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长在家庭教育方法上的误区
 

我们一提教育孩子,首先想到的是要有一种教育的形式:总想端起“师道尊严”的架子,总想板起面孔,总想高高在上,总想对被教育者喋喋不休地进行训诫——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在这样做。家长们在追求教育的“形式”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教育的“实质”。

      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多次强调:“教育是一种帮助”。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得到家长的帮助。对孩子不帮助是家长失职——如同婴儿断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从吃“母乳”突然转变到吃五谷杂粮,应该是一个逐步添加辅助食品和逐步减少“母乳”,最终达到彻底脱离“母乳”的过程。同样,孩子进中学以后,心理上要经历“断奶”的阶段——孩子强烈地想改变家庭中指挥与服从的关系,因此特别需要朋友式的交流;孩子强烈地想独立处理问题、独立面对社会,但同时缺乏审视分辨世界的能力;孩子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注入式”改变为“主动自学式”,但孩子的自学能力却未能与外界需求达到同步——此时必须加强心理辅助营养——家庭教育。如果不注意辅助营养,必然导致营养不良。

       对孩子不会帮助也等于失职——隐士和狗熊做朋友。隐士睡觉的时候,有一只苍蝇趴在了隐士的头上。狗熊怕苍蝇影响隐士睡觉,就用大石头去驱赶的苍蝇,结果可想而知——将隐士砸得脑浆迸裂。  

    既然是帮助,就要有正确的观念和方法,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一定要看效果。      不会帮助的表现形式:    

    形式化——“只要投入就有产出”:  

    家长由于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教育和帮助孩子,于是就采取了形式化的做法:给孩子严格规定了平时几点到几点为念书时间——念就比不念强;平时不许孩子看电视、不许听音乐、在考试前甚至把电视装进了箱子——没“干扰”就比有“干扰”强;平时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用“空话、废话”唠叨孩子——说就比不说强;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培训补习班——参加就比不参加强;看见别人有了计算机赶快也给自己的孩子搬回了一台——有就比没有强;买回来一大堆参考书、搜集一大堆参考题——做就比不做强;看着孩子趴在书桌边就高兴(否则就“气不打一处来”)——学就比不学强;考试前给孩子买保健品——吃就比不吃强。      上述做法共同的弊病在于:只重视“干了什么”(不许看电视、不许听音乐、不许有课外活动),不重视“得到了什么”(采用这些方法究竟获得了何种效果)——其实不是在教育,是在“糊弄”——反正我做了,至于做得好不好、有没有效果,那我就不管了;  

    制定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措施:应抓效果而不是抓形式。家长仅仅知道“不投入就不会有产出”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明确“无效的投入不仅不会有产出,更会造成浪费”——让孩子无效投入,既耽误孩子的时间、又损耗了孩子的精力,等于是在给孩子设置阻力。

          家庭教育也要讲“优质、高效”。优质——家长采取的方式是否最正确?高效——家长的投入(言行、时间、金钱、精力)是否必须?是否发挥了最大效果?——只有优质,才有高效;只有质量,才有数量;打骂再多,也是无效。

       “分脸”——有些家长在家教中采用了父母“分脸”的政策:

      有意识“分脸”:有些家长怕长期给孩子“好脸儿”会造成孩子将来对家长“不怕、不听话”,因此就采用了父亲唱“黑脸”,母亲唱“白脸”的教育方式,父亲去“打一巴掌”,母亲去“揉三揉”——这样的教育方式十分错误:首先,父母双方所采取的教育方式都偏离了正确适当的程度,造成了父亲过于严厉、母亲的后果,在数学上,1.5+0.5=2,在家庭教育上,1.5(过于严厉)+0.5(过于软弱)只能是=0,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分清是非,只会使孩子关注父母的态度,会使孩子养成“投机”行为——向态度强硬者隐瞒、欺骗;向态度软弱者威胁、提出过分要求。

      无意识“分脸”:父母之间教育观点不一致,在教育与溺爱之间来回摇摆——其中一方在管教孩子时,另一方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确,总是在贬低对方的管教方式,用错误的方式来对待对方的错误方式——表现形式为用溺爱来反对严厉管教,用严厉管教来反对溺爱——实际上双方是在争夺对孩子的教育权力,是想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教育威信,父母之间的互相“拆台”,使得教育效果“互相抵消”,这样做的结果也是“=0——在父母“没谱儿”的管教方式下,孩子会认为“怎么做都不对”(因为不可能同时得到双方同时满意);在日常也分不清是非对错,只是把“避让父母的态度”放在第一位,一旦有一天,父母的“态度”管束不了孩子了,孩子就会无法无天,就会违法犯罪。

