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始皇没有到过金陵

《秦始皇没有到过金陵》   南京六朝史玩家 刘宗意 撰文

杏花春雨,小桥流水,鱼米之乡,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我们叫它江南,常指长江从南京到入海口这一段以南的地方,古人也叫它“江东”,因为长江水往南京流来是南北走向。不过,无论以哪段长江为基准来称呼这块土地,南京都是不变的基点。

本文将启动一个新的视角,从江东政治地理、文化地理的大环境上,来解答秦始皇是否到过金陵的历史之谜,也解答秦朝将金陵改为秣陵的真正原因,并连带揭示历史上金陵发展所需要的地理条件。

让吴人纠结的长江

江东地貌为低山丘陵和水网平原,茅山纵贯江东中部,把江东隔成东西两半,东边形成太湖流域;茅山还向西延伸出一支,把西边又分成南北两半,形成北面的淮水(六朝时的叫法,今秦淮河)流域和南面的古丹阳湖流域。茅山山脉是当然的分水岭,分隔出了江东地域的三个古水系,它们各自流入长江,互不相干。

春秋时期,在太湖流域水乡泽国生活的吴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所以,这里的文明进步与扩张是必须要有水道伴随的。

起先吴人只在太湖北半部的周边活动,为了到江北去谋发展,接受中原文明的辐射,他们开挖了自太湖往北抵达长江的水道,毫无疑问,这应该是太湖流域最早的通江水道。(我将另文论述)

吴人的舟船进入长江后,渡到江北,后来他们在江北又开挖了江淮间运河(邗沟),还从黄海行船北上,这里都不提了,我们只说江东的事。

吴人想要西进就不容易了。你会认为,长江是最好的航道,吴人舟船进入长江后,溯江而上就行了,这其实是现代人使用机动轮船后才感受到的,而在古代,木船在长江上并不是畅行无阻,有很多风险。

二千年前,长江入海口的喇叭嘴就在镇江到扬州之间,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汹涌的“广陵潮”。受海潮顶托影响,使得镇江往上至安徽的江段,出现大量沙洲,并且不断移动,此消彼长,两岸也在不断摆动。最著名的险段在今南京龙潭至镇江之间,后来被称为“黄天荡”,翻船溺命时有发生,历来为船家的畏途。北宋《靖安河纪略》说,金陵到仪征一百五十里的曲折江段,就有十八处险,“号称老风波而玩险阻者,至是鲜不袖手”,最有经验的船夫都畏惧不敢行。所以,船行在长江险段,要受到天气、潮汐、沙洲、水流枯盈等多种因素影响,吴人的西进因此受到制约。大自然会不会眷顾吴人,能否有其他安全捷径呢?

两大湖泊的牵手——胥溪

茅山以西的淮水和古丹阳湖两个水系也都靠着长江,吴人若从太湖流域直接向西,连接其中一个水系,就能在江东内陆航行,避开长江风险。最先他们选择的目标是古丹阳湖。

自西向东蜿蜒流入太湖最著名的河流是濑水,它的一个上源在茅山南部。江东的低山之间有不少较低的岗地,以此过渡到平原。濑水上源附近恰好有一段约5公里宽的岗地(在今高淳东坝与下坝之间),岗西不远即是古丹阳湖,这就是说,太湖水系与古丹阳湖水系仅仅是隔岗相望,只要把它掘开,再分别向东西两边挖出一段河道,就能把两大湖的水系连接起来,吴人西进的路程便大大缩短,又避开了长江险段。

公元前585年,吴国寿梦开始称王,第二年与楚国交恶,开始了长时间的吴楚战争,几次战争发生在古丹阳湖边。 公元前541年,吴王馀祭在古丹阳湖边筑固城(在今高淳固城镇),设濑渚邑。但三年后就被楚国攻下,楚国遂染指江东。我推测,吴人这时可能已经挖开高淳岗地通船,只是此水道还处于初级阶段。

明确记载是伍子胥掘开了高淳的岗地。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孙武大举伐楚。北宋单锷《吴中水利书》说:“吴国阖闾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开河运漕,春冬载二百石舟,东通太湖,西入长江”。

