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是教育劳动的主体,是学校师生关系的主体。他总是要受一定社会的委托,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以知识信息传播为终结,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全面影响,把他们塑造成为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进程和方式,乃至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身体健康。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古话说得好,'正人先正己"。要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就要自我教育,完善自己的人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要学生听师言,信师道,教师自身就需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这种力量表现在三个方面: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其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在孩子们眼里,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人,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乃至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教师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但用眼睛而且用心灵去感受真、善、美。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内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都是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个人品德的要求。今天要做好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教师的传统美德,更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不仅表现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坚强意志与奉献精神,在今天还应体现在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探索的自觉行动中,不为任何困难所动摇。教师的人格力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要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这样总的要求是要使教师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人。 

     学生集体形态从属于学校集体形态,是学校集体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学校集体是通过班级、团队的组织关系而结成的共同活动群体,是有一定目标,成员心理上团结一致的集合体,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学生集体区别于学校非正式团体,它有一定组织机构和领导人员,组织机构和领导人员是学生集体的"灵魂"和核心。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其组织作用最基本的就是确定和实现学生集体的目标。为此,教师就要合理组织和使用人才,在集体中建立一定的管理系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心理气氛,并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建立健全学校和班级规章制度。教师在学生集体形成之前,要进行"设计",形成观念上的蓝图,然后将其物化为现实的学生集体组织,并且要采取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学生集体影响每个成员。学生是现实社会的一员,既是学生,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有思想感情,有个性。同时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在成长发展中,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体的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教师的组织,学生集体将成为一盘散沙。

     "促进者"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提出的。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改造、塑造一个人,而是促进人的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以往的教育是以经济的增长为目的的教育,21世纪的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由于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生产手段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基础教育显然应该包括可能接受其他各级教育所需的全部知识……基础教育还应该,而且尤其应该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手段……方法是把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必不可少的一整套知识和技能包括进去。这就是教师角色的新职能"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是什么?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达成一种共识: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上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分解。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要用体现儿童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儿童的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先考虑学生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的理解和掌握等等。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而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则会有碍于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主动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教师要起到引导和参谋的作用,扮演起学生学习中促进者的角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后现代课程观与教师角色转变
读施良方的《学习论》有感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2)
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