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行知论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熊贤君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毕生崇尚创造,认为儿童动手能力与创造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如何培养儿童动手能力方面,陶行知有大量精辟的论述。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对于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行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富有启迪意义的。

培养儿童动手能力的意义

陶行知是现代教育的杰出代表,对中国传统“贵耳贱手”、“贵知贱行”等教育上的陋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深刻地指出,传统教育是教用脑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的“残废教育”,用脑者因不用手,脑也不能精细;用手者因不用脑,变成一双粗手。读书人成了书呆子,劳苦大众成了工呆子。认为旧教育教人手脑分离,不仅不能促进而且根本损害人的正常发展,使人成为畸形。在教师方面,旧时宽怀广袖,上课将手抄在袖子里,与学生口耳相授;后来改穿西服,手不能抄进袖子,改为插在裤子口袋里。而学生则呆座傻听,“对于小孩子一直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儿童的创造力。”①

陶行知决心为教育的这一痼疾开出一剂良方,使旧教育起死回生,注入新教育的活力。他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指出:“中国人的手中了旧文化的毒是已经瘫了,看它能否给他打一针,使一双废手变成一双开天辟地的手。我们要看它能否把双料少爷的长指甲剪掉,能否把双料小姐的手镯戒指脱掉,能否把活泼泼的小孩们的传统的几十斤重的手铐卸掉,使八万万只无能的手都变成万能的手。”在人类创造教育史上,较早将动手与创造教育联系起来,认为动手与创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创造教育理论。陶行知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中国传统“亲知”、“闻知”、“见知”思想的影响,重视儿童的躬亲实践,重视儿童的感知与经验,注意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认为这是培养儿童创造精神的第一步阶梯。陶行知将是否重视培养儿童动手能力视作新旧教育的分水岭。他曾说,旧时代之学生的生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死读书”;二是“读死书”;三是“读书死”。新时代的学生虽然也离不了书,但所不同的是“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陶行知说:“活的书只可活用,而不可死读。新时代的学生要用活书去生产,用活书去实验,用活书去建设,用活书去革命,用活书树立一个比现在可爱可敬的社会。”②

“贵耳贱手”的“君子动口小人动手”的教育,必定与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变相的科举”环环相扣。他针对“一切为了会考”的“应试教育”,撰写了一篇题为《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的文章,指出贵耳贱手的教育,“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教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必不教。”教育本应促进人的智力、体力和谐发展,培养手脑并用,劳力与劳心结合的人,而这种教育只注重劳心,不顾及劳力,只重脑,不重手,必然导致教师“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的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学生“一连三个考赶下来,是会肉儿赶跑了,血色赶跑了,有些是把生命赶跑了”。陶行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不重躬亲动手的教育,“扼杀学生的生机”,培养的是考试的奴隶,它正在“大规模的消灭民族的生存力”。

陶行知总结了人类科学发明史上的经验,深邃地发现,具备动手能力与否是创新的关键;动手能力是科学发明的基础之基础。凡科学创造必须有科学逻辑和新的思想观念作指导,然而这新的思想观念从何而来呢?它决不是从教材、从书本、从教师嘴里讲出来的,它一定是来自行动。这从教材、从书本、从教师嘴里讲出来的东西,“好比是一个单极的电路,通不出电流。”因为没有找到那“思想的母亲”。这位“思想的母亲”便是“行动”。陶行知从“行动”出发,提出了科学发明创造的程序与步骤:“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一言以蔽之曰:“懒得动手去做,那里会有正确的思想产生?”③他在《人生两件宝》的诗中,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这一道理。诗云:“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在《育才十字诀》一文中运用生理学知识对“动手”的作用与意义作了科学的解释,说:“手执行头脑的命令,打猎、捉鱼、务农、做工、战斗而健壮起来,同时是改造着发展着那对他发号施令的头脑,我们要重生原始健壮的双手向前创造。”这一思想,陶行知曾以诗的形式作了形象的概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④此诗初由著名作曲家赵元任谱曲,后又由贺渌汀谱曲,并作为育才学校的校歌。足见陶行知对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视。

