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报告
 

摘要:

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小学生的健康人格显得尤为重要,而培养小学生的健康人格需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现状,针对现状采取对策,在三到六年级范围开展“四个一“的习惯教育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习惯、人格、“四个一”实践

现在全国都很重视学生的德育问题,德育问题说到底就是习惯问题。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小忽略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成恶习,将贻误终身。错过了最佳时期,再想改掉恶习,更是十分困难。我们以往的教育常常是更注重分数,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忽视了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成绩不错,但起码的做人规矩都不懂,前两年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及刚发生不久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这应该引起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反思。

研究表明,习惯养成教育抓得越早越好,我们的教育不能等孩子上了大学,走向社会,再回过头来强调“节约粮食、尊敬师长”之类的要求,那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而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学校要健全规章制度和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烙下良好的印痕。我们推出“四个一”的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另外,我们学校是县级实验小学,生源有的来自城市的高知家庭,也有的来自文化层次很低的农民家庭,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差异。我们要使所有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素质都能全面提升,就必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决定先从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入手,在学生素质、素养方面下功夫,使学生能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以下从ABC三块报告。

 

A: 对学生习惯养成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 调查目的

为深入了解小学生习惯养成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每位学生成为诚实守信的文明小公民,同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好坚实基础,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以《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为指导,以抓日常行为规范为突破口,于200711月份,对学生习惯养成情况进行了开题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内容

本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三至六年级学生,采用各年级随机选取一个班级。全班调查,发放160份问卷,回收160份,回收率100%。力求从整体上反映习惯养成的现状。

   “习惯养成”调查问卷,分学生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和学习习惯调查问卷两部分。由课题组成员完成问卷设计,其中行为习惯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文明礼貌、品德行为、卫生习惯等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是课题组通过观察课内外小学生养成教育实际表现,召开师生座谈会、班主任会,分析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几个环节确定的。

三、 调查结果与说明:

我们对调查所得资料,组织专人进行统计处理,其情况报告如下:

    表1   文明礼貌情况【略】

    从上表可知,61.2%学生能向教师主动问好,说明在文明礼貌方面多数同学是做得好的。同时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同学使用礼貌用语坚持度不够高。

     2 品德行为情况【略】

从上表可知,有59.1%学生捡到东西能交给老师,反映学生比较诚实。同时在调研中发现,51.7%的学生做错事,不能主动承认,49.2%同学在和同学发生冲突时,不能主动谦让,71.2%同学不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所表现被动性尤为突出。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3 卫生习惯情况【略】

从上表可知61.7%同学吃饭前每次洗手,24.4%同学看到学校内有赃物能赶快捡起来。同时调研中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在个人卫生,保持学校卫生方面较被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 学习习惯情况【略】

    从上表可知48.8%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在调研中发现,不能经常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达59.7%,在学习方法方面对学习新知识提前预习仅达35.5%,对学过知识经常复习仅达31.8%。反映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 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行为和学习习惯两个方面,部分学生品德行为、学习习惯较差,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因素相关:

(一)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相关

1、调查中发现有59.8%的学生和别人交流中还没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尤其是课后和校外;有38.3%的学生还没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与当前预防季节一性传染病要求相差甚远。造成这

种结果,一方面由于本学区学生家庭环境多处于刚刚由农民转化为城区生活,部分家长对学生卫生要求、使用礼貌用语要求意识浅薄;另一方面家长自身不良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较差。对此我们要加大宣传、监督力度,和组织相关活动来完成培养目标。

2.调查中发现有49.2%的学生和同学发生冲突时不能谦让,甚至动手打架,71.2%的学生对有困难同学不能主动帮助。问题的原因在于受不良影视、不良家庭教育影响,当今独生子女式的家庭结构,使得相当部分家庭教育“重智轻德”,孩子缺乏人际交往,唯我独尊,脆弱娇气,同学之间缺少热情。还由于家长自身修养水平参差不齐,常有同学之间发生一点小冲突家长却不能正确对待的现象,因此“孩子好了,大人恼了”的事情屡见不鲜。树人树德需要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为了使孩子明天更美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紧密配合,同步发展,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学生习惯养成与教师教育观念相关

