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南平市关工委家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6 (课件稿)

  范阳善

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学习讨论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家庭教育要点,青少年冷漠和逃避心理的调适。

(一)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心理健康课程的第一个话题: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一、注意的涵义、种类和特性

1、注意的涵义。

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聚精会神地学习,工人专注地生产产品,科学家全神贯注地思考问题,这些专心致志的心理现象,都属于注意。

心理学上的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种类

第一类是不随意注意(也称无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这种注意一般能导致探索行为的出现,但也容易导致注意的分散。比如我们大家正在上课,突然闯进一个陌生人来,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并不由自主地引起对他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一是刺激物的新异性、不平常性,最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二是强烈的刺激物的,如一道强光、一声巨响,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三是刺激物之间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越显著越容易引起注意。四是活动变化的刺激物比静止无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注意。(2)人自身的状态。一是当时的迫切需要。凡与人的迫切需要有联系的事物都容易成为不随意注意的对象。如应届大学毕业生常常被招聘广告或报道吸引。二是当时的特殊状态。凡是能唤起人们某种情感或情绪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孩子成绩的突然变化,容易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三是已有知识经验。符合自己知识经验并有助于获得新知识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如股市行情,容易引起股民的注意。四是人的期待心理。凡是期待中的事物总是容易引起注意。如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类是随意注意(也称有意注意)。它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人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如学生专心听课,工人专注劳动,科研人员聚精会神研究等等。这些活动都需要人克服困难、排除干扰,把心理活动指向而且集中在这些活动上,这就是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只有人类才有。随意注意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注意形式。随意注意主动地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务,并受人的意识自觉调节和支配,集中体现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意识能动性。特别是当注意指向于那些既不是最强烈的、也不是最新异的刺激物时,就要求人们必须通过意志努力去实现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比如课程预习。二是对兴趣的依从性。有趣的事物包括间接兴趣,都容易引起随意注意,比如外语学习。三是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知识和经验对随意注意有重要影响。比如听报告或演讲。四是对人格的依从性。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和任务。

第三类是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比方说,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这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从发生上讲,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意后注意既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意志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当我们完成各种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或动作技能的时候,我们要设法增进对这种活动的了解,让自己逐渐喜爱它,并且自然而然地沉浸在这种活动中,这样才能在随意后注意的状态下,使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

3、注意的特性

一是指向性。即有选择地反映客观事物。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对周围所有事物都作出清晰的、深刻的反映。每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只能有选择、有定向地指向特点的客体,而暂时离开其余的事物。

二是集中性。即心理活动聚集在所选择、所指向的事物上,而且持续这种指向,使反映不断深入,以达到一定的清晰和完善程度。

三是选择性。注意的选择性,是指个体在同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四是持续性。注意的持续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据心理学研究,5-7岁儿童聚精会神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平均是15分钟,7-10岁是20分钟,10-12岁是25分钟,12岁以上初中生是30分钟,高中生能保持45分钟左右,成年人能保持1-2个小时左右。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重要指标,没有持续注意就难以完成任何任务。

五是分配性。注意的分配性,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如家长朋友们在听课,有的一边听讲、一边还要作笔记。驾驶员在开车时,要手握方向盘、脚踩油门,手动档的车还要兼顾离合器,眼睛还要时刻注意路况及各种交通指示牌等等。

六是双向性。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来自外部的客观世界的事物,也可以是来自自身的内部状态与行为。如人们在工作学习活动中,既可以把注意指向活动,也可以把注意指向于内心思想或自己的观念。

七是外显性。注意虽然是人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但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如感觉器官朝向注意对象、血液循环和呼吸变化、特殊表情和动作等。老师可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外部表现来判断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课,家长也可以在家里通过观察孩子做作业的外部表现判断孩子是否专注于功课的程度。

二、影响孩子注意力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影响孩子注意力的主要表现:

一是注意“走神”。“走神”,是由于对某事物注意的过分集中,因而觉察不出周围的事物变化(如听不见别人的呼叫),形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况。这是分心的表现形式之一。分心会使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发生困难,而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一方面从事某一项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也就是要善于分配注意。对“走神”要善于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是注意分散。注意分散是不能使注意长久地集中在任何事物上,经常不断地由一个客体转移到另一个客体上,也不能在任何事物上保持注意。这是分心的另一种形式,成年人在疲倦状态下常常出现这样的分心,青少年则更为常见。导致注意分散的因素可能来自外界的无关刺激的干扰,如突如其来的、断续的、意外的、与情绪有关的刺激等,也可能由于人脑内部的原因引起,如头脑中不自觉产生的各种观念、思想都会使注意分散。

