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会孩子宽容大度善交往

 

 

题解孩子是迟早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与家庭以外的人交往的。试想,一个从小被家长严格管束、从不自主与其他孩子交往的人,当他骤然面对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时,该是多么无助和惶惑。一个被父母塑造成孤僻、敏感、怯懦、封闭的人,一个与世、与人格格不入的人,即使学历再高,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家长给我打来了热线电话:

周六学校组织学友之家的活动,我开始是赞成的,但活动几次以后,我发现这些孩子天天在一起疯玩。我的孩子是个很听话、很好学的孩子,我担心时间长了孩子也跟着他们玩疯了,影响学习。因此,想让孩子周六、周日自己在家写作业、看看书、看电视,你看行吗?

我们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通话,我告诉她:

孩子迟早是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与家庭以外的人交往的。试想,一个从小被家长严格管束、从不自主与其他孩子交往的人,当他骤然面对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时,该是多么无助和惶惑。

与人交往的能力,是孩子成人后走向社会后赖以立身、甚至是生存的根本。一个被父母塑造成孤僻、敏感、怯懦、封闭的人,一个与世、与人格格不入的人,即使学历再高,又有什么用?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发生在身边的怪事:一些考上重点大学的高才生,因对集体生活严重不适应,轻者患上精神忧郁症,不得不休学,重者,竟然跳楼自杀。

更有甚者,某知名大学的两个研究生,因一点小事发生矛盾、争吵,竟然大打出手,互相残杀,造成一死一伤的悲剧。

在中小学这类事件也不为鲜见。根源就是在于我们的孩子交往能力低下,造成了团队意识、群体观念和合作精神的缺乏,以致不自觉地出现了人格、心灵上的扭曲。

社会的发展使我们从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封闭性家庭结构走向科技高度发达、信息传递迅速、生产生活日益社会化的现代生活模式中。交往和合作从来没有象今天显得如此重要:一颗人造卫星从制造到发射需要30万人的共同努力、协作;SARS攻坚、DNA的研究需要世界的合作。不懂交往、合作,不会交往、合作怎么适应未来社会呢?

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的观念值得我们学习。美国宝洁公司在国内招聘工作人员,第一条素质要求就是良好的合作精神。西方教育也比较重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从小学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性课题操作,培养团队精神。所以,世界上有三个日本人合作可以形成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在一起就变成了三条虫的说法。中国人在国外的形象也因此受到不良影响。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需求。北师大的谢维和教授在《注意学校的另一种功能》这篇文章中谈到:学校是学生交往的场所,有些学生学习不好,表现也不好,常常要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还要请家长领回去。但是这些孩子还是非常想上学,是什么吸引他们呢?是一群能在一起说话、交往的同学。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一般不愿意把心里话对父母讲。却愿意向同学、同伴说。有一两个好朋友在一起宣泄一下心中的烦恼,使心理得到平衡,这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是非常有益的。
中小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决不仅仅是对学习知识的需求。有些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满足;而有的必须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来满足。

在与成人的交往中,他们更多的是来自外部的要求与压力,而在孩子的世界中,同伴的心是相通的。不存在什么压力和要求,因此无任何负担。他们可以很自由的展示自己,平和地对待各自的错误。更好的适应与不同的人交往。他们可能会闹些矛盾,有些摩擦,但是对他们的社会化过程起着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

也有不少明智的家长支持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每到假期,我们学校都要安排搞些社会调查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们把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搞一个课题调研。为期三天。要求学生自己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和规章制度,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这些活动大多数家长都表示赞同。

例如,在我校每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一个同学这样填写:
我的父母非常支持我参加集体活动,就像那次去开封县体育活动中心,我十分担心,因为那是夏天,蚊虫之类的特别多,当然不如在家呆着舒服。我的妈妈就要求我去,她始终认为“集体活动是对孩子们的锻练,像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都是在活动中学会的。”由于妈妈的坚持,我每次都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我觉得受益匪浅。

这种支持型的家长占90%以上,他们很敏锐地感觉到将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位的,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交往,将有益终身。

我们学校每学期有个心理调查:第一个问题是你有没有好朋友;第二个问题是你在这个班里愉快不愉快。如果发现哪些同学填写没有好朋友,我就会要求班主任和这个学生谈谈心,为他(她)找一个说得来的朋友。我们认为一个自我封闭的孩子,无论是有意封闭还是无意封闭,可能眼下是很稳当的,不会给家长带来太多的麻烦。但将来肯定会给孩子带来终身的痛苦。

家长要支持孩子的正常交往,面对孩子带回来的朋友一定要象热情地接待成年客人一样接待他们。孩子在这个问题上是特别敏感、特别自尊的。你善待他的朋友,他认为给他""足了面子,他有一种自豪感,对父母也会产生感激和敬爱之情,就愿意接受家长在其他方面的教育与引导。

我们学校一位班主任老师曾经研究过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各方面表现一般,但在班里威信很高。这个老师以此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家长特别大气。倒不见得有钱,而是他们家庭的氛围非常随和。这样的家庭经常是孩子们聚集的场所。由于家长大气,也影响孩子,所以孩子也显得特别大气随和。同学们都愿意与他相处。所以这些孩子在同学中就建立了较高的威信。

也有另外完全相反的现象:有些学生的学习一流,在家、在校都很听话。老师、家长都认为是个好孩子,但是,同学不喜欢,没有威信和人缘。这种孩子多数都是家庭管理严格,约束过度。家长冷淡孩子带回的朋友,干涉孩子与人交往的自由。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自闭倾向,变成了孤家寡人,更加剧了他的自闭和忧郁。这些孩子的内心是非常苦闷的,也是非常可怜的。即使考上名牌大学,走向社会,自己的成功和欢乐没人欣赏,没人与自己共享,也无法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成也闷闷,败也闷闷,人生的乐趣何在?

培养孩子交往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孩子交往的空间。寒、暑假及周日他们往往不愿意一个人待在家里看电视消磨时间,希望能就近找几个同学打打篮球,踢踢足球,或者邀朋友在家里下棋、打牌等,家长如果有时间陪这些孩子一起玩玩,不仅自己可以获得一种极大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你的宽容、大度、随和会给你的孩子完善的人格、健全健康的心理,带来终身的益处。

我把我教孩子学会交往的理念,通过一次次家访与家长交流,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赞同、支持和配合。让我的学生家长都来关心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完善文明意识和自身品质修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2e53f010005id.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自信心)
**幼儿园新生入园家长手册
专题:关于中学生的早恋问题(4)解决早恋问题的基本方法
农村小学生人际交往辅导策略的探索
积极引导初中生的人际交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