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元改制”,儒家对黄老学说的第一次冲击失败了!

首先我们说黄老学说。怎样删除百度快照飞流下载电脑主板报警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那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次思想大碰撞。但是黄老学说其实并不是纯粹的道家学派,而是在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中分化出的一支。

他们假托黄帝为名, 以道家之“道”为理论基础,博采诸子百家,他们奉行文武并用、刑德并举的治国方略,尊崇无执无处、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

当然更要明白一点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无所不为,这种无为其实是一种最早的法无禁止则不纠的思想,意思就是制定最基本的法律规则,在法律规则之外则有民众自发选择处理方式来发展经济,也是对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思想的发展。

其次说汉初

在秦末农民战争推翻暴秦的统治之后汉朝建立。但是此时汉朝统治者刘邦面对的是一个饱经战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社会生产和生活遭到极大破坏的国家,社会民生疮痍,民无盖藏,人无作业,连刘邦乘车出行都凑不齐四匹颜色相同的马。

刘邦

在这样的环境下,使得既主张文武并举、刑德并用,又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所以说在当时黄老思想适合了当时汉初的政治环境,这使得它有了用武之地,汉初统治者选择它,不仅仅是它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还有它的优点。

汉初推行黄老学说最为著名的是名相曹参。他从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担任任齐相。到任后,“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 。曹参照计施行,相齐九年,齐王国大治。

萧何死后,曹参继为汉相,他将在齐国的治术推广到汉家天下,大获成功。当时的人们赞颂道:“萧何为法,斠 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曹参

随着执掌政权的汉文帝、汉景帝和窦太后也都尊崇黄老学说。《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景帝在位期间不重用儒家人士,而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深信黄老之术,对儒家博士不感兴趣。窦太后不但自己特别推崇黄老之学,还强迫景帝和窦姓之人都来学习黄老之术。汉景帝也很信奉黄老之学,他继位以后,继续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在黄老之术的治国理念指引下,经过西汉前期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和经济建设,西汉的经济实力得到恢复并空前强大起来。《汉书》记载“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

但是这种富庶却是充满了危机的!

从思想上到政治上,整个国家各地各行其是,虽然有利于各地发展,但是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一旦遇见野心勃勃者就是又一场动乱,伴随着七王之乱和匈奴入侵,汉王朝的这种富庶遭到了统治者的怀疑,给汉朝皇帝敲响了警钟。

汉景帝

其实在汉景帝晚年就有想法想要改变这种局面,于是他重用法家官吏晁错,但是汉景帝早亡,不得不将这个任务交到了年轻的汉武帝手上。

建元改制

汉武帝即位后,年轻气盛,急于打破几成惯性的因循守旧局面,急于改变西汉开国以来已行之多年的统治指导思想。他致力于变“因循无为”的“黄老之道”为积极进取的儒家和富国强兵的法家,他需要儒家为他统一思想,也需要法家来为他治理国家。

于是一场变革开始了。

汉武帝

建元元年(公元南40年)冬十月,汉武帝下诏征举贤良方正之土探讨治国的大政方略。有才能的人(特别是儒生)。各地前来对策的人很多,甚至还有很多是学纵横家之学与法吏之术相的。

汉武帝刘彻立即向这些贤良之士发布了“策问”。”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汉书·董仲舒传》)。

这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东西看上去和治国没啥关系,但是却代表着最根本的世界观的问题,是每个学派对于世界和政治的认识观点,这是每个学派最根本的东西。

当时担任丞相的魏其侯窦婴、太尉武安侯田蚡看到皇帝的执政风格与前代迥然不同,便开始积极迎合皇帝的主张,他们推荐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并采纳此二人的意见,同时从鲁地迎接他们的老师鲁申公来朝指导具体工作。

赵绾

鲁地,儒家的大本营,鲁申公可是那个时代最具有权威和代表性的儒家人物,申公受《诗》于齐人浮丘伯,浮丘伯受《诗》于荀子,故申公为荀子的再传弟子,作为荀子的徒孙,在天下儒生眼里,基本上就代表着儒家的意志。

鲁申公的入朝对于当时天下各个学派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这个时候太皇太后窦太后站出来了,她是一个爱好黄老之学的人。本来就不喜欢儒学,而且她才是汉帝国的实际掌权人。

儒生先是不断试探,借故攻击好黄老诸窦宗室,除掉这些人的宗籍。诸窦宗室的人自然很不满,就跑到窦太后那儿去告状,说儒者攻击黄老之学,但是这一次窦太后忍下来了。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冬十月,儒家再次出手了,他们向汉武帝建议,奏请诸事不必请示东官太后,这意味着要夺窦太后的权,这建议终于激怒了窦太后。

她暗中派人查得赵绾、王臧的一些过失计据,就去责问武帝。武帝争不过祖母,只好低头。结果, 赵绾、王臧下狱自杀,窦婴、田蚧也被免去职务。儒者同黄老之学的斗争遭到重大挫折。汉武帝的权力也被收回。“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

其实这场失败从最开始就已经预料到了。

自古以来,如果说变法,尤其是这种思想界的治国理念的重大变革,其中最重要的不外乎两种力量,一是政治力量,二是思想界的力量。

但是这两者儒家都不占优势,在政治上儒家虽然靠着汉武帝了,但是这个时候还是窦太后掌握大权的时候,喜爱黄老之术的窦太后就是他们永远迈不过的门槛。

而在另一边,这个时候黄老之术在全国已经推行七十多年,全国上下信奉黄老之术的人很多,在思想界儒家也是被压着打的局面。

只有等到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掌握大权,儒家才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拿到了自己的主导地位。

首先我们说黄老学说。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那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次思想大碰撞。但是黄老学说其实并不是纯粹的道家学派,而是在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中分化出的一支。