三是注意动摇。注意动摇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在任何比较复杂的认识活动中,注意动摇是经常发生的,只要人们的注意不离开当前活动的总任务,一般情况下注意动摇的消极作用较少。但在某些要求快速反应的活动或实验中,注意动摇就会明显影响任务的完成,如短距离赛跑、游泳等比赛的预备信号听令注意。

2、影响孩子注意力的主要原因:

1)生理因素 :不同年龄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情况是不一样的。儿童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自制能力差,注意力的指向和集中不理想,这是正常的,只要教养得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也会随之提高。

2)饮食及环境因素:糖果、含咖啡因的饮料或掺有人工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的食物,都会刺激孩子的情绪,影响孩子的专心度。此外,环境污染造成血液中铅含量过高也会影响注意力。

3)病理因素:有些孩子由于大脑的某些部位发生病变,会出现病理性注意障碍。患孩只处于他最熟悉的印象与回忆之中,其注意的内容与范围只局限于那些具有情景意义的客体。有些孩子由于脑组织受到轻微损害或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等,可能引发儿童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任性,情绪不稳,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等。还有些孩子可能由于有听觉或视觉障碍,因而有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及缺乏学习意愿的现象,却被误以为是注意力不集中。这些情况不是很多,但如果有,必须得到专科医师指导下的治疗才能改善。

4)家庭因素:教养态度和家庭生活习惯也是对孩子注意力的影响因素,但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这些因素,比如:一是家长对孩子教养态度不一致常使孩子无所适从,没有定性,从而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培养;二是过度的宠爱会导致对孩子的纵容,使孩子随心所欲,做事难以静下心来,影响注意力的培养;三是超过需要地为孩子购买过多的玩具或书籍,外在刺激太多,虽然能带给孩子短暂的吸引,但也可能使孩子注意力分散;四是家庭活动过多,无法给孩子提供安静的环境,总在浮动的气氛中度过,使孩子很难建立良好的专注力;五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给孩子造成情绪上的压力,这些压力易可能使孩子因担心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经常魂不守舍的样子;六是过多的批评、数落孩子,可能形成对孩子不良的暗示,使孩子产生“反正自己怎么做也做不好”的想法,从而做事时不肯专心完成它;七是孩子受到太多不良信息的影响,如不好的影视作品、其他孩子不良行为的灌输、污染,会使孩子心理发生扭曲,行为异常;八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无法专心学习。

三、如何保持和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1、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自觉性。由于随意注意是一种主动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务的注意,孩子对学习活动目的任务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与自觉性就越强烈,注意力就越容易集中。因此家长要指导孩子树立自觉学习的观念,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鼓励孩子经常向自己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以推动自己的学习。同时,要把总的学习的目的与每一节课的具体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目的与学习愿望联系起来。在具体学习中,要指导孩子掌握课本上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2、灵活运用三种注意。人们在学习中,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是不断交替和转换的,这是正常心理状态。单纯靠不随意注意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因为学习不可能都是生动有趣味的。单纯靠随意注意来完成学习也是不行的,因为过多地依靠意志努力来维持注意,容易使人感到疲倦、精力涣散,引起分心。所以要根据孩子年龄情况充分利用学习的三种注意,有所侧重地交替使用和相互转化,使儿童和青少年不仅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也要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并努力在学习中培养兴趣,提高他们注意的指向和集中能力,以提高学习效果。

3、家校配合,指导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上课记笔记,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参与小组讨论发言。回家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等。对于注意力特别不容易集中或持续的孩子,家长和老师要加强联系,互相配合,请老师课堂上注意提醒孩子保持注意力。

4、尽可能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为了保持孩子的学习注意力,家长应采取一切可能措施,尽量排除与孩子完成学习活动无关的干扰,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如尽量维持周围环境的安静、整洁,创造舒适的学习条件等,有助于注意的保持。安静的环境能使孩子心灵逐渐沉静,发掘学习的兴趣,增进学习专心度。此外,在孩子专注于学习时,大人不宜随便打搅,应在告一段落时,再提出要求。

