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家庭教育免费家长学堂 第十七讲:早期劳动教育的艺术

 

中华家庭教育免费家长学堂 第十七讲:早期劳动教育的艺术

 编写:郭永文   整理:孙倩

主讲:孙倩

    孩子在幼年时,看到家长整理房间、洗衣服、洗菜做饭,会有一种新奇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模仿家长做这些家务活。你洗衣服,他就在旁边玩肥皂;你包饺子和面,他就伸手去揪一块面玩。多数家长不太理解孩子在这个年龄的心理需求,认为孩子还小,用不着他干这些活,或者担心孩子年幼无知,笨手笨脚,弄坏了东西,弄脏了衣服。家长干家务活时,总是不愿让孩子插手,不是让孩子老老实实坐在一旁,就是叫他自己去玩别的东西。有时,孩子实在憋不住了,未征得家长同意,擅自去干了一件家务活,本想博得家长赞扬,结果出了差错,家长往往严厉训斥,或者唠叨个没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挫伤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积极性。错过了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最佳时机。
    如果幼年时未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到年龄大些了,有能力干这些家务活了,他们却又没有兴趣干这些事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的。产生了新的更广泛的兴趣,与同龄人的交往,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家长下班后,忙着洗菜做饭,孩子却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无所事事,家长支使孩子干这干那的时候,他则很不情愿,表示怠慢和反感,家长必然十分生气,若态度不冷静,还会造成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矛盾争吵。如果自幼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孩子长大之后,自然会愉快地参加家务劳动,并不感到辛苦,也不会认为是额外负担。错过了幼年的时机,后来再行补救,就十分困难了。
    研究证明,手脑并用的劳动训练,是发展思维的良好手段。劳动是一种促进智力发展的实践活动。凡是热爱劳动,双手灵巧的孩子,都在智力上表现得更加聪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智慧在他们手指尖上。”“尽量多地让学生的手和手指多做动作——这是在劳动过程中培养智慧的原则之一。”这位教育家认为,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得到发展。他还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精细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在童年时期,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动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也不会觉醒了。”
    劳动的道德价值在于,只有劳动,才能使儿童理解生活的意义,认识自己的力量和才能,珍惜自己的荣誉,产生自豪感和尊严感,激发奉献的愿望。这种奉献的心愿使孩子在心理上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到由衷的喜悦,这就是劳动的幸福。
    劳动的美育价值在于,孩子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搞好了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美化了自己也美比了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创造了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物质成果,满足了自身、他人或社会的某种需要,受到了别人的赞扬,自己的体力和才智得到表现,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心理上获得巨大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审美感官和审美能力获得发展,认识到“劳动创造美”伟大真理,这就是劳动的审美价值。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经历司空见惯:一方面做父母的对于自己的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为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孩子的劳动教育,剥夺了孩子的劳动权利,以致弱化了孩子的生存能力,并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不劳而获”的种子。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自然导致了懒惰习气的产生。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在认识上的误区造成的。
    误区之一:鄙视普通劳动者。一些父母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有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体力劳动者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躲避劳动,鄙视劳动者成为必然。
    误区之二:“孩子太小,劳动不了。”幼儿园老师教孩子自己洗手,和老师一起把椅子摆好,把玩具洗刷干净。回到家里孩子跟在大人身后,也希望做点事。妈妈却说:“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别给我添倒忙,不用你插手!”不少父母总是觉得“劳动”离孩子太远,无意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兴趣。
    误区之三:帮孩子做事是家长的“本分”。对上了学的孩子,父母总有这样的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要什么都给你,家里的什么事也不用你做。”孩子被排除在家务劳动之外,就连自理性劳动也由家长来承担。甚至在学习上,给孩子准备学习用品、收拾书包,为孩子检查作业、出测试题,替孩子查字典、解难题……这种“全方位服务”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孩子的勤劳、自理、自立从何谈起。
    误区之四:“现在生活富裕了,没有必要让孩子劳动。”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每周的值日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于是他想一个“好主意”——用钱来雇同学帮自己干,干一次给两元钱。当老师发现批评他时,他却振振有词:“我们家的活都是保姆干,我爸说了‘咱家有钱,这些活用不着自己干!’”事实上,花钱可以雇人干活,却剥夺了孩子的劳动体验,也买不来孩子的劳动技能。

为了搞好儿童早期劳动教育,向家长提出如下建议:
    1)家长要适应幼儿好动的心理需求,对孩子进行由易到难的力所能及的劳动训练,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
    2)儿童参加劳动愈早,劳动教育愈富有成效。家长应尽量为孩子创造直接参加劳动的条件。
    3)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应当抓住有利时机从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开始。孩子通过这样的劳动训练,可以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须,是每一位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孩子受家长委托,长期负责浇花,打扫房间,清洗餐具,收拾书桌书架,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条理性和独立生活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迁移到他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去。
    4)对孩子的劳动训练,其着眼点不应放在劳动的效益上,而应当放在劳动对孩子个性全面发展的巨大意义上。不是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需要劳动。幼儿参加劳动也可能会给家长带来更多麻烦,但是从教育孩子这个长远目标考虑,还是值得的。
    5)家庭为孩子安排劳动,要尽可能避免简单重复。要给孩子提出任务,鼓励孩子开动脑筋,想办法把事情办得好些,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创造性,及时表扬肯定,促进孩子手脑并用,全面发展。
    6)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要同步进行,使孩子切实体会到,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改善与他对社会的劳动贡献的依存关系,在共同的劳动中,个人与他人的依存关系,学会与别人合作共事。

附:让孩子爱劳动,还要巧劳动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对456名青年的生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智力、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童年时参加劳动的人比那些不劳动的人生活得更愉快。
  我国一位教育专家也对中国孩子进行过调查,同样发现,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孩子,情绪较为稳定,心理问题较少,学习自觉性与责任感较强。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不难看到,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即参加劳动,对其发展有促进功能。所以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参加劳动但在这过程中,父母要注意几个方面:
    1、做事要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己及人
  孩子做事,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即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9岁的孩子,父母可让他扫地,却不能让他拖地,因浸湿了的扫把太重,会超过孩子的体力,如强制他拖地,一会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而不敢拖;二是会以为父母虐待他,以至产生怨恨情绪。
    2、做事要启发自觉性,恰当鼓励,持之以恒
  启发自觉性就是逐渐让孩子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开始,一般都是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让孩子去做,以后,家长不再提出具体要求,至于做什么,怎么做,则让孩子自己去安排,家长只是适时点拨。在孩子做事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励。
  同时与鼓励密切相关的是宽容。孩子做家务,难免笨手笨脚,难免做错事,这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谅解与宽容。做错事,犯错误,家长要指出问题所在,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明确应该如何做。过于严厉的批评,琐碎的捞叨,是极容易扼杀孩子劳动热情的。
    3、做事要引导孩子多动脑,多体验
  “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盲,做事也是变相引导孩子既动手又动脑,在动手中动脑。在做一件事之前,家长要引导孩子先想想准备怎么做,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好。
  孩子做事后,父母要和孩子一道体验劳动成果,这可以增强孩子自豪感、成就感。如衣服洗干净后,父母与孩子—起看看,说句“多漂亮”;房间打扫干净后,父母与孩子—起去房间坐坐,脸上现出幸福的微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更乐意更自觉地去做事。

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b_id=158062&u_id=45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劳动意识 从小就应培养
有远见的父母,都在培养孩子这项能力
不要让“巨婴式”养成,影响孩子的一生!
“宝贝来擦个桌子。”“不要!”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还有必要吗?》
【育儿百科】家有小懒鬼?12条技巧让您的孩子爱上做家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