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梯级培养”之现场案例分析汇编(一)

云南师大附小教师“梯级培养”之现场案例分析汇编

 

 教师“梯级培养”之现场案例分析汇编(一)

 场 案 例 分 析 题 目

请从下面三个案例中任选两个结合新课标精神和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要求:每个案例分析不少于500字左右)

 

案例1:别人眼里的“坏孩子”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就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教育家戴尔·卡耐基。  
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案例2:一本书的较量

课堂上,田老师看见黄某拿着一本课外书,津津有味地看。他走到黄某身边,黄某没有发现。“把书给我好吗?”黄某吃了一惊,条件反射地把书扔进自己的抽屉里,埋着头不动了。田老师又轻声地重复着说:“请把书拿出来。”……“那我就请班主任刘老师来拿吧。”……“好吧,我现在就打电话给你爸爸,请他来拿这本书。”……老师慢慢从包里摸出手机……黄某流着泪,很不情愿地拿出了刚才看的那本美国畅销书《奥兹国的巫师》。这时,老师才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请结合相关理论有针对性地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案例3:一位被学生接受了的女教师

      教师A女士,因家庭问题而情绪低落,不思进取,不思工作……家长纷纷向学校提出换语文老师……学校换了另一位语文教师B女士。这位语文教师接课后,视工作为责任和使命……学生和家长反映:这位语文老师才是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她课讲得精彩,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作业的批改也十分认真,作文的评语很有针对性,对学生的激励很大,她确实是在培育学生成长。

    问题:请根据相关理论,结合自身发展进行分析。

 

 

 

编号:1    学科:语文

案例1分析:

给孩子打开“一扇窗”

坏孩子戴尔·卡耐基在亲人和邻里的眼里,无疑是一个只会带来“灾难”的人。这样的孩子,不惹什么祸已是万幸,谁还会期望他将来有所成就呢?幸运的是,卡耐基遇到了一位懂他的继母,散发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光辉。但是,其他如童年卡耐基的孩子是否也有人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呢?这些大家眼中的坏孩子有什么样的前景呢?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不时会碰到这样的孩子,通常他们被定义为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双差生”,老师们对他们层出不穷的问题头疼不已,随时充当“救火员”的角色。我们在意和紧张的是他们是否犯错,我们对他们前途不抱多少希望,我们很了解他们有什么样的缺点、坏习惯,却看不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那么,谁来帮助他们,为这样的孩子打开一扇窗,指引一条适合他的路呢?我们老师应该担起这样的责任来。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存在,虽然在学校的学习中能力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有时我们再努力,也不能使有的孩子提高成绩,那么,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换种态度来面对他们呢?是大树,就让他长成栋梁之才;是小草,就让她装点大地。每个人都要争做老虎,那会注定有一大批烂虎,为什么不尝试做一只好猫咪呢?我们迫切要做的,就是真正地了解学生,带给他们自信,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我们还必须改变的,是自己看待学生的定势思维及眼光。

诚然,不是每个“坏孩子”都能成为卡耐基,但是,一个“坏孩子”能成为一个积极、健康的普通人,就非常好了呀!我们老师能为被关上“门”的孩子打开“窗”,这也许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案例2分析:

老师,请谨慎用您的权威

学生犯了错,为了让他们好好听课,为了不令其他人效仿学坏,为了维护规章制度,更为了师德尊严的不容挑衅,我们经常会像案例中的老师一样,搬出班主任、父母等各种“杀手锏”来使学生乖乖认错。不过,亲爱的老师,您的学生心里真的认错了吗?今后他还会犯同样的错吗?案例中的那位同学,一定很爱读书,且爱不释手,《奥兹国的巫师》,畅销书,光听名字就很能吸引青少年;在同学们面前出丑,他一定很难为情,不过,他不愿意让父母知道,因此他“就犯”了,可以预见的是,事后他最心疼的是那本没读完的书,而不会是自己犯的错。那么,这场较量根本就没有赢家!