5、加强孩子意志锻炼,培养有始有终地做好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让孩子懂得做事的目的,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责任感,这样孩子在做事的时候注意力就会集中,去克服一些小的困难。久而久之,就能养成善始善终做完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完成一件事的时候,要及时进行鼓励评价,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快乐感。

6、排除外来干扰,提高抗干扰能力。外来的干扰,有许多是无法控制和排除的。为此家长要指导和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培养孩子对于干扰他们注意的刺激保持平静的态度,以良好的心境对待它。必要时还可以用内部言语以及外部言语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使心理活动有效地维持在注意的任务与对象上,抵制外来干扰的最有效办法是保持内心的宁静。此外还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适应锻炼来提高抗外来干扰的能力。

(二)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二个话题: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要点。

1、离异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

1)家庭中的消极影响。一是父母情绪、行为的影响。夫妻离婚前后,家庭的紧张情绪和气氛会深深刺激孩子,使他们精神负担沉重,感到压抑,不愿说话,做事小心翼翼,生怕被迁怒。同时又痛恨失去家庭温暖,不愿回家,造成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定势。二是角色榜样缺失。心理学认为,儿童个性的成长,既需要母亲的慈爱、细致、体贴的角色熏陶,也需要父亲的严肃、权威、决策的角色榜样。但父母离异后,势必造成孩子的角色榜样缺失,不是缺少母爱就是缺少父爱,导致孩子产生更多的焦虑与反社会倾向。三是经济地位恶化。多数单亲家庭的经济状况都较完整家庭差,单亲家庭收入只有正常家庭收入的1/31/2,经济困难可能使孩子容易产生自卑,精神上易受损伤。

2)学校及社会的消极影响。一是同学之间的议论甚至嘲笑,可能使孩子感到羞愧、抬不起头来,进而失去自信,孤独、不合群。二是可能受到某些老师的冷落甚至厌弃。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情绪、学习、人际关系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以致成为班级或学校的负担和包袱,可能遭到某些老师的冷落甚至厌弃,从而使孩子出现更多的问题。三是结伴困难。心理学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有日益增长的交往需要,尤其是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社会化、个性品质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离异家庭的孩子普遍孤独、烦躁、情绪低落、羞于见人,致使同伴关系显著差于完整家庭的孩子,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2、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特点

1)认知发展方面。一是智力影响。据研究,离异家庭子女的智力在一定程度上因父母的离异而损伤。一般地说,父母离婚后孩子可能在半年内没有表现出异常,但半年后会表现出明显的影响,中长期的影响更大。二是学业成绩的影响。父母离婚对孩子学业的影响比对智力的影响大得多,相当多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2)情绪情感方面。研究报告称,由于父母离异导致子女产生恐惧、愤怒、羞愧、做恶梦、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相当强烈或较为强烈的比例达到26%左右。离异家庭子女在父母离婚的打击下,情绪情感变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一是愤怒痛苦,极度悲伤;二是反常乐观,表现什么都无所谓,嘻嘻哈哈,近似反常;三是流动出走,到处乱跑;四是试图摆脱,终日忙碌,不愿提起父母的事情;五是渴望了解,反复思索父母为什么要离婚;六是逐步平静,即情绪初步恢复正常。

3)社会化方面。一是亲子关系紧张,对家庭和父母不满,与同伴关系也紧张,被接纳程度降低;二是学习态度转变,失去了学习热情,分心、畏缩、懒散、孤僻;三是品德行为评价降低,出现不尊重教师和同学,撒谎欺骗,做错事不羞愧等情况;四是社会适应受到影响,表现为幼儿行为退缩,儿童出现问题行为,青少年出现焦虑等。五是暴力倾向。有心理学者对100名少年犯进行的抽样检查中发现,有60%以上的孩子来自离异家庭,他认为父母离异是孩子心灵健康的杀手。六是严重影响子女对婚姻家庭的看法。他们往往会以看待父母的眼光来看待丈夫或妻子,不信任婚姻,甚至产生婚姻恐惧。

