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门“三词客”,苏氏教子“奇招多”,给我们留下这3条宝训


一门“三词客”,苏氏教子“奇招多”,

给我们留下这3条宝训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唐宋八大家”中,眉山苏氏家族就占了三位:苏洵苏轼苏辙。父亲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确, 笔势雄健。长子苏轼自不必说,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文学、书画样样精通,还是历史治水名人。次子苏辙虽诗名不及其兄,但官名更胜,一度身居宰相高位。就连女儿苏小妹,据传也是出了名的才女,民间更有“苏小妹三难秦观”的故事流传。

苏家子弟个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这是与父亲苏洵、母亲程氏的谆谆教诲密不可分的。那么,苏洵夫妇又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几个小故事,来探寻这个名门望族的家庭教育之道。



三苏墓

一、父亲苏洵亲授以书,引发好奇,树立榜样

01 背着孩子读书,故意激发好奇

相传苏轼苏辙弟兄俩起初也是调皮捣蛋、冥顽不灵。父亲苏洵没有苦口婆心,更没有棍棒相逼,而是和他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

每当兄弟俩玩耍时,苏洵就故意躲到角落里去读书,两个孩子一靠近,他就赶紧把书藏起来。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苏轼和苏辙也不例外。为了一探究竟,他俩趁父亲不在时,找出书本认真地读起来。慢慢地,两个孩子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潜移默化之中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无独有偶,儿童心理学家、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咨询师朱丹教授也分享过一个类似的故事:

家里有一架钢琴,出于好奇,年幼的女儿总想去玩弄,可是作为妈妈的朱丹教授坚决不让她碰。等女儿稍稍大一些,妈妈才允许她自己弹着玩儿,但每次也不能超过5分钟。再后来,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一直嚷嚷着要学钢琴,还主动提出让妈妈给她报钢琴辅导班。这时候,朱丹教授才彻底解除对家里那架钢琴的“封禁”,孩子也从此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弹钢琴。

相信听完这两个小故事,你一定会觉得很不可思议吧。其实,这背后蕴含着心理学的“学习动机”原理。

在教育心理学中,一般把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种是内在动机,也称内源性动机,指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由内源动机激起的学习活动的满足在于学习过程本身,而不在学习活动之外的奖赏或分数,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另一种支持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也称外源性动机,指由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活动之外的原因而激起的动机。孩子努力学习,其满足不在活动过程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外。

简单来说,一类孩子本身就有想要学习的潜在需求,给他对应的兴趣引导就能激发他的学习自主性;另一类孩子,则需要外界干预多一点,这时教育者运用合理的奖惩方法加以激励,就是个不错的办法。

可惜,苏洵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智慧,并未引起现在家长的足够重视,而是不得其法,误入两个极端:要么唐僧念经、苦口婆心,要么胡萝卜加大棒、软硬兼施。

说到激励措施,相信很多家长都用过“代币法”,也就是在孩子表现得好的时候,立马奖励他一个积分卡或小贴画,累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换取更大的物质奖励。其实,“代币法”归根到底只是在激发孩子们的外源性学习动机,所以一定要慎用。

这里要给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教育心理学小实验:心理学家课间让学生来做一些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趣味数学题,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也叫对照组)。

控制组的同学没有任何物质奖励,实验组的同学在做完题目之后会得到一些小奖品。一段时间之后,告知同学们实验结束,但是仍然会在课间留一些题目供大家自愿完成。

结果发现,之前没有任何奖励的控制组出于兴趣爱好,仍有大部分人继续答题;但是实验组的多数同学因为物质奖励取消而丧失了答题动力,尽管他们也承认这些题目非常有趣。

这个小实验就给广大父母和老师敲了一个警钟:过度强化外在奖励,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可以像苏洵那样,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