学生不认真上课肯定需要老师提醒,不过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而且,不同性质的问题也需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简言之,达到目的的手段很多,应该选择最好的。如果老师们在处理问题时只求“结果”,不求“效果”,恐怕事实会让我们失望。一个遇事就动用自己“权威”的老师只能让学生“口服”,不能让其“心服”,“口服心不服”,这样的较量老师也输了。另一方面,一个不讲究处事策略的老师,不等于“纸老虎”一样吗?“纸老虎”只能吓吓人,可不会让人改过向上啊!

教育讲究的是春风化雨,学生有了错,花点时间了解、思考,有针对性地解决,让犯错方真正地认识自己行为的负作用,心悦诚服的接受才是上策。相反的,动不动就以“威”压人,既无助于事情的解决,也不利于学生亲近、信任老师。教师的威严不可不立,但在动用之前,请问自己一句:“真的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吗?”

 

 

 

编号:2    学科:语文

案例1分析:

冷静分析   科学转化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这样那样的所谓“坏孩子”、“差学生”,其实静下心来细细思量,所谓“坏”“差”只不过是这一部分孩子的行为习惯较其他学生显得有些“出格”,从而导致其学业成绩上也出现一些不足和偏差罢了。案例《别人眼里的“坏孩子”》中卡耐基的童年经历即是一个有力的佐证。所以,面对这样的“坏孩子”,我们首先要能客观地对待他们的“坏”,而不是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孩子的好动、求知欲望强烈,这让他们在很多时候都会因为自己一时的贪玩、好奇而做出一些他人眼中不合常规的举动,就像卡耐基小时候一样,而这样的行为反复出现而且作为教育者的家长、老师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和教育,那么“坏孩子”的不良习惯就会导致“学习差”这一问题的出现了。所以说,“坏孩子”“差学生”的问题主要是出在了行为习惯上。而案例中的继母给我们做出了成功改变、转化“坏孩子”的范例。首先是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兴趣爱好、脾气性格等等方面,然后对孩子进行一次科学、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找出“坏”“差”的原因来,积极思考对策,尝试对其进行改变。其次,就是在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价的基础上,能运用科学地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并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的进步,使之能及时地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当然,我们在转变、教育“坏孩子”“差学生”的过程中,爱心、耐心必不可少,而灵活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案例3分析:

责任心和使命感,是教师的职业生命

     责任心和使命感,是一个从业者必须具备的,不管他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也不管他的职位高低。责任心和使命感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从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来说,责任心和使命感意味着一个教师的职业生命。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必将因为一些生活、家庭、个人的原因而影响到老师教育教学的效果,案例中的教师A女士即是这样的典型。试想,这样的老师连起码的职业素养都不具备,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吗?能使老师的课堂让学生喜欢、乐于学习吗?不可能的。所以,其结果只能是被换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具有强烈的责任、使命感,知道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从而为自己在工作中真正做到敬业奉献而打下基础。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像案例中的教师B女士那样,视教育教学工作为自己责任和使命,才会想方设法地花时间花精力不断地提高自身作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把课堂教学搞得精彩,切实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我们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总结,在工作实践中用自己的爱心和包容,去赢得学生的喜欢和爱戴,让学生能真正地从心里接受我们。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成为让学生接受并喜欢、

爱戴,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前提,也是决定条件。培养、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当务之急。抛开这一点,一个教师的职业生命也便结束了。

 

 

 

编号:3    学科:语文

案例1分析:

“坏孩子”在转变

所谓的“坏孩子”、“差学生”,在每一个班级都存在,做好他们的工作,可以挽救他们,由此也可能引发这个人其他方面的成功。故事中的“坏孩子”之所以能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关键就在于继母正确认识了他们的心理特点,用爱帮助教育他、正确引导他,让他走上正路,最终获得了成功。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我们应认真对“坏孩子”、“差学生”进行分类,分析他们落后于其他人的原因,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因人施教,帮助他们进步。班级中的后进生,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一:自卑感强。因为他各方面较差,收到批评较多,而表扬少之又少,他们会觉得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二:逆反心理较强。因为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他们的言行具有一种逆反心理。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使以上的这部分“后进生”转化,回到集体中来,逐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尝试:

1.以情相处,增强后进生对老师,家长的信任感。后进生的形成,固然与家庭、社会和学生本身等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方法更有直接的关系。故事中的继母,就是因为用爱,用心去与孩子相处,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孩子,最终让孩子有了转变。作为老师,我们也应该对后进生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要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自己对他们的爱,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2.以理相待,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后进生多数本来也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但由于兴趣、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落后,这时如果家长或老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他们,会伤到他们的自尊心。故事中“坏孩子”的父亲,就是因为没有全面了解孩子,就对孩子进行评价、判断,这是不可取的,这只会让孩子更逆反,更一发不可收拾。我们只有尊重和了解后进生,他们才能把老师当作知己,老师也才能了解学生,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帮助他们,促进他们进步,也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求知与进步的欲望,后进生也有一技之长,也有先进的方面。我们应扬其所长,激发他们产生改变自己后进状态的信心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他们的自卑心,有了信心,进而防止他们再产生逆反心理。

3.用爱心让其转化。一个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需要老师的耐心和关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过:“对学生严的同时切莫忘了爱,切莫有嫌弃后进生的想法,越是对后进生越应同情,越是应该爱。”故事中“坏孩子”的继母正是用自己的关心、爱心和细心让孩子转变,我们也应像母亲一样,用心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的转化,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因此,应建立起良好的家校沟通桥梁,家校配合,共同做好后进生的转化。

只要我们讲方法,有耐心,一步步走入后进生心灵,用合适的方法引导他们,他们一定会得以转变,我们也会像故事中的继母那样,看到“坏孩子”,看到“后进生”在转变,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案例3分析:

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职业就是一种良心的职业,要当好一名教师,就应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爱得专心致志,爱得无私无畏,做一名被学生接受、认可、喜爱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地体会到用心去爱学生竟能得到丰厚的心灵回报,因此,在工作中,我时时提醒自己必须倾尽全力努力工作,热爱工作,教书育人。

工作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良好的学习心境。课堂上,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应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努力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现在多媒体进入教室后,我们也利用现代教具让学生能接受更多的信息,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

对待工作要一丝不苟,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都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对待学生,要做到爱的得体、严而有理、有度,用爱去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对于为学生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教师的责任感,我们要用爱去对待学生,关心他们的的成长,爱护学生,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

我们要在工作中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去诠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去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肯定与支持,争做合格的人民教师。

 

 

 

编号:4    学科:数学

案例1分析: 

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生活中,总有一些孩子喜欢做一些别人不乐意接受的坏事,对于学习总是提不起兴趣。老师、家长提到他们总是摇头叹气,他们就像案例中提到的“坏孩子”小卡耐基,或者是“差学生”。可是这些学生往往并不存在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而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有紧密的关系。他们有的长期受家庭因素或社会不良因素等的影响,造成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根本无目标,缺乏动机和兴趣;有的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忽然有所转移,不愿承受学习压力,缺少意志,感到读书辛苦,枯燥乏味,从而把精力,关注点转移到“捉弄”别人,搞“恶作剧”上。这时就需要老师了解这部分学生的生活境况,关心他们,注意把培养成功心理、强化内部动力机制作为教育目标,坚持对“坏孩子”、“差学生”施行激励性评价,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做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用“蹲下去”的方式关爱,引导、帮助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最终让“坏孩子”、“差学生”走上正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差学生”形成的原因是教学失误积累所致,要转变他们,我们需要认识“坏孩子”形成的原因,认真分析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方面的教学失误,走进他们的生活,进行带有生成性的耐心细致的教育。然而这却是一个复杂而又缓慢的过程。

一、了解“坏孩子”们,走近他们

对这部分孩子要结合实际,帮助他们制定近期、中期、远期的学习、生活目标,认真实施,使他们有更多机会获得成功的快乐,学习习惯,思想品质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用关心,真心对待“坏孩生”,肯定他们的表现

1、学习小奖,进步中奖,自主大奖;

2、放松要求,有效吸引,高度评价:让他们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激起奋斗的决心,增强做人,做事,学习的自信心。