为了防止人们对于“动手”产生误解,陶行知对两个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作了解释。中国教育第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他说如果是这样理解,那么“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我们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方面: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进退说是学,对别人的影响说是教。做要用手,即学要用手,教要用手。”第二个误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之外,便不是教育。陶行知在给朱端琰的信中,对这一误解作了极好的解释,说:“中国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他们以为书本可以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他们以为要想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只要读读书就会了。书本是个重要的工具,但书本以外的工具还多着呢。因为学校专重书本,所以讲书便成为教,读书便成为学,而那用锄头、斧头是一类的东西。”陶行知主张教学“不排斥书本,但决不许书本做狄克推多”⑤更不许它与“动手”脱离关系。

“手脑相长”、“在劳力上劳心”

旧时有一个“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将劳力的和劳心的人分成两个阶级:劳心的专门在心上下功夫,劳力的专门在苦力上讨生活;劳力的人只管闷起头来干,劳心的人只管闭起眼睛来想;劳力的人便成了无所用心,劳心的人便成了高等游民,愚弄无知。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陶行知明确指出:“劳力与劳心分家,则一切进步发明都是不可能了。”并鲜明地提出了“我们是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不是主张劳力与劳心并重”的观点。他断言:“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便可无阶级。征服天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是立在同一的哲学基础上的。这个哲学基础便是‘在劳力上劳心’。我们必须把人间的劳心者、劳力者、劳心兼劳力者一齐化为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然后万物之真理都可一一探获,人间之阶级都可一一化除,而我们理想之极乐世界乃有实现之可能。”⑥

“在劳力上劳心”是陶行知教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他讨论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与出发点。在陶行知看来,教师必须挑起把人间的劳心者、劳力者、劳心兼劳力者一齐化为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的重担,认为“惟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也惟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他将他的社会理想几乎完全寄托在实施“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上,先要实施“手脑相长”的教育,才能实现其“大同社会”的理想。

如何实施“手脑相长”的教育呢?陶行知将“手脑相长”、“手脑并用”的思想贯彻到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设计等,贯彻“手脑相长”思想自不在话下,仅以“微不足道”的校徽设计为例,便足以说明这一问题。陶行知为重庆育才学校设计的三环校徽,据他解释,其中就包含着头脑、双手、机器和教学做合一、工学团等意思。他为育才学校规定的教育原则——《育才十二要》中就有“要手脑并用”一条。陶行知还写了大量的诗歌宣传“手脑相长”的主张。

“手脑相长”是陶行知教学原则和方法。为了防止手脑分离所产生的手变为粗手,脑变为呆脑的不良结果。陶行知主张手和脑同步发展,劳力者既有粗壮的手,又要有发达的头脑;劳心者有发达的头脑,也要有粗壮的手。怎样达到这一境界?陶行知要求通过动手来摸问题,找问题,由此而产生新的思想和观念;由脑来寻找手摸来的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再用手去创造。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呼吁“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我们就要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之培养”。实行“手脑相长”的教育,要解放孩的嘴,准许儿童随心所欲地提出问题,使他们的头脑能够发达起来。通过问题的解答,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所以,陶行知写过一首诗发挥了这个道理:“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⑦在用脑的同时,还要动手。陶行知举例说,爱迪生爱提问题,又酷爱动手,因为爱提问题,被“非常顽固”的教师认为是故意捣乱,遭到开除。他喜欢玩化学药品,母亲将地下室给他做实验,他“得到了母亲的了解,才一步步的把自己造成发明之王”。陶行知受爱迪生成才的启发,“希望护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⑧通过“手脑相长”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中国千千万万的爱迪生。

对于这一点,陶行知的学生方与严作了很好的阐述。方与严说:“人若是单用脑而不用手,纵时时抽象的发问,而问题终无解决的可能与希望,还有什么发明?还有什么创造?这种可以说是呆想、梦想、幻想、妄想、空想?……若是单用手而不用脑,则陈陈相因而无进步,或无意识的蛮干、笨干,而空费劳力;必要如瓦特等,问沸水汽怎么冲壶盖,即用脑想方法,用手来制蒸汽机,才是手脑并用,才是手脑相长,文明才有进步,世界才有创造,人类才可受益。”他深刻地阐发陶行知“手脑相长”主张,说:“手脑并用,是创造的根苗;手脑相长,是进步的兆征。”⑨陶行知提出“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教学方法,希冀对于动手的强调,较为妥当地调适体力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在他看来,教育本来就应该在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培养手脑并用,劳力与劳心结合的劳动者,彻底纠正过去教用脑的人不用手,用手的人不用脑的“残废的教育”;改变过去加深拓宽手脑分离鸿沟,加剧劳心与劳力对立的“偏颇的教育”。