3、离异家庭孩子教育要点

1)尽可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千条万条维护家庭和睦、给孩子保持一个完整温馨的家是最重要的一条。我认为婚姻的首义是责任,为了履行家庭和社会责任,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教养责任,夫妻双方有时必须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2)万一离异父母应向孩子耐心解释造成不完整家庭的原因。不少离异父母,为避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不愿和孩子解释离婚的事。但是孩子和其他人的交往中,常常不得不面对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询问。所以离异家庭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耐心地向他们解释离异的原因,求得他们的理解,并教会孩子应付各种询问,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3)离婚夫妇应继续担当起未成年孩子的教养责任。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始终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离婚了也要继续当好孩子的父母,体谅孩子失去父亲或母亲的痛苦。抚养一方应允许对方与孩子保持正常的交往,非抚养一方也应经常看望孩子。离异家庭的子女可能需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偏见和嘲弄,不少孩子因此在性格上可能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不仅要多和孩子交流沟通,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充实生活,协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难题。

4)注意科学的教养方式。既要注意避免对孩子过度保护,以免增加孩子的依赖性,造成孩子脆弱、依赖,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又要切忌期望值太高,厚望之下的孩子,往往有着过度的压力,有些孩子受不了这种压力,便索性走向了反面,乃至“破罐子破摔”。也有一些孩子也许能坚持发奋,不让父母失望,但是长期超负荷地运作,其潜在的心理损伤不容忽视,结果反而更糟。

5)父母要注意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对于离异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重视家庭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家长应注意调动同事、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的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避免造成两性角色上的心理与行为偏差。

6)学校要担负起保护和教育离异家庭子女的义务。一要加强对同学的教育。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多时候是来自同龄人,特别是一些同学的歧视性的话语,对离异家庭学生的伤害更大。因此学校要努力通过举办各种主题班会、举办集体活动等,在同学当中营造关爱离异家庭学生的氛围,使这些学生尽快融入大集体。二要加强对离异家庭孩子自身的教育,特别是自尊自信的激励教育。要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的经历对比、换位思考等激励方法,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幸与其他类似情况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从而消除心理困惑,重新树立起生活、学习的信心,同时也学会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7)全社会都要重视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离婚对夫妻来讲很难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但对孩子来说,消极影响肯定是非常大、也是非常明显的,有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甚至是致命的。这些孩子可能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而且有可能有破坏社会秩序的危险。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离异家庭子女的成长,重视他们的教育问题,真正从心里关心爱护他们,协调好他们的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睦气氛的形成。

(三)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三个话题:青少年冷漠和逃避心理的调适。

关于青少年冷漠心理

1、什么是青少年的冷漠心理?

冷漠,是指对自身发展以外的事情表现出冷淡、不闻不问的态度的心理状态,往往是由于过于自我为中心而导致的。

冷漠心理来源于观念的狭隘和过高的成就动机。更深层次看,是源于爱的缺乏,从而表现出自我保护、自我防御,没有进取心。

冷漠心理的人对别人关心较少,对身边的事充耳不闻,缺少同情心,缺少热情,集体主义精神差;人际关系冷漠,个性强,自私,不讲团结友爱及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薄弱;只在乎自己愿望的满足,如果这个愿望的实现受到阻碍,他们就可能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不仅漠视道德、亲情,也无视法律的存在,甚至连亲人都敢杀。

2、造成青少年冷漠心理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一是由于现在家庭对孩子总是呵护的多,娇生惯养, “惟我独尊”,自私心理严重,不知道关心别人。二是家庭不和甚至离异。大量事实证明,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冷漠情绪,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正没人关心我,我也不关心别人。

2)学校教育的误导。一是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的原因,学校为了应付各种督导、达标、检查,有时不得不造假,甚至违心地让学生说假话,从而使一些学生迷惑不解、无所适从,从而引起反感,造成冷漠。二是学校德育方法简单死板,大多以灌输代替自我内化,高要求、不落实、摆花架、走过场,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使一些学生心理出现“畸形发展”。三是多年的高考指挥棒的教育模式,使家长和孩子总是把学习放在首位,唯分数是“能”,使得许多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3)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一是市场经济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趋利性、排他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使社会失范行为大大增加。二是人与人关系的淡漠,真诚、奉献、理解他人的人少了,到处是“别和陌生人说话”的警示。三是“错误镜子”的影响。孩子从身边或媒体上看到当别人受到侵害时,周围人袖手旁观的事情时,就难以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陷。