吴军这次伐楚,不仅收复了濑渚邑,还一路大败楚军,直到攻下楚国的都城。这是吴国引进人才的重大收获。后人为纪念伍子胥,把今高淳东坝这段连接古丹阳湖与濑水的人工运河叫作胥溪或胥河、胥溪河。

“濑水”在古代也读作“溧水”,地名溧水和溧阳也是因为濑水流经而有的。濑水今天的高淳段叫胥河,溧阳段叫南河,宜兴段叫南溪河。还有人认为濑水就是史书上说的“中江”,《汉书·地理志》的丹阳郡芜湖县下注:“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今宜兴)入海”。

那时,淮水的历史静悄悄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问:江东两个水系牵手了,下面该说另一个淮水(今秦淮河)了吧?

遗憾的是,淮水没有可说的啊!直到春秋时期结束(前476年),淮水的历史依然静悄悄。处于山陵环抱之中的淮水河谷,依然一副世外桃源的样子,任何史书都没有提到它。

好不容易等到了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据说越国范蠡在淮水入江口附近,建了第一座小城——越城,打破了这里的沉寂,但也没有发生可以记载的事情。

最郁闷的是,江东本地的吴人、越人都来过这里,却没有留下个地名!

又过了一百四十年,公元前333年,楚国大败越国,占领了原先属于吴国的地域,在淮水的入江口建了金陵邑城(今南京清凉山下),这一带终于有载入史册的名字——金陵,这还是入侵者给起的,但至今也不知道金陵邑管辖到什么地方,反正这里是地广人稀,大多荒郊野岭,虎狼不时出没。

历史上那么轰轰烈烈的春秋战国五百年,几乎不关淮水什么事。别看它也依傍长江,依然是个未开发地区,准确地说,淮水流域在江东无足轻重,原因就在于江东三大古水系中,淮水依然孤立着,与另外两个水系不相往来,除了难以预测风险的长江,仅靠运输量很小的陆路交通。

传说秦始皇压制“金陵王气”

秦始皇灭六国併天下,为宣示统治权威而多次出巡,最后一次的主要目的,是到江东巡视吴国、越国旧地。这会不会给淮水带来发展机遇呢?虽然记载这次东巡的《史记》中,并没有说他到过金陵,但从古到今都有人煞有其事地说秦始皇来过。

三国东吴谋士张纮,劝孙权把治所从京口(今镇江)移到金陵,他说:“秣陵县原先是楚威王设置的金陵邑,这里的金陵山(今南京钟山)一直连接到石头山(今南京清凉山,为钟山余脉)。访问当地见识多的老人,他们说,当年秦始皇东巡会稽郡经过此县,有风水术士讲:'金陵地形有帝王都邑之气’,秦始皇便掘断连冈以泄王气,并且改金陵之名为秣陵”。①

这里不仅说了秦始皇来过金陵,还说他用两种办法镇压了“金陵王气”。一是“掘连冈”以破坏王气风水地形,我已论证过这是三国术士编的故事(请参阅笔者论文《金陵王气解》、《秦始皇何处泄王气》)。

二是改县名为秣陵以贬抑金陵。改名字是古代的厌胜术之一,“厌”通“压”。厌胜术是巫术的一种诅咒手段,用各种方式贬损对方,以图产生伤害对方的效果。民间最常见的厌胜方法是用针扎模拟纸人。

“秣”,是喂马的谷草饲料;“陵”,是高阜。改金陵之名为秣陵,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改“金山”为“草山”,起到贬抑金陵的作用。

金陵改名秣陵的真实原因

改名字厌胜的传说,看起来像是真的,因为金陵邑的确在秦朝改为秣陵县了,但我们必须要分析改名字的背景,才能发现真相。

东吴术士所说的背景是因为有“金陵王气”,古今都纠缠在金陵是否有王气上面,完全被术士讲述的风水视角给绑架了,金陵改名秣陵的原因一直就靠着这个风水论而存在,而古代地方志中记载的真实背景反而被人忽视!

