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陶瓷底足鉴别常识

陶瓷鉴定,不外乎看器型、辩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情况、文化背景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单一个器型就够复杂了,如《中国陶瓷》中所列典型器型就极多;而胎又涉及众多窑口,即使同一窑口不同年代其胎土也不尽相同。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故然要学看器型、辩胎釉、论纹饰,但更重要的是迅速找准突破口。这样,才有感觉,才能由浅入深捉到一些真品,真品捉到了(哪怕捉到一只),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兴趣,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那么其突破口是什么呢?本文从陶瓷器底足着手讲述一些鉴定方面的常识。   
  小小底足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捉到真品。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米糊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只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乳突”,一直到崇祯才没了“乳突”,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大而浅,一般从“棕眼”里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之民窑削足之处火石红就特别浓显,仿品之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尽显轻浮不定,有的还偏黄.明后期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米糊底”,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道光时钧红,由于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   
  鉴定其垫烧痕迹,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官哥有“跌足”,明之以前之物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是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而已。  
  明之中期以前的器物,其挖脚就特别明显,如宋之瓶的挖脚,明之洪武碗之脚就特别突出,尤其是民窑,仿佛挖得像个小碗(因挖脚挖得浅),而仿品则挖得做作不自然,甚至不是挖脚,而是模注。  
  由底足察看各个时期其胎釉的结合情况,尤其是明以前,一般都有护胎土,或化妆土、或紫金土呈现,而仿品则要不涂点朱砂红,要不涂点浆水,要不没有。  
  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   
  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上述各项古瓷底足的特点,都是判别古瓷还是新仿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当然随着新仿者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仿瓷器也能仿制刀痕,火石红等,但如仔细辨别还是能有所区分。如新仿火石红有的铁红染料涂上去的的,认真鉴别便可知真伪。古瓷鉴别包罗万象,学问深奥,但若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抓住突破口,还是能举一反三、逐步掌握、乐在其中的。

 
盛世话收藏。随着国家经济的搞活和人们生活的富足,以艺术品投资为新的热点,正越来越进入广大人们的选择和精神生活的爱好中。如此一来,古玩市场活跃了,拍卖行的生意火爆起来。有专家预言:继房地产和金融投资高利润之后,古玩投资将是新的高利润投资的选项了。所以,现在不少有眼光的投资人,都开始把眼光瞄向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玩利大,但风险也大,大就大在赝品多。这里根据笔者多年经验,向同仁们介绍几种古玩的识假方法。
  一、从点点泡泡中去识假。
  在古玩市场上,不少的古玩都是假货,特别是在不少的石雕艺术品中,也包括部分玉制品、竹制品、骨制品等,作假的现象十分严重,也十分普遍。有一些东西给人的感观印象非常真切漂亮,雕刻细腻,做工精良。不少外行人都会误认为是难得的古老宝贝。然而,当细心的人认真观察后,就不难发现,在他们雕刻的纹路里,暗藏着微小的圆点点和圆泡泡,恰恰正是这些圆点点和圆泡泡,正是作假的原形所在。作为"石材"制品,多半是用白水泥和石膏粉掺合一块做成的。而有些"玉"或骨制品、竹制品、木制品,则多为聚丙乙烯或黄杨树脂等化工原料制成的。因为在制作的过程中,它们需要形成液态,在挤压成品的过程中,因空气无法排净而形成细微的小点点小泡泡就很正常了。所以,能掌握到这一点,识假的本事就练出来了。
  二、从熏旧的颜色中去识假。
  凡涉及到"古"的,就要有陈年的痕迹,为使现在的东西尽可能地与过去的东西相似相近。如旧字画、旧书籍、"文革"中的宣传画、旧的邮票、旧纸币,甚至连旧的竹板、笔筒等,都是在"熏旧"上做了不少手脚。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识别出来。这些"旧"的东西,多半是人工熏的和用烟叶水涮的。而它们的纸质却是板正的、嫩的,缺乏自然的皱纹或折叠痕。如仔细观察,甚至还会发现泛着油光。这便是假的所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辨伪的过程中,要尽量从画的背面去观察,从纸的纹理上去观察。而作为木的或竹的制品,则须从边角处、棱角处去观察,一般是能够识别的。
  三、从刻画雕痕中去识假。
  作为古玩,多半都是工艺品。而工艺品总少不了刻画中的雕痕,特别是些新玉制品冒充老玉,总会在刻痕上留下假的刻痕。而这种雕痕,无论如何涂蜡打油抹色作旧,只要仔细看去,都有一种新的琢痕是抹不掉的。而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沟槽之中,辨伪的地方也正在这里,很可能会在某个夹缝中或小孔里发现一些琢碎小片深藏其中,这则更说明了它是作旧新货。
  除了以上这些假的迹象外,另外还有青铜器的作假(多半是锈色诡绿和泥土没有附着力),甲骨文作假(或是塑料、或是新牛骨进行腐蚀),老红木老陈木作假(用树脂加塑料另外染色),字画作假(用烟草水、醋水涮染),瓷器作假(用酸蚀土埋涮浆等)。总之,在古玩的识假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眼力加经验加知识,要细心谨慎去辨伪,而且要多比较、多请教。一句话:必须多看多学多问多测磨多对比,慢慢地就会练出火眼金睛了。交学费是必然,但一定要学成归来。这就是玩古玩。在安徽,提起玉器,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凌家滩出土的玉龙。然而,相关调查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蚌埠生产的玉器艺术品、仿古玉比中国8000年来所生产的玉器总量还多。蚌埠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玉器产地。2007年,扬州玉商徐峰被当地攀升的玉价压得喘不过气,当他经过蚌埠时,偶然与这个交通城市的邂逅让他驻足:几个庞大的“玉石村”展现在他面前。