3、扩大希望,戴好“高帽”;

4、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奖赏成功。

三、用爱心主动帮助他们,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总之,只有懂得尊重关爱,鼓励“坏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才能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好孩子。

 

 

 

案例2分析:

一本书的较量

案例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我的课堂上,田老师的处理方法、方式把学生和教师自己放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这样一来,学生觉得老师太小题大做,而老师则为刚才的行为感到有惊无险——还好学生给面子把书交了出来,如果不交出来,我还能怎么办呢?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人为本,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教育模式,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田老师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全班学生静静等待事情处理,影响了教学进度,让自己也失去了教师的风度。建议田老师可以先走到小黄身边,提醒他这是在课堂,请他收起来专心听课。下课后单独找该同学了解情况是什么,再针对问题进行教育。这样黄同学也不会觉得在同学们丢了面子,受到老师这样严厉的批评而感到委屈,从而在心里产生内疚,感激老师的提醒。也许自己只是觉得今天的知识我都懂了,先看一下课外书,而老师今天课堂上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某个知识点,既然会了,干嘛这么严厉批评我呢?自己只是犯了一个小错。而田老师则可以在课后反思一下,是自己的教学没有吸引力吗?是设计,备课方面需要改进吗?或是教学方式不受学生喜欢,下一次改进,让黄同学也能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不但让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也能让自己教学更上一层楼。

由此,我们教师应重视课后反思,课堂上出了问题,不能一味责怪学生不配合,不听课,而是要多从自身上找原因,想想自己应担负什么职责,自己的教学有没有吸引学生?有没有调动学生的热情?通过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才更具时效。

 

 

 

编号:5    学科:音乐

案例分析2

一本书的较量

看了《一本书的较量》这一案例,让我无不感叹——作为一名老师,应以教育为本,以尊重学生的主体为前提,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并且让他发自内心地接受。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例——某男生在玩手机,旁边同学也在看,我轻轻走过去,在他们背后看了一下,蹲下问他:“手机关闭,还是把手机给我两个选择。”他选择关闭手机……下课后,我让这位同学留下来,问他:“为什么玩手机?是什么原因所致?”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之后很欣慰——他说:“老师放的那首音乐,我手机里也储存了,我想也放给别人听……”听后我说:“你也很喜欢这首音乐,对吗?为什么?”他说:“喜欢它旋律优美,会让我有梦想。”“太棒了。”我说:“之所以让你们欣赏这首音乐,也是想了解大家的梦想是什么……我也很喜欢它的旋律,其中小提琴似流水的声音会让人回到一个纯净宁静的夜晚……那现在,你想对周老师说什么?”他笑着说:“对不起,周老师,我知道在课堂上不应该这样,今后,我知道怎么做了!”我笑着说道:“其实你当时可以举手告诉老师你的手机里也有这首音乐,同时可以说出你对这首音乐的感受和储存的理由呀,你说,对吗?不然会让老师误会并影响上课时间……”他最后说了句:“谢谢您,周老师。”

那天,我很幸福,因为让学生知道了今后该怎样处理事情,上课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很自豪,因为我懂得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在批评学生前,应该了解他做的原因是什么,并且,要建立师生平等关系,这样事情也解决了,又不伤害学生)。

这就是我个人的小小经验,如有不足,请多指教!

 

 

 

案例分析3

不要在个人困难中打转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难忘的程度因人而异,有很大的差别。一些人的生活中重复遭遇悲剧,而另一些人却始终过着惬意的生活,几乎从来不会遇到困难。在生活过程中,我们不仅会有真正的欢乐,也会有真正的悲伤,重要的是对待欢乐和悲伤都要有一颗平常心。

在《一个被学生接受了的女教师》案例中老师A就是让个人困难严重地干扰了自己的工作——忽略了自己是教育者,教育者的言行举止都会严重影响学生,你对生活没有激情,没有积极性,上课时,你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个没有活力、没有希望的人,又怎么可能会使课堂气氛活跃,会让学生喜爱和接受?一个没有责任心的老师,又怎么会让学生家长放心呢?其实,一个真正热爱这项事业的人,工作也同样给你提供一些精神慰藉,有时我们无法避开必须面对个人困难,更不能让这些困难支配,不能在自己的个人困难里打转儿,让它们拖垮自己的工作,也拖垮自己,真不值,学会公私分明,心平气和地渡过难关,要调整心态,多想好的,就会得到好的,相信自己是命运的主宰!