调查中发现有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仅占40.3%,有课后自学习惯的学生仅占33.7%,学生自我主动学习意识薄弱。究其原因,既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关,还与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有关系。教师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忽视学生习惯的培养,重视优生评价,忽视差生评价的现象,这些现象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应从提升教师转变教育教学和学习观念入手,全面推广新课程改革理念是当前一项迫切重要的任务。

(三)学生习惯养成与学校常规教育相关。

调查中发现有5.3%的学生做错事不承认,24.1%的学生发现学校内脏物装作没看见,虽然教师经常说教往往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学校在进行矫正教育中往往是堵的多,疏导的少。说教批评多,引导践行少。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说谎话,不诚实,自我约束能力差。良好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如果学校能有效抓好学生常规教育,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诚信习惯,对提高教育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 采取对策:

(一)常规教育,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强化道德认识,为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打好基础,学校将持之以恒地开展“日查、周结、月评”的常规教育活动。

日查:每天由师生督导小组按年级根据文明礼貌、爱校守纪、集会纪律、仪表卫生、普通话等养成教育内容,全天进行细致检查,量化评比。各包干区设立文明礼仪、卫生安全监督岗,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周结:总结一周工作,表扬进步大的班级、学生。通过公布每周量化评比成绩,督促各班进行反思,找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不足,不断改进班级工作,提升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月评:创设《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卡》开展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家长评,以共同明确待达标要求,以评价促养成,循序渐进鼓励评价提高,使学生外化行为转变为内驱力,实现学校、家庭、学生教育思想大统一,产生正效应。

(二)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各班每日:坚持背诵古诗,口算练习。每周:写一篇日记或读书心得,出一期数学园地。每月:创设《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手册》,每月进行一次学习情况评价,同学们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导处要有计划的开展促使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活动。如:读书竞赛,口算比赛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要严格教学常规,培养学习好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每学期每位教师撰写一份学困生转化案例,耐心细致、满腔热情的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三)家校联手,形成合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第一,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正确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例如:教师处处带头讲诚信话,做诚信事,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课内课外都要讲好普通话,带头营造推广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事事在潜移默化教育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家庭教育要从落实家庭教育常规入手,从家长自身做起。如:对长辈有礼貌,养成按时学习的习惯以及生活、劳动习惯。通过家长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撰写“共筑诚信”征文等不断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学生做到在校在家一个样,促进行为习惯的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教育实效性。

(四)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学校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开展“以诚实守信,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运用“诚信讨论”、“诚信评价”、“评选诚信小标兵”等方式方法,使学生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号召学生学习身边榜样,如:校级十佳少先队员,诚信小标兵等,营造比学习、比进步、比提高的教育氛围,促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之目的,增强活动效果。

(五)注重环境渲染,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环境对人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为此学校努力追求育人环境的构筑。如:校训上墙,楼梯口设置文明警示语,楼道悬挂名人画像,展示学生作品,美化绿化校园,促使学生优良行为品质的养成,通过耳濡目染,使养成教育的各项要求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B: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开展“四个一”的教育实践活动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20083~20087月,课题组设计了三到六年级范围的“四个一”教育实践活动,对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践研究。本部分就如何开展“四个一”的教育实践活动,及实施效果进行小结。

一、全校如何开展“四个一”的教育实践活动

课题组推出的“四个一” 教育系列活动是指学生每日读“一分钟”好书、跑 “一分钟”步、写“一分钟”反思日记、做“一分钟”好事。每日全面开展“四个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意在以“四个一”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养成良好的做人品德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劳动观、学习观,使学生健康的人格从小学得到持续的培养。

具体“四个一”的教育实践活动由学校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方案设计和业务指导,全校以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单位共同执行。

1、跑“一分钟”步

跑“一分钟”步,由体育组具体负责方案设计和业务指导,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执行,以班级为单位活动,以年级为单位监督的纪律教育环境。

2、读“一分钟”好书

读“一分钟”好书,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要求学生每日坚持读二三十分钟不等的好书或讲二三十分钟的伟人故事,同时班级、学校结合家庭、社区开展多级读好书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报社杂志的读书竞赛活动。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研究发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九大法则:

方法一:电视"做媒"

茶余饭后,常见孩子们与家长一起看电视。但很多家长都觉得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没有原著好,希望孩子能去读读书。在银行工作的出纳员林女士就是其中一个。以前演电视连续剧《围城》的时候,她就总是跟孩子说电视哪里哪里改编得好,哪里有出入,哪个人物比较具有原创性,哪一个不同于原著。于是,孩子便有心去翻看一下钱钟书的原著,那是他第一次将一部长篇小说看完,觉得受益匪浅,之后孩子便在电视作品与纯文学作品中找到了一块阅读的天地。到目前为止儿子看的小说已经比林女士多多了!

家住城市花园的王女士谈起这个方法也颇为欣喜。她说:“我儿子现在上六年级,他特别爱看一些史诗性的电视剧,但由于电视台每晚只播一两集,儿子很是心急,便自己找出书来先翻阅,然后抢在电视剧播出之前跟我们'炫耀'他已经知道要演什么了!”

方法二:旁敲侧击

为让孩子读书,在医院工作的王女士想了很多方法,却都不得要领。有一次,晚饭过后她没有去看电视,而是和丈夫就报纸上推荐的几本图书大发议论,几本正热卖的书在他们嘴下都未能幸免。一旁的孩子再也写不下作业了,王女士和丈夫的争论被他通通记住。几天后在家中那几本热卖书一一出现,孩子也对大人谈一些他对这些书的想法,谈得很幼稚,但他们很高兴。这些书并非很深刻,但让孩子现在就去读大师巨作毕竟不现实,应由浅入深,孩子读书的前途广阔着呢!

方法三:营造氛围

在研究所工作的武女士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女儿刚出世时,家里居住面积小,书又多,她的儿童床上都铺了厚厚的一层书,就这样女儿一天天在书堆上长大,她没有弄脏、弄折一本书。她似乎对书有一种眷恋,长大了她从不挑吃挑穿,她的漂亮衣服比别人少,但她的各色藏书比别人多,她可以从书柜里为你精选出不同题材的美味佳肴。”

方法四:明星效应

从事检验工作的王女士感叹地说:读书也要像流行音乐一样,我们家小孩肯定也一拥而上了。那天我在孩子收藏的歌星卡上看到明星的个人档案,不少歌星都有很高的学历,而且他们爱好的第一项就是读书。我把这些告诉了孩子。偶像的喜好让孩子也像模像样地读书,她读书肯定有学偶像的成分,但这总比学他们养几只猫,几条狗强多了。王女士笑着说:明星效应在让孩子读书这件事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方法五:见缝插书

学生和家长经常会抱怨没时间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都处于空闲状态。比如在厕所蹲马桶,在医院的长椅上等候看病,在车站候车。“见缝插书”无疑是可以立竿见影的。

身为机关干部的林先生对女儿的读书问题特别重视,他特地在家中的厕所里放个小书架,上面摆有名人的自传、科普杂志和一些散文集。每次女儿上厕所时都顺手拿一本翻,根本不用父母劝导,有时看上了瘾,把外面等着的人憋坏了。

方法六:对症下药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语。可现在有很多孩子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为此严先生巧施一计,让他的儿子从书中尝到甜头:"每次我让孩子看书,他都以功课忙为理由,一律拒读。但我却找到了他的一处软肋,就是他的作文差。一次,他在写一篇作文之前,我先让他看了一本书,读一遍,记一遍,让他将所有能理解的词汇尽量恰如其分地用在作文中,结果,老师的评判是"语言生动感人"。于是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写好文章的方法,自己便主动找书来读。"

方法七:吊足胃口

做编辑工作的律小姐说,她小时候父亲常给她讲故事,可往往讲到一半就刹住话题,让她自己去查书,寻找故事的结局。律小姐就这样慢慢地培养起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现在已经当了妈妈的孟女士也谈起小时候父亲引导他们兄妹几个读书的情景:“我爸爸那时特爱考我们问题,还时常说我们答得不对,或不完全,孩子们不服,他就会告诉我们去查书。有时他故意说错,考我们书读得仔细不仔细。孩子们都不示弱,劲儿就较在看书上了。”

方法八:以身作则

现在很多孩子不看书,关键原因在于家长就不看书。记者在某校初二年级的一个班里随机询问了几名同学,他们说平时家长晚饭后就看电视连续剧,除了《绍兴晚报》以外,很少见他们阅读什么文字类的东西,所以孩子也很少看书,多是跟家长一块看电视。

但在医院工作的武女士就不同,她晚上很少看电视,都是坐在孩子旁边和她一起看书。女儿起初特别不愿意,眼睛总往电视的方向瞄,武女士干脆也"剥夺"了丈夫看电视的权利,组织两人一起读书,女儿这才踏下心来。渐渐地女儿开始真正意识到书的“含金量”了。现在不用武女士督促,女儿也能自觉读书了。

方法九:集体入会

目前,年轻人中流行加入“书友会”或“读者俱乐部”。高同学今年上初三。有一回他上图书大厦买书,出来时被人拦住,问他要不要入会,他觉得挺新鲜,当即就交钱加入了。翌日,回到班里一打听,有不少人都加入了那个书友会。一些老会员给他看了邮寄书目,他觉得没什么他喜欢的,后悔自己那天的头脑发热,可碍于面子,他还是和大家一起把购书款寄了出去(这就是集体的约束力)。几天后,他收到了书,和大家一起阅读起来,开始他是硬着头皮读,越往后就越不觉得枯燥了。他说,和同学一块侃书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3、写“一分钟”反思日记

写“一分钟”反思日记,主要是培养学生写作习惯。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写反思日记的报导和论著,但要求学生开展写反思日记的却没有。我们要求学生开展写反思日记进行全面轻松培养学生写作习惯的教育实践活动。“一分钟”的提法意义在于向学生不提过高的要求,根据不同学生,只要记下一天的一件事,那怕只一句话,也必须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轻松培养写作习惯。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整体素质的提高。

写“一分钟”反思日记主要有班级落实,同时结合一些写作等评比活动。

4、做“一分钟”好事

做“一分钟”好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件好事。如:将一幅中国交通地图钉在木板上,周围贴上各地的民俗风光图。从龙游开始向全国开火车,每做一件好事,就把象征火车的图钉在地图上移动一站。以激发学生做事兴趣,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个一”活动在个科室的协同努力下,顺利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开展“四个一”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际效果,我们课题组用与去年开题时同样的方法进行了结题调查对比。

即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三至六年级学生,采用各年级随机选取一个班级,全班调查,发放份问卷164,回收164份,回收率100%。也力求从整体上反映习惯养成的效果。

我们对调查所得资料,也组织专人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如下:

1文明礼貌情况【略】

从上表可知,72.2%学生能向教师主动问好,比活动前提高11%交流中能经常使用礼貌用语的也比活动前提高7%说明在文明礼貌方面开展“四个一”教育实践,在活动后有明显的提高。

2品德行为情况【略】

从上表可知,有75%的学生捡到东西能交给老师,比“四个一”活动前提高15.9%。有62.3%的学生做错了能主动承认,比“四个一”活动前提高14%,说明对学生诚信方面的教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学校诚信教育形成一定的气候。和同学发生冲突时,能主动谦让提高了6.9%,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方面也提高了7.1%,说“四个一”活动中的“一分钟”讲伟人故事及做“一分钟”好事方面获得了初步成效。

3 卫生习惯情况【略】

  从上表可知60.6%同学吃饭前每次洗手,比“四个一”活动前降低了1.1%,同时,44.7%的同学看到学校内有赃物能赶快捡起来,比“四个一”活动前提高20%。分析认为,学生个人卫生我们在执行“四个一”的教育实践中有所忽视,而学生对学校集体卫生的意识得到提高是因为“四个一”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班级日、周、月的检查监督起了作用。今后我们应把学生个人卫生也纳入检查范围,以培养学生个人卫生习惯。

4 学习习惯情况[略]

从上表可知52.1%学生能在小组讨论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四个一”活动前提高3.3%分析认为,这一点与新课题改革的深入有关,与“四个一”的教育实践活动无直接关系。阅读课外读物方面,能经常阅读的点53.5%,比“四个一”活动前提高13.2%,这说明“四个一”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读“一分钟”好书起了作用。对于新知识的预习,旧知识的复习,能经常做到的占41.8%,比“四个一”活动前提高8.1%,分析认为与新课题理念——自主学习的倡导有关。

另外,从跑“一分钟”步看效果。方案实施以前,全校组织学生晨跑,教师要花两三天的精力和力气才能形成一点顺序,并顺序的坚持性不足,需教师天天喊的筋疲力尽。方案实施三个月以后,全校组织学生晨跑,教师只花一天的时间就形成了良好的顺序,并第二天在没有教师引跑的情况下,各年级、班级就自觉的形成了良好的晨跑顺序。当然,此方案三个月的实施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不可能的,还需常年的,年年的坚持开展下去,才能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持续的发展。

其实,“四个一”的教育实践活动还需要丰富内涵和拓展外延,细化工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归纳,力求从家长社区、社会方面拓展和延伸。实现教育思想一体化,产生最佳效果。这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报告至此,本应告一段落,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对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对新课题的开展还不够重视,还是停留在原来的老教法,或新课程的表面形式上,对学校开展“四个一”活动出于被动或不胜理解。因此,笔者有必要借鉴有关专家的认识,试图从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关系的角度来进一步阐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的认识。

 

C:良好习惯是构建健康人格的基础

 

习惯的培养对21世纪的人更为重要。人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总要做许多事情。比如学习、工作、与人交往等等,这些事情都需要有很多活动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人总是要去“做”、去“动”,如果光躺在床上是没有办法完成各项活动任务的。既然要活动,就需要很多技能性的、习惯性的行为。所以说,习惯和人的有效学习、有效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是,现实中许多人不太注意自己的习惯或者孩子的习惯,总觉得这是件小事情。父母可能更看重孩子是否有理想,是否学习成绩好、有竞争能力,是否人际关系好,是否适应环境等等。这恰好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以上的实践研究和资料研究,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上升到构建学生健康人格的认知高度。

一、人格的五个方面均与习惯有关

大量资料调查表明,人的行为习惯与人格的构建有密切联系。孩子是否有理想、有信心、有道德、爱学习,这些项目都包含在一个人的人格当中。一些成年人不太在意习惯问题,但我们知道这些为人父母的成年人却是非常重视孩子的人格培养的。所以,本文拟从习惯和人格的关系入手,通过探索习惯和人格的关系,寻找培养当代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重要方法。

有些父母觉得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物质条件都很好了,再培养习惯没有什么意义,只要把能力培养好了,将来有竞争实力就行了。

正因为现在少年儿童的成长条件好了,才更容易滋长出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过去穷人家的孩子,即使不培养节俭的习惯,他也能自然形成,因为他没有浪费的环境。习惯与工作、学习的关系、与当前的国情都有很重要的关系,如果不注意培养好习惯,可能素质教育的目标会落空。

那么,什么是人格呢?在许多人看来,人格是非常学术的名词。这主要是因为还有太多的人不了解人格到底是什么。其实,人格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只要认真观察,你会发现人格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事业中、学习中。比如,这个孩子很喜欢学习、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人热情、坦率、谦虚等,这些词语都是人格的表现。

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那是全国首次进行的大规模的独生子女人格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心理学上关于人格的定义已经有50多种了。但是,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1989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雷可斯塔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OCEAN)。也就是说他们把人格分为5个方面来描述。第一是开放性,包括:具有想像、情感丰富、审美、求异创造、智慧等;第二是谨慎性,包括:胜任工作、公正、有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第三是外倾性,包括: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第四是随和性,或叫宜人性,包括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第五是情绪稳定性,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从这五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其中许多因素是和人的习惯是密切联系的。

例如:在情绪稳定性这一方面中,有焦虑、敌对等等,该怎么理解呢?这些当然是些不健康的人格。其实,人格有一个最高点,也有一个最低点,本文的研究就是要从习惯入手,慢慢改掉这些不健康的人格,培养健康的人格。

    

习惯与道德相辅相成

    在研究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在进入大学或者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以后,却屡屡出现问题。比如,有的人没有办法适应集体生活,乱翻别人的东西、不能顾全大局,还有的人在公共场合随意乱扔废纸、随地吐痰等,也有的人人际关系很糟糕,甚至为了竞争而自杀或杀人。这些应该说都是人格不健康导致的。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问题也是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造成的。表面上看,这些都是道德问题,但事实上人的人格、道德、品德、习惯是有联系的,而且有很密切的联系。他们虽然成绩好,但在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这些缺陷就是人格缺陷。但它表现在一个人的道德上。所以我们在形容这些人的时候会说他“缺德”、“没有修养”。

    也有一些人常常表现为“两面人”,即在家里一个样,在外面一个样;独处的时候一个样,在他人面前又是一个样。比如,有的人在家的时候特别爱干净,甚至干净到有洁癖,但在外面却把垃圾随便倒、把痰吐在墙上,或者不冲厕所。当只有自己的时候,把所有的灯都打开,不怕浪费电。但有同学在的时候又会表现出很关心集体的样子。这也是习惯和道德密切联系的表现。应该说习惯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好的习惯可以渐渐形成好的品格和道德,好的道德约束又支配着人重复好的习惯。习惯其实不只是简单的动作重复,它是受人的道德意识支配的。如果不把道德和习惯联系起来的话,就比较容易形成上述这种行为不一致的习惯——即两面人。习惯虽然已经成了自动的行为,但自动了并不一定说和道德没关系。  

    为什么说人格、道德、品德、习惯有密切关系?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道德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意识和倾向,要把道德化为每个人的行为,道德就在悄悄地起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呢?因为道德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规范,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又是由他的行为构成的。所以也可以说,道德是外部的,转化为人内部的东西就是品德。品德是什么?品德是人的行为的内化。行为呢?又和人的习惯有关,因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

    这样就可以反推出来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如果反过来说的话,就是当一个人培养了好的习惯之后,他的这些自动化行为会渐渐内化成他的品德。这些好的品质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就表现为好的道德。这样,这个人健康的人格就显现出来了。

    另外,人格是遗传和后天决定的。后天因素又包括环境、教育等。而环境和教育都对习惯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人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是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

    根据我们的理解,习惯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越早培养越好,因为人在幼年时期最有可塑性,就像橡皮泥一样,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比较容易的。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三岁决定一生”。因此人格的培养也应该从小抓起。低年级孩子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可塑性,尤其在6-12岁期间更是这样,因为他正处于发展当中。这时您可以给他做很多规定,他虽然不懂为什么,但因为是在形成中,所以就不费劲。另外一个是模仿性。小孩子的习惯形成有很多是模仿形成的,家庭和老师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大,但许多家庭和老师不太注意这一点。比如多数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比较愿意买书看,其实父母未必有意培养了孩子这个习惯,而是因为他的父母总是在看书、买书,这样孩子渐渐就模仿而成了。习惯和人格有密切关系,所以人格的培养当然也是早些比较好了,这样孩子更容易形成健康人格,对他未来的成长是相当有利的。

    二、习惯培养要有时代性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重视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的研究,从习惯的角度来探讨人格的问题。

    做人方面要做到几个学会:1.真爱。它的特点就是双向的爱,既能接受爱也能付出爱。现在有些孩子只会接受他人的爱,却不会付出爱。另外,我把诚信等也放在了这里;2.要学会自信自强;3.理解尊重和宽容;4.与他人互相帮助;5.要务实,要言行一致;6.乐观地对待任何挑战,有积极的心态。

    做事方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计划,要有始有终。现在一些孩子做事往往虎头蛇尾;第二,就是要善于自我评价和吸取经验教训;第三,做事要善于求异和创新,不墨守成规;第四要有毅力,要善于克服困难;第五,要善于合作。在做人方面我们提互相帮助,在这里我们从做事的策略出发,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去完成比较困难的工作;第六,要善于利用资源和开发资源。每个人的资源都不一样,善于利用他人的资源,善于开发自身的资源和潜能。

学习方面,作为21世纪的学习习惯应该具备下面几点:1.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2.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习惯;3.虚心学习、集思广益、合作交流的习惯。未来是一个多学科结合的社会,需要集思广益;4.多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学科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5.要有问题意识,善于提问题;6.反思的习惯;7. 多通道学习的习惯,眼睛看、耳朵听,善于利用媒体计算机学习的习惯。基本上就这些方面吧,当然面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这些习惯还要细化。

习惯是个自动化的行为,我们常常希望人能主动去做,但是有时是很困难的。这就有个习惯的培养能否靠强制执行来完成的问题。

必要的强制是需要的。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回家以后要洗手,如果我们跟他讲道理,讲细菌是怎样来的,危害有多大,太小的孩子不会懂细菌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给他一个要求,要求他每天回家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洗手,每天坚持洗,渐渐就形成了习惯。这样,等他长大些的时候,懂得了一些道理,他就更能够遵守了。所以未必要孩子理解了才去做,不理解的时候也要去做。

专家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具有五大健康人格:充满信心、乐于助人、渴望友谊、积极寻求发展、兴趣广泛,同时也发现他们具有一些人格缺陷,比如在伙伴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勤劳节俭较差、学习兴趣缺乏等。可以说,这些人格方面的描述都是具有时代性的,那么我们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也要注意时代性。

如:现在我们提出20个字的社会公德,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与过去的《三字经》里提到的一些是不一样的。过去“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现在也未必是这样了。现在我们倡导收集信息、创造、求异、反思等具有时代特点的好习惯。这些要求和目前时代对人的要求是密切关联的。因此,我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时候要重视两个方面的习惯培养。一个是基本性的习惯,一个是时代性的习惯。基本性的习惯,就是那些哪个时代都倡导的习惯。比如“认真做事”就是哪个时代都提倡的习惯,是基本的习惯。但如“合作”,在过去也许提倡“老死也不相往来”,现在却不然。所以“合作”就是比较具有时代性的好习惯。

关于习惯的分类,在心理学上有“动作型技能"”和“智慧型技能”的说法。习惯也是一种技能,因此也可以分为“动作型习惯”和“智慧型习惯”。比如,“做事有计划”就不是简单的动作习惯了,而是“智慧型习惯”。另外,还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习惯;个性化习惯和社会性习惯。本文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重视基本习惯和时代性习惯的研究。当然也会涉及到动作型习惯和智慧型习惯,积极的习惯和消极的习惯。

三、细化习惯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形成人格

培养这三大习惯的时候应考虑到年龄段特征。但又不能机械地把这些习惯之间用年龄划分开,比如几岁到几岁培养学习习惯,几岁到几岁培养做人习惯,只能说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在要求、水平、层次上要有差异。比如,同样是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在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就要求他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到四年级至六年级,同时是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我们就要求他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和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的推理能力;到了初中年龄阶段,要求学生收集、选择、处理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大胆的猜测。从这三个阶段来看,同一个习惯,在内容、水平、要求上都有不同,越来越高。          

还比如,同样是培养一个人“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讲,我们应该要求他们在玩的时候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玩完以后自己收好;对小学生来说,就要要求他们看书做作业的时候要认真,写完以后才能去玩;对于青年来说,就应该要求做事有责任心。从收玩具到做事有始有终,再到责任心,这样就形成了人格五大块中的一块。再比如,同样提到合作习惯,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要求他具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到了四年级至六年级,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到了初中,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有了这样比较细致的要求和层次,就比较好培养了。过去我们都知道习惯很重要,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做,也没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所以,提出不同年龄阶段习惯的不同层次、不同操作要求,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因此,习惯培养有很具体的年龄特点和年龄要求。如果要求不合理,不符合年龄特点,孩子就做不到,那么想让他培养成相关的人格特征也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要求孩子有合作精神,在小的时候,就是要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但这个要求至少要从三岁以后开始,因为三岁以前的孩子,他的年龄特点就是“自我”,你要求他和别人一起玩是做不到的,他玩着玩着就又自己去玩了。

综合以上观点,人格与习惯是怎样的关系呢?

如果以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雷、可斯塔等人提到的大五人格为例来看,很多人格都和人从小培养的良好习惯有关系。所以说,良好习惯的积累和深化有可能是构成健康人格的基础。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还需要通过研究进一步证实。在他提到的开放性中有求异、创造等人格特征,那么在培养习惯的时候就可以从提问、反思等方面入手来培养。另外,如果一个人具有健康的人格,也会帮助他形成好的习惯。当然,我们不能机械地说一个人有了好的习惯,他的人格就一定是健康的。人格中有些东西和习惯没有太大关系,比如冲动、脆弱等。应该说,这两者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结论: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努力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任何一方面作用不利,都会影响这个工程的有效性。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合不同,可能在角度上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要求是一样的。本文观点已在前面得到初步实践证实,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实践研究来实现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完全统一。可喜的是我们的学校正在深入狠抓习惯教育,迎合了本文的理念,使我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刘可为等《培养青少年良好习惯与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

  20031230  www.cycrc.org/aefault.asp

(2)李广文主持《数据库》 www.cycrc.org/cncolumn.asp?co1=3

(3)孙云晓《习惯课题成果的期望与保证》在课题高级研修理上的讲话,2003年3月21

http://www.sxsy2002.net/old/ReadNews.asp?NewsID=856

 

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班级文化建设与高中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研究
孩子习惯培养的六个步骤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引用】张志勇:脱离了生活就没有真正的道德教育
重视习惯教育 养成良好风尚
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的培养的实践研究 宫占坤 少年儿童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希望,所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小学时期的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