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渭水之盟是李世民登基后最大的危机,唐朝却因此崛起迎来大唐盛世

公元626年8月9日,玄武门之变过了2个月,李渊将皇位让给了李世民,自己则退休去当了太上皇,但刚登基的李世民面临的却是一个险象环生的局面。一方面原太子李建成的政治势力还大量存在。另一方面比李建成残余势力威胁更大的突厥人已杀向了长安。这是突厥人的第八次南下抢劫。

突厥人南下的原因

一是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就曾向突厥称臣,并向当时的始毕可汗承诺,他打下江山后,所得的财物美女都会进献给突厥,由此获得了突厥的支持。后来突厥一再南下,一方面是给李渊壮声势,另一方面也是找李渊索要财宝美女,突厥一次要的比一次多,到后来就成了个无底洞,每次唐朝给突厥进贡,都是割肉般地疼痛,再到后来也就忍无可忍了。

对于突厥人来说,他们南下就是为了抢劫

二是突厥人的南下,其实也是战略上的考虑,突厥人认为只有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原才最符合突厥的利益,中原地区不统一,便不会形成对突厥有威胁的势力,便能保证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在隋末天下大乱之时,各地割据的群雄,如王世充、窦建德、梁师都、刘武周等都先后向突厥称臣纳贡,以换取其支持,李渊也只是当时众多向突厥称臣势力中的一个而已。

突厥人与之前的匈奴人一样,对中原地区的土地没多大兴趣,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抢劫中原的财富供他们享受,掠夺中原的人口供他们奴役,于是几代突厥可汗都执行着这样的一个战略:维持中原地区四分五裂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格局中,才能实现兵不血刃就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他们也支持向他们称臣的所有力量。

“渭水之盟”

但李渊建立的唐朝却打破了中原四分五裂的格局,这种格局令突厥可汗十分不安,所以连续八次南下,除了索要钱财,也是为了打击李渊的势力,或者就干脆直接支持反对李渊的势力,阻止李渊做大做强。为了阻止唐朝重新完成统一,突厥人甚至还掠走了隋炀帝的妻子萧皇后,并立杨广的孙子杨政道为隋王,这就有非常深远的政治用心了。

唐高祖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的6、7月份,正当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的斗争趋于白热化之际,突厥人大举南下,甚至一度逼得李渊打算放弃长安。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李世民主动向突利可汗示好,许给了突利大量的好处,包括出嫁皇室公主和亲,还与其结拜兄弟,又挑拨了颉利与突利的关系,才令突厥最终退兵。

然而事情才过去两个月,从9月份开始到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上半年,突厥骑兵又一次卷土重来,联合吐谷浑、党项等部,分多路大举南下,一时间山西、河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纷纷陷入了战乱和动荡之中。直到玄武门之变前夕,幸亏大唐战神李靖在甘肃天水和灵州一带成功牵制了突厥主力,才给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和登上皇位赢得了一点点时间。

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的主力则一路风驰电掣,直捣唐帝国的都城长安。李世民急命尉迟敬德渡过渭水阻截突厥大军,并在泾阳一带与突厥军激战,虽有小胜,但仍不能阻止突厥主力南下,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会兵于长安城北的渭水桥边。

突厥人的意思很明显,我们就是大军压境,找你李世民要钱的来了,你给还是不给?此时长安城内能够作战的仅有几万人,而各地援军什么时候能到还是个未知数。对此李世民一边组织防守,在城头上插满了旌旗,制造守城部队众多的假象,一边征求李靖的意见。李靖认为当下只有两个办法,一是“请倾府库赂以求和”,请求李世民拿出国库中所有的钱财送给突厥求和;二是由自己带兵从灵州出发南下,截断突厥归路,以防求和不成。

李世民接受了李靖的建议,他来到长安城西,与颉利可汗斩白马盟誓,突厥随后退兵。这就是李世民签下的“渭水之盟”,甚至可以说是“渭水之耻”,虽然事情最后还是过去了,但这件事对李世民确实刺激很大。

毕竟是把整个国库的财宝全搬出来给了突厥,毕竟几乎是带着请求的口气才最终换得了突厥的退兵。就算这次突厥退了兵,什么时候还会再来呢?这根本就不好说,以后要是再来呢?难道还要再让突厥给洗劫一次?突厥前后已经搞了八次了,什么时候才能是个头?所以要想结束这一切,除了彻底击败突厥,也别无他法。

卧薪尝胆

“渭水之耻”后,李世民就发了狠心,在自己的皇宫里练起了兵,他亲自训练将士们骑射武功,甚至亲自操刀上阵去手把手地教习。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坚持带队训练、比试武功、奖励和选拔将士,训练出了一支精锐部队。

除了练兵,最重要的就莫过于治国了。治国就要先确立大政方针,有人认为当效仿秦皇汉武力行霸道;有人认为当扩张军力,威仪四方;而魏征则认为,当以静制动,与民休息以恢复国力。

李世民力排众议,采纳了魏征的意见,并打出了“以诚信御天下”和“为政莫若至公”两面大旗,就此中国迎来了贞观之治的漫天霞光曙色。

李世民敢于听取不同意见,敢于听真话,不听假话、空话和大话,虚心求教,一时间大唐官场风气焕然一新,正直的君子站满了整个朝堂,小人也没了立足之地。

如此多的贤才聚集在了李世民的时代,他们出将入相,尽其所能,于是李世民的时代也就成为了中国史上贤臣良将最多的时代。有了如此多的贤臣良将为国家拼死效力,国家岂能不强大起来?