02 再好的话不要讲三遍,多用榜样的力量

时下的“愉快教育”口号,强调通过内在动机维持学习。但学习不像打电子游戏,有时会让人感到愉快,但更多时候,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光靠一时的好奇和兴趣是不足以成功的,还需要学习者有远大的目标,而榜样的力量有助于目标感的建立。

大文学家苏洵又是如何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呢?他少时不好读,成家后幡然醒悟,发奋读书、立下壮志。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虽然最终没有中进士,但才华横溢的苏洵仍享誉千古。他的才情都是通过大量阅读、点滴积累而来,甚至曾经因为写不出自己满意的文章,而一度焚烧了原有的书稿。父亲大人都如此刻苦,苏轼兄弟俩自然是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并付诸在行动中。

为什么榜样的力量如此强大呢?其实这是一种“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榜样)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凡是能够成为学习者观察学习对象的,都可以称为榜样或示范者。榜样不一定是活生生的人,也可以是以符号形式存在的人(如影视中的人)或事物、动物等。

有个学生家长曾和我抱怨,孩子最近不听话,爱玩手机,每次苦口婆心地教育他“玩手机会坏眼睛,耽误学习”,但孩子从不在乎。要是把手机强行没收,孩子还会哭闹,甚至赌气不吃饭,弄得她实在没办法。我问道,你们在家也会玩手机吗?这位家长回答说,她和老公下班回家,没事就会在手机上刷抖音、聊微信。我建议她不妨试着在孩子面前放下手机,陪孩子一起看看书、学学习。这位家长试过后果然有效,孩子通过对父母的观察学习,也慢慢戒掉了“手机瘾”。

教育家卢梭认为,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再好的道理不要讲过三遍,拒绝做“唐僧”父母,我们要向苏洵学习,改变自己的做法,用行动去引领孩子,用榜样的力量带动他们向好、向上。

“三苏”纪念馆

二、母亲程氏教子有方,心存善念,学会吃苦

01 家境富裕,也要让孩子体验“日享三白”

父亲苏洵“亲授以书”,母亲程氏也教子有方。相传,为了培养苏轼苏辙吃苦耐劳的精神,程夫人曾有意识地让兄弟二人“日享三白’,即每天饭菜只是一撮盐、一碟生萝卜,外加一碗白米饭。后来,苏轼谪居岭南时,能够津津有味地大嚼粗粮做成的胡饼,流放海南时,又能忍受绝粮缺米的苦行僧生活,应该说都是受益于他少年时接受的“日享三白”教育。

反观现在的家庭教育,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快把下一代惯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说,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弱,一点点挫折和委屈就百般哭闹,甚至是寻死觅活。河南14岁女孩因为没有手机上网课而喝药轻生,安徽寿县某位中学生因为被老师没收手机而赌气跳楼至十级伤残,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都会痛心不已。

《孟子》有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跳水皇后郭晶晶嫁给豪门少爷霍启刚,夫妇二人虽然腰缠万贯,但从不放松对孩子的吃苦教育。一次,霍启刚在微博上晒出了一家人到某村庄体验插秧的照片,并附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带孩子体验插秧,领悟农民伯伯的辛苦。现在的孩子们成长在幸福时代,没有饿过肚子,挑食和浪费变成了习惯,他们更需要知道食物从哪里来,从而学会珍惜和知足!”

对于少不知事的孩子来说,物质或精神上的吃苦,无疑都是一种挫折。不管是苏轼的母亲程氏,还是郭晶晶、霍启刚夫妇,都给了孩子最好的体验式“挫折教育”。

研究表明,从小缺乏逆境体验和挫折教育,导致一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稍受打击便自尊严重受损。不过,家长在使用挫折教育的时候要把握好度,否则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过犹不及了。适度挫折,才能让孩子越挫越勇。

