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四方区地名史话

地名是一种信息,它能折射出这一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状况;地名还是一种资源,它可供开发和利用。因四方区是青岛市区划变化最频繁的一个区,不同时期所辖之范围不一,故本文将对诸多地名统而熟知。

四方区地名类别

四方区的村庄、街巷和各种地理实体之名称来源简言之,可分为六种类别:



(一)、自然地名。如:湖岛村是因村西海中有一名为湖岛之小岛而名,1928年出版的《胶澳志》中尚记有此岛。水清沟则是因一股清澈泉水形成沟渠而得名。双山村是因村内有成双而立的小山。再如沙岭庄、河西、后台、河崖等村名,皆源于地理因素。

  
(二)、人文地名。如:盐滩村因古代曾在此煮盐而得名;华光村之名则于许多华侨在此立村;保儿村名是由一段抚养幼儿的故事引发出来的。

拆迁前的闫家山村

(三)、姓氏地名。如:阎家山村因居于此处的阎姓得名。

小村庄河桥

(四)、相应地名。如:杭州路河、嘉定山等名称,是因与其相邻之路而得;小村庄是因建村时规模较小命名,而它旁边的一条小河,又因村名而称小村庄河。

水清沟


东太平村

兴中街


(五)、吉样地名。如:东、西太平村之名,是企望太平盛世;兴中街、兴华街、进德巷等名称,则是寓意昌盛和倡导教化。青岛市多以省市县名为路名,唯四方区独有此特点。

大山村旧貌

(六)、演化地名。如:大山之名,并非因为此山高大耸峙,而是从塔山、达山等名称演化而成;洪山坡、错埠岭之名,亦属此类。

四方村名称来源

“四方”之名,最早见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刊行的《即墨县志》。该书的“七乡村庄图”中,不仅标有四方村名,还标有海泊村、吴家村、岭上(错埠岭)、小村庄、韩家村、湖岛、沙岭庄、盐滩和阎家山等村名。当时,这些村庄都隶属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近年来,编史修志得到重视,市区内原为许多村庄的地名历史沿革多有披露,唯对四方名称,未见详介,主要原因是缺乏可靠资料。笔者认为四方之名出于四方村,而由四方村之名为演化而来。

自明代初期,四方村和小村庄就有人居住。当时,有几户人家聚居在今嘉定山南麓,称小村庄。而在北岭山西南麓的胶州湾畔,则盖起了4、5间小草房,名之为“四房”,此即四方名称之起源。此说绝非空穴来风,1917年日本同文馆编纂了一部《支那省别全志》,在第四卷“山东省”中,记有青岛市的旧时村庄,所有村名皆与今名称无异,惟四方之“方”字写作“房”。又,至今人们称四方时,“方”并不读它的平声本音,而仍读青岛地方口音中的“房”字。于此可见演化端倪。

从“四房”演化为“四方”,除了因书写方便外,还有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因村子逐渐扩大,许多姓氏从四面八方迁来;二是因该村地处青岛、李村和沧口之间的通衢要道。随省城乡的不断发展证明四方这个名称非常恰切。自德、日侵占青岛后,四方地区人口骤增,而且都来自四面八方。四方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地位,也逐渐确立下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古代四方村海边有方形盐田而得名,但我国古代是采用煮盐的方法,晒盐仅有百余年历史,明代四方立村时,不可能有晒盐的方形盐田,这显然与常识有悖。


四方区区划沿革


  湖岛村

四方村

四方村在明代属即墨县仁化乡浮峰社,清代将浮峰社更名为文峰社,四方村仍属之。1891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以海泊河为界,将'胶澳租借地”划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那时候四方属李村区,1914年日本战胜德国侵占青岛后,四方隶属李村民政署。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以警察署的管辖范围作为行政区划。当时四方地区分属于两个警察署,奉化路(今杭州路)以东的下四方东村、上四方村小村庄、韩家村等归台东区警察署管辖;奉化路以西的下四方村、湖岛村等归四沧区警察署管辖。直到1927年,才将四方的全部地区归四沧警察署。自此以后,“四沧”二字就成为包括四方、沧口两地的行政区划名称。

