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长放手,孩子动手
 

文章来源:实验学校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些情景:孩子上学,家长帮背书包;孩子的鞋带松了,家长帮系好……这些做法,无疑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本来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备受长辈的呵护和关爱,缺乏独立生活和艰苦生活的磨练,这种“包办代替”不仅可能使孩子产生惰性,而且还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对孩子的成长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因此,作为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自理能力?自理能力包括思维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生活的自理能力两部分。培养孩子思维的独立思考能力,就是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摆脱事事需要别人来做决策的思维定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使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案例一  6岁半的小敏是个结实的小男孩,可是他到现在还要奶奶喂饭吃,连平时吃的单独包装的小零食也是从来不试着自己打开,而是往奶奶面前一递说一声:“请!”奶奶与他配合默契,拿过来就帮他撕开了。一次参加亲友聚会,小敏的奶奶发现亲戚中一个3岁的小女孩坐在桌边用勺子自己一口一口地吃饭,而自己还追着孙子屁股后面喂饭,巨大的反差让她开始反思:孩子的自理能力该如何培养?

案例二  有一位母亲说过这样一件事情:她家的孩子6岁半了,每天早上起床都是她给孩子穿衣服,有一天时间来不及了,她让孩子躺在床上等她洗漱完了再给孩子穿衣服,可是没想到等她洗完了,孩子自己已经穿好了衣裤鞋袜坐在那里等她了。她非常惊讶,“你什么时候学会穿衣服的?

 

案例三  丁丁是老师眼中自理能力很强的一个孩子。前几天,丁丁所在的班开家长会,丁丁妈妈就如何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做了典型发言,丁丁妈妈说,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做家长的切不可什么都替孩子包办。丁丁妈妈讲了一个例子:就在这个周末的早晨,我不想早早起床,就对丁丁说:“妈妈想多睡一会儿,你自己到冰箱里拿酸奶和面包吃吧。”时间不长,丁丁不但自己吃完了.还拿了一份给我。就在昨天,我忙着洗衣服,丁丁在书房里做作业,忽然,丁丁问我“鼎”字怎么写,当时.我没有告诉他具体的写法,而是对丁丁说:“你不是会查字典吗?先自己查查看!”不大一会儿,丁丁果真找到了那个字。

 

案例四  四川省仪陇县,有个叫彭辉的孩子,从上小学开始,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全校第一。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在家里什么也不让他干,他生活自理能力很差。1993年,16岁的彭辉以603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成为全县十年来第一个敲开清华大学门的人。家长高兴程度不言而喻。可是当彭辉迈进清华的大门后,他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内心十分痛苦。不久,他就不顾学校和家长的劝阻,休学回到了仪陇。1994821日,彭辉收到清华大学发来的电报,要求他做好复课的准备。这时候,彭辉的思想负担加重。一天午饭后,他从四楼跳下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案例五  早上,妈妈要求小红自己穿衣服,小红慢悠悠地笨手笨脚地穿。奶奶看见了,怕孩子受凉感冒表示反对,爸爸怕小红耽误自己上班时间,就亲自动手替她穿起衣服来。

 

案例六  分明明很想帮妈妈洗碗,可是一想到那天洗碗不小心打碎一个碗,还挨了妈妈一顿骂,就不敢说想帮妈妈洗砚了。

 

案例七  小岗的妈妈对小岗很严厉,小岗的一切都必须由妈妈做主,小到穿什么衣服、袜子,大到和老师怎么说话,应该说什么……久而久之,小岗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自己从不思考,一切都交给妈妈,听从妈妈的,自己离了妈妈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通过对案例分析可看出:

(一)对孩子过度溺爱、保护,导致孩子自理能力丧失

案例一分析:现代家庭中,三代人围着一个孩子,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渐渐地给孩子养成了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羡慕地议论,谁家的孩子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让家长真是省心。往往没有想到,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应当负责任的是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保护,这样做的后果是,既抑制了孩子活动的内驱力,又削弱了他们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表现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容易怕苦畏难、消极懒惰、缺乏恒心等。

 

(二)家长包办代替,对孩子不放心,学不会放手   

案例二分析:在家长对孩子日常的照顾中,孩子早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些自理本领,可是家长还是认为孩子小,需要自己的照顾,这种放不下,导致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独立锻炼成长的机会。家长的“帮助”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极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终身受益

