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亲子教育需要新思维、新理念

 

(转载陈禾教授博客)

发表《是抛弃“家庭教育”的时候了》这篇博文时,我期望着更多家长的评论。教育理念需要展开探讨,争论是推动深入思考、展开探讨的最好方式,最终的目的是建立共识。事实也正如我的预期,近百个网站、论坛及博客转贴、转载了我的博文,留言及评论我都认真地阅读,分析一下,大概可分成三类:

1.赞同我的观点的,认为家庭教育的确存有太多问题,家长的确需要更新思维、建立新理念、采取有效可行的教养方法。但是有没有必要抛弃原来的“家庭教育”,有些人采取保留立场。

2. 补充我的观点的,认为亲子教育不能完全取代家庭教育,例如孝道、家庭和谐氛围,而亲子教育只注重在沟通方面,所以应该并存,而且家庭教育有继续强调的必要。

3.反对我的观点的,主要是认为亲子教育是外国的东西,家庭教育才是中国的,搬外国的东西来就不对。

虽然我无法掌握评论者的身份,但根据用语习惯,可以大致看出:第一类主要是80后新爸新妈,他们正在为育儿忙碌,有些还显得很焦虑;第二类主要是孩子已经逐渐长大的70后父母,度过了手忙脚乱的育儿期,现在正面对孩子学习与管教问题而焦虑;第三类似乎是旁观者,略带民粹思想,对新思路新理念较不关心,甚至语带嘲讽。这与我长期调研所获得的数据是完全吻合的。

 

教育只讲可行及有效,没有优劣的标准

学者研究教育理论及教学法,可以引经据典,可以论断不同流派的高下优劣;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却是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行和有效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一个好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手段,在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由于人文环境及历史因素的影响,可行有效也不是绝对的。所以,我研究亲子教育向来坚持三大原则:

1.对于个别家庭,从家庭结构、历史与文化背景、家长的成长经历及思维模式三个方面下手,分析并接受个别家庭的育儿能力、亲子关系和子女教养能力。掌握了这些情况,我才能针对家长的问题,提供适当、可行的建议。

2.从宏观的角度,中外教育理念都要全面地了解和接受,因为接受,我才能够进一步研究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必须立足于当时、当地,从国家发展目标、社会时尚及个人期望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能适应需要,有正面作用的元素,我都会采纳。

3.中西文化有差别,站在本国立场,对自己的文化有主观性偏爱,是可以理解、能够接受的。但对于教育,不管是东方西方的教育理念或教学方法,都是在需要下产生,经过实践证明有效可行而被流传下来。换句话说,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我们都必须从有效可行的角度来做取舍,不能把它以东方、西方来划分,然后判定孰优孰劣。

      最近有人拿一位美国教授蔡美儿来说事。这位教授写了一本《我在美国做妈妈》的育儿经验谈,出版商在书的封面上标示:“在教育孩子方面,东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事实上,这若不是无知,就是有意误导。蔡美儿和孩子在美国生活、在美国受教育。她们讲的是英语,交往的是美国人,生活环境充满西方民主氛围,而且她们拥有西方主流社会的宗教价值观;她们入学,学校的管理制度,老师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都不是东方的;仅仅是采用严格管教、严格要求孩子,就认为这是东方家庭教育,所以把孩子培养成“神童”,就证明了东方家庭教育胜过西方的家庭教育?这不是很荒唐吗?

      研究家庭教育,探讨教育的功过成败,不能蒙住双眼瞎说,也不能受民粹主义思想所愚弄。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家庭的“礼教”,从古代的开放渐渐走入死胡同,到唐朝受印度影响,宋、元、明受阿拉伯、意大利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清朝受日本维新的影响,推翻皇朝以后就更不必说了。有谁能说,现在哪个教育理念是完全中国的?或是东方的?

