾经的火药帝国,如何沦落到被欧洲火炮按着打?

奥斯曼帝国有三大利器令欧洲人谈之色变:一是它庞大的军队数量,超强的军队动员能力让奥斯曼帝国常常可将10~15万甚至更高的兵力投入战场(注意兵源和实际投入的区别),此外骁勇善战的库尔德和鞑靼骑兵和对战争的狂热亦是让欧洲人为之胆寒的存在;二是帝国的火炮部队,15世纪帝国的火炮数量以及质量比之于欧洲来说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在痴迷于制造超级大炮的帝国火炮的轰击下,延续近千年的拜占庭帝国在奥斯曼帝国的“乌尔班火炮”下沦为历史的云烟;三是奥斯曼弯刀,作为冷兵器时代最具出色的武器代表之一,装备了奥斯曼弯刀的马穆鲁克骑兵在埃及战场给拿破仑的骑兵带来巨大的伤亡。

不过,奥斯曼帝国的没落几乎是伴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而随之一道延伸的,尽管必须注意到政治因素在发挥关键作用。但是对于这个“火药帝国”来说,欧洲火炮技术的发展最终让帝国在战场上越来越讨不到好处,对于痴迷制造大口径火炮的奥斯曼帝国来说,最终却沦落到被欧洲小火炮按着打的尴尬处境。凭借着“乌尔班火炮”和数量恐怖的火炮震动欧洲的帝国,如何会沦落到这般地步呢?今天就跟大家来聊一聊。

帝国没落:痴迷于“口径就是威力”的奥斯曼人

火炮技术并不是奥斯曼人的发明,但拿来化为已用奥斯曼人却相当有一手,正是凭借这点更好比如虎添翼。15世纪以前的火炮技术相当落后,英法百年战争几乎就是火炮早期发展的一个最佳缩影,14世纪早期火炮被发明出来时,它起初只是拿来发射长弓,到世纪末逐渐演变为射石炮。尽管射程短、威力小、精准度低,但是考虑到在冷兵器时代白刃战的有限伤害,这种新式武器的群体伤害是相当明显的。

火炮最终帮助法国在百年战争中取得胜利,在卡斯提隆战役中法国人利用火炮战胜了英国人的长弓,正式拉开了火炮革命的序幕。时间进入15世纪以后,火炮技术迎来了几项改变,具体可概括为“更大、更重、更长”,大型火炮往往意味着威力更大,炮管增长可以增加准确度、射程和速度,巨型火炮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战争的需要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在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战役中,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带着他的12门以“乌尔班大炮”为代表的巨型火炮,大量的小型火炮集结在了号称永不陷落的君士坦丁堡城外。经过改良后的“乌尔班大炮”的炮管长度达到5.18m,管壁厚达20cm,整体重约17吨,口径高达762mm,其使用的花岗岩石弹重约680公斤,穆罕默德二世对君士坦丁堡进行了长达47天的轰击,发射5000枚炮弹,摧毁了城内大量的建筑,坚固的城墙垮了又建,建了又垮,凭借这种巨炮的威力,君士坦丁堡最终陷落。

乌尔班巨炮

在尝到巨炮攻城的好处以后,在奥斯曼帝国急速扩张的16世纪,大量的重型火炮被奥斯曼帝国运用到战争中。但这些重型火炮实际上并没有为奥斯曼帝国带来可观的实质性好处,它的唯一辉煌仅仅只是终结了拜占庭帝国的延续。但重型火炮的运输却是一个大问题,如为了把重达17吨重的“乌尔班巨炮”拉到前线,足足动用了60匹牛。

重型化带来的结果就是必须保证运输的安全,为此帝国又不得不为这些运输武器的动物披上铠甲,配足比平常更多的饲料,此外由于火炮的重量过于沉重,在需要经过桥梁或沼泽地时,又需要配备几百名工兵为之服务,如运送“乌尔班巨炮”时就配备了400名士兵。在火炮技术尚还不完善成熟的年纪,炸膛几乎是家常便饭,“乌尔班巨炮”刚送到前线就发生了炸膛事故,其设计师乌尔班当初殒命。尽管利用青铜浇铸炮身弥补了这一缺陷。

但是棱堡的诞生也成为应对措施,为了对付火炮对城墙的巨大伤害,棱堡成为一种新兴的城防,其结构不再是简单的四四方方,而是各有棱角,每一面都有凹陷处。此外设计者降低了城墙的高度,避免直接被炮弹击中,城墙有棱角的好处就是敌人暴露在守军至少两个位面的攻击之中,城墙上的守军可以进行交叉攻击。如奥斯曼帝国在攻打罗德岛时,由于医院骑士团在岛上修建了棱堡,导致奥斯曼人打的极为辛苦。