案例三分析:丁丁的妈妈能够适时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只有在生活上独立了,才能在学业上独立,最终就能独立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四)家长教育观念错误,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案例四分析:社会竞争,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一旦养成了在生活上依赖父母的习惯,将来很容易没有主见,面对困难消极退缩,成为一个无所作为的人。

 

(五)家庭教育缺乏一致性和一贯性,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案例五分析:爷爷奶奶亲孩子,真是比父母还要亲,所以在家庭里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这样家中要求的不一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需要家长们坚持一贯性的要求,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时,不能坚持一贯性的要求,今天要求孩子做了,明天又去帮助孩子做,这样是没有效果的。

 

(六)家长对孩子学做事时不能鼓励、肯定,简单粗暴,缺乏耐心,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案例六分析:由于孩子年龄小,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作为家长如果一再指责的话,只会让孩子丧失做事的激情,不但削弱了孩子的自信,更不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七)家长没有培养孩子自我思维能力的意识,用自己成人的思维代替孩子的思考,使孩子产生心理依赖和惰性思维

案例七分析:孩子认知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但这是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必经阶段,家长只应承担引导,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和家长的地位去命令孩子执行。否则孩子怎么能具备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自理活动能力呢?    每位家长都知道,不管我们多么愿意为我们的孩子做一切,孩子们最终都会走上社会,都要离开家,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教孩子学会自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孩子才能真正自立。

 

二、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一)家长要树立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

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二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三是家长们怕麻烦。有些家长认为,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问,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再一方面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其余的事情甚至包括其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孩子做。孩子在家长营造的安乐窝里长成了一个心安理得的依赖、依附于家长的“低能儿”。他们一旦离开家长,生存能力几乎为零,更不要说自立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责任心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孩子的家长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他就会丧失做人的一种能力,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的责任心,包括对家长。事实上,这种完全忽略孩子自理能力的教养方式,既害了孩子,也害了家长自己。因此,强化家长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二)家长要注重家务实践,激发孩子学习自理的兴趣   

1.家长可以适当减少家务劳动环节,激发孩子学习自立的兴趣。为什么要减少家务劳动的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先对干家务不要有畏惧情绪。当他如果有感觉干家务非常麻烦,对干家务产生了逆反心理的话,再想调动他的积极性就相当困难。因此,在干家务时,要把各个环节减少一些,让他感觉做这些并不很难。如:洗衣服可以不要把全部衣物拿出来洗,可以先洗两三件衣物,时间相对较短。做菜时,尽量运用统筹方式,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让孩子感觉做饭里面有许多学问。孩子的好奇心一旦被激发,有了兴趣,也就为他参与家务劳动提供了可能。

2.家长给予孩子积极的支持和引导,以鼓励为主。在家庭中,孩子有时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自我意识和独立要求等,每当孩子表现出这种愿望,提出这些要求时,家长就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如:孩子自己穿衣服,你可亲切地对他说一句:“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你真棒。”同时,你要在一边指导着他怎样穿得对又快,孩子不仅高兴地去做,而且他在快乐之中掌握了正确的穿衣方法。

3.家长讲明道理,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当孩子不愿意去做家长吩咐的事情时,家长要讲明道理,把具体要求说明白,态度坚决地要求孩子完成。千万不要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而且最后还给孩子让了步,孩子会认为自己“胜利”了,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仍可以采用这种办法来对付家长。这会给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效果和家长的教育权威带来威胁。家长还要让孩子们懂得不是让他们做家务就算完事,而是要培养他们独立、勤劳、刚强、负责任的心理品质,以及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4.家长要运用灵活的方法激发孩子“我能”、“我行”的欲望。

(1)赏识的方法:孩子最愿意听表扬的话,当孩子做出一件事情后,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做出第二件事情、第三件事情。

(2)示范法:孩子在做每一件事情时,家长不能光看见孩子能做就行了,还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做法。 

(3)游戏法:对孩子来讲没有永远枯燥的东西,对枯燥无味的东西他既不爱好也不会坚持,所以家长要利用游戏的方法来使他产生兴趣,直至变成爱好。 

(4)歌谣法:把自理能力的一些技能编成一些小歌谣,这样孩子就会很兴奋,就会自己做了。 

(5)故事法:可以参考故事书,也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编个小故事,讲给他听。

(6)竞赛法:我们成人可以和他比赛,看谁吃饭吃得最干净,或是谁整理的床铺更整洁,也可适当地给一些鼓励和表扬。

(7)奖励法:此法适宜每天坚持做事情的孩子。比如:孩子每天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床铺,就可以奖励给他一个小的礼品,或插个小红旗,等到插几面或插十面的时候可以奖励他一些小礼物。让他持久性地把习惯养成并巩固。