唐《建康实录》说:“秦之秣陵县城,即在今县城(唐江宁县城,在今南京朝天宫东)东南六十里,秣陵桥东北故城是也。”秦秣陵县城故址在今江宁秣陵关。县城即县政府所在地,古代也称县治。

注意,秦朝的秣陵县治并不在楚金陵邑故城,而是移到了六十里外的地点。那时,县的名字是以县治所在地起的,即县与县治地点同名,比如秦丹阳县与其县治丹阳同名,秦江乘县与其县治江乘同名。秦朝在本地的县治已经移到新址秣陵,当然要以新址的名字来做县名(秣陵县),原楚金陵邑城的地点已经变成秣陵县的下辖地,当然不能再用金陵作为县名。这就是秦朝改县名的真实原因,跟厌胜术毫无关系。

秣陵也是楚国地名

秣陵与金陵的地名应该都是楚国所起,本已存在。用“陵”做地名,符合楚人的习惯。秦始皇若要用厌胜术,就应完全摒弃楚国地名而另起,为什么还要保留“陵”,留一个楚国的尾巴,难道是他心太软?

“秣陵”之名应是当地盛产马料而来,到了秦朝,其地位已超过金陵,所以秦朝要把县治移到秣陵来。元朝《至正金陵新志》引《丹阳记》称,距此不远有牧马浦,“南朝放牧多在此”。可以推想,处于淮水河谷的秣陵在秦朝应该是优良的马料基地。

说秦朝人很早就发现金陵是个奇特的“王者都邑之地”,也太夸张,须知当时不仅金陵,就连整个江东都还是发展中地区,生产力远低于中原,“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再提醒一下,秣陵县所处的淮水流域,仍然孤立于其他两水系之外。

秦始皇东巡的路线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此次东巡,先到了云梦泽(在今湖北),遥望九嶷山祭祀舜(传说舜葬于九嶷山),然后顺江而下,从丹阳县进入会稽郡,再到钱唐县(今杭州),渡过钱塘江,去会稽山祭祀了大禹(传说禹葬于会稽山,在今绍兴南),又遥望东海祭祀海神,刻石歌颂秦德。回程经过吴县(今苏州),再到江乘县(在今南京栖霞山东面)渡过长江,从海路北上到琅琊县(在今山东)。②

《史记》里没有秦始皇到过金陵的记载,路线里也没有提到当时金陵所归属的秣陵县,有人就用秦始皇压制金陵王气的传说来证明他来过。我们还是换到江东地理环境来分析,看看秦始皇有没有可能到金陵。

早先的丹阳县和丹阳湖

由于金陵已归属秣陵县,考证秦始皇究竟有没有到过金陵,就是考证他是否到过秣陵县,其实这已经放的很宽,是按行政区划来考证了,严格地说,金陵地名应该只包含今南京城及近郊区域。

《史记》说秦始皇东巡顺江而下后“过丹阳”。秦丹阳县不是今江苏丹阳(秦时叫曲阿),秦丹阳县在今安徽马鞍山、芜湖一带,西边临江,江边有著名的牛渚(今采石矶),“江津襟要,此为最冲”。

东汉《越绝书》说:“东游之会稽,道度牛渚”,认为秦始皇是从牛渚进入江东的。古丹阳湖即在此,那时湖面相当大,今已萎缩成石臼湖、固城湖及丹阳河,唐朝《元和郡县志》还说“丹阳湖周三百余里”。秦丹阳县治在今当涂小丹阳镇(该镇有一半今属南京江宁),距今南京城45公里。

“丹阳”这个地名,最早还不是当涂这里的,而是楚国最初国都所在地,目前公认在河南淅川的丹水和淅水交汇一带。《史记·楚世家》说,周成王要举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后代,于是把熊绎封到楚蛮,封爵位给田地,住在丹阳。③