02 抓住生活小事,教育孩子心存善念、为人正直

苏轼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小时候家里环境不错,随处有鸟雀筑巢。有一次家里的猫抓了只鸟,正好被苏轼苏辙看见。兄弟俩正在商量要不要把鸟烤了吃,恰巧母亲路过,问明情况后,就让他们把鸟儿放生,还教育他们要心怀良善、仁爱宽厚。

还有一次,苏家刚搬进纱縠行新居不久,发现前人窖藏的一坛子金银,兄弟俩喜出望外、手舞足蹈,可是母亲程氏却不为所动,叫人重新埋好,还叮嘱家人不能动其中一分一毫,并用此事教育苏轼苏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分之财,一分一文也不能妄取。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教育的美妙境界,是有心而无痕。一个有心的伙夫可以成为一名高级厨师,一个有心的妈妈也可以成为一名儿童教育专家。哪个孩子不需要有教育素养的父母呢?现在社会上的普遍情况则恰恰相反,家长们对孩子用心了,但用得不是地方,主要以管教为主,处处充满痕迹深重的干涉,儿童所体会到的多是强制力,而不是教育。

身为母亲,程氏把教育融化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温柔而有力,看似无痕,实则用心。正是她润物细无声的家庭教育,才铸就了苏轼兄弟二人的卓越和辉煌。

三、苏洵、程氏夫妇给现代父母的家庭教育启示

苏洵、程氏教子有方,那么,现代的父母又该如何借鉴呢?我们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01 建立“亲子约定”,注重言传身教

高情商的父母最不讲道理。看再多的教育书籍,听再好的教育理念,也敌不过“言传身教”这四个字带来的教育效果。

管教孩子的时候,可以建立和运用“亲子约定”,让家庭成员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使家庭教育有章可循,有利于规范家庭行为并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在“亲子约定”的制定和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6点:

语言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避免家长一言堂,大人、孩子共同协商;合情合理、目标适中,过低或过高都起不到激励作用;约定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笼统和理论化;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父母一定要带头遵守,做到言传身教,让孩子心服口服!02 践行“体验教育”,促成全面发展

21世纪提倡“全人教育”,旨在培养人格健全、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素质全面的个体。作为家长,我们要关注孩子身、心、灵的全面发展,用“体验式教育”代替“唐僧式说教”,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那么,如何在“体验教育“中促成孩子身心灵的全面发展呢,需要注意以下6点:

教育活动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智水平;注重寓教于乐,引导孩子在做中学、学中悟;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由空间;打破应试教育的观念,注重孩子的均衡发展;尊重孩子的主体价值,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关注灵魂健康,促成孩子的人格独立和健全。03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不放弃自我成长

家长不学习,孩子难进步。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执着地栽培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最理想的状态是,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很多人担心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殊不知,他们自己恰恰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啊!

儿童心理专家郭锐博士说,废掉一个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他的家长不懂得成长。

据研究发现,大部分中国父母都不具备科学的育儿观念,哪怕是学历很高的人士,也十分缺乏为人父母所需的“专业知识储备”。他们只是复制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或是把一些道听途说的育儿方法草率地用在下一代的教育上。

因此,父母们需要不断精进,学习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认识孩子、科学教养,同时也疗愈自己。需要注意的是,束之高阁的知识不是生产力,理论落地、知行合一才是最大的生产力!


结语

有句话叫“功成名就,不如孩子优秀。”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像苏洵和程氏那样,循循善诱、教子有方,用成功的家庭教育成就真正的“名门望族”。

最后,把现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一段讲话送给大家:

“家庭教育要高度重视起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第一个环节。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第四版,皮连生。

《社会性发展》第二版,俞国良、辛自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宋代眉山苏氏的家庭教育》,马斗成。《超实用儿童心理学》,郭锐博士。

来源:枫薷撷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给孩子做出榜样
孩子最不该输在哪儿
培养幼儿自主学习
好习惯养成的六大步骤
优秀的家长是孩子的榜样
2010届高三年级组家长会材料汇编 - 家校互动 - 安徽省无为中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