在李世民的领导下,大唐呈现出了朝野上下群贤毕至,同心协力治理和建设国家的气象,这种健康明朗的政治气氛,使这个战争创伤清晰可见的国家,充满了朝气和蓬勃向上的力量,到了贞观四年,国家大治,“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反观突厥

自从渭水之盟后,颉利可汗就有了入主中原的打算,他开始重用一位名叫赵德言的人,让他帮助自己改革法令,颉利可汗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和孝文帝,为入主中原做准备。

突厥原先是个淳朴的民族,法令虽然简单却非常有效。而赵德言上台后,制定了各种繁琐苛刻的法令,搞得突厥人手足无措,甚至颉利还重用了一批善于做生意的栗特人,逐渐与本族人疏远了起来,导致内部出现了动荡与不安。

突厥人最大的财富就是他们的牛羊,在贞观最初的几年里,突厥人也遭遇了严重暴雪,大雪深达数尺,牛羊因为吃不到草而大量死亡。在这样的情况下,颉利对本族人民强行摊派,横征暴敛,不少归附突厥的部族也因此离心离德,甚至反抗了起来。

首先反抗的是薛延陀和回纥,他们即遭遇了天灾,又遭遇了颉利苛政的人祸,忍无可忍之下也不得不揭竿而起。李世民知道此事后,便派遣使者联系了薛延陀首领夷男,夷男闻讯大喜,立马表示愿意臣服大唐。唐朝与薛延陀结盟,对突厥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李世民这一时期的外政方针,除了薛延陀,李世民还与西突厥取得了联系,并与其结亲,由此在突厥的西部找到了打击颉利的强盟。而在突厥的东部,李世民则长期实行了拉拢突利的策略。由于颉利的横征暴敛,突厥东部的奚、契丹等数十个归附突厥的部族发生了反叛,颉利派突利前去征讨,结果大败而归,颉利为此勃然大怒,将突利捆起来鞭打了十几天。由此突利怀恨在心,想到了先前与自己结拜兄弟的唐皇李世民,私下里便与唐朝结成了同盟。至此,在突厥的北、东、南面都有了唐朝的强盟,在征讨突厥之前,突厥就已经危机四伏了。

征讨突厥

贞观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经过了三年的休养生息后,唐朝拥有了征讨突厥的实力。这一天,李世民出动了五路大军共计十万兵马进击突厥:

贞观四年正月,李靖亲率三千精骑,从马邑出发,突然杀到了恶阳岭,此举大大出乎了颉利的预料,颉利认为李靖不可能如此孤军深入,被吓得一日数惊。李靖则在充分掌握了对方动向的情况下,一面不断地策反颉利的部下,一面不停地攻城拔寨,连夜突袭了颉利所在的大利城。

颉利带着少数部众逃离了战场,又遇到李绩大军的追击,只能退守阴山一线的铁山再慢慢收拢兵马。这个时候的颉利已失去斗志,不得不谴使长安,表示愿率举国归附。李世民得报大喜,随派鸿胪卿唐俭前往颉利可汗处安抚,又令李靖率军前往迎接可汗。

李靖和李绩在白道会师后认为,现在颉利虽然连吃败仗,但实力犹存,如果让他越过大漠,再聚集部众就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而此时皇帝的使者正在颉利那里安抚,颉利必然放松警惕,不如乘此机会发动突袭,必能擒获颉利,一举荡平突厥。于是李靖立马带队直扑颉利大营,李绩则带兵前往截断颉利退路。

二月初八,李靖率军来到阴山脚下,一见到颉利的大营就发动了突袭,一仗下来颉利的部众被一锅端,就连颉利本人也成了唐军的俘虏,被押送到了长安,至此突厥之患被李世民彻底扫除。

颉利被押送到长安后,李世民赦免了他的罪过,并把他养了起来,虽然日子过得安逸,但颉利也没了往日的生趣,三年后便在长安郁郁寡欢而逝。

天可汗

突厥被唐军攻灭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唐朝周边众多的部族与邦国也纷纷谴使向唐朝表示臣服。很快,各国君长们来到皇宫门前请愿,他们上书李世民愿尊他为“天可汗”,意思就是做他们所有人的大汗,对此李世民欣然接受。此后,凡是唐朝皇帝发给各国君长们的信件,皆称“天可汗”。

结语:

“渭水之盟”是李世民登基以来最大的危机,也是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耻辱。但是在遭遇了这场危机后,李世民能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在短短三年内就将唐朝建成了一个国力强盛的国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图上的硝烟(2):唐进击东突厥之战,唐王朝一战定威名
百战风云--灭东突厥(唐朝)
在李靖一战封神之前,突厥人早就快被李世民坑死了
长安保卫战:东突厥人的最后一次进攻
击败一个超级大国多难?唐灭突厥速度之快,李世民都诧异不已
李世民善待颉利可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