历史上叫丹阳的地方不少,本文提到三个:河南楚国故都丹阳、安徽秦丹阳县、江苏今丹阳。

安徽古丹阳湖这边叫“丹阳”,肯定是楚国时就有的,究竟是巧合,还是楚人怀旧故意而为,不得而知,秦始皇如果想厌胜而改江东地名,最应该改的是“丹阳”,而不是金陵!但是他没有改,一直沿用楚国地名,如果这事被古代术士利用,一定又要编一个秦始皇居心叵测的故事来。

秦丹阳县三面的邻县

那时的县界主要依靠自然山水所形成,秦丹阳县一面临长江,县北面依靠绛岩山、横山,山之北即是秦秣陵县。注意,秦丹阳县不在淮水谷地之中,地理上与秣陵县分属两个水系。

秦丹阳县东面是秦溧阳县(含今高淳、溧水南部、溧阳一带)。

秦丹阳县的南面是今皖南和浙西山区,主要属于古越土著的势力范围,算是人烟稀少的未开化地区。秦又迁徙不少越族人于此,设立了黝(黟)县、歙县。《越绝书》说:“程、余杭、黝、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帝刻石徙之”。

秦后来又把秣陵和丹阳、江乘、歙、黟、鄣等6县从会稽郡划出,为鄣郡所辖。显然是把秣陵也划入了未开化地区,这到术士嘴里就是歧视秣陵,又算是搞厌胜了吧。汉武帝时改秦鄣郡为丹阳郡。

南部山地部落土著没有跟上社会发展脚步,直到三国时才被东吴征服。

《三国志·诸葛恪传》里生动地描述了这里的地形和土著野民的生活状况:“丹阳(郡)山险,民多果劲,……丹阳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狄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

秦始皇会选择哪条路?

丹阳县的北面是静悄悄未开发的秣陵县,南面是野气森森未开化的黟歙山地,东面是发展中的溧阳县,而且这里有一条濑水可以直通太湖,太湖东岸有做过吴国和越国都城的江东核心大都市——“吴”(今苏州),秦会稽郡治就在吴县,这是秦始皇江东之行最重要目的地。秦始皇该怎么走呢?

试问,秦始皇会特意率领东巡大军绕道往北,去考察群山之北那个未开发的秣陵县吗?是去打粮还是找马料?

这次东巡是秦王朝最高领导的重大活动,其中包括了国家祭祀典礼和巡视刚刚被征服的王国,因此,安排和接待都会相当慎重。

要知道当时江东之民依然好斗,刘邦灭秦立汉之后还“患吴、会稽(民)轻悍”(《史记·吴王刘濞列传》),《史记集解》说:“吴楚世不宾服”,《汉书·地理志》说:“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东南这样的民风,秦始皇一路还敢逍遥吗?他需要去秣陵县画个圈吗?

实际上,这次东巡的辛苦历程也要了秦始皇的命,几个月后,东巡还未结束,走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他就病倒了,勉强抵达沙丘行宫(今河北广宗附近)后而死。

答案已经非常明白,秦始皇只会选择便捷的路径,直接从秦丹阳县到秦溧阳县的今高淳固城,然后经胥溪运河通过濑水到达太湖边的阳羡县(今宜兴),再经太湖去往钱唐县(今杭州)。

秦始皇与金陵只是擦肩而过

有人为了证明秦始皇到过金陵,就把地理地名的金陵扩大成今南京市行政区划的范围,比秦秣陵县还大。由于秦丹阳县治所在的今小丹阳镇有一半属于南京江宁区,又由于秦江乘县有部分属于今南京栖霞区。这样一来,秦始皇“过丹阳”、“从江乘渡”,就被看成是来过南京了,而且还是两次!来也过南京,回也过南京。所以,南京一本《建置志》说:“秦始皇亲自考察了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南京”有两个不同含义,一是地理地名的南京,指今南京城及近郊,也就是金陵;一是行政区划的南京市,包括城内外所有下属区县。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上面说的“南京地区”显然是指南京市,这个模糊概念的用意在于肯定秦始皇到过南京(金陵),而实际上秦始皇路过的秦丹阳县、江乘县,都在秦淮河流域盆地之外,从地形图上看得非常清楚。既然秦始皇没有到达秦淮河流域,就可以肯定他没有到过金陵。