教师B之所以被视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因为她认识到了工作责任和使命是什么,知道自己是知识的传播者,懂得怎样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因此,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积极备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业批改认真,作文评语有针对性等等,都是她获得成功的法宝!

在工作中,我都是以满腔热情地投入地教学生,内心充满了对学生的喜爱和对工作的热爱,永远记住——我是一名教师,一切都以身作则。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他不要在个人困难中打转,要相信自己是命运的主宰,要积极平和对待一切困难,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相信自己……

 

 

 

编号:6    学科:数学

案例1分析:

好孩子是“导”出来的

在我看来,“坏孩子”应该是道德品行有问题的孩子。如经常性地做出一些有破坏性或伤害到别人身心的行为,让人难以忍受。对于学生,如果他被这个标准界定为一个坏孩子,作为教师的我,一定会跟孩子沟通,倘若其再犯,还会再与他谈心。但如果几次之后,孩子的表现都没有太大的甚至没有丝毫的转变的话,也许在我经历了若干次期望变成失望之后会选择放弃,但在我拜读了《别人眼里的“坏孩子”》之后,我觉得我不应该选择放弃,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孩子的教育亦然如此。

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正确的引导。当孩子出现所谓的“严重问题”时,作为教育者应首先了解孩子心理的一些真实想法,分析孩子的行为动机,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找到恰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喜欢搞破坏的孩子大多是很自我,但因经常被批评,得不到同学的认同,老师足够的重用而产生逆反心理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果能及时地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多找找孩子身上的优点与过人之处,多让他参加一些能发挥其优势的班级管理工作,当工作一旦取得成效,老师及时地进行全班性的鼓励与表扬,相信孩子在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认同与赞扬声中,一定会不断努力、不断收获、不断进步。

 

 

案例2分析:

过后再说

对于黄某与田老师的场景,在我的课堂也发生过。黄某的不情愿与我课堂上的小马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我没有请班主任,也没有掏手机打电话的意思,结果是小马没有拿出那本《哈利波特》,还狠狠地瞅了我一眼。当时的我有些许无奈,算是输了个透透彻彻。只有“鼓足勇气”继续上课。

课后我拨通了小马妈妈的电话,把小马课堂上看课外书的事说了个大概,约好下午放学后在数学办公室见面。

当小马和妈妈来到办公室之后,我主要从阅读大量课外书的好处与在课堂上看与课堂无关的课外书的不良影响来讲。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开阔眼界、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很值得提倡。但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不仅让自己失去了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也耽误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时间,想一想是利大还是弊大。听了我的一番疏导,小马轻轻地点了点头。

当我今天读了“一本书的较量”再次让我想起那天的事时,我觉得,课堂上完全没有必要与孩子“较量”。因为这样做不会产生任何好处,浪费了时间不说,如果处理不好还会让其他的孩子产生一些不良的想法。还是课后处理比较妥当。

 

 

 

编号:7    学科:语文

案例1分析:     

好习惯从点滴做起

    我认为“坏孩子”、“差学生”主要是指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孩子。孩子身上不好的习惯都不是天生就具有的,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案例1中的“坏孩子”从表面上看他的行为习惯存在着许多问题,但聪明的继母从表面现象中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所在“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因此,对于孩子身上不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就要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去观察,找到原因后,根据不同孩子的气质特点、性格、家庭教育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帮助,让他们逐步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有以下几点:

一、扬长避短。任何孩子都是有个体差异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正视孩子的差异,在对孩子的评价中应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搞“一刀切”式的评价方式,让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正面引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当孩子对新鲜事物产生新奇感,有强烈热情时;当孩子对一些事情表示强烈的求之于时,老师要及时对其正确引导,引导孩子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好。引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在做任何事时都会认真思考,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自己所做的事情。调动孩子自身的内在潜能,引导孩子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该用的地方。