(8)谈话法:针对。孩子的实际表现自拟题目,通过提问让他思索。比如,怎么吃饭可以吃得快,或者怎么洗小手绢洗得干净,给他提出题目,让孩子说说,这样慢慢地他就会总结出来怎样做最好。

(三)家长不要过度溺爱,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学会自理

孩子将东西弄倒了,家长不要急着去帮忙扶起;孩子裤子往下掉了,露出小肚皮,家长不要顺手将其提好;孩子要流鼻涕了,家长不要马上找纸帮他擦……这一切都不要有求必应,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时家长不应帮忙。家长要多做旁观者,对孩子要放手和等待,不要过度保护,要相信孩子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的。对孩子过分保护往往会妨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使他们变得胆怯、依赖心重、神经质,不敢做任何尝试,而且不易与人接近。所以,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应放手让他自己去做。另外,孩子学习自理要依据年龄和能力大小逐步进行。家长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帮助会越来越少,再大一些就可以完全放手了。无论什么事,家长帮助时要让孩子时刻记着“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培养责任。

(四)家长要多鼓励,少批评,增强孩子做事的信心 

孩子鞋子穿反了,家长不要批评,应肯定这是孩子自己穿的;孩子会扣纽扣了,家长要及时鼓励表扬,以增加他下次做事的兴趣;孩子想模仿家长洗碗,家长不要阻止,也不要在一旁不停唠叨:“袖子弄湿了,碗要拿好呀!”更不要当着孩子面重新洗一遍,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让孩子为自己逐渐增加的本领而高兴。孩子在锻炼自己能力时做得不到位,家长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这样,既能保护孩子自理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又能帮助孩子逐步走向成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自理能力。

(五)家长要以身作则,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当别人做得不对给你造麻烦时,家长不要当着孩子面埋怨别人,将责任推卸给别人。更不要当着孩子面指使别人干这干那,而自己却懒得动手。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家长要做孩子生活上自立的榜样。另外,家庭中每一位成员要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保持一致。应在教育孩子之前就孩子的教育达成一致,不要在孩子面前闹分岐,否则会给孩子可乘之机。对孩子的要求还应该坚持一贯性,不要经常变化。家长还必须明白,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必须建立正常的亲子关系,摆正老子和孩子的关系,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必须彻底改变;爷爷是孙子,孙子是爷爷,儿子是老子,老子是儿子的关系必须颠倒过来。亲子关系摆正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就培养起来了。

(六)家长要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能取替孩子的思考

教育要有耐心。有些家长因孩子的动作慢,索性代劳;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家长却抢着说。这种不耐心倾听的结果,会干扰孩子创造性的思考过程,使他变得沉默依赖。要知道,孩子的独立性不仅依赖于身心发展的成熟,也需要后天的学习。因此家长一定要有耐心,教育千万不可操之过急。

http://www.lnjzsy.com/lnjzsy2011/webViewNews.do?newsId=3434

 

 

家长适时放手 孩子才懂得如何独立行走

2013-02-0510:42来源: 中国青年报

每个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都少不了劳心劳力的父母。从饮食起居,到选专业找工作,没有他们不管的,他们跑前跑后忙忙碌碌,为的就是让孩子少些磕碰,少走弯路。或许,父母们还在为“不能管他一辈子”而遗憾,可孩子们早已对“被管一辈子”心生恐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是建议者、监督者,而不是进攻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洪明说,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家长都要适时止步,让孩子们尝试监督、调控和管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操控孩子的时间是一种过度干预

今年读小学五年级的小柯,每个周末都非常忙碌。父母为她安排了3个课外班,数学、电子琴和舞蹈。数学是小柯的弱项,爸爸说“不得不补”,妈妈说小柯“喜欢”电子琴和舞蹈,报个班好好学,将来小升初,没准儿能加分。

于是,小柯的周末往往“比上学还累”。周六的两个课外班相距甚远,爸爸和她经常在外面简单吃一点就要坐地铁“赶”第二场课。周日的课在下午,虽然不用早起,但一想到周一又要上学,小柯就心情沮丧。

小柯试图让妈妈相信自己弹不好电子琴,但妈妈总会说,“你5岁就在阿姨家弹琴了,一摸琴都舍不得回家。你要坚持,觉得累就放弃怎么行?”