      因此,父母双方在教育态度和方式上一定要统一,统一到正确的方法中——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要用“找你爸(妈)去”的语言来推托,这样做会严重贬低自己的权威,一旦你真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不会真正听从你。哪怕你真不会,也要在态度上显示出是在积极帮助孩子,应该说:“这个问题我不会,但我可以帮助你去向别人请教”,如此孩子才能真正尊重你;有时孩子在犯错误以后想逃避批评惩罚,有时想对家长提出一些“过渡的要求”(物质上居多),家长在此时要做到:孩子在一方没有达到目的以后,在另一方也无法达到,千万不要把孩子引向“投机、钻空子”的道路。  

    单亲家庭虽然使得孩子的爱有残缺,但却在“教育方式统一”方面有着优势,因此单亲家庭的家长不要自卑——只要措施正确,孩子照样能够成功。   

    强买强卖——“家长只要是出于好心,孩子就应该接受”:  

    有的家长认为:只要我是为了孩子好,那我无论采用怎样的教育方式都是应该的,哪怕是错误的,孩子也应该体谅大人的苦心,也应该接受;有的家长在“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大旗下,强迫孩子接受家长单方面发出的各种指令(包括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把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其中不免有不正确的东西)硬塞给了孩子;有的家长经常用“忠言逆耳”来掩盖自己在家教态度和语言上的不正确之处,当家长对孩子的批评出现错误的时候,则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语录”来掩盖自己的错误,强迫孩子必须接受家长的一切批评,而丝毫不考虑家长批评的内容及方式是否正确。  

    我们在不断发出“命令”的时候,丝毫不考虑这些话是否真正具有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与心理感受,只是认为这些话出自于我们的口中,所以孩子必须接受——常用的话有:我跟你说了,你怎么就是不听呢?我都跟你说了好多遍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呢?——家长这样教育孩子,实际上是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强买强卖”。

      大家知道,“商品卖不出去就是废品”,但是,商品“强卖”出去也可能成为废品——因为它强烈地伤害了接受者的感情,容易引起其强烈的抵触,虽然表面上被迫接受,但实际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好的商品(美好的想法、正确的思想)必须要通过好的销售渠道(正确的家教方法)、好的服务方式(对孩子尊重的态度)、真正满足顾客的所需(学生需要帮助的方面)才能使顾客真正地接受。不能在错误的“方法”头上戴上“我是好心”的帽子,关键要看效果——如果最后是无效或者是恶果,那么怎样来证明你的好心呢?      强买强卖实际上是溺爱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它剥夺了孩子自己认识社会的机会,必然丧失面对社会的能力。所以说:家长不要强迫性地去爱孩子。 

       随意——有的家长打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旗号,在家教的时间和形式上随心所欲,忽视了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

      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缺乏一定之规,只是凭借家长当时的认识与心情来决定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在考试分数上,同样的分数,有时就可以过关,有时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在时间支配上,孩子有时会受到纵容,有时会受到限制;再加上家长自身在“说与做”方面呈现的矛盾方式,使孩子分不清客观外界的是非,只能以家长的好恶来判断正确与否。“随意”必然导致孩子的人格矛盾,必然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想当然”——由于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有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责任,因此许多家长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身为父母就具有教育子女的权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你爸(妈),我有权管你”;许多家长在新形势下,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既然是孩子的“教育者”,因此也就具备家庭教育的能力;    

      “自以为是”——各行业中的“强者”最容易误认为自己同时也是“家庭教育中的强者”,一些在本专业、本领域内具有“优势”的家长最容易使自己的“优势”导致为“自以为是”——领导者会认为自己有着娴熟的领导才能:“千军万马我都能左右,难道还管不了一个孩子吗?”;事业有成者认为自己“我的能力使我在事业上有所成,因此我的能力也必然保证我在家教中也能有所成”;教育界人士会自己认为“我教了那么多年的书,教育了那么多的孩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难道连自己的一个孩子还教育不好吗?”;在“普遍教育”(学校教育)条件下学有所成的高学历者没有认识到自己并不一定同时掌握了“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的知识,只是认为“我能够获得这么高的学历,‘虎夫无犬子’,我的孩子也应该差不了”。  