4)孩子本身存在性格缺陷。一是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顺应能力差,缺乏生活的磨炼,面对问题或竞争退避三舍,逐步形成冷漠无欲的心理。二是自制力差,容易心理失衡。三是自卑意识强。取得一些成就后容易夜郎自大,而一旦受挫后又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悬殊的落差容易使孩子产生逃避心理,不仅逃避周围对他的嘲讽、问责,也避别人的帮助和关心,形成冷漠心理。

3、青少年冷漠心理的调适

冷漠心理的调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

1)家庭要适时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家庭是子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孩子不仅需要呵护,更需要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诸如良好的行为习惯、礼貌礼节、待人处事和兴趣、价值观的培养。父母应教会孩子回报家人及他人的爱心,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并且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感染、鼓舞和引导孩子,将这种感恩之情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

2)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并自觉抵制不良影响。通过对学生日常交往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行进行分析与评价,逐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言行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社会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通过弘扬先进模范事迹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唤起人们内心的良知、正义感、荣誉感和羞耻心,使社会成员自觉主动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形成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道德情操。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人和事要大力表彰奖励。

4)要指导孩子调适心理障碍。包括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大方地和别人接触,让孩子在与人交往和集体生活中变得充实快乐、充满热情。同时要指导孩子自尊自重,树立信心。心态冷漠往往是由于屡受挫折而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所致。因此,要指导孩子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同时,适当地表露自己的才能,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争取成功的机会,在成功中确立自信心,循序渐进地克服自卑冷漠心理。

 

关于青少年逃避心理

1、什么是青少年的逃避心理?

逃避(避)心理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当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和冲突,而是采用躲避的方式去处理矛盾和冲突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来源于内心的软弱和怯懦,不敢直面现实。

青少年逃避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正面教育的逃避。每当学校或家庭进行比较严肃的正面教育时,孩子常常找各种借口避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场合。二是遇到矛盾或冲突时采取避态度,特别是在学习或情感遇到挫折时更是如此。

2、造成青少年逃避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是客观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失误。孩子小时候过分溺爱,而孩子大了又过分严厉,不能把握恰当的度,久而久之,孩子往往封闭自己,回避现实,与家长之间形成代沟。其次是教育呆板,管理方式单调。在这种单调生活由和沉重的压力下,青年学生不断增族的心理和思想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厌倦学校生活,产生回避心理。同时,社会正面教育的不得当,负面影响严重。负面现象则令学生们感受很深,腐败现象,拜金主义,污染了社会风气。青年学生缺乏较高的分析能力,因而对正面的内容反感、回避,而对负面内容津津乐道。

二是主观原因。有的青少年过分自信,甚至自负,长期孤独而又优越的环境,使许多独生子女非常自信,有时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响了青年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解决不了问题却又不愿表现出自己的无能,只好用回避的方式来掩盖。有的青少年需求增长而又得不到满足时,容易冲动而回避。 

3、青少年逃避心理的调适

1)不溺爱孩子。溺爱是导致孩子产生逃避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自然什么都会依靠大人,自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就降低了。因此可以适当给孩子一些吃苦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去解决。

2)用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孩子。很多孩子产生逃避心理,主要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要怎么走。因而要用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孩子,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成为怎么样的人以及以后的人生要面对的什么样的问题,产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很多孩子选择逃避,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去战胜困难。家长应该多给他们帮助,让他们建立自信,如通过经常的鼓励,让孩子有看到自己能力和才华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和克服困难的自信。

4)要求孩子必须自己面对。有时要适当地强制要求孩子自己必须面前问题,在孩子想放弃的时候,提醒孩子“必须坚持”。有时候,适当地逼迫一下,可能问题就解决了。

5)指导孩子学会求助。有的孩子自信心很足,但对任何事情都看得过于简单,等到真的遇到困难的时候,又感到力不从心,而且不愿意向大人或其他人请教,寻求帮助,而用逃避的办法来面对。这种情况要指导孩子及时向家人或学校、朋友求助,以求在孩子的主动参与和他人的帮助下问题得到解决的。

这一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讨论如何提高孩子的智力?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要点,青少年沮丧和焦虑心理问题调适。欢迎家长朋友们参与学习讨论。

谢谢各位!

 

http://www.npsggw.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2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反思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
关注网络成瘾的孩子
14岁少女因父亲再婚割手臂20多刀:不疼很舒服|离婚|家庭
免费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对青少年有哪些好处?
儿童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哪些?孩子心理不健康是怎么导致的
孩子出现这种状况别不当回事儿,这些心理问题更成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