三、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孩子身上的问题从某种角度讲就是家长的问题。所以,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家校合作才能培养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

四、赏识孩子。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只有赏识他们,用放大镜去看孩子身上的优点,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案例3分析:

用“爱与责任”工作

案例3中的两位老师的工作态度不同,直接导致了工作效果的完全不同。因此心态决定着一切,态度决定着一切,一位教育工作者只有用“积极上进”的心态才能在工作岗位中创造出出色的业绩。

不要将自己生活的角色带入工作角色中。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生活中A老师因家庭问题而情绪低落,她的做法其实就是将生活中的烦恼带到工作中,这样的生活态度是不能做好教师工作的,这对学生也是不公平的。

克服职业倦怠。A老师工作不思进取,其实也是职业倦怠的一种表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工作,这样才能保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温暖童心,用童心去照亮童心。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认为我今后的工作中应注意:

一、以积极的心态工作。在当今社会的职场,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压力,在压力面前要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利用适当的方式如运动、读书、玩电脑游戏、购物等方式缓解自身压力,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用爱与责任工作。作为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即便这个学生现在让你很头疼,我们在教育时也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在工作中用强烈的责任性能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并下决心去做好,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增强老师的威信,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三、不断学习充电,克服职业倦怠。21世纪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学习,补充新鲜血液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不落伍的,“时尚”的老师。

 

 

 

编号:8    学科:语文

案例1分析:

“坏”孩子变“好”孩子

读完这个简短的小故事,脑海中出现了一个个曾经的“坏”孩子和一个个今天的好孩子,“坏”孩子真的“坏”吗?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告诉我,所谓的“坏”只是孩子身上存在的某一或某几方面的不足,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学习习惯、生活能力、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的缺陷。而老师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孩子克服不足,改正缺点,使一个个“坏”孩子变成“好”孩子。

怎样把“坏”孩子变成“好”孩子呢?我认为首先是尊重,是关爱。在同学中“坏”孩子常常不受欢迎,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同学们尊重他,要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找到教育他的突破口。如我班有一男孩,学习能力极差,每次考试都是全班最后一名,很多同学都看不起他,他也因此更加不思进取。为此,我找到了该孩子的一个闪光点——诚实,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鼓励他,并把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组织起来帮助他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渐渐地,他感受到了老师,同学对他的尊重和关爱,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在有改观。

其次,是宽容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坏”孩子的“坏”一般都比较顽固,变“好”的过程一般都要持续一段时间,因此,老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用足够宽广的胸怀去包容。要特别注意和重视孩子转变过程中微小的进步。每发现孩子一次微小的进步,都要夸大地去表扬,去鼓励他,并在表扬的过程中暗示,渗透他仍需努力的目标。在孩子的错误出现反复的时候,更应以包容的态度去理解他,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继续努力。

再次,就是以“优”点代“缺”点。从不同角度审视“坏”孩子,我们定能发现他的优点。在转变“坏”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老盯着他的缺点,老教他如何去改正,可以忽视,淡化他的缺点,可以大力帮助他发扬优点,让他把所有的注意力转移在发扬优点上,潜移默化中把缺点改正。同是我班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每天都不按时改错,可他是班上的篮球队员。于是,我说:“孩子,你的篮球打得真好!如果多点练习的时间,肯定是咱们班最厉害的。”见他很享受的样子,我又说:“如果每天你早改完错,至少有一个多小时练习呢!”这番话还真有效,他真的改完错到操场上练球去了,不久还真改掉了不及时改错的坏习惯。

把“坏”孩子变“好”孩子说难也不难,只要有足够的爱,足够的耐心,有针对性的适用的方法,在你面前的定是一个个好孩子。

 

 

案例3分析:

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孩子给我写过这样一封信:“老师,你是我的朋友,你是我的老师,你是我的妈妈”,朋友、老师、妈妈这就是对“好老师”的理解。读着这动人心弦的信,心中还是有几分惭愧,这样的“好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做孩子们的妈妈”,这是爱学生的具体内涵,我们应该关爱每一个孩子,生病时呵护他,遇到挫折时鼓励他;犯错误时包容他、教育他,让孩子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感受到关爱,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从而让孩子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做孩子们的老师,这是教师为师之本,给孩子一滴水,我们首先应拥有一桶水。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我们应该遵循大纲精神,以学生为主,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备好每一节课,让课堂充满智慧,充满快乐,让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不断把闪现智慧的水花,让高效率的课堂创造优异的成绩,培养学习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阅读,写作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孩子们的朋友,这是创建良好师生关系,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关心理解他们,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赢得他们的信任。我们班有个小女孩,父母离异后,她一度沉默寡言,成绩一落千丈。看着她孤独的身影,心中真是痛,我找到了她,和她进行了倾心的交流可她沉默不语。我告诉她,老师是你的朋友,把你不想说给别人听的,都说给老师听,老师一定保密。看着我,她哭了,说出了对父母行为的不理解,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与难过。我也流泪了,说出了对她的理解和鼓励,告诉她有困难就找老师这个大朋友,女孩渐渐开心起来,深夜睡不着觉会给我这个大朋友打个电话,和哪个小朋友闹矛盾,会跟我说一说,有困难了,一定会找我这个大朋友……

做好老师这是我对事业的追求,怎样做好老师我还在不断探求。我相信,只要我用不懈的努力去探索,用爱与责任辛勤地工作,严于律已,言传身教,我一定能做一位真正的好老师。

 

 

 

编号:9    学科:语文

案例1分析:

尊重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

教师这份职业也许是所有职业中最特殊的一种职业。它启迪人的心灵,开启人的智慧。而这样的职业,每次面对是不同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发展都有无限的可能。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是当护航者,为这些可爱的生命体创造美好的未来。

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必须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为此,我们必须学会做一个赏识孩子的“伯乐”。

“好学生”“坏学生”这本来就是一个以单一标准下产生的两个不合理的名词。这里的“好”与“坏”只是针对孩子的学科成绩而言,仅仅凭借成绩单上的分数就可以对孩子定性,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和谐、整体发展上。既重视智力的发展,又重视健全的人格、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好学生”、“坏学生”这种名词的产生,其根源是我们忽略了学生是人,他们是独特的人,是发展的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我们把他们当成做题的“机器”,在抹杀个性的教育方式下,学生成了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玩偶”,在这样的模式下出来的学生当然也只有一种唯一的评价标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把学生看作虽有不足和幼稚,但却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是在对学生的评价,在对学生的期望方面能否对学生充满信心?如果总是对学生说“你真笨”,“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的表现实在是太差了”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形成心里暗示,丧失信心。类似的情况,对老师的耐心、信心、脾气、心态都是一种考验,如果在这个时候,还能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才可以说真正尊重了孩子发展规律,尊重了每个独特的生命个体。

 

 

 

案例2分析:

学做一个智慧型老师

经常有老师在一起交流如何与班里的淘气包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的内容精彩纷呈,笑料频出,而且学生们做的事越来越出乎我们的预料,越来越“高智商”,常令我惊叹:如今的学生越来越聪明,越来越难搞定他们。

孩子是缺乏自律的。支配他们行为的是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冲动与兴趣。大人口中的“深思熟虑”在孩子的词典中是没有的。我们没法去用成人的方法去强行地进行改变,我们可以做的只能是引导,促进他们的“正发展”。故事中的小男孩上课看课外书,只是因为他贪图一时之快,天性的驱使,我们大可不必过于责骂孩子,而且在处理上,我们要有智慧。

首先,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孩子对老师总有一种敬畏的感觉。这让孩子在做“坏事”时,心里总担心老师会发现。这说明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当。(这为我们引导孩子方面创造了心理条件)。