      各行业中的“强者”们没有认识到:管理者只是具有管理经验,经营者只是具有经营经验,教育界人士通常只是具有“普遍教育”经验——虽然这些家长具有的能力与家庭教育能力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这些能力不能“自然转化”为家庭教育经验,同时,高学历者家长的能力经验更不能遗传到孩子身上。在错误观念引导下,许多“自以为是”的家长们自以为很懂得教育孩子,经常以“指挥员”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对孩子采用的教育语言经常是:“我认为??、你应该??”——不能认识到自己教育方法存在着落后、片面和错误,因此采取了拒绝学习家教新知识的错误做法。   

      “自以为非”——不少家长认为:我没念过书,我哪懂教育啊?凑合着把孩子养大就行了。由于家长存在“自以为非”的错误观念,由于家长缺乏家教知识,使得家长丧失了把孩子教育成功的信心,最终导致对孩子不管、不敢管和不会管——这是“破罐破摔”在家长身上的体现。落后的家长与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一样的(后进生是从基础差到跟不上,再到失去信心而厌学、不学)——家长如何扭转这种状态?只有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否则,两代人的“破罐破摔”,结果将是不美妙的。   

      “怨天尤人”——有些家长只是埋怨外界环境,而不反省自己内在方面的不足:外界条件让我念书少,让我缺少知识,因此我教育不出一个好孩子理所应当——这些家长只要求外界环境提高,而不重视本身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这样做的结果:即便是把孩子送到了重点中学,孩子也会因为跟不上而落后;如果大家都这样做,重点学校也会垮的(某重点学校的后门班的老师哀叹:基础太差,没法教)。

 “片面”——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只注重自己熟悉的方面,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全面教育;只采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而忽视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而忽视了孩子的特点(这就是一些“强者”教不好自己孩子的原因);   

      有的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别人家中去接受教育,不是长久之计,孩子终究是你自己的,别人无法帮你教育一辈子。一个老师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取代数千万家长的教子责任。   

    有些家长不明白:孩子爱说谎实际上是家长“教”出来的或“逼”出来的——教:家长对孩子言而无信,以身作则不够;逼:用过于严厉的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使得孩子为了逃避过度的惩罚而撒谎。  

    中国人多少年来一直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孩子,但是,在美国却有这样的例子:一位犯人在信里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了几个苹果,我一眼就看到了其中有一个又红又大,我非常想要。这时候妈妈问我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弟弟却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瞪了他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是想着自己 ”。问到我的时候,我非常机灵地改了口:“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且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靠着机智与说谎,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后来,为了要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仅说谎,更不择手段,终于进了监狱。  

    另一位在白宫工作的著名人士在小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三个孩子都在挣抢大苹果。妈妈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了三块,让三个孩子各负责一块的修剪,谁干的又快又好,谁就可以得到大苹果。结果这位人士得到了大苹果,同时他更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在他们家里,这样的做法很平常——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公平竞争,享受回报。  

    两个孩子都得到了大苹果,一个是靠虚伪,一个是靠正当竞争。   

     还有许多错误的做法:“挂帘子”——我天天每日没夜的这么忙,还不是为了你(实际是在用“工作忙、时间紧”掩盖自己在家教上的失职);“喊口号”——听老师话、好好学、好好考(没有具体措施,只是在“说空话”);摆架子——与孩子不亲近、更缺少沟通,态度冷峻,语言只有“命令式”(在形式上追求家长的权威);急性子——不问原因,只以自己的判断作为处理问题的依据(一听就急,不让孩子说话,不给孩子解释、辩解、改正的机会);给票子——对孩子的关心只有一句话:“要多少钱?”(认为钱可以买到一切);以及抱瓶子(酒瓶)、掷色子(麻将)、打棍子(体罚)等就不一一列举。   

    美国的心理学家多德森制定了教育孩子的12条戒律,可供家长们参考:1,瞧不起孩子,2,恐吓,3,贿赂(会使孩子丧失内在动力,养成为奖赏而做事的坏习惯),4,强行让孩子答应“下回不敢了”(使孩子变得口是心非),5,过度保护,6,唠叨不停,7,强迫孩子立即服从,8,纵容,9,规矩、方法不一致(两人之间的不同、时间前后的不同),10,制定的规矩不适合年龄(因此做不到),11,言而无信,12,雷声大雨点小。

文章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大家教原则让孩子喜欢你
孩子无比厌学?大多源于这3种错误家教!
孩子厌学:大多来源于错误的家教
孩子无比的厌学?大多来源于这3种错误的家教
最好的家教:爱意扬在脸上,原则刻在心底
六种最常见家教错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