这样的周末生活并不鲜见。2012年中国儿童中心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46%的北京儿童认为自己很忙,他们大多由于作业多、参加课外培训班而没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这些课余培训班,有多少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呢?”洪明说,很多孩子是基于家长的要求和选择参加兴趣班、辅导班,操控孩子的时间就是家长过度干预孩子的一种表现。

洪明认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孩子们从小就是围绕课堂、书本和老师进行“被动”学习,在家里,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家庭学习”,把围绕学校教育抓孩子的学习,放在了家庭教育和父母职责的首位。

"家长会给孩子制定学习目标,比如考多少分,提升几个名次。”洪明说,这样的目标不科学,也很功利,但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在他主持的一项调查中,有5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的内容”,家长与孩子谈话的主题,高达93.4%是孩子的“学习”,73%是“学校的事情”。

"长期持续的被动学习不但损害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也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洪明认为,很多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厌学,正是家长过度干预的结果。上大学以前,家长为孩子制定各种具体的目标,而这种“功利性”目标并不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于是,有的孩子一离开父母,就不知道要学什么,更不知道为什么学。

孩子们的生活自主能力极度缺失

"家庭矛盾主要来自父母向儿童施加的学业压力。”洪明说,不少家长将学习之外的东西与学习对立起来看待,喜欢包办孩子的各项事务,帮孩子做主,以便让孩子集中精力去学习。

于是,每年大学新生入学,校园里的家长团队反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描述的场景基本相似:爸爸拿行李,妈妈铺褥子,孩子们却袖手旁观。

实际上,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小学生不会穿衣服、中学生不会洗碗、高中生不会剥鸡蛋皮……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孩子们身上呈现着退化的趋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如今进入了精细化喂养的时代,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设计得很周密,吃什么穿什么,每天怎么安排。父母太能干,会把孩子变得无能和脆弱。

洪明认为,影响孩子适应社会的首要危险性因素就是家长包办。在他负责的调查中,超过一半(52.1%)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很重要,其他方面可以暂时放一放。另一方面,孩子们没有属于自己的计划安排,大多是被家长和老师牵着鼻子走。

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生活自主能力极度缺失,没有自我服务的意识,依赖父母成了习惯。比如,有的孩子不会用零花钱,不是过度消费就是从不自己买东西;有的孩子经常找不到需要的东西,或者忘带第二天需要的东西……

"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洪明说,但现在不少家长缺乏生活教育的意识,即使要安排有挑战的事情让孩子独立承担,也会带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安排什么样的事情、如何安排布置都是家长经过精心策划的。相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却不善于把握让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

洪明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要参加班级外出旅游,这本来是锻炼孩子的好机会,但大部分家长都在帮孩子收拾衣服、带吃的玩的,为孩子准备好一切。

洪明认为,最好的做法是,先让孩子根据老师的布置和旅游预先设想,自己选择安排应该携带的物品,家长主要负责提出建议,最后检查,做好服务。

自我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孩子越大越不好管”是李女士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的女儿今年才9岁,但李女士认为女儿小时候更“可爱”。

现在,母女俩经常较劲,早晨李女士给女儿准备好衣服,小姑娘会提反对意见,理由是“我不爱穿这个”。当同学们都用带香味的圆珠笔时,李女士要求女儿不要有“虚荣”心理,而且“气味有异的东西对健康有碍”。诸如此类的争论,经常以李女士的胜利告终,但女儿少不了一番死缠烂打软磨硬泡,有时候还会大哭一场。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有跟孩子讨价还价的经历。比如,孩子提出要玩30分钟的游戏,父母不同意,玩游戏的时间改成了20分钟。

有意思的是,在接受洪明调查的家长中,绝大部分都表示重视“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家长们如此言行不一,因为他们担心“孩子还小,管不住自己”,可在洪明看来,这其实是家长们为自己越俎代庖找的一个借口。

"孩子们的自我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洪明说,但家长处于强势地位,以结果为导向,习惯从经验出发,难免武断专横。他们要求孩子减少10分钟的目的,只是因为20分钟的游戏时间符合他们自己的意愿。

洪明表示,允许孩子自己解释选择的理由,澄清这么做的价值,这个思考过程是很宝贵的。比如说,要听听孩子坚持玩30分钟的理由,如果孩子只是说“××就是这样的”,这是盲目跟风不是独立思考,家长就不能支持。