其次,孩子的世界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也渴望自己被“崇拜”,渴望做最好,他们也有“虚荣心”,也会爱面子。所以当孩子犯错时,我们最忌讳的就是当着所有孩子的面批评他,伤害他自尊心。所以当发现黄某看书时,我会不动声色,悄悄来到他身旁,抚摸他的头,并用眼神示意,而且要面带微笑,进行善意的无声提醒。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不提倡每当孩子出现什么小毛病时,老师就急于和家长“告状”,这会让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地位,没有威信可言。老师要做孩子的“益友”,用真诚去帮助他,引导他,让孩子信任老师,接纳老师。同时,作为老师要尝试走近孩子,亲近孩子,要知道孩子们想什么,喜欢什么,多和孩子们在一起,当你真正走孩子的内心,你的言行你对他的影响将是终生的。

如果孩子真喜欢看《奥兹国的巫师》,那我会举行读书会让大家一起分享。孩子喜欢的一定有他的理由,我们需要尊重他们。

孩子需要的不是老师对其的谩骂、羞辱与逼迫,孩子需要的是如春风化雨般,亦师亦友的教诲。

 

 

 

编号:10    学科:数学    

案例1分析:

尊重与众不同的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

    由于人类丰富的情感决定了人的好恶。多年来,使许多教育工作者具有了这样的特点:喜欢“听话”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而对极少数“与众不同”的学生则很难做到这一点,有时甚至忽略了他们的存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的教育思想,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促使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任何一个班级体都会有优生和差生。转化差生要做到66不要。

    一、要爱不要恨。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人格威望及其对学生的真挚热爱和期望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情的温度提高到差生的“熔点”,使师生的感情熔炼在一起,憎恨、厌弃、冷若冰霜只能使差生走向歧途。

    二、要教不要训。对中差生要从正面入手,以理服人,把耐心说服和必要的纪律约束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训斥、谩骂、讽刺、挖苦只能适得其反。

三、要严不要罚。严不是苛刻。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严格要求。

四、要拉不要推。差生的转变不是做一、二次工作就能见成效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反复、耐心的教育。要善于发现差生的细微进步,反复抓,抓反复。切忌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五、要正不要斜。老师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任何学生一视同仁。懂得人总是在发展变化,差生中有可能有人会出人头地的人生哲学。

六、要和不要凶。平易近人,满腔热情易被学生接受,易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感化作用。有些老师可亲可敬,可有些老师居高临下,用“高压政策”制服对方。这种方法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激化矛盾。

总之,“差”是相对“优”而言的,一个班中总会有那么为数不多的几个“与众不同”,虽然人数不多,但转化工作难度大。在做“差生”转化工作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认识上忌偏见;(二)态度上忌冷漠;(三)言语上忌讽刺;(四)行动上忌孤立。

 

 

 

案例3分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教师自古以来就被人称颂。俗话说;“师以载道”,一个能成为教师的人一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一个光环,更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但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和信任学生”。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上实践了多年,其间,探索和尝试了很多教育教学方法,但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特有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没有找到绝好的方法,也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用,但总有一点,那就是真诚、付出是一副良药,只有真诚付出、只有爱与责任,只有尊重与信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认为一位好老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知识,提高自己。具体说,应该用以下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一)在人格上,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浓厚的人格修养,要诚恳正直,胸怀坦荡,宽厚待人,礼貌待人,严于律己,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献身精神,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二)学识方面,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因为学生欢迎的是“全能型”教师,如果教师知识丰富,博闻强识,学生认为你“无所不知”,他们才会由衷地佩服你。

   (三)能力方面,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待人处事方面有才华,也才会使学生产生钦佩感。

   (四)情感方面,教师要平易近人,对学生充满热忱,关怀备至,学生对教师就会有一种亲切感,这样的关系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牢固的纽带。

   (五)气质方面,教师要情趣高雅,性格稳健,充满魄力,雷厉风行,衣着大方,举止得当等。

   (六)管理方面。应对学生不偏不向,评价要公正客观,多鼓励,认真抓工作,办实事,教学上刻苦,努力下功夫。

只要教师不断努力学习,在各方面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就一定会叫得开学生的心灵门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教学案例选编评析
老胡观点:教育案例—平凡的教育变得不平凡(上)
静待花开 ---班主任教学案例及反思
转差案例 (资料库)
德育案例分析
关爱学生成功案例选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