“手脑并用”这一教学法与“在劳力上劳心”虽无二致,但在教育对象上还是存有一定的区别。“手脑并用”多用于儿童教育,强调儿童在动脑时也要重视动手,以动手促进动脑,以脑指挥手,从而达到手脑并进、手脑同时发达的目标;而“在劳力上劳心”则多用于工人、农民等体力劳动者的教育,希望体力劳动者通过动脑有一个发达的脑子,如果用手不用脑,虽然有健壮的身体,但生活中却难免摆脱贫困交加的厄运。陶行知曾谆谆告诫工人、农民兄弟:“动手不动脑,饭也吃不饱。”要吃饱饭,吃好饭,就要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教学方法论是“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方法论与杜威“做中学”存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杜威实用主义教学主张,强调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来取代教材的死填硬灌。仅从这一点上来看,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陶行知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在20年代提出了“教学合一”的主张。当时他认为学校教育的“教”是做,“学”也是做,因而未明确地提出“做”的概念,“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他认为“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⑩

1927年,陶行知的教学方法论中已经引入了“做”的概念。他在《教学做合一》的讲演中说:“前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我仍用教学合一之题。张伯苓先生拟改为学做合一。我于是豁然贯通,直称为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方法论后来在他所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得到广泛实验,因而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做”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核心内容。他曾为这一教学方法以严谨的定义进行表述:“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又对“做”进行了专门界定:“做既成了教学之中心,便有特殊说明之必要。我们怕人用‘做’当招牌而安于盲行盲动。所以下了一个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⑾他强调“做”是中心,而不是三个步骤的最后一步,也不是三个并列的概念。他在《教学做合一》中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行知以游泳取譬,说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再如,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稻而讲解;关于种稻而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乃是为种稻而看书;想把种稻教得好,要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要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陶行知在这里强调教师的教是“做”,学生的学也是“做”。陶行知对过去教师唇焦舌敝的讲解教学法,给予了猛烈抨击。他指出,在传统教育中,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后来,人们觉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弊端,便改良一下,提出了教学——教学生学。这一改良导致另一种倾向,这就是教和学有了师生间的分工,“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陶行知撰写了《教育的新生》一文,阐述教和学、教师和学生的标志,说:“事该怎样做便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又说:“从前是先生教,学生学。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故教而不做,不是先生。学而不做,不是学生。在做上教,才是真教;在做上学,才是真学。真教,才是先生;真学,才是学生。”⑿这种教学方法论的问世,可视为教学方法的新生,亦可视为教育的新生。(待续)

                                    

(续前)

为了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陶行知对他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课程安排上,他设计了一套“活动课”以代替传统的“死”的课程。在晓庄师范学校,“全部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陶行知强调“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我们不知道什么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全部活动——教学做——都是课程。这种教学做的课程分为5个部分,一是“中心小学活动教学做”;二是“分任院务教学做”;三是“征服自然教学做”;四是“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五是“学生自动的教学做”。这5大部分中和每一类都包括具体的教学做,如分任院务教学做中,全校的文书、会计、杂务、卫生等工作,都是由指导员指导学生做的。征服自然教学做包括科学的农业、造林、基本手工、卫生和其他教学做。为了使教师转变观念,不再是过去“动口不动手”的教书匠,陶行知将晓庄师范学校的教师统统改称指导员。指导员不是教书匠,是以做教学生,以做示范,在“做”上教,在“做”时指导。因而指导员和学生都是农民的样子,有时赤着脚,穿着草鞋干。指导员和学生几乎是没有什么差别,陶行知说“他们的界限实在分不清楚的。每个人都是教做,也都是学做。‘会做的教人,不会做的跟人学’”。学生也不像“学生”,不是抱着书本读书。学生从入学考试的一天起,就必须做农事。在晓庄师范学校,扫地、抹桌、烧饭等工作,全部由学生自己干,这些既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做”的一部分。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做”并不是滥做,无目的、无计划的做。有人对于这一点不甚明了,向陶行知提出疑问说:“教学做合一是要做什么事,才去看什么书,请教什么人。似此则事实与时间上,往往发生因应付不能裕如的困境,而绝端犯了‘临渴掘井’、‘临时抱佛脚’的弊病!未稔何以教之?”陶行知回答说:“‘临时抱佛脚’是可耻的;临渴而掘井,才算那人还不致去讨水或偷水喝,尚不无创造的精神!但是我们凡做一事,须要立定先后缓急的计划,准备充分可用的工具,才能应付裕如;倘使我们按照需要的生活历程去预定计划,自然没有‘临渴掘井’的弊病了。”⒀