  如今,没有玉石矿的蚌埠,却掩藏着“玉石村”、“玉石街”,2千余家玉器加工作坊,5~10万人以玉石为生……
  但蚌埠之玉,依然很幼稚。蚌埠“玉”向何方?连日来记者前往调查。

仿古玉惟妙惟肖,一般人很难分辨   

在去蚌埠之前,尽管一位从事玉石收藏的朋友告诉记者,蚌埠玉器市场是一个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当记者到达“玉器村”时还是大吃一惊。依着“内部人士”的指点,记者在这座村里小住了2天,一个庞大的“玉石仿古”链条终于展现在记者面前。

  玉石商来自昆仑山下  走进位于蚌埠城东龙子湖区的马村,村头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这些就是玉石,都是从昆仑山运来的。”给记者领路的玉商谢国海告诉记者。今年33岁的谢国海从十几岁就开始和玉打交道,现在已经是蚌埠玉器行业的一个知名人物。
  谢国海告诉记者他就住在马村,每天早晨8时左右,他都要来到这些石头商铺前面,看看有没有自己中意的石头。
  石头商铺的老板马福海看到记者是谢国海的朋友,想都没想就将谢国海和记者引进里屋,他的床边堆着小型的石头,“这些石头都是玉石!”“最外面的是几十元一公斤;中间的是几百元一公斤;床边的要几千甚至几万元一公斤。”
  马福海一年前从昆仑山拉了一车玉石料千里迢迢来到蚌埠,他称自己还是一个新手。“10多年前在蚌埠的青海玉石料商只有1家,一年前有20多家,现在已经达到30多家。”“玉石料生意现在也不好做,别看我这一堆石头,买进来花了四十多万呢。”马福海说。
  在马村小巷里穿行,犹如进入迷宫一般。几乎每移动一步都可以看到玉器店和作坊的影子。记者进入店铺,看到整个铺子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玉器,而店面的后面既是住宅,又是生产玉器的“车间”,呈现“前店后坊”的格局。
  据了解,马村里大约有500多间民房,平均每间民房里就有2家玉石加工厂。“马村有多少家玉器店,我虽然住在马村也不是十分清楚,估计至少有八百家。”谢国海说。

来自江苏扬州的玉商在挑选玉石料

  “玉器村”有个潜规则

  虽然已经是中午时分,数百家玉石加工厂在简陋民居的掩盖下依然在工作,刺耳的声音、阵阵呛人的粉尘从民居内飘出。24岁的尹华成正在粉尘弥漫的雕刻厂内,专心地用一只玉签,耐心地打磨一个玉人身上的花纹。尹华成从合肥水家湖老家来到马村已经2年,但他是资历较浅的一个学徒:“我学好打磨技术,就可以准备拜师学习玉器的仿古技术了。”

  “拜师”在“玉器村”里非常重要。“你是否拜师,决定着这个村子会否接纳你;决定着你能否在蚌埠玉器这个庞大的玉器行里站稳脚跟。”谢国海说道,这就是“玉器村”的“潜规则”。

  正如谢国海所说,记者在探访时发现,马村里的500多栋居民楼虽然分布得杂乱无章,但屋里的众多玉石工厂却在潜规则之下,自发地安排得井井有条。谢国海告诉记者,村子深处住着他的师傅,他是蚌埠玉石行业的第一代人物。

  “玉器仿古技术只在师徒之间传授,”谢国海告诉记者,浓浓的师生情谊保证了“玉器村”内仿古技术独特的流通渠道。如果无人指点,想了解情况的外人进入“玉器村”,肯定会晕头转向。

  玉石加工“分工”群落

  其实,在蚌埠说起玉器,很多蚌埠人甚至都不知道马村,只知道市中心的南山街和纬二街。南山街是我省最大的玉器交易市场,而纬二街则是专门从事仿古玉器制作的批售市场。

  记者来到纬二街时,已经是中午12时许,300多米长的街道上,居然有300多家玉石加工店铺。该街第二间铺面便是24岁的陈瑶开的,陈瑶正把一棵浸泡在药水里的玉石灵芝拿出来打磨,陈瑶给记者讲了他选择纬二街的真实故事。2004年的夏天,从新疆回蚌埠的火车上,拥挤的车厢显得非常燥热。学徒陈瑶一直坐着,寸步不离他膝盖旁边的黑皮箱。他在扬州一家玉石作坊里当学徒5、6年,所挣的血汗钱就换来了皮箱里的20公斤和田玉石子料。几日几夜,陈瑶抱着这堆石头回到了蚌埠,但由于经验不足,他将这堆石头一一剖开时,却发现里面并没有上好的玉料……

  “赌石”经历让他放弃了在马村开设玉石加工作坊的想法。1年前,他和弟弟在纬二街开了个店,专门替人把玉石半成品“做旧”。陈瑶告诉记者:“纬二街的玉器作坊只是做玉器的一个环节:单纯地把玉器半成品做旧。马村以加工为主,南山街是玉器销售的集中地,他们那里销售的玉器,不仅仅来自蚌埠。”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在密布交通网络的掩盖之下,在蚌埠的郊区甚至一个寻常巷陌里,成群的玉石作坊在这些不起眼的地方悄悄地形成了玉器村、玉器街、玉器里弄。一个庞大的玉器链条,在马村、南山街、纬二街展现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镜头下:衰落的玉器村,300万的玉瓶,无人问津
当代古玉造假基地的尴尬现状
“假玉”之城——蚌埠玉器村的警示
蚌埠玉器之城衰落:陈货够卖20年
风暴眼中的玉器村
【活着】风暴眼中的玉器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