在洪明看来,无论是自己的物品还是学习,不管是时间还是情绪,孩子们终究是要学会自己面对、自己处理的。小的时候,他们并不能像成人那样清晰地认知自己的目标,比如说同一类事情,会制定不一致的目标,或者多次改变调整自己的目标,但这都是正常的情况。

"家长要做的不是轻易否定他们,也不是盲目随意地任其发展。”洪明说,家长应该和孩子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可操作的自我管理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就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的思考,鼓励他们根据选择来行动,然后对一些不满意的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自觉思考的习惯,盲目选择会越来越少,自我管理能力随之提高,家长也就可以放手了。

不要轻易让计划落空

洪明曾在校门口观察过放学的孩子,在等父母来接的时候,很多孩子会被一些小商贩“劝”着买东西,但很少有人能迅速有效地摆脱这种境况。

"孩子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集中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时看到。”洪明说,学习和生活是分不开的,家长们总是试图将其割裂,总觉得等孩子上了大学,自己一撒手,他们该会的就全会了。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有的人找工作面试要带着父母,有的人工作中出了问题还要父母出面解决……

洪明认为,很多生活道理、人情世故,以及如何待人接物,都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地去体验和总结。如果家长一味地包办代替,孩子们无法学会自理,也无处习得一些社会化技能,将来很难适应这个社会。

"孩子们的自我管理,是一个实现个体化和社会化的过程。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也强。”洪明表示,对一个班级来说,老师不可能表现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我管理教育方式。与学校教育相比,来自家长的自我管理教育才是最基础的形式。家长们要有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意识,提醒自己“止步”;也要在实践中找到科学的方法,让孩子学会“迈步”。

"实施自我管理,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预期目标。”洪明说,缺乏目标的引领必然导致混乱。

洪明举了个例子。小张计划在寒假练习一首钢琴曲,希望达到熟练的程度,他决定每周三、五、日下午练习一个半小时。结果到寒假结束时他还是没有按计划完成任务。

"计划不仅仅是要干什么,要有目标、有标准,还要有补救措施。有时候计划未必非要那么详细,但要清楚自己每一步要达到的目标。”他说,可以依事情定计划,也可以依时间定计划,关键是有可行性,不要轻易让计划落空。

洪明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自我管理计划。然后,家长引导孩子形成定期检查、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通过自我管理——检查——总结这一过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http://xsc.gaofen.com/article/406970.htm

 

 

家长放手给机会集体生活早适应

来源:新民晚报

    “相对于托班的孩子,初入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们要老练很多。”瞿菁认为,只不过换了一个环境,但小班的小朋友们会适应得更快一些。到了这个阶段,家长应该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学着做些简单的生活技能与做力所能及的事,这也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重要基础。
    
学着照顾自己
    
    和托班不同,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需要自己打理的事更多,因此,家长一定要让他们在家做好训练,比如,自己握勺子吃饭;用杯子喝水;洗手擦嘴;穿脱鞋袜及简单的衣服等,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学会上厕所
    
    不少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会不愿意上厕所,或不愿独自一个人上厕所。出现这样情况,一来可能是孩子胆子小,二来也可能是孩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家长不妨先在家消除他对厕所的恐惧症,比如,提高厕所灯光的亮度,使厕所的光线明亮而柔和;在厕所的墙壁四周贴上可爱的卡通形象等,让孩子觉得环境很亲切、很安全;有时候,在厕所里喷洒一些气味清新的香水,好闻的味道能安抚宝宝的情绪。
    
    ■学会喝水
    
    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塑料杯。水量由少到多,当孩子不会把少量的水洒到身上时,家长可以往杯子里多倒些水,训练他控制水杯倾斜度。
    
培养社交能力
    
    进入幼儿园,就像进入了一个小社会。对于认生、胆小的孩子,家长要特别注意,平时利用机会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同龄人多的地方,如各种早教机构,也可以让孩子和邻居家的孩子们一起玩。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孩子被别人欺负,而不敢让他和其他人玩,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应对其他同伴,而不是拒绝交往。
    
    专家提醒,孩子有特殊需求,家长可以事先与老师沟通,但是妨碍他适应集体生活的习惯,一定不能姑息。比如,一些孩子睡觉时必须抱着家里固定的玩具或盖同一条被子等,家长在家时可以削弱他的习惯,比如每天换盖不同的被子,转移他的注意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理能力强的孩子 父母都做这些事
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自理能力训练
儿童学做家务事年龄表
父母最易给孩子做出的五个坏榜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