后来,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仍将“做”作为师生的重要课程和训练项目。据育才学校校友王传义回忆,育才学校的师生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自己动手从事一切力所能及的劳动:轮流到伙房去帮厨,帮助炊事员挑水、烧火、洗菜、磨豆腐;大家吃的粮食,都是师生们从5里路外的嘉陵江边一站又一站地接力背回来的;校园里开辟了菜地,每个组种一块,还养猪、养鸡、养兔,既改善了生活,又减轻了学校经济负担。至于日常的清洁卫生和缝补衣服,都是是学校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集体活动。⒁

“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创办的学校得到广泛的实验,通过“做”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治事能力,也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因为学生都动手“做”,学校无须请校工干杂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的经济压力,在困难时期对学校的办学经费有所补贴,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解放儿童的双手”

陶行知多次讲到,人的双手功能极大极广,开发无穷无尽,提出了“双手万能”的口号。他曾列举许多例子说明双手的功能,如人们穿的:先要种棉、纺纱、织布、养蚕、抽丝、织绸缎,养羊子和骆驼,取其毛,织呢绒,然后制成衣、帽、鞋、袜,用以蔽体身御寒,这些事情样样都是用手做出来的;人们吃的:先要耕田,种稻麦,种蔬菜,种桃李,养牲畜,研米煮饭,磨粉做面包,做肴菜,烹调,然后能尝到鲜美的味道,充饭止渴,这些也全都靠手做出来。手既然如此神通广大,手就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定要充分发挥手的功能。陶行知不仅在所撰写的文章中,在讲演中,在给人的书信中,反复强调了这一意思,还作诗予以加强印象,使人们永远不忘。诗曰:“会用这双手,什么也不愁,穿也不愁,吃也不愁,玩也不愁。小朋友啊小朋友,千万别忘记,求友不如求手。”⒂鼓励教师和学生多多动手,能够动手的一定要动手,不要轻易地以脑代手。陶行知从“双手万能”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评价教科书和教学方法的三条新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陶行知指出,中国人的手中旧文化的毒是已经瘫了,以使中国起死回生,一定要使青少年儿童“无能的手都变成万能的手”。⒃他在大声疾呼,“全民族对于中国现代的无能的教育,该有觉悟。……若再因循苟且,则可以救国之教育,将变成亡国之催命符。到了那时,虽悔也来不及了。”号召中华民族全体人民“从此下定决心,在头脑指挥下,把双手从长袖里伸出来,左手拿着科学,右手开着机器生产,建设,创造,必定能开辟出一个新天地来”。陶行知断言,“荣枯、安危、存亡之故,只在念头之一转和双手之一动,用不着到远处去求啊!”对一那些重口贵耳贱手的书呆子,陶行知奉劝他们还是少读点书,否则在脑里要长“痞块”。书呆子要把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改过来,其实并不难,只要吃一帖“手化脑”即可生效。

手既然具有如此大的功能,当然不能闲置不用,一定要淋漓尽致地发挥手的作用。如何发挥手的作用呢?陶行知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解放儿童们的手。人类自从腰骨竖起,前脚变成一双可以自由活动的手,进步便一日千里,超越一切动物。自从手脚分工后,人类乃能创造工具、武器、文字,并用以从事于更高之创造。假使人类把双手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人类就会停止在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但是,人类发展到了今天,中国儿童的手虽然没有看得见的绳索捆绑着,但却被看不见的绳索捆绑着,对于小孩子一直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的一位朋友的太太,因为小孩把她的金表拆坏了,盛怒之下给小孩结结实实地打了一顿。陶行知得知此事后,对那位太太说:“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对她说小孩子这种行动原是有出息的可能,建议她带小孩去找修理匠修表,条件是要你的小孩子在旁边看着他如何修理。陶行知说,这样,“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满足,或者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咧。”并说,“小孩子的双手是要这样解放出来”。⒄