把金陵范围扩大成南京市,以成全秦始皇到过金陵,跟东吴术士编金陵王气故事有一比,同样给人造成金陵在秦朝就受到最高领导人秦始皇看重的假相,我不知道这么“贴金”有什么意义,幸好秦始皇没有到过金陵,否则还不知道这个暴君又会干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来。

古金陵的曙光终于到来

秦始皇离开江东四百年后,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29岁的车骑将军、徐州牧孙权将其治所从京口(今镇江)迁到秣陵县。此时孙权刚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已称霸江东。第二年,孙权在原楚金陵邑城址上建了一座城,叫作石头城。并将秣陵县改名建业县。④

石头城只是一座军事城堡,后来孙权在其东数里另建造了建业都城,这座城在今南京城中心。

孙权移治到了原楚金陵地,而不是在南面六十里外的秣陵,按照习惯,他应该将此改名金陵县,但却另起新名,真是彻底。孙权是汉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自称是春秋吴国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孙权后来称吴王,建立吴国,229年称帝,由藩国升级为“吴”帝国,“建业”之名显示了他重建并超越春秋吴国的大目标,所以他摒弃了原楚国的地名。史书缺载建业县治的地点,应该是附郭县。

孙权称帝后正式定都建业。他的这一步,成为影响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标志,南京开始了江南大都市的历程。随后的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也相继在此建都,南京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后来又有南唐、明朝、太平天国、民国在此建都。

淮水与太湖牵手——句容二渎

金陵成为都城,漕运便要向此汇集。南齐萧子良说:“三吴内陆,国之关辅,百度所资”。太湖流域及浙东是东吴和东晋南朝的经济命脉,粮食物资如何运来金陵,没有安全便捷的水道怎么办?

淮水有两支上源,其一为今句容北面的宁镇丘陵诸山下水,纵贯句容流入赤山湖,再往下流到今江宁方山,与另一上源今溧水东庐山来水汇合,流往金陵。

《三国志·吴主传》记,赤乌八年(245年)孙权“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这条句容中道运河通常叫“破岗渎”,打通岗地的运河。

破岗渎从淮水上游的小其(今句容小溪村)向东横越分水岭茅山,直到云阳西城(今句容南塘庄),与太湖流域水道连接,长约三十里。淮水终于走出闭塞,与太湖牵手。元《至顺镇江志》说:“盖六朝漕输,由京口泛江到达金陵,则有风涛之险,故开云阳之渎以达句容。”

《建康实录》说:“其渎在句容东南二十五里,上七埭入延陵界,下七埭入江宁界。”为维持河道水位,向东筑七埭到延陵界,向西筑七埭经赤山湖到今方山下,方山下有方山埭。埭是一种两边都成坡形的水坝,古代运河以此控制两边的不同水位,又可以用人畜力牵引舟船顺坡通过。

南朝梁武帝时,因破岗渎冬春行船不便,又在其北另开一条“上容渎”。《建康实录》记:“开上容渎,在句容县东南(注:句容当地人考证应为北)五里,顶上分流,一源东南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五里五埭,注句容界。上容渎西流入江宁秦淮。后至陈高祖即位,又堙上容而更修破岗。”

运河开在岗阜上,连接东西两边自然水道,所以河道向岗阜两边延伸时逐渐降低,即东西两边来往舟船经层层抬升至岗阜上的河道,然后再下行,这叫顶上分流。

六朝金陵城“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李白诗),句容二渎漕输就是滋养六代繁华的大动脉。

589年隋灭陈,六朝结束,三吴漕运流向北方,句容二渎皆废。淮水没有运河做纽带,金陵的发展再一次迟滞。

明朝建都金陵的漕运难题

六朝虽然都是半壁江山,但其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让“金陵王气”传说深入人心,随后的唐朝人就把淮水叫作了秦淮河。古丹阳湖也已经萎缩分化为丹阳湖、石臼湖、固城湖三湖。