为对付攻城巨炮而设计的棱堡

另一方面由于罗德岛地形特殊,庞大而又沉重的火炮沦为了无用之物,无法运送到岛上去,而小型火炮又不足以摧毁城墙,尽管奥斯曼人拥有高达10万人的兵力优势,却在罗德岛这个弹丸之地足足耗了5个月才用有条件投降的方式赢得胜利。原本痴迷于“口径就是威力”的奥斯曼人发现,其实这些被大量制造出来的巨型火炮往往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其总体带来的伤害远不如小型火炮。棱堡这种设计很好的规避了早期巨型火炮的伤害,加上地理的限制,想要把这些巨炮运抵前线有时看起来也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缓慢的行军不足以将这些大型武器运抵前线,一天才数英里的前进速度对于战局几乎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在经济上,金银的涌入使得奥斯曼帝国的货币陷入贬值和通胀的尴尬处境,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火药的高昂价格成为了一笔重要的经济负担,因此许多时候重型火炮反而成为了一种鸡肋,因为它并不是随时都可以被派上战场。当然,一旦财力允许奥斯曼帝国君主是相当乐意使用这个大型武器的,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中,奥斯曼帝国出动了足足150门巨型火炮,但直到军队开始攻城时,这些巨炮都还没有运达前线。

帝国的没落:轻型化火炮技术与粉碎的帝国梦

16世纪末期,随着苏莱曼大帝的去世,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步伐逐渐放缓,也是从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逐渐开始走向没落,在和欧洲的对抗中显现出下风。为了适应战场的需求,欧洲火炮的设计开始走向轻型化,大口径火炮虽然并没有被完全放弃,但是在非大型战役中往往不会运用,这也导致小型化的火炮成为了战场主力。

18世纪的三磅炮

欧洲火炮技术在16世纪被西班牙人掌握,起初最早的改良是由法国人进行的,为了增强火炮的机动性,法国人将铜铸加农炮管固定在两轮车上,原先的设计目的是方便将火炮更方便的运送到前线,后来发现与其将其拆卸下来,不如直接焊接在一起,如此一来既避免了拆来卸去的麻烦,也可以直接制定高度来进行瞄准,因为过去把火炮拆卸下来后还需要在地上垫木块。

在16世纪早期,法国凭借这些火炮改进技术击败了瑞典,不过这时候还有一个尴尬的问题无法解决,那就是这些轻型化火炮威力小、精度差,这是因为想要满足这两点就势必要走巨型火炮那种增长炮管和厚度的老路子,但如此一来又失去了轻便性。在整个16世纪里,尤其是三十年战争这场内战导致整个欧洲为了满足战争需求开始对火炮和火枪进行了不断试验线的改良,法国、德国和西班牙在这一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不再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火炮和火枪的研究工作,相比之下在欧洲进入“军备竞赛和改革”的时候,奥斯曼帝国却因为保守派和宗教的阻拦最终在发展的道路上落入下风,而这也往往被视为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尽管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阶层试图进行改革,但是在印刷术被视为“魔鬼的发明”的社会氛围下,这种科学和教育改革几乎是无法推行的。

手持弯刀的奥斯曼骑兵

在波兰骑兵冲击下大溃败的奥斯曼军队

经过16世纪的转变后,奥斯曼人忽然发现他们失去了在战场的优势,军队的数量已经不再是过去被视为优势的一大因素,火炮的改进,以及最重要的滑膛枪的发展和欧洲军队的战术改革都给奥斯曼人造成巨大的困扰。同样是在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中,奥斯曼人发现维也纳守军不仅拥有300门各种类型的火炮,而且他们的滑膛枪不仅性能更加优良,而且加上了刺刀。

奥斯曼攻城部队被击退

这导致尽管奥斯曼人的军队涌入城墙内,但很快就被守军的“火与刀”生生的击退。这使得奥斯曼人攻打维也纳比当年攻打罗德岛更加艰难,更糟糕的是维也纳还有援军,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火炮观念还停留在三十年战争以前的奥斯曼人发现自己的巨炮已经彻底沦为鸡肋,欧洲的轻型化火炮将帝国的军队无情的按在地上轰击,就连对方的骑兵都配备了小型火枪,战争中的野炮部队也给奥斯曼人带来巨大的伤亡。

这一回的惨败归根结底是因为奥斯曼帝国再没有能够用从欧洲学来的技术击败对方,延续自己的军事神话,而欧洲各国在经历一轮军备革新和战术改革以后,终于将奥斯曼帝国这个不断侵扰欧洲的庞然大物按在了地上,从此奥斯曼帝国在衰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战成为它最后的奋力一搏,但对于彼时已经陷入内忧外患的帝国来说已经是无力回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乌尔班大炮是中世纪的攻城利器,由匈牙利的天才铸炮师乌尔班设计
奥斯曼帝国重型火炮
游民讲武堂:铁与血的颂歌 超级大炮的兴衰沉浮(上) -1
最后的罗马
兵锋所指: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的灭国之战!——奥斯曼简史19
乌尔班大炮:君士坦丁堡的终结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