陶行知认为,中国在解放儿童的双手方面最为落后,直到现在才开始讨论解放双手。而外国因为早行一步,所以社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当然,“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既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就要立即行动起来,解开捆绑儿童双手的绳索,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让儿童参与一切可能参与的活动。陶行知号召人们学习爱迪生,并且指出,学爱迪生决不是读读《爱迪生传》和他的发明报告就算完事,“我们必得像他一样在电气实验上亲自动手去做,用脑去想,才不愧为他的学生。这还不够,我们必得天天想,一年想到头,一世到老在这上面下功夫,才能希望有所成就。”爱迪生有屡试屡百折不挠的精神,为着要求得一种最有效之电灯用的金属灯丝,曾经用矿物做了1600百次试验;他检查过6000种植物,为的要看那植物最合乎制造炭丝之用;他所发明的镍铁电池是50000次试验的结果。可以设想,如果爱迪生中途停辍,这些发明的后果可想而知。所以,陶行知说:“尝一尝,试一试,就放下手来,那是不会有什么在不了的贡献的。”陶行知还将动手作为鉴别一个学生在某些方面是否有天才的试金石。他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你要知道你在电学或任何学问上有无一些天才,只须问一问自己在这件事上是否肯动手用心去做,做得不肯歇手。”⒅

做科学实验是不能请人越俎代庖的,必须像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般,要步步落实,一步也不能腾空,否则不能取到真经。由别人动手去做科学实验,自己袖手旁观,也是不可能有任何发明创造的。在引导儿童自己动手做实验上,陶行知及其同仁煞费苦心。在30年代初,陶行知掀起了一场声势较大的“科学下嫁”运动,要使做种田的人,拾垃圾的孩子,烧饭的老太太也能享受近代科学知识,要把科学变得和日光、空气一样普遍,人人都能享受。他和晓庄师范学校同仁编了一套自然科学丛书,为了方便儿童动手做实验,这套丛书“着重在指导儿童动手去做实验,所以关于如何去找材料,如何动手做,说得非常详细,务使学者看了书上说的就会去做。从做中引导到近代的新奇发明上去,引导到科学原理上去,引导到日常生活和环境的改造上去。”陶行知提出了“玩科学的把戏”的口号,号召大家动手来玩科学把戏,来领着儿童玩把戏,玩熟了,玩得有趣了,再把它写下来。他还自己亲自动手玩把戏给孩子们看,他玩给孩子们看,又教孩子们玩给他看,并“仔细在旁边观察儿童的动作、表情和每一句话。回来,他就把它写下来”。⒆

陶行知严谨认真的态度,使在场的青少年儿童深深地体会到他对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视。陶行知还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贯彻到学校的一切工作之中,如他为重庆育才学校起草的《怎样培养十六常能》中,便有会当书记,会管账目,会烧饭菜,会洗补衣服,会游泳,会急救,会布置,会管图书,会种园,会修理等,这些都与“动手”有关。后来,陶行知又起草了《育才二十三常能》,其中初级16常能与以上所列举者相似,但在“高级七常能”中,又增加了“会开汽车”、“会打字”、“会速记”、“会接电”。⒇这里的“接电”,是指学毕电学,要会接灯走线。

陶行知在儿童动手能力培养的理论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在实践方面,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培养儿童动手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和重庆育才学校等学校进行了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量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证明,“十指连心”,动手能力与脑力发达有着互促互动关系,手的灵巧可促使大脑反映敏捷,大脑反反映的敏捷又反过来使手更加灵巧,恰如古语所言:“心灵手巧。”由此不难发现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半个世纪前陶行知所提出并实践的儿童动手能力培养的理论,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儿童创新能力,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注:

①⑧⑩⒄⒇ 《陶行知全集》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2552689525526505506页。

②⑿ 陆静山:《陶行知的教育方法——教学做合一》;方与严:《教人民起来做主人》,《纪念陶行知》,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104页。

 

③⑥⑾⒀⒃ 《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0445289167168299300页。

④⑦⒂《陶行知全集》第4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98页。

⑤ 狄克推多Dictator的音译,意即“独裁官”,古罗马共和国的非常任长官,任期不得超过6个月,任内权力受任何限制。

⑨《给小朋友的二十一封信》,《方与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780页。

⒁王传义:《培育人才幼苗的新路》,《陶行知一生》,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01页。

⒅陶行知:《怎样学爱迪生》,《申报·自由谈》19311027日。

⒆戴伯韬:《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1月新一版,第56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3f7fc20100at50.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格言精粹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教育箴言妙语篇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老师、家长不得不看的实用教育名言(四)陶行知先生教育名言60条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