元朝末,朱元璋先自称吴王,后来称帝建立大明王朝,以金陵为都城,叫南京。太湖流域及浙东赋税就要漕运到南京,从哪里走呢?六朝的句容二渎已经堙塞近八百年了。

朱元璋在一份上谕里说:“两浙(宋朝设“两浙路”,含今苏南、浙江)赋税,漕运京师,岁实繁浩,一自浙河至丹阳,舍舟登陆,转输甚劳,一自大江溯流而上,风涛之险,覆溺者多,朕甚悯之。”

一条路是靠水陆接驳,先由江南大运河到今丹阳,再转为陆路经句容、上坊,到达南京,长约75公里。陆路是翻山越岭的土路,又受雨天影响,甚为劳苦。另外一条是全部水路,自大运河达长江,溯江而上到南京,经常遇风涛之险,翻船溺亡甚多。

三个水系牵手——重浚胥溪、开胭脂河

唐宋以来,太湖和丹阳湖流域都在大面积围垦,水利问题尤为突出,胥溪居中调控,左右为难。因苏浙经济已占全国较高比重,而胥溪泄洪时会造成太湖流域水患,为保护太湖流域经济,胥溪逐渐淤塞,东西两湖水利便自顾自了。

金陵又成为京城,高淳胥溪不可避免地又要承担重任了。“太祖初都金陵,以苏浙粮道自(高淳)东坝入,可避江险。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复浚胥溪河为运道,建石闸起闭”(明·韩邦宪《东坝考》)。

朱元璋重新疏浚胥溪用于漕运,太湖水系又连接上了古丹阳湖水系,但还不能到南京,必须再挖一条连接到秦淮河的新水道,《明史·河渠四》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尝命崇山侯李新开溧水胭脂河,以通浙漕,免丹阳输挽及大江风涛之险。”

新开挖的胭脂河,自溧水的沙河口,向南穿过长约7.5 公里的分水岭胭脂岗至洪蓝埠,由毛家河入石臼湖。淮水与丹阳湖两水系从此牵手。

这样,太湖至南京的漕运水路,经胥溪—固城湖、石臼湖—胭脂河—秦淮河,全线贯通。此漕运水路与从前不同的是,它通过两段人工运河(胥溪、胭脂河)把三个水系都连接了起来。

明朝永乐元年(1403),将东坝可以启闭的石闸,改为矮坝,舟船依然能过。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漕运北上,胥溪地位下降。正德七年(1512年),苏常等郡以汛期水患奏请,将坝增高三丈。胥溪再次被阻断,丹阳三湖与太湖隔绝,金陵与太湖流域无运河相通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又在坝东十里增筑一坝,名下坝。“两坝相隔,(丹阳三湖)湖水绝不复东”。以后两湖运输至坝前,只能由陆路接驳十几里过坝。封闭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两湖水利问题并未因此而解决,依然十分严重。

进入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已能较好地解决水利与航运矛盾,这里就不往下细说了。

开放是社会进步永恒的动力。目前,承继胥溪古老运河,正在建设一条“芜申运河”,从安徽芜湖起,经江苏高淳、溧阳、宜兴,入太湖,再经太浦口在吴江进入上海,全长271公里。另外,已列入规划的“秦(淮)太(湖)运河”,会是一条穿越句容到南京的全新破岗渎。到那时,三个水系将第一次实现全环大贯通。

注释:

①东晋《江表传》:“秣陵,楚武王(应为楚威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活动或者景观,不明),渡海渚(某地点,不明)。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今东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括号内为笔者加注)

③《史记·楚世家》:“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④《三国志·吴主传》:“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建康实录·吴太祖上》:“十七年,城楚金陵邑地,号石头,改秣陵为建业。”

本文发表于《江苏地方志》杂志2014年第4期,在江苏省地方志官网上的网址是:

http://58.213.139.243:8088/Dfzqktg/html/book.html?year=2014&month=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苏省一县级市,人口超60万,被划入“南京都市圈”!
六朝古都金陵地—老八县
南京行政区划史话
朱元璋的祖籍,是金陵句容?
南京取名字的由来历史,南京出生宝宝如何取名字
这条足以影响李清照命运的大运河为何至今仍未开建?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能否其助一臂之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