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村有句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不死是儿女眼中刺”是什么意思?

中国历朝虽然大都以孝治国,但“厌老”情绪却也一直贯穿始终,比如“老不死”这个词,就常常用来辱骂老人,民间更是有“七十三八十四,不死是儿女眼中刺”这等碜人的说法,意思是活到这般年纪还没死,就会给儿女带来麻烦,甚至遭儿女记恨。

七十三和八十四,两个让中国人忌讳的年纪

对于中国人来说,七十三和八十四是两个非常特殊的年纪,关于它们的俗语也有很多,除了上面那条,还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意思就是这两个年纪是人生中的两大坎,大部分人都很难跨过去。所以在农村,很多老人七十三、八十四的时候,都不会过生日,子女后辈也不会说他七十三或者八十四了,而是给他加上一岁,变成七十四、八十五。

中国人之所以很忌讳七十三和八十四这两个年纪,跟延续两千多年的儒家信仰有关。因为儒家的两位大圣人孔子和孟子,就分别是在这两个年纪上去世的。孔子实际活了七十二周岁,孟子则活了八十三周岁,古人习惯用虚岁记年纪,所以会在阳寿上加上一岁。连圣人都跨不过去的关卡,普通人当然就更难了,因此七十三和八十四才会被世人视为人生的两大关卡,关于它们的各种俗语也就产生并流传下来了。

人的寿限不是七十三,也不是八十四

虽然中国人忌讳七十三和八十四,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在这两个年纪上人更容易去世。并且人的寿限也不止于此,而是一百岁甚至更多。事实上,即便是今天,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女性的平均寿命也已经超过了八十四岁,多于一半的女性都能活过八十四,还有什么理由说它是人生的一大关卡呢。

同样的,即使在中国,平均寿命也远远超过七十三,所谓“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但在古代,七十就被称为“古来稀”,能活到七十三、八十四的少之又少,再加上人们对圣人的朴素信仰,自然就对那些俗语深信不疑了。

不死是儿女眼中刺?现实与迷信的融合

为什么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会成为儿女的眼中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依托于现实,另一个则跟迷信有关。

现实原因很容易理解,人活到七老八十,得病成了家常便饭,严重时甚至瘫痪在床。照顾这样的老人,会花掉儿女很多的精力,甚至是全部的精力,有句古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摊上这样的老人,再孝顺的儿女也会受不了的,所以才会有七十三八十四不死成为儿女眼中刺的说法。

再有一个原因则跟迷信相关,古代结婚早,平均寿命又很短,当一个老人活到七十三甚至八十四时,他的子辈,甚至孙辈都很可能有人去世。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就很容易产生“老人剥夺了后辈阳寿”的说法,民间俗称“吃儿孙长寿面”。但在今天,稍微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纯粹的迷信,是不值得论证的。

老人不是祸害,而是家中之宝

我国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了77岁,许多大城市甚至超过了80岁,距离“第二关卡”84岁已经不远了。而且很多老年人,身体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差,他们不但不需要子女照顾,反而还能给子女的小家提供帮扶,继续发光发热,比如帮着照顾小孩,给子女做家务等等。

不仅如此,老年人还能为子女后辈提供丰富的人生经验,在许多大事上把好风向,因此非但不会成为儿女的累赘,反而堪称家中一宝。即便是那些生了病,需要子女照顾的老人,看在他们多年来辛苦养育儿女,为子女后辈不计回报地投入的份上,照顾他们生命的最后几年,难道不也是子女们的分内之事吗?

农村俗语很多都是有道理的,但也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随意把古代流传下来的俗话套用在今天的现实中,是一件既愚蠢且可笑的事。一个文明的国度,尊老必然是主流,那些散发出浓重厌老情绪的俗语,也理应被时代抛弃。

结语:

希望每个年轻人,都能善待自己家中的老人,别再信什么“七十三八十四,不死是儿女眼中刺”之类的俗语。如果老人自己相信,那就用科学去开导他们,用关怀去化解他们心中的担忧。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俗语“老人招人嫌、死后欠三年”,为何欠三年?道尽老人生活心酸
俗语:老人招人嫌,死后欠三年,是什么意思?蕴含深刻哲理
农村老话“人过七十不上坟”,70岁有什么禁忌吗?为何不能去?
农村俗语:“老人有四项,必定招人嫌”指哪四项?上年纪不妨留意
农村俗语:70不留宿,80不留饭,90不留坐,是什么意思?
俗语: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做儿女的应该好好看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