真正中国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呢?《公羊传》和《梁传》都记载了一起发生在鲁襄公30年的 “不见傅母不下堂”的家庭悲剧。宋国一贵族家中失火,丈夫不在家,保姆刚好请假回家,仆人们要求夫人跟他们一同逃出火场,夫人拒绝,后来被活活烧死。原来按那时贵族的家教,夫人或小姐想从内堂出来大厅,要保姆背着,双脚不能沾地,出外就更别说了。孔子在写《春秋》的时候记载了这件事,对夫人的行为给予肯定。有谁家中还推行这种“中国家庭教育”?没有吧!那就是说,今天已经没有真正的中国家庭教育了,那还拿什么去比?

建立在基督教价值系统下的西方家庭教育倒是保存的比较完整,但也不能拿来进行比较。为什么?举个例子。两千年前的汉朝,家长们都以“勤劳致富”来教导孩子,于是有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过了将近两千年,一批从英国自我流放到美洲的洋人,也用“勤劳致富”来教导孩子,于是他们建立了富强的美国。虽然美国比中国落后了2千年,但谁都知道,“勤劳致富”的价值教育绝对不是中国传给美国人的。这也就是说,把一些“价值”或教育理念说成来自西方而必须排斥,那是荒谬可笑的。

我提出以“同理心”建立亲子教育的互动机制,有一些人就嗤之以鼻,指斥媚外,不能容忍。事实上这么说只是曝露自己的不学无术,2千年前的《礼记.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个同理心就是中国的“致中和”。至于指责我老要采用西方“心理学”则更是无稽之谈。教育必须心理学的研究来支撑,但心理学并不是西方独有的。西方心理学源于古希腊,中国和古希腊没有沟通渠道,但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有庄周等一干学者提出不少心理学论证,到三国时代,刘劭更写出了第一本中国的心理学专书《人物志》,刘劭依据心理学建立的“人才学”,早就成为西方学者研究人才发展的经典名著,但我们中国人竟然不知道有这个人、这本书,羞不羞?

 

“亲子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为何要抛弃“家庭教育”

    一些网友批评我把亲子教育和家庭教育对立起来的做法不对。是的,这样做本来就没道理,但我觉得有必要。为什么?

我提出“抛弃家庭教育”这个口号主要是针对80后的新爸新妈。目前为育儿而忙碌、为孩子的教养问题而焦虑的,正是80后新爸新妈。80后新爸新妈有着和70后、60后父母不同的际遇与特点:

1. 传统家庭结构解体:70年代开始实施了“只限一个”的计划生育钢性指标,于是80后绝大多数是“独一代”,现在,这些“独一代”独立组织小家庭,正在抚育着“独二代”。这就产生了三个问题:①都是新爸新妈,没有育儿经验;②都没从父母或长辈身上继承到家庭管理及育儿经验;③传统家庭教育及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小。

2. 思想开放有利学习:80后青年多数倾向自我中心,而且个性张扬,做事经常不计后果;但他们没有传统家庭的包袱,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虽然在育儿方面容易犯错,但好学习,而且夫妻之间的沟通较为流畅,能够共同负起育儿的责任。由于多数家庭是双职工,在无可奈何下便把孩子交给老家的父母抚养,这一来又因为抚育及教育理念的不同而产生了新的矛盾,让他们长期处在焦虑之中。

3. 社会缺乏支援系统:80后青年婚后多数自组小家庭,远离父母,也较少亲戚,经常来往的,是年龄相仿的同学或同事,都是在育儿或家庭问题上一知半解的一代。这样,在缺少公益组织和社区福利团体的中国,企业也还没建立起EAP(员工辅助计划),他们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时,都得不到社会支援系统的支持。和英美等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80后青年显得孤立与无助,因而经常焦虑。

这三种情况反映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因应这种社会发展的形势?

第一,80后青年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他们在育儿、子女教养上如何走?走出怎样的经验?势将成为此后50年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所以,在他们没有继承到任何存在的经验的情况下,给他们提供一套多元化而有系统、有规划的育儿和儿女教养能力训练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第二,经验的复制是容易的,但育儿、协助子女成长,应有一套完善的“路线图”、一个有动力的机制。所以,这个学习不能像职业培训那样进行,而是一个充满创意、有时代价值和质感的生涯规划,是新的开始与价值重建。这时,放弃旧有的框架,才能彻底放弃旧的教育理念、旧的思维模式的掣肘或影响。因此,我建议抛弃家庭教育,以亲子教育取代,就是要给予家长们和孩子们一个开放的空间,重新建立起一套有效可行的家庭与家庭成员共同成长的新经验。