他们假托黄帝为名, 以道家之“道”为理论基础,博采诸子百家,他们奉行文武并用、刑德并举的治国方略,尊崇无执无处、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

当然更要明白一点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无所不为,这种无为其实是一种最早的法无禁止则不纠的思想,意思就是制定最基本的法律规则,在法律规则之外则有民众自发选择处理方式来发展经济,也是对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思想的发展。

其次说汉初

在秦末农民战争推翻暴秦的统治之后汉朝建立。但是此时汉朝统治者刘邦面对的是一个饱经战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社会生产和生活遭到极大破坏的国家,社会民生疮痍,民无盖藏,人无作业,连刘邦乘车出行都凑不齐四匹颜色相同的马。

刘邦

在这样的环境下,使得既主张文武并举、刑德并用,又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所以说在当时黄老思想适合了当时汉初的政治环境,这使得它有了用武之地,汉初统治者选择它,不仅仅是它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还有它的优点。

汉初推行黄老学说最为著名的是名相曹参。他从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担任任齐相。到任后,“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 。曹参照计施行,相齐九年,齐王国大治。

萧何死后,曹参继为汉相,他将在齐国的治术推广到汉家天下,大获成功。当时的人们赞颂道:“萧何为法,斠 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曹参

随着执掌政权的汉文帝、汉景帝和窦太后也都尊崇黄老学说。《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景帝在位期间不重用儒家人士,而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深信黄老之术,对儒家博士不感兴趣。窦太后不但自己特别推崇黄老之学,还强迫景帝和窦姓之人都来学习黄老之术。汉景帝也很信奉黄老之学,他继位以后,继续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在黄老之术的治国理念指引下,经过西汉前期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和经济建设,西汉的经济实力得到恢复并空前强大起来。《汉书》记载“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

但是这种富庶却是充满了危机的!

从思想上到政治上,整个国家各地各行其是,虽然有利于各地发展,但是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一旦遇见野心勃勃者就是又一场动乱,伴随着七王之乱和匈奴入侵,汉王朝的这种富庶遭到了统治者的怀疑,给汉朝皇帝敲响了警钟。

汉景帝

其实在汉景帝晚年就有想法想要改变这种局面,于是他重用法家官吏晁错,但是汉景帝早亡,不得不将这个任务交到了年轻的汉武帝手上。

建元改制

汉武帝即位后,年轻气盛,急于打破几成惯性的因循守旧局面,急于改变西汉开国以来已行之多年的统治指导思想。他致力于变“因循无为”的“黄老之道”为积极进取的儒家和富国强兵的法家,他需要儒家为他统一思想,也需要法家来为他治理国家。

于是一场变革开始了。

汉武帝

建元元年(公元南40年)冬十月,汉武帝下诏征举贤良方正之土探讨治国的大政方略。有才能的人(特别是儒生)。各地前来对策的人很多,甚至还有很多是学纵横家之学与法吏之术相的。

汉武帝刘彻立即向这些贤良之士发布了“策问”。”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汉书·董仲舒传》)。

这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东西看上去和治国没啥关系,但是却代表着最根本的世界观的问题,是每个学派对于世界和政治的认识观点,这是每个学派最根本的东西。

当时担任丞相的魏其侯窦婴、太尉武安侯田蚡看到皇帝的执政风格与前代迥然不同,便开始积极迎合皇帝的主张,他们推荐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并采纳此二人的意见,同时从鲁地迎接他们的老师鲁申公来朝指导具体工作。

赵绾

鲁地,儒家的大本营,鲁申公可是那个时代最具有权威和代表性的儒家人物,申公受《诗》于齐人浮丘伯,浮丘伯受《诗》于荀子,故申公为荀子的再传弟子,作为荀子的徒孙,在天下儒生眼里,基本上就代表着儒家的意志。

鲁申公的入朝对于当时天下各个学派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这个时候太皇太后窦太后站出来了,她是一个爱好黄老之学的人。本来就不喜欢儒学,而且她才是汉帝国的实际掌权人。

儒生先是不断试探,借故攻击好黄老诸窦宗室,除掉这些人的宗籍。诸窦宗室的人自然很不满,就跑到窦太后那儿去告状,说儒者攻击黄老之学,但是这一次窦太后忍下来了。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冬十月,儒家再次出手了,他们向汉武帝建议,奏请诸事不必请示东官太后,这意味着要夺窦太后的权,这建议终于激怒了窦太后。

她暗中派人查得赵绾、王臧的一些过失计据,就去责问武帝。武帝争不过祖母,只好低头。结果, 赵绾、王臧下狱自杀,窦婴、田蚧也被免去职务。儒者同黄老之学的斗争遭到重大挫折。汉武帝的权力也被收回。“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

其实这场失败从最开始就已经预料到了。

自古以来,如果说变法,尤其是这种思想界的治国理念的重大变革,其中最重要的不外乎两种力量,一是政治力量,二是思想界的力量。

但是这两者儒家都不占优势,在政治上儒家虽然靠着汉武帝了,但是这个时候还是窦太后掌握大权的时候,喜爱黄老之术的窦太后就是他们永远迈不过的门槛。

而在另一边,这个时候黄老之术在全国已经推行七十多年,全国上下信奉黄老之术的人很多,在思想界儒家也是被压着打的局面。

只有等到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掌握大权,儒家才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拿到了自己的主导地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朝名臣窦婴
《汉武大帝》之帝王术
侯杨方 | 祖孙的权利斗争
汉武帝是如何实现治国理念从黄老之术转向儒家学说的?
西汉」窦太后在世时继位之初的汉武帝有实权吗?[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历史书没敢说出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