  小村庄旧影

1946年,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将青岛市划为12个区,其中市南、台东、台西为4个市区,四沧和李村、浮山、崂西、夏庄、薛家岛为8个县区。1951年8月,青岛市人民政府进行市区调整,将四沧区分为四方区和沧口区,并与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共同成为6个市区。古老的四方村村名从此变成了一个市区的名称,所辖地段后来又有不断调整。“小”字系列路名桥梁、道路的建设和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是近百年来四方区发展的主要特征。以小村庄为中心的“小”字系列路名频频出现,便是最好的例证。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除在市区修筑了75条马路外,还在郊区修筑了14条土路。“四小路”是从四方村至小村庄转赴台东镇之路;“胶小路”是胶济铁路经四方村到小村庄之路;“小阎路”是从小村庄到阎家山村北的李村河水源地之专用路。上述三条路皆为沙石路,能通行汽车。


1933年又修筑了一条以小村庄和阳本印染厂首字命名的“小阳路”。1965年7月,区委、区政府发动群众13.7万人义务修路,奋战20天,在市政工程部门的配合下,共铺沥青路4.1万平方米。小阳路缘此更名为“人民路”,以纪念这一壮举。


  1963年,新建成不久的小白干路。

四方区最有名的是“小白干路”,因南起小村庄至白沙河而得名。1935年,小白干路是一条蜿蜒曲折的乡村土路,从小村庄到夏庄,全长13.8公里。1958年1月1日对这条路进行改建,1959年底竣工通车,成为当时青岛市的第二条南、北干线,如今它已更名为重庆路。

三座庵子和四座墩堡

“庵”的字义通常为小型庙宇或尼姑庵,在青岛地区的方言中,它又指临时搭建的草棚,多为看守山林之居所。清代,四方区东部有三个村庄的原名就叫“庵子”,足证当时这一带草木繁茂,铺青叠翠。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大山一带山林属河西村,当时有王姓兄弟从崂山区大麦岛村来此搭棚而居,看守山林,取名“王家庵子”。后来,孙、张、袁等姓氏相继迁来,逐渐形成村落,即今日之大山村。

清道光年间(182l一1850年),胡姓从今崂山区北龙口村迁双山北麓,为保儿村看守山林,搭草棚而居,取名“胡家庵子”。嗣后,陶姓和彭姓陆续迁来,形成村落,取名保尔西山村。


清嘉庆年间(1790一1820年),王姓从今市北区浮山后村到错埠岭东北部看守山林,搭草棚而居,取名“东庵子”。后有袁姓迁来,建成村落,取名洪山坡村,1994年该村由四方区划归市北区。

明代为防止倭寇侵扰,沿海地区遍设卫、所。明初,在今青岛市区设置了海防重镇浮山所,屯兵千余名,下辖18座墩堡。每个墩堡有军事士5、6名,日夜防守,遇警则白天放烟,晚间举火,为当时守卫海防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军事设施。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有四座墩堡设在四方区内。

转山头墩堡,位于四方区驻地东南方,因山头错落而得名,后改称环埠岭。明永乐年间来自文登县大水泊村的于姓在此立村,称岭上村。民国以后改称错埠岭。《胶澳志》记有:“浮山北麓为浮山后,由此走于西北为错埠岭。”1994年市区区划调整时,将错埠岭划归市北区。

塔山墩堡,位于四方区驻地东北方,因山形似塔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建村,许多姓氏纷纷迁来,为祈求兴旺发达改名达山,后习称答山,民国以后演化为大山。《胶澳志》记为:错埠岭西北六公里为大山,海拔110公尺。

孤山墩堡,位于四方区驻地西北方,在湖岛村东侧。《胶澳志》记为:“孤山高与大山等,独立挺秀,故名孤”。孤山有4个山头,主峰海拔105米,人称“烟台山”。明代的墩堡就设在此处。由主峰向南还有两个山头,习称二山和尾巴山,其西南之独立小山头称小孤山。


双山村旧影

双山墩堡,位于四方区驻地正东方,《崂山县地名志》记有“双山,海拔134,3米,面积约0.57平方公里,山上植有黑松、刺槐,覆盖率约80%,是扼守小白干与台柳的制高点,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本文作者为岛城文史学者侯文程老师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编配图片源自张润东、杨勇、华龙等多位师友提供,转载请注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消失的四方区,老照片里那些抹不掉的城市印迹
说说四方区的来历
老街 · 老院 · 老情怀(九十三)杭州路 (下)
图说市北区历史沿革,日新月异的新市北
话说下四方村
你见过姓亢的人么?青岛市区有个地方叫“亢家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