第三,新理念、新思维的模式,不是谁来设计或传授,而是在更新换代的过程中经过酝酿而产生的。这是一种创新的过程,需要拥有滋润新生的土壤,也要有保护新生的框架和依附的机制。亲子互动教育作为新理念、新思维的家庭教育体系,它是个开放的、动态的、能够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正可完成这个新任务。

因此,亲子教育不同于原来家庭教育,它是积极进取的,它要求每个家庭成员都尽一定的义务,而作为家庭运作的主角,爸爸妈妈有责任、有义务站好自己的岗:

1. 生涯规划重建:在结婚后,夫妻都要重新进行生涯规划,其中最重要是是:何时生养宝宝?这需要三个条件:①在经济上有能力抚养宝宝,能应付持续性的抚育与教育开支;②在时间与空间上腾得出手来抚养、照顾宝宝,尤其双职工父母,要规划好3年育儿时间,否则不该立即要宝宝;③认真学习,育儿能力、教育理念、教养方法,看书自学或向专家学习,必须好好计划。

2. 端正言行,调整心态:孩子不是父母的个人资产,但把孩子抚育成才却是父母的责任。只要孩子的到来已经成为事实,父母就必须牺牲个人部分的自由、休闲与嗜好。不仅如此,还得为孩子建立良好的成长环境,包括个人的行动举止、脾气、说话的方式、处事的态度、生活的管理等等,都必须控制得恰到好处,才能为孩子示范。

3. 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父母不管怎么做,在育儿的道路上,永远都会有更新、更好的教育方法,所以学习应该是持续的。但也应该注意到,好的学习方法或教养方法,针对不同的人,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所以家长必须了解孩子,接受孩子的特质,才能给他提供可行而有效的教育。

 

“亲子教育”涵盖了家庭教育无法发挥作用的每个方面

有些网友指出:亲子教育不能完成孝道及和谐家庭的建立。我觉得这话正好相反,家庭教育在这两个方面已经证明了无法完成任务,甚至是一开始就无所作为。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些事实:

 孝亲、敬老、救助及保护弱小的“美德”已经越来越被忽视,相反,打骂、虐待双亲、拒绝救助老人的事件渐渐占据了媒体的版面。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用“美德”来要求孝敬已经失效;

 针对社会突发的灾难事件或大型的活动,只要允许“志愿者”参与,不必动员,80后、90后青年立刻蜂拥而至,他们可以牺牲原来的工作、甚至牺牲性命,义无反顾。

这两种现象说明,目前年轻一代虽然同样没有宗教信仰,但他们有关心群体、支援需要帮助者,愿意随时随地投入群体事业的雄心。但他们不喜欢虚伪做作的“品德”标签,受不了权威者对他们无理的要求及施压。

把“同理心”作为亲子教育的核心价值及互动机制是完全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失败的。事实上,“同理心”是一种沟通方式,但通过什么共同价值来促成沟通?外国的“价值教育”(也是他们的“道德教育”)可以给我们提供足够的启示。通过价值教育,当父母、孩子和其他人都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的时候,这种价值观念便注入同理心的行动中,指挥者我们如何处事待人。这一来,中国家庭教育中最棘手的几个问题——孝亲、敬老、帮助弱残,都可以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分享、感恩,这两种中国家庭教育中以缺乏的价值,将成为我们的主流思想。

我将在下一篇博文特别讨论“价值教育”问题,但在这里先得强调:“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强权、亲子不平等的思想,是绝对不适合现代社会的。所以不抛弃家庭教育的框架,我们就没法建立“感恩”、“分享”这类平等互敬的价值意识,而这些价值意识是亲子教育的根本。(文/陈禾)

http://www.okii.com/showtopic.action?topicid=3354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最少的功夫培养最优秀的孩子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家长的言行举止 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不做独裁的父母 抛弃“家庭教育”时代
“隔代教养”——怎么“养”才是“教”?
为什么家长不尊重孩子,经常恶言